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11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150分钟完成,满分150分) 2011.4.13 学生注意: 1.答案与作文全都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2.答题时注意试卷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雅舍思雅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 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②这是实朴的雅,口口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 可传其神 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 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 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 念馆”才是。它建于2003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一一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 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 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 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 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 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 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 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 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 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 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 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
- 1 - 黄浦区 2011 年高考模拟考语文试卷 (150 分钟完成,满分 150 分) 2011.4.13 学生注意: 1.答案与作文全都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2.答题时注意试卷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6 分) 雅舍①思雅 ①应有高人立意,在梁实秋故居雅舍绿藤拂壁的灰暗临街墙上,镌了几纵行填绿的行书:“雅 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俱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 ②这是实朴的雅,□□精致的雅,如粗布衫之于淑女裙,全非一格。以此语概括雅舍风度, 可传其神。 ③此语出自《雅舍小品•序》,还是上个世纪读过。来到北碚居住,听说雅舍还在,很惊讶。 因为印象中的雅舍,在四十年代初梁先生笔下已是不堪风雨,更兼鼠子们多年啮盗,即使存留, 亦应是废墟一抔了。来到它跟前,始知今日雅舍,并非缀补翻盖的老屋,应称之“雅舍遗址纪 念馆”才是。它建于 2003 年,里面除一间布置成梁先生居室状——所谓“一几一椅一榻,酣睡 写读,均已有着”,又挂了舒乙等人的题诗,没有其他,另几间均为先生生平介绍、照片、著作 展示。细看一遍也只需半小时。 ④这雅舍和当年阅读所得的雅舍自然很是不同。仿佛当年那个雅舍是某僵手滞足的文人草成 的一幅字,被丢置墙角多年,现在拾起除尘熨平装裱,悬于壁上。 ⑤先生后来从这间雅舍走向台湾,走向西雅图,走过程季淑,走过韩菁清……蔚为大家的后 事,全收集进雅舍里,倒冲淡了雅舍先前的气息。 ⑥所谓先前的气息,我指的是一种矮檐之下人不矮的肃挺之雅。一间“四根砖柱,上面盖上 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嶙峋,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 泥灰”的房子,一间鼠阵蚊雷充斥、滂沱大雨中“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满室狼藉,抢救无 及”的房子,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 房子,却赞它“有个性就可爱”,还以“雅”名之,透着倔犟,仿佛说你逼我背井离乡,想看我 狼狈吧?我偏在这烂房子里雅给你看。在这间雅舍里,他趣说社会生相,应该还练习着给老舍 做捧哏说相声。“雅”本一轻词小词,至此,重了大了,可属“大雅”之列。 ⑦战乱贫乏期的“雅”在今人看也许不过是迫于无奈,真的大雅应该安定繁荣后现。但今天 还是有人叹息诗歌没了大雅。2009 年谢冕先生到西安,借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说
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 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 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 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 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 “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 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 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 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 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 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 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 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 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 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 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 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 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 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 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7年,创作《雅舍小品》 20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或是B.也是C.不是D.更是 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 。(2分 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3分) 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3分) 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 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 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 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
- 2 - 诗歌的大国气象决不是刻意、随意造出来的,它来自诗人的大视野,大境界。谢先生不说君王 行猎霓裳羽衣是大国气象,单挑这两句诗解说,真有见地。欲品诗中大国气象,还真要先静静 地模拟对胡虏用兵年代,长安民妇们心念着良人半夜浆洗寒衣那声音与气势,秋风吹送的“玉 关情”,不是小院掩门的悲泣,而是一家捣,万户应,成片涌起的棰石捣衣声,在白霜也似的长 安月色中一浪浪漫开,化成“何日平胡虏”的豪壮祝祷,这还不大气磅礴?谢先生由此生发道: “李白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他所期待于当世的,是有着建安风骨的‘正声’。现在 轮到我们发出感叹了: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⑧感慨“大雅久不作”的也还不限于诗人。今天国运是山花烂漫金龙狂舞的旺势,大国气象 自然是有的,但多在“最危险的时候”(地震、大水、冻雨),平时所见还少。全国政协委员孙 怀山不久前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批评说:“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厚重的文化、稳健的气质、埋头苦干 的精神,奢靡之风弱化民族‘精气神’。”奢靡之风蔓延,症状之一是场面越做越大,一切只要 好看,连小县城盖个办公楼,也敢“把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可非但不显大国气象,反而只觉 小家子气的摆谱。许多小民一有钱也不免争当场面专家,做足表面文章。卖手机的强调“拿着 有面子”,卖车的吆喝“极尽奢华”,卖字的宣传说“练一手好字难,练一个好签名就容易了”, 连小小的达人们都流光溢彩地,跳肚皮舞献秋波。李白那个“绮丽不足珍”的傲岸,早已置换 为“唯绮丽为珍”。而绮丽不但不是大国气象,反倒是“弱化民族精气神”的东西,于“正声” 的“大雅”,是危险的销蚀。 ⑨这种世风中人,能把雅舍放在眼里的还有几多?寒冷的圣诞节中午,我在那里的半小时, 共有三对游客进入,且默默细读那些说明。小小的雅舍还是游动着暖意。 ⑩使人觉得不爽的倒是那位看守雅舍、登记来访者身份证号的先生。告诉他“梁实秋和鲁迅 发生了文学阶段性和普遍人性的论争”是弄错了,“阶段”应该是“阶级”,他头都不抬,很怪 来人多事的样子,眼神定在那里,不知在想什么。 【注】雅舍:位于重庆市北碚城区内。抗战时期梁实秋与友人吴景超共同购得一栋简陋的 平房,以吴景超之妻龚业雅的名字,命名为“雅舍”。梁实秋在雅舍寓居 7 年,创作《雅舍小品》 20 篇,反响很大,名噪于世。 1.根据上下文意,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或是 B.也是 C.不是 D.更是 2.第⑤段说雅舍先前的气息“倒冲淡了”的原因是 。(2 分) 3.联系全文,简析作者写雅舍的意图。(3 分) 4.第⑦段和第⑧段都引用了李白“绮丽不足珍”的诗句,辨析其作用的不同。(3 分) 5.下列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种世风中人”,暗含对当下奢靡世风的批判。 B.段首问句,表明把雅舍的俭朴放在眼里的人不多。 C.“寒冷”与“暖意”对比,突显作者内心的坚守。 D.游客“默默细读”这一描写,表明人们都爱雅舍
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一12题。(20分)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 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 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 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 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 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 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 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 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 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 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 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 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 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 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 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 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 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 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 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 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 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 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 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
