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在四川落地。始终把发展作为兴省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 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城 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建 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 路ˆ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 略,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 整体提升。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 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动力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 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 11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建设。坚持以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在四川落地。始终把发展作为兴省之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 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促进城 乡循环、区域循环、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和内外市场循环,着力建 强支撑国内大循环的经济腹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局。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 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全面落实《成 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深化拓展“一干多支”发展战 略,推动区域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 整体提升。 ——统筹推进发展、治理和民生。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人 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 动力变革。坚持以发展牵引治理、以治理保障发展,推进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价值取向,以发展之 举增进民生福祉,以治理之效破解民生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 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 各类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保障 第三节实现路径 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把握以下实现路径。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要素 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和完善政府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 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 加效应,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推动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数字政府迈上新台阶。以数字化激活创新潜能、重构竞争 优势,推动我省经济提质增效。 —极核带动,轴带支撑。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战略,推动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发挥成都极核带动
— 12 — 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 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经济竞争能力、市场监管能力、 应急管理能力、防灾减灾能力、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有效应对 各类风险挑战,为现代化建设筑牢安全保障。 第三节 实现路径 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要坚持正确的策略和方法, 重点把握以下实现路径。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 定性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完善要素 价格市场化决定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强和完善政府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 核心地位,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 带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聚合效应、倍增效应、叠 加效应,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普及,推动数字经济、数字 社会、数字政府迈上新台阶。以数字化激活创新潜能、重构竞争 优势,推动我省经济提质增效。 ——极核带动,轴带支撑。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 设战略,推动成都东进与重庆西扩相向发展,发挥成都极核带动
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南北两翼协同联动。以轴带支撑带动全域发 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轴和流域经济发展带,加快形成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主干”做强,“多支”发展。强化成都主干功能,加快推 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 经济副中心。 —全域开放,扩大内需。实施立体全面开放合作,充分利 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产业、人口和创新要素流 入。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全面促进 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 进 第三章主要目标 第一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到二○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 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 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 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经济总量再跨 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 13
— 13 — 作用,促进成渝地区南北两翼协同联动。以轴带支撑带动全域发 展,打造区域经济发展轴和流域经济发展带,加快形成优势区域 重点发展、生态功能区重点保护的新格局。 ——“主干”做强,“多支”发展。强化成都主干功能,加快推 进成德眉资同城化,促进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 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和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全省 经济副中心。 ——全域开放,扩大内需。实施立体全面开放合作,充分利 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产业、人口和创新要素流 入。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培育中等收入群体,全面促进 消费,拓展投资空间,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 进。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一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综 合考虑国内外环境和四川发展阶段性特征,统筹短期和长远,兼 顾需要和可能,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 目标。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经济总量再跨 上两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 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
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农 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发展活力充分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 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四 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研 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 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 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 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 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明 显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筑牢。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 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
— 14 — 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速,农 业基础更加稳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城乡区 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发展活力充分迸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 进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四 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态势更加巩固,更高水平开放 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增强,研 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幅度高于全国,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 省。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 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社会 文明风尚更加浓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基本建成。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治理效果显著增强,能源资源 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 少。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明 显好转,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筑牢。 ——民生福祉明显提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 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
于全国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 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 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 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 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1“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2025年 年均增速或属性 累计数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8 预期性 经济 发晨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5* 预期性 4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 预期性 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0* 2.4 预期性 创新 聚动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5.67 预期性 (件)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达到全国平 预期性 重(%) 均水平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4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5.8 预期性 民生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6 10.51 约束性 福社|n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2.75 2.85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预期性
— 15 — 于全国,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得到更好满足。 ——治理效能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 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更高水平的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扎实推 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新 格局加快形成。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发展安全 保障更加有力。 专栏 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年 2025 年 年均增速或 [累计数] 属性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3.8 — 6 预期性 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 — 6 预期性 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5* 60 —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4.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 — >10 预期性 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2.0* 2.4 — 预期性 6.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2.94 5.67 — 预期性 7.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 重(%) — 达到全国平 均水平 — 预期性 民生 福祉 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4 — >6 预期性 9.城镇调查失业率(%) 5.8 — <6 预期性 1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16 10.51 — 约束性 1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人) 2.75 2.85 — 预期性 12.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 预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