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浦区2017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 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积累与运用(1-5题)(10分) 1.何时倚虚幌, (杜甫 《月夜》)(1分) 2.人有悲欢离合 [填作者名]《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 在柳永《八声甘州》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 ?”(2分) 4.高中毕业和最要好的同学分别,最能表达此刻心情的句子是( (3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识君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 5.如果你在上海人民广场边上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 最恰当的询问语是( (2分) A.嗨!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 B.阿姨你好!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比较方便? C.唔……阿姨你好,你能帮我指点怎么去上海博物馆的路吗? D.你好!阿姨,你知道上海博物馆在哪里吗?你能帮我指路吗?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 (16分) 情与辞 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 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 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 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 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 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 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 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 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 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 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 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 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上海市青浦区 2017 届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 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积累与运用(1-5 题) (10 分) 1.何时倚虚幌, (杜甫 《月夜》)(1 分) 2.人有悲欢离合, 。( [填作者名]《水 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 。 在柳永《八声甘州》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 “ , 、 ?”(2 分) 4.高中毕业和最要好的同学分别,最能表达此刻心情的句子是( ) (3 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 识君。 C.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 戚戚。 5.如果你在上海人民广场边上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 最恰当的询问语是( ) (2 分) A.嗨!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 B.阿姨你好!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比较方便? C.唔……阿姨你好,你能帮我指点怎么去上海博物馆的路吗? D.你好!阿姨,你知道上海博物馆在哪里吗?你能帮我指路吗? 二、阅 读 (7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6-10 题 (16 分) 情与辞 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 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 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 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 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 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 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 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 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 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 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 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 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 一般人所常忽略 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 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 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 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 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 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 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需通过 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 “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④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 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 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 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 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 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 刻,是同样的道理。 ⑤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 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 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 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 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 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⑥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需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 “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 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 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 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 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埋,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 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 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⑦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 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 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 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 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 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 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 “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 化成亲身经验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 一般人所常忽略 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 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 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 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 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 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艺术根据自然, 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换句语说,自然需通过 作者的心灵,在里面经过一番意匠经营,才变成艺术。