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2015.1.7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 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 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 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 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 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 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 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 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 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 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人是趋利避害的,有 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 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 笔高过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 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 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 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 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 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黄浦区 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终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卷 (150 分钟完成,满分 150 分) 2015.1.7 考生注意: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卷上将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及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 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试题的答案及作文必须全部写在答题卷 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卷题号一一对应,不 能错位。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 6 题。(17 分) 修养高于知识 ①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传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发生了根本变化。经常听到有 人讲,现在中国人的国学修养如何如何差,不会作诗,不会写字等等。保卫汉字、 保卫中国文化的说辞也时有出现。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我们 所处的时代有清醒的认识。 ②社会生活有一则铁律:由繁向简。由繁向简中又包含一个核心元素,凡事 功能至上,审美要求是在满足功能后衍生出来的。白话文普遍流行后,中国人使 用文言的水平一落千丈,单就文学的审美功能而言,白话的短处是一望而知的, 但何以白话打败文言?道理很简单,由繁向简。简则文化不易垄断,不易只成为 少数人的事,这与公平和正义相关。另外,现代社会到来,科学交流中,比如介 绍西方科学知识,白话比文言便捷,便捷的东西才能普及。人是趋利避害的,有 些选择看似偶然,比如胡适提倡白话,其实他的提倡只是适时顺应了人天性中的 某种追求,不然声音再大,也不会有回声。 ③严格讲,今天已很少有人会用毛笔写字。单以审美论,毛笔一定高过硬笔,硬 笔高过电脑。但何以毛笔会衰落?答案也非常简单,毛笔麻烦,难学,又没有效 率,使用还需要一定的外在条件,比如温度,在冬天旅行中使用毛笔很不方便。 毛笔先被钢笔取代,而现在则是无笔的电脑时代了。任何事物,当实用功能可以 完全被取代后,它原有的地位一定是下降的,它必然会成为专门技艺,比如今天 提倡写毛笔字,提倡书法,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专门技艺,而专门技艺没有普遍性。 ④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 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 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 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 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 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 无所不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 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 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 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 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 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 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 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 富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 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 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 来了 1.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3分) 2.第②段从口口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 (2分) 3.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⑤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应当牢 记,如果单纯的知识不能作为创新的基础,则这种知识的意义非常有限,创新是 一切知识意义的最后结局,如果不能创新,则知识就是一个单纯的储备和保存问 题了,而储备保存,人永远比不过电脑。