- 3 - 6.从全文看,归纳“思雅”中“雅”的两层涵义。(3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 一 12 题。(20 分)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 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 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 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 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 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 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 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 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 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 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 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 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 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 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 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 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 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 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 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 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 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 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 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
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 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 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 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 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 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 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 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 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 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 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 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硿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 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 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 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 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 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7.第①段画线句,作者写“霞光化做春联”的用意是 (2分) 8.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3分) 9.简析第⑨段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10.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首尾两段都对“红色”充满礼赞,遥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B.第②段描写春联上肥嘟嘟的小金猪,强调了春联讨人喜欢 C.如果将第⑦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 D.第⑧段对兴安岭蓝色天空的描写,只为了照应文章的首段。 E.第⑥段“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为了突出浓浓亲情。 F.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但不失含蓄隽永的美感 12.文题为“白雪红灯的年”,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4分)
- 4 - 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 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 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 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 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 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 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 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 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 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11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 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 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12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 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 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 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13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 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 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7. 第①段画线句,作者写“霞光化做春联”的用意是 。(2 分) 8. 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3 分) 9. 简析第⑨段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3 分) 10.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 分) 11.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6 分) A.首尾两段都对“红色”充满礼赞,遥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B.第②段描写春联上肥嘟嘟的小金猪,强调了春联讨人喜欢。 C.如果将第⑦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 D.第⑧段对兴安岭蓝色天空的描写,只为了照应文章的首段。 E.第⑥段“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为了突出浓浓亲情。 F.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但不失含蓄隽永的美感。 12.文题为“白雪红灯的年”,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4 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郴江幸自饶郴山,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可怜身上衣正单 (白居易《卖炭翁》) (6)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疾风知劲草, (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一16题。(8分)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 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 14.“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填姓名)。(1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16.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8分)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 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 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 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 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旦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
- 5 - (三)默写。(6 分) 【任选 6 空,超过 6 空,按前 6 空评分】 13.(1)谢公宿处今尚在,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郴江幸自饶郴山, 。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3) ,清辉玉臂寒。 (杜甫《月夜》) (4) ,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5)可怜身上衣正单 。 (白居易《卖炭翁》) (6)复行数十步, 。 (陶渊明《桃花源记》) (7)疾风知劲草, 。 (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8) ,成如容易却艰辛。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 14 一 16 题。(8 分) 岳鄂王墓 赵孟頫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注】赵孟頫一生历宋元之变。青少年时期南宋王朝大厦将倾,他在坎坷忧患中渡过。宋 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被元世祖重用。本诗作于暮年。 14.“英雄已死嗟何及”中“英雄”在本诗中是指 (填姓名)。(1 分) 15.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草离离”、“秋日荒凉”具有“寓情于景”的抒情特点。 B.“君臣轻社稷”中“轻”字,看出南宋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无能。 C.“父老望旌旗”中“望”字,透出沦陷的百姓热盼王师的解救。 D.从“草”、“秋日”、“西湖”、“水光山色”看,为山水田园诗。 16.人们普遍认为作者悲伤情绪的表达逐层深入,可谓“三叹一哭”,请写出具体内容。(4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 一 21 题。(18 分) ①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 六月壬,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②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 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 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 而静也。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复其言曰:“某人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