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2009年高考模拟卷 语文试卷 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说园(节选) (1)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入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 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 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 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 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 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 其中,发人遐思。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 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 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 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 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 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 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 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 2)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 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 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 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 曲桥即坏例)。 (3)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 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 “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预园内。网师园以水 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 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 分析,不加思索而造成的。 (4)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 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 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 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 有密切关系。 (5)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 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 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
黄浦区 2009 年高考模拟卷 语文试卷 一、阅 读 (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7 分) 说园(节选) (1)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入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 九狮山亦然。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 奈何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惟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 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 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 梅园、网师园,都可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 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 其中,发人遐思。而对联文字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 顶的别峰庵,为郑板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无须大;花香不在多”。 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 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 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 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画,可增加内 部光线及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 大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 (2)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画家讲画树,要无一 笔不曲,斯理至当。曲桥、曲径、曲廊,本来在交通意义上,是由一点到另一点而设置的。 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 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有些曲桥,定要九曲,既不临水面(园林桥一般 要低于两岸,有凌波之意),生硬屈曲。行桥宛若受刑,其因在于不明此理(上海豫园前九 曲桥即坏例)。 (3)造园在选地后,就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作为此园之特征,表达出预想的境界。 北京圆明园,我说它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 “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预园内。网师园以水 为中心。殿春簃一院虽无水,西南角凿冷泉,贯通全园水脉,有此一眼,绝处逢生,终不脱 题。新建东部,设计上既背固有设计原则,且复无水,遂成僵局,是事先对全园未作周密的 分析,不加思索而造成的。 (4)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 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 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 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 有密切关系。 (5)万顷之园难以紧凑,数亩之园难以宽绰。紧凑不觉其大,游无倦意,宽绰不觉局促, 览之有物,故以静、动观园,有缩地扩基之妙。而大胆落墨,小心收拾(画家语),更为要 谛,使宽处可容走马,密处难以藏针(书家语)。故颐和园有烟波浩渺之昆明湖,复有深居
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 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 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 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 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 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 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 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 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 体 1、文中第五段“于此可悟消息”中“消息”指的是:(2分) 指建园面积大时要紧凑、面积小时要阔绰的道理。 2、请说明第(1)段写“亭榭之额”、“对联”、“匾额”的用意是:(2分) 以隽永的文字代替画面,更耐人寻味,令人遐想。说明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的特点。 3、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3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 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事为了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的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式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4、根据选文,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3分) 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1分) 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1分)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了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答 脱题”也行)。(1分) 5、纵观全文,请分条说明“造园有法而无式”要有哪些基本法则。(3分) 含蓄,曲直适当,因地制宜,有鲜明个性,以少胜多,大小得宜(1点1分) 6、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分) 整散结合,多用短句,文白兼杂。(正确的赏析点1分,具体分析2分,语言表述1 分)或质朴典雅 (二)阅读下文,完成7-13题。(20分) 流逝的古典
