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黄浦区2013年髙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雾都”?“都”?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 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 潮云浪”,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没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雾为奇绝的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 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 都”! ②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 都”重庆。大雾起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③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 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 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④20世纪50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103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 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148天 将近一半都是雾天,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94天,远东 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55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样看来重庆的雾多 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 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 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 ⑤可是,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⑥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 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 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 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 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 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 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 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⑦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 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 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 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 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 ray Haze”直译为“灰霾”。“大量极细微的 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窄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 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 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10公里,排除了降 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
上海市黄浦区 2013 年高三第二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6 分) “雾都”?“霾都”? ①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 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新安江上的“白沙奇雾”,天柱山上的“雾 潮云浪”,泰山、黄山、庐山、峨眉山没有哪座名山不是以雾为奇绝的。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 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 都”! ②除了这些以雾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还有一座城市也以雾而著称,这就是“雾 都”重庆。大雾起时,城内山色尽消,江岸不分,整个山城进入了“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的神秘境界,又仿佛是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③重庆多雾的原因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解答,因为它地处四川盆地的东部,四 面群山环抱,长江、嘉陵江在此交汇,空气温暖湿润,地面风速很低,江水蒸发 不易扩散,是雾形成的有利条件,潮湿的空气容易达到饱和状态而凝结成雾。 ④ 20 世纪 50 年代,重庆市的年平均雾日数达 103 天,不到四天中就有一天是 雾天,而最多一年达到了 148 天 将近一半都是雾天, 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年平均雾日只有 94 天,远东 雾都的日本东京也只有 55 天。重庆是名副其实的“雾都”。样看来重庆的雾多, 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另一组数据又让我产生了疑惑: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 近 50 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 世纪 70、80 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 50 天左 右,到 90 年代就减少到 30—40 天了。 ⑤可是 ,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⑥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 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公里的天气现象。这种解释较为生涩,雾 还有一种充满诗意的形象解读:“云是飘在天上的雾,雾是落在地上的云。”雾 和云可以说是一母同胞,它们的形成都需要相同的条件:一是空气中的水汽达到 过饱和,二是空气中有凝结核。过量的水汽与空气中的凝结核结合在一起,或者 水分子本身相互黏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它们悬浮在高空被称为云,如果悬浮在近 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雾具有天气指示的意义,往往与特定的天气系统 相联系,从古至今都流传着许多有关雾与天气的谚语,比方说“十雾九晴”、“雾 得开,三天晴,雾不开,冷死人”、“大雾不过晌,过晌听雨响”。 ⑦那么霾又是什么呢?在中国古籍《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 霾”。古人的“霾”泛指了今天的“扬沙”、“尘卷风”、“沙尘暴”、“浮尘” 等天气现象,在当时的山西、陕西、河南和河北地区这样的霾并不少见。而我国 对于灰霾的科学定义却只能追溯到十年前:2002 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青 年科学家首次将国外文献中的“Gray Haze”直译为“灰霾”。“大量极细微的 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公里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 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这是中国气象局《地 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霾”的定义。201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 业标准》则给出了更为技术性的判识条件:“当能见度小于 10 公里,排除了降 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 80%
时,即可判识为霾。”,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现在 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⑧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 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 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却仍然留在空 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⑨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2001年重庆气象研究人员 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 1990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2.7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 天气的形成。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 变呢?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 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 都”!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1月) 1.第①段与第⑦段画线句引用的作用分别是(3分) (1) (2) 2.第④段列举一连串数字说明 。(2分) 3.根据第⑦段,判别“雾”与“霾”的两个要素 是 和 (2分) 4.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名山往往以雾为奇崛,一些城市也不例外 B.重庆多雾是因为湿润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 C.云和雾形成条件相同,都具有指示天气的意义 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 5.第⑩段“‘纯粹’的雾”的含义 是 。(2分) 6.怎样让我们的城市远离“霾”?请根据霾的形成原因提出你的建议。(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2分) 沼泽地
时,即可判识为霾。”,相对湿度达到 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现在 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 ⑧霾和雾在一定情况下,还可以相互转化。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排放入大气中 的污染颗粒物浓度越大,霾就会越重,此时如果水汽达到饱和,污染颗粒物就会 作为凝结核形成雾滴。而雾形成之后,水汽被阳光蒸发,凝结核 却仍然留在空 气里,此时雾又转化成了霾 ⑨雾的形成需要借助大气中的悬浮物作为凝结核,而 2001 年重庆气象研究人员 进行的外场实地观测发现,重庆市主城区单位体积大气中包含的悬浮物数量比 1990 年的观测值平均增加了 2.7 倍,浓度过大,分散了水气,反而减少了浓雾 天气的形成。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 变呢? 那些被古代文人墨客反复吟诵赞美的“纯粹”的雾,在现代的城市里已经渐行渐 远,笼罩在今天都市里更多的是“霾”。不知从何时起,“雾都”已变成“霾 都”! (《中国国家地理》2012 年 11 月) 1. 第①段与第⑦段画线句引用的作用分别是 (3 分) (1) ; (2) 。 2. 第④段列举一连串数字说明 了 。(2 分) 3. 根据第⑦段,判别“雾”与“霾”的两个要素 是 和 。(2 分) 4. 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名山往往以雾为奇崛,一些城市也不例外。 B.重庆多雾是因为湿润空气不易散发且饱和所致。 C.云和雾形成条件相同,都具有指示天气的意义。 D.雾和霾形成的条件不同,互相转化的条件相同。 5. 第⑩段“‘纯粹’的雾”的含义 是 。(2 分) 6. 怎样让我们的城市远离“霾”?请根据霾的形成原因提出你的建议。(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2 分) 沼泽地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 也简陋不堪,因此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 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恐怕是不屑一顾的吧。