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 “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④这番话并非题外话。我们要了解情与辞的道理,必先了解这一点艺术与自然的 道理。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在文学的艺术中,情 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人人都知道文学不能没有真正的情感, 不过如果只有真正的情感,还是无济于事。你和我何尝没有过真正的情感?何尝 不自觉平生经验有不少的诗和小说的材料?但是诗在哪里?小说在哪里?浑身 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 刻,是同样的道理。 ⑤一个作家如果信赖他的生糙的情感,让它“自然流露”,结果会像一个掘石 匠而不能像一个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务在把一块顽石雕成一个石像,这就是说, 给那块顽石一个完整的形式,一条有灵有肉的生命。文学家对于情感也是如此。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 “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在沉静 中加过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观的感触变成客观的观照对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炼 与润色,思想才能为依稀隐约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个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 命。这个诗的原理可以应用于一切文学作品。 ⑥这一番话是偏就作者自己的情感说。从情感需经过观照与思索而言,通常所谓 “主观的”就必须化为“客观的”,我必须跳开小我的圈套,站在客观的地位, 来观照我自己,检讨我自己,把我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行动姿态当作一幅画或是一 幕戏来点染烘托。古人有“痛定思痛”的说法,不只是“痛”,写自己的一切的 切身经验都必须从追忆着手,这就是说,都必须把过去的我当作另一个人去看。 我们需要客观的冷静的态度。明白这个道埋,我们也就应该明白在文艺上通常所 说的“主观的”与“客观的”分别是粗浅的,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 的”,连写“主观的经验”也是如此。 ⑦但是一个文学家不应只在写自传,独角演不成戏,虽然写自传,他也要写到旁 人,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和外表行动。许多大文学家向来不轻易暴露自己, 而专写自身以外的人物,莎士比亚便是著例。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心理变化在他们 手中都可以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他们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 处地去想象,钻进所写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 写哈姆雷特,作者自己在想象中就变成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自己在想象中 也就要变成林黛玉。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应该明白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 “主观的”,所写的材料尽管是通常所谓“客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它 化成亲身经验
⑧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 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 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 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选自《美学散步》有删改) 6.第①段画线词语“理智的信念”在文中的意思 是 (2分) 7.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3分) 8.对于第⑤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如果只是任情感自然流露,必然无法成为成功的作家 B.作者将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雕刻艺术品,使说理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 D.作者认为情感只有经过思想的打磨锤炼,才能具有形式和生命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文艺中的情,必定先要借助具体的意象作为载体,再诉诸于辞 B.自然与艺术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没有关联,也绝对无法融合 C.文艺创作中,表述“主观的经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 D.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既要做到放乎情感于其内,又能客观观照 10.第⑥段中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而第⑦段又说“一切文 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5题(16分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刘心武 (1)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 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2)至今还记得19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 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3)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 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 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 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 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4)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 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⑧总之,作者对于所要表现的情感,无论是自己的或旁人的,都必须能“入乎其 内,出乎其外”,体验过也观照过;热烈地尝过滋味,也沉静地回味过,在沉静 中经过回味,情感便受思想熔铸,由此附丽到具体的意象,也由此产生传达的语 言(即所谓“辞”),艺术作用就全在这过程上面。 (选自《美学散步》 有删改) 6.第①段画线词语“理智的信念”在文中的意思 是: (2 分) 7.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是: (3 分) 8.对于第⑤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作者认为如果只是任情感自然流露,必然无法成为成功的作家。 B.作者将创作文学作品比喻为雕刻艺术品,使说理生动形象。 C.文中引用华兹华斯的名言,说明创作诗歌时只需要情感即可。 D.作者认为情感只有经过思想的打磨锤炼,才能具有形式和生命。 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 A.文艺中的情,必定先要借助具体的意象作为载体,再诉诸于辞。 B.自然与艺术处于完全对立的地位,没有关联,也绝对无法融合。 C.文艺创作中,表述“主观的经验”时,也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 D.作家在表现情感时,既要做到放乎情感于其内,又能客观观照。 10.第⑥段中说“一切文学创作都必须是‘客观的’”,而第⑦段又说“一切文 学创作都必须是‘主观的’”,前后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5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11-15 题 (16 分) 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刘心武 (⑴北京有两座著名的金刚宝座塔。打个比方,碧云寺好比著名作家,而五塔寺 好比尚未引人注意的作家。 ⑵至今还记得 19 年前深秋到五塔寺写生的情景。那天下午,在空旷的寺庙里, 我把对沟通的向往通过画笔铺排在对银杏树的描摹中。 ⑶而后,我懒懒地散步于安定门外蒋宅口一带,发现街边一家私营小书店,有一 搭没一搭地迈进去,店面很窄,陈列的书不多,瞥来瞥去,净是些纯粹消遣消闲 的花花绿绿的东西,不过终于发现有一格塞着些文学书,其中有一本是《黄金时 代》,“又是教人如何‘日进斗金’的发财经”吧?怎么搁在了这里?顺手抽出, 随便一翻,才知确是小说,作者署名王小波。 ⑷书里是几个中篇小说,头一篇即《黄金时代》。我试着读了一页,呀,竟欲罢 不能,就那么着,站在书架前,一口气把它读完