山间的谐趣园,于此可悟消息。造园有法而无式。在于人们的巧妙运用其规律。计成所说的 “因借(因地制宜,借景)”,就是法。《园冶》一书终未列式。能做到园有大小之分,有 静观动观之别,有郊园市园之异等等,各臻其妙,方称“得体”(体宜)。中国画的兰竹看 来极简单,画家能各具一格;古典折子戏,亦复喜看,每个演员演来不同,就是各有独到之 处。造园之理与此理相通。如果定一式使学者死守之,奉为经典,则如画谱之有“芥子园”。 文章之有八股一样。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小而精,以少胜多”。其设计原 则很简单,运用了假山与建筑相对而互相更换的一个原则(苏州园林基本上用此法。网师园 东部新建反其道,终于未能成功),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 亭亭当当,象一个小园格局。反之,狮子林增添了大船,与水面不称,不伦不类,就是不“得 体”。 1、文中第五段“于此可悟消息”中“消息”指的是:(2 分) 指建园面积大时要紧凑、面积小时要阔绰的道理。 2、请说明第(1)段写“亭榭之额”、“对联”、“匾额”的用意是:(2 分) 以隽永的文字代替画面,更耐人寻味,令人遐想。说明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的特点。 3、下列对园林中曲与直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3 分) A.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但造园者巧妙随直设曲,使游人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 延长,趣味加深。 B.上海豫园前九曲桥因为曲折较多,行桥宛若受刑,被称为园林中曲直设计的坏例。 C.桥本事为了连接两点而设,曲桥,曲径,曲廊的设立,使它失去了原来的用意。 D.园林中的曲与直是相对的,其中曲式根本,在此基础上,曲中寓直,曲折有度。 4、根据选文,简析新建网师园东部的失误之处。(3 分) 网师园东部的失误:没有考虑到全园的整体布局,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1 分) 网师园原是以水为中心,(1 分)但新建的东部没有水了,失去了原来以水为中心的特点(答 “脱题”也行)。(1 分) 5、纵观全文 ....,请分条说明“造园有法而无式”要有哪些基本法则。(3 分) 含蓄,曲直适当,因地制宜,有鲜明个性,以少胜多,大小得宜(1 点 1 分) 6、请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4 分) 整散结合,多用短句,文白兼杂。(正确的赏析点 1 分,具体分析 2 分,语言表述 1 分)或质朴典雅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3 题。(20 分) 流逝的古典
(1)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 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 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2)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 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 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 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 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 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 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3)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 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 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4)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 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酒洒醉酒般 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 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5)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 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 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 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 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 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 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 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6)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 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 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 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 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 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 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7)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 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27日第12版) 7、按照“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 的句式,填写下面的句子。(写文体名称)(1分) 没有的时代叫(算)什么大汉 汉赋(或乐府 8、文章第六段“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一句中,“抚摸”一词用得很特别,淡 淡你的理解。(2分)
(1)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 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 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2)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 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 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 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 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 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 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3)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 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 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4)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 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 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 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5)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 和撑起的时代魄力。而它们又是那样宁静,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 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 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 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 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 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 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6)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 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 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 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 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 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 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7)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 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选自《中国教育报》2008 年 3 月 27 日第 12 版) 7、按照“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 的句式,填写下面的句子。(写文体名称)(1 分) 没有______的时代叫(算)什么大汉 汉赋(或乐府) 8、文章第六段“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一句中,“抚摸”一词用得很特别,淡 淡你的理解。(2 分)