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 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 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一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 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 噗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好像被 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 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我留下过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 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 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 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 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 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 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一一我们当 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 有些夸大,然而,唯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 也简陋不堪,因此说“发现”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 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对一般的参观者 来说,恐怕是不屑一顾的吧。 然而奇怪的是,这位画家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 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 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加以夸张吧? ——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 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踏上去 “噗哧”一声,会没过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 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 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 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 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心里的什么东西好像被 惊吓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 了努他那刚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 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曾经给我留下过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 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附近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 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 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 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 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 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 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 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 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 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
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 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7.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简析第一段画线句的用意。(3分) 8.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黄色的,踏上沼泽地会有没过脚脖子 的感受,简述其作用。(3分) 文中三次审视《沼泽地》,概述“我”感情变化的过程。(3分) (2)感到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0.“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一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 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1.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6分) A.标题“沼泽地”是以画家的同名作品命名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B.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具有真实感,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C.小说中“我”是主人公,对画作的艺术价值的评定最终是由“我”裁决的 D.记者是次要人物,却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等作用 E.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代表主流价值观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 F.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洁,借助“我”与记者对比加深对画家的认识。 12.联系全文,评析小说中“我”眼中的画家形象。(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 甘州》) (3)云青青兮欲雨,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 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本身 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7.从文章结构的角度,简析第一段画线句的用意。(3 分) 8.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黄色的,踏上沼泽地会有没过脚脖子 的感受,简述其作用。(3 分) 9.文中三次审视《沼泽地》,概述“我”感情变化的过程。(3 分) (1) (2)感到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 (3) (4) 10. “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 间换到的唯一报偿!”,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 分) 11.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 分) A. 标题“沼泽地”是以画家的同名作品命名的,起到了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B.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使得整个故事具有真实感,增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C. 小说中“我”是主人公,对画作的艺术价值的评定最终是由“我”裁决的。 D. 记者是次要人物,却具有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等作用。 E. 用神态和心理描写,刻画出代表主流价值观又缺乏艺术鉴赏力的记者形象。 F. 小说语言生动形象,情节简洁,借助“我”与记者对比加深对画家的认识。 12.联系全文,评析小说中“我”眼中的画家形象。(4 分) (三)默写。(6 分)【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 (2)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 甘州》) (3)云青青兮欲雨, 。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4)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中吕]山 坡羊·潼关怀古》) (5)晨兴理荒秽, (陶 渊明《归园田居》) (6) 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 《兰亭集序》) (7)循序而渐进, (朱 熹《读书之要》) (8) ,小人同而不和。 (《论 语》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4.“维扬”是古代的一处地名,现今称为 分 15.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 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 图意境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彰显出诗人求仕不成的失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景情揉合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 16.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南宫生传 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 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 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 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 泛具区而归。 ②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 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 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 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4) ,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张养浩《[中吕]山 坡羊•潼关怀古》) (5)晨兴理荒秽, 。 (陶 渊明《归园田居》) (6) ,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 《兰亭集序》) (7)循序而渐进, 。 (朱 熹《读书之要》) (8) ,小人同而不和。 (《论 语》)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4.“维扬”是古代的一处地名,现今称为 。(1 分) 15.对本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中的一个“急”字,不仅描绘出江流之急,还体现了诗人情感的不平 静。 B.在此诗中,作者以朴质淡雅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孤寂、空漠的月夜江宿 图。 C.颈联直抒胸臆,抒发羁旅之人思乡怀友的情感,彰显出诗人求仕不成的失 意。 D.此首五言律诗是以景托情,景情揉合的;景切而情深,构成清峭孤冷的意 境。 16.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4 分) 。 (五) 阅读下文,完成 17-21 题。(17 分) 南宫生传 ①南宫生,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 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 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 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 泛具区②而归。 ②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 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 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 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