一般说来,在网络时代,单纯知识的地 位是下降的,创新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⑥今天,我们获得一般准确稳定知识的方式已极为便捷,一部手机在手,则人人 无所不知了。那么人是不是不需再学习?当然不是,人们更需要学习,不过这种 学习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知识与修养的关系。中国旧话说,“腹有诗书气自 华”,它主要指的不是储备了多少知识,而是能不能把知识升华到精神层面。网 络时代,如果知识不向精神层面升华,或者我们学习知识而不追求修养,则一切 知识的意义也就显示不出来。 ⑦今后,网络时代的读书可能会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我们在这个过程 中享受知识带给我们的快乐从而达到精神的满足。网络时代,那种单纯考查知识 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记忆再好,也只是一种奇特现象,令人尊敬,但不足以 让人崇敬了,因为这种单纯的记忆有了更便捷的替代品,而个人修养才是获取知 识后达到的别一重境界,这是机器不可能替代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无比独特丰 富。 ⑧因而,网络时代,我们追求知识的目标主要在于显示个人修养,读书更多 时候是专门陶冶情操的方式,这时候有电脑,但我们也还是要捧起书本来,因为 这样才有仪式感。电脑时代,单纯炫耀知识的时代已经远去,考验修养的时代到 来了。 1.第①段中加点词“根本”,能否换成“巨大”?请简析。(3 分) 2.第②段从□□和□□两方面对“由繁向简”这一社会生活铁律进行了阐释。 (2 分) 3.下列有关网络时代对知识价值的判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知识价值的认识发生根本变化,不以单纯知识积累为目的。 B.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极为便捷,对学习行为赋予了新的内涵。 C.读书将成为一种专门的修身方法,不是为了单纯的知识考查。 D.人们追求知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主要在于显现个人的修养。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 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②④⑤ 5.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2分) 6.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森林里的阳光 (1)我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 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 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是在早晨 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 儿生命的希望。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 它不断鸣唱。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 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 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印 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 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 热情洋溢: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 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 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 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 事。 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 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 A.②③①④⑤ B.②④⑤①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③②④⑤ 5.第⑥段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用意是 。(2 分) 6.第⑤段与第⑧段中的画线句是否矛盾?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0 分) 森林里的阳光 一 (1)我很幸运,我的楼下就有一片森林。 (2)一天早晨,我去林子里散步,阳光柔和而温暖。忽然,我看到树枝上有几 只鸟儿在叽叽喳喳歌唱。它们面朝太阳,昂头挺胸,唱得是那样响亮投入,那样 虔诚真情,那样痴迷陶醉……很显然,它们是在迎接太阳,感谢太阳;是在早晨 向太阳问好呢! (3)这样的情形,只要你留意,在有阳光的森林里经常能看到,因为阳光是鸟 儿生命的希望。据说,夜莺非常需要从阳光中获得灵感,只要有阳光,就足以使 它不断鸣唱。如果把它关在暗处,一旦让它重返阳光,它会欣喜若狂地大唱特唱。 而云雀看到太阳升起,更会激动得冲出森林,唱着飞向太阳,把快乐带上蓝天。 (4)“鸟如此,人亦如此,这是万物的感受。”法国浪漫主义历史学家米什莱 在《大自然的诗》里说得好,“印度古老的吠陀的每一行都是在歌颂阳光。”“印 度人以为,凡是动物,尤其是最有智慧的,比如大象在创造生命时,会向太阳致 敬,会在晨曦微露时向它致谢,它们会在内心唱一首感恩歌。” (5)大象们在内心默默感恩,而鸟儿们是唱出来的。所以那几只鸟儿唱得如此 热情洋溢;所以每天晨曦微露时,我都能听到森林里的鸟儿开始集体大合唱,那 是迎接太阳的隆重仪式;千百只鸟儿,面向东方,此起彼伏地歌唱,唱得轰轰烈 烈,唱得森林震动,唱得阳光摇晃…… (6)于是,森林歌唱起来,森林的阳光也歌唱起来……
(⑦)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 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森林中的阳光更 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 了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 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 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 纷伸手去抓,去捕捉:嘻嘻哈哈,又蹦又跳。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 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啊,阳光逃走啦!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 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看谁能把阳光 剪断?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 笑 (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 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 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点到黄叶,黄叶更黄。