(5)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 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 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6)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 啊 ()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 是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8)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他说有,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下午三点 半希望他来。第二天下午他基本准时,到了我家。坦白地说,乍见到他,把我吓 了一跳。我没想到他那么高,都站着,我得仰头跟他说话。 (⑨)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 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 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 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⑩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 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①我已经不记得随后又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渐渐地,从我说得多,到他说得多 确实投机,我真的有个新“谈伴”了。他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谈伴”吗?眼见天 色转暗,到吃饭的时候了,我邀他到楼下附近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允诺,于是我 们一起下楼。 ①2我和王小波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面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 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 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那一年我54岁,他比我小10岁。我自己也 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 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③3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 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 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 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040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弯下腰望我。我才惊醒过来一原来 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 顾周围,其他顾客早无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 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结束神侃离去 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①5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 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 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如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 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 61997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 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髙了好。”也就算了
⑸那天晚饭后,忽来兴致,打了一圈电话,接电话的人都很惊讶,因为我的主题 是:“你能告诉我联系王小波的电话号码吗?”广种薄收的结果是,其中一位告 诉了我一个号码:“不过我从没打过,你试试吧。” ⑹我迫不及待地拨了那个得来不易的电话号码。那边是一个懒懒的声音:“谁 啊?” ⑺我就直截了当地说:“看了《黄金时代》,想认识你,跟你聊聊。”他居然还 是懒洋洋的:“好吧。”语气虽然出乎我的意料,传递过来的信息却令我欣慰。 ⑻我就问他第二天下午有没有时间,他说有,我就告诉他我住在哪里,下午三点 半希望他来。第二天下午他基本准时,到了我家。坦白地说,乍见到他,把我吓 了一跳。我没想到他那么高,都站着,我得仰头跟他说话。 ⑼请他坐到沙发上后,面对着他,不客气地说,觉得丑,而且丑相中还带有些凶 样。可是一开始对话,我就越来越感受到他的丰富多彩。开头,觉得他憨厚,再 一会儿,感受到他的睿智,两杯茶过后,竟觉得他越看越顺眼,那也许是因为他 逐步展示出了其优美的灵魂。 ⑽我把在小书店立读《黄金时代》的情形讲给他听,我拍着那书告诉他:“你写 得实在好。不可以这样好!你让我嫉妒!”从表情上看,他很重视我的嫉妒。 ⑾我已经不记得随后又聊了些什么。只记得渐渐地,从我说得多,到他说得多。 确实投机,我真的有个新“谈伴”了。他也会把我当作一个“谈伴”吗?眼见天 色转暗,到吃饭的时候了,我邀他到楼下附近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允诺,于是我 们一起下楼。 ⑿我和王小波选了里头一张靠犄角的餐桌,我们面对面坐下,要了一瓶北京最大 众化的牛栏山二锅头,还有若干凉菜和热菜。我不知道王小波为什么能跟我聊得 那么欢。我们之间的差异实在太大。那一年我 54 岁,他比我小 10 岁。我自己也 很惊异,我跟他哪来那么多的“共同语言”?“共同语言”之所以要打引号,是 因为就交谈的实质而言,我们双方多半是在陈述并不共同的想法。 ⒀但我们双方偏都听得进对方的“不和谐音”,甚至还越听越感觉兴趣盎然。我 们并没有多少争论。他的语速,近乎慢条斯理,但语言链却非常坚韧。他的幽默 全是软的冷的,我忍不住笑,他不笑,但面容会变得格外温和,我心中暗想,乍 见他时所感到的那分凶猛,怎么竟被交谈化解为蔼然可亲了呢? ⒁那一晚我们喝得吃得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地点。每人都喝了半斤高度白酒。 微醺中,我忽然发现熟悉的厨师站到我身边,弯下腰望我。我才惊醒过来--原来 是在饭馆里呀!我问:"几点了?"厨师指指墙上的挂钟,呀,过十一点了!再环 顾周围,其他顾客早无踪影,厅堂里一些桌椅已然拼成临时床铺,有的上面已经 搬来了被褥--人家早该打烊,困倦的小伙子们正耐住性子等待我们结束神侃离去 好睡个痛快觉呢!我酒醒了一半,立刻道歉、付账,王小波也就站起来。 ⒂出了餐厅,夜风吹到身上,凉意沁人。我望望王小波,问他:"你穿得够吗? 你还赶得上末班车吗?"他淡淡地说:"太不是问题。我流浪惯了。"我又问:" 我们还能一起喝酒吗?如果我再给你打电话?"他点头:"那当然。"我们也没有 握手,他就转身离去了,步伐很慢,像是在享受秋凉。 ⒃1997 年初春,大约下午两点,我照例打电话约王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他回答说:“不行了,中午老同学聚会,喝高了,现在头还在疼,晚上没法跟你 喝了。”我没大在意,嘱咐了一句:“你还是注意别喝高了好。”也就算了
07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 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 呀!”但那竟是事实 ⑩8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 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面对着我 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 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11.赏析第(2)段画线句的表达效 果。 (3分) 12.对(5)、(6)、(7)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明“我”联系王小波心情迫切。B.表明王小波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 C.表明“我”不喜寒暄且说话直率。D.表明“我”虽有不悦但期待见面。 13.第①段中“共同语言”在文中的含义 是 (2分)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4分) 15简析作者对王小波的丰富感情。(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8分) 游西湖 苏辙 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阊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 自号颍滨遗老。②闻阎,指平民。 16.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 》(1分) 17.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湖上重游”点题 B.颈联抒发了没有志趣相同的人的孤独之感 C.尾联“归去”句主要抒发出一种愤慨之情
⒄大约一周以后,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声音很生,称是“王小波的哥儿们”,直 截了当地告诉我:“王小波去世了。”我本能地反应是:“玩笑可不能这样开 呀!”但那竟是事实。 ⒅骤然失去王小波这样一个“谈伴”,我的悲痛难以用语言表达。生前,王小波 只相当于五塔寺,冷寂无声。死后,他却仿佛成了碧云寺,热闹非凡。面对着我 在五塔寺的写生,那银杏树里仿佛浮现出王小波的面容,我忍不住轻轻呼唤:王 小波,晚上能来喝酒吗? 11.赏析第⑵段画线句的表达效 果。 (3 分) 12.对⑸、⑹、⑺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表明“我”联系王小波心情迫切。 B.表明王小波当时名气还不是很大。 C.表明“我”不喜寒暄且说话直率。 D.表明“我”虽有不悦但期待见面。 13.第⑿段中“共同语言”在文中的含义 是 (2 分) 1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王小波的认识。(4 分) ① ② ③ ④ 15.简析作者对王小波的丰富感情。(4 分) ① ② ③ ④ (三)阅读下文,完成 16-18 题 (8 分) 游西湖 苏辙① 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②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①苏辙:北宋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 自号颍滨遗老。②闾阎,指平民。 16.高中阶段学过苏辙的散文名篇是《 》(1 分) 17.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首联一笔带过十年的生活。“湖上重游”点题。 B.颈联抒发了没有志趣相同的人的孤独之感。 C.尾联“归去”句主要抒发出一种愤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