用得好。“抚摸”一词体现了作者用心体验,感悟之深,表现了作者阅读是满欢思古之 9、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分) (1)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老教授的课使作者产生了“静谧、幸福的感觉”,从而自然 引|出了下文对古典深刻的感悟;(2)暗扣标题(或照应标题),“渐行渐远”的诗句暗示 古典在人们的视线中郑慢慢消逝。(答出一点即可) 10、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BF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的引用和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11、第五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的具体含义是。(2分) 质朴、厚重的古典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级的内核,渐入我们(读 者)心灵、血脉,抚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 12、第六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纪念”,请指出前文照应此句的地方,并回答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说。(3分) (1)照应处:第(2)段(“怀念这一种意境”一句) (2)现代的人们被物欲所左右,失去了简洁沉静的心灵,已经远离了纯真的自然,再 也无法像古人那样做到文学、生命、自然的水乳交融,和谐统-。 13、阅读(2)(3)段,根据学过的课文,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 的流淌。(4分) 课文举例正确1分,围绕“可感可悟”来谈2分,语言表达1 (三)默写(任选六空)。(6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六空顺序评分】 14、(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用得好。“抚摸”一词体现了作者用心体验,感悟之深,表现了作者阅读是满欢思古之 情。 9、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听“老教授的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2 分) (1)起引起下文的作用。老教授的课使作者产生了“静谧、幸福的感觉”,从而自然 引出了下文对古典深刻的感悟;(2)暗扣标题(或照应标题),“渐行渐远”的诗句暗示 古典在人们的视线中郑慢慢消逝。(答出一点即可) 10、对本文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 分)BF A.作者幻想芦塘旁边的亭亭玉立的女子,从而产生淑静,典雅的感觉。 B.文中的引用和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C.只有多读古书,才能让“古典”不至于流逝。 D.本文融叙述描写说明抒情于一炉,写出了古典珍贵无比的价值。 E.李白的《古风》言近旨远,语短情长,极具艺术魅力和震撼力。 F.文章由“读”入“思”,层层深入,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思考。 11、第五段划线句子中“厚实的脊梁”的具体含义是。(2 分) 质朴、厚重的古典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级的内核,渐入我们(读 者)心灵、血脉,抚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 12、第六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纪念”,请指出前文照应此句的地方,并回答作者为 什么要这样说。(3 分) (1)照应处:第(2)段(“怀念这一种意境”一句) (2)现代的人们被物欲所左右,失去了简洁沉静的心灵,已经远离了纯真的自然,再 也无法像古人那样做到文学、生命、自然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13、阅读(2)(3)段,根据学过的课文,谈谈自己的“河床”,怎样承载了“远古文字” 的流淌。(4 分) 课文举例正确 1 分,围绕“可感可悟”来谈 2 分,语言表达 1 分。 (三)默写(任选六空)。(6 分) 【注:考生答题超过 6 空,按前六空顺序评分】 14、(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 《沁园春长沙》)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 《出师表》)
(4)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6)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后汉书》)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竞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壸。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王维曾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 15、这首元曲所提到的老逋即北宋诗人林逋,因隐居孤山植梅养鹤,有“”之称。(1分) 梅妻鹤子 16、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雪晴天地一冰壶”,以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 B.曲中提到的“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 C.“无钱当剑沽”,实写作者买酒没钱,甘心把配件当了 D.“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17、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一笑:作者踏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 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 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勣寝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归侍疾。上及太子所赐 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 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 今日小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 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 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勣为将,有谋善断:与 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临 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闺门雍睦而严。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熱其胡须。姊曰:“仆妾幸多, 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
(4)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劝学》) (6)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 《登快阁》) (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范晔 《后汉书》) (四)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 杨朝英 雪晴天地一冰壶,竞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 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注】王维曾画有《孟浩然雪中骑驴图》 15、这首元曲所提到的老逋即北宋诗人林逋,因隐居孤山植梅养鹤,有“__”之称。(1 分) 梅妻鹤子 16、对这首元曲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3 分) A.“雪晴天地一冰壶”,以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 B.曲中提到的“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 C.“无钱当剑沽”,实写作者买酒没钱,甘心把配件当了。 D.“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17、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请分别作简要赏析:(4 分) 一笑:作者踏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 二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五)阅读下文,完成 18—22 题。(16 分) 司空、太子太师、英贞武公李勣寝疾,上悉召其子弟在外者,使归侍疾。上及太子所赐 药,勣则饵之;子弟为之迎医,皆不听进,曰:“吾本山东田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 将八十,岂非命邪!修短有期,岂能复就医工求活!”一旦,忽谓其弟司卫少卿弼曰:“吾 今日小愈,可共置酒为乐。”于是子孙悉集,酒阑,谓弼曰:“吾自度必不起,故欲与汝曹 为别耳。汝曹勿悲泣,听我约束。……葬毕,汝即迁入我堂,抚养孤幼,谨察视之。其有志 气不伦,交游非类者,皆先挝杀,然后以闻。”自是不复更言。……勣为将,有谋善断;与 人议事,从善如流。战胜则归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将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临 事选将,必訾相其状貌丰厚者遣之。或问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 …… 闺门雍睦而严。其姊尝病,勣已为仆射,亲为之煮粥。风回,爇其胡须。姊曰:“仆妾幸多, 何自苦如是!”勣曰:“非为无人使令也,顾姊老,勣亦老,虽欲久为姊煮粥,其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