魔杖点到花朵,花 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 差强烈的阴阳脸。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 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就连一块 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 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 的童话剧就开场了一一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 红透亮。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 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 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 起来。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
二 (7)我喜欢幽深茂密的森林,喜欢绿意葱茏的森林,但我更喜欢阳光中的 森林! (8)阳光中的森林更通透更明亮,意气风发,神采飞扬;森林中的阳光更 温柔更多情,不温不火,恰如其分。我说不清是森林成就了阳光,还是阳光成就 了森林。但我知道,森林里的阳光是经森林滤过的;经森林滤过的阳光,变无形 为有形,一缕缕,一丝丝,像姑娘长长的金发,更像一张金色的网,倾泻而下, 触手可及…… (9)几个小孩在森林里玩,他们肯定是被这美妙的阳光迷住了,忍不住纷 纷伸手去抓,去捕捉;嘻嘻哈哈,又蹦又跳。他们捉住了阳光,捏在手心里,慢 慢地小心翼翼地松开手指瞧:啊,阳光逃走啦!于是再伸手去抓,去捕捉…… (10)一群鸟儿羡慕地看着孩子们,似乎有点不服气。它们突然从树枝上飞 下来,在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里穿梭往来,是在向孩子们宣战:看谁能把阳光 剪断?可它们剪来剪去剪不断,阳光依然一缕缕一丝丝,引来孩子们一阵嘲 笑…… (11)捕捉也好,剪断也好,那都是游戏,不必计较。值得高兴的是,森林的阳 光里,回荡着鸟儿的叽叽喳喳、孩子们的欢笑…… 三 (12)森林的阳光是魔术师,那一缕缕一丝丝的阳光,就像一支支法力无边 的魔杖,会指挥森林表演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让人目瞪口呆的魔术—— (13)魔杖点到绿叶,绿叶更绿;点到黄叶,黄叶更黄。魔杖点到花朵,花 朵开得格外娇艳芳香。魔杖点到树干,树干的一面亮,另一面却暗,就像一张反 差强烈的阴阳脸。许多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墙角、路边、草丛、树下……只要魔 杖出现,那里就成了迷人的风景;即便是一棵小草,也会有精彩表现;就连一块 晒热的石头,也变得热情洋溢、笑容可掬…… (14)有一次,我走过林间的大草坪,看见大树的影子,映在青草地上,有 的像蝴蝶,有的像巫婆,有的像睡美人,有的像美人鱼……风一吹,一幕幕有趣 的童话剧就开场了——森林的阳光,这支魔杖,就是它们的总导演。 (15)还有一次,我走过一棵枫树,看到两片枫叶被魔杖点得玲珑剔透、鲜 红透亮。我喜不自禁,看了又看。待我不舍地走了几步,回头再去看时,那两片 红叶却已经不见踪影。我知道,魔杖又把它们变回了原形,它们正掩藏在叶丛里, 笑我呢…… (16)那一支支魔杖,让森林变化无穷、精彩纷呈;让森林生动起来,热闹 起来。森林于是就有了灵气,有了变化,有了丰富想象……在这样的森林里散步
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 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四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 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 生命——成长。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阳 光!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 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 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还 是在默念: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7.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8.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并简述理由。(4分) 段落 三[来源:学科网四 ZXXK] 小标题 游戏 魔术师 呼喊与默念 9.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3分) 10.下列对第(13)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一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 生动变化。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 丰富。 11.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3分) 12.概括“阳光”的意蕴,并分析写作意图。(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实在是无比惬意,心情大好;如果端起相机,还能把这些稍纵即逝、不可多得的 变幻,定格成永久的图画! 四 (17)这时天色已晚,太阳落到森林边缘的时候,越来越大,越来越红,很快地, 给森林镶上了一道金边;渐渐地,又把整个森林染红。它用红光在青草地上写字: 生命——成长。啊,生命靠太阳,成长靠太阳,难怪歌德在临终时还呼喊:“阳 光!再来点阳光!” (18)而这时,太阳即将离去…… (19)我看到鸟儿们都齐刷刷飞到了树枝最高处,静静地,深情地,不舍地看着 夕阳……它们肯定是希望夕阳慢点走,再多待一会儿吧。那只黑猫已经躺着晒了 很久的太阳,这时突然站立,面朝夕阳,痴痴相望。它是在内心默默感恩呢?还 是在默念:亲爱的太阳,请明天再来此地,我会等你…… 7.第(8)段画线句运用了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请对此加以分析。(3 分) 8.根据文意,在方框内填入小标题,并简述理由。(4 分) 段落 一 二 三[来源:学科网 ZXXK] 四 小标题 游戏 魔术师 呼喊与默念 9.对第(10)段的描写加以赏析。(3 分) 10.下列对第(13)段画线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一句由三个分句构成,在语义上形成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联。 B.“不显眼的地方”与“迷人的风景”构成对比,表现阳光的魔力。 C.“即便……也会……”、“就连……也变得……”理性语言聚焦一草一石的 生动变化。 D.两处省略号引发联想,前者强调“不显眼”处多,后者突出“石头”变化的 丰富。 11.从行文思路的角度,对全文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加以分析。(3 分) 12.概括 “阳光”的意蕴,并分析写作意图。(4 分)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