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 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 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的定义含 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 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 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 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 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 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 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 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本讲的3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 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 本的精神面貌
1 第四章 社会化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化 一、定义 日常生活中人们挂在嘴上的“社会化”是:将某种事物推广 到社会上去,例:“环保意识要社会化”。 社会学中的社会化是个专门术语, 郑:社会化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自然人或生物人成 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全部过程。 张德胜:社会化是个人成为社会一分子的过程。 Kurt:社会化是成人的过程。 郑、张的定义都侧重于如何将个人纳入社会,Kurt 的定义含 义广一点,侧重于表达个人的独特性,因为成人的过程包括两个 方面,一个是体格成长,一个是性格或人格的成长,前者属自然 发育,后者属社会化范围。 狭义:主要研究童年社会化。 广义:包括青年及成年社会化,社会化过程贯穿人的一生。 二、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的第一个作用就是: 1、 使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 立生存。 2、维持社会正常运行、延续、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当其成员都一道来支持和维护它们时,它才 得以存在和发展,因此每个社会都力求使其成员的行为符合 该社会的利益,有效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使成员学会使自己想 做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出社会 化的不同内容,我们这里介绍郑本讲的 3 大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什么是个性:个性常指人格,与政治上的人格意义不一样。 它的基本含义是:个人具的稳定的综合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基 本的精神面貌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 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 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 Eleanor Maccoby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 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査者,规 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 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 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 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100多年,通过长期的研 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 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 派,社会学的文化学派又称为文化社会学,形成于社会学初创阶 段 文化社会学把社会化看做是个文化延续传递的过程,认为社 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研究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 派,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 由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例如米德指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 般期待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婴儿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区别,因为他们没有 自我观念,逐步地,通过和父母或其他人的接触,他们逐渐地把
2 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化的产物,社会学把个性与社会标 准相吻合时称为个性调适,反之,则称为人格解组。 2、内化价值观 所谓社会人,就是把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内在化了的人,社 会文化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整个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规范及价值观由外而内的过程,因此 Eleanor Maccoby 说:社会化的理想结果是使得个人即使在不被 监视的情况下也能遵从规范,甚至作为下一代的行为监查者,规 范传道者。 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结果,最后都是通过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表现出 来,也就是讲我们的社会化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 社会成员,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义务、权利, 因此,社会化过程也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角度。 社会化一词己用于社会学学科中 100 多年,通过长期的研 究,社会学家己对社会化问题有了许多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研 究社会化的三种角度:文化、个性发展、社会结构 1、从文化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属于社会学的文化学 派,社会学的文化学派又称为文化社会学,形成于社会学初创阶 段。 文化社会学把社会化看做是个文化延续传递的过程,认为社 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2、从个性发展角度研究社会化 这种研究主要受心理学社会化研究的影响,属于社会心理学 派,认为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 由社会化的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 例如米德指出:把别人的态度内化,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 一般期待判断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婴儿出生时不能区分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区别,因为他们没有 自我观念,逐步地,通过和父母或其他人的接触,他们逐渐地把
自己和周围人区别开了。而与世隔绝的孩子,即没有经过社会化 的孩子,在感情上、社会性上都是残废的,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 到反映在别人眼里的自我,没有机会通过相互作用来意识到自我 身份。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有的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人的时候,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中 的社会方面,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角色承担是社 会化的本质。帕森斯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该地位的 角色期待,学会完成该角色义务,以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以上三种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和方法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文 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立场和方法在社会化研究上的反映。在现 代,三者己有融合的趋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二节关于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1、米德的三阶段论 婴儿期:他认为婴儿在最早几个月里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立 于别人的,没有自我概念,在学会说话和理解概念后,他们开始 产生自我概念,当他们能够在头脑中把自己描绘成区别于任何其 他事物的客体时,他们的自我就形成了。 他的自我概念分两部分:主体我,客体我。 主体我:代表着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如每 个幼儿无拘束的冲动和激情 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的一面一—即内在化了的社会环 境要求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关系:(1)客体我的形成在主体我之后,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因为婴儿需要知道社会期待他的是什么;(2)在自我的发展过程 中,包含着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不断对话:客体我向主体我提 供反射,主体我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米德认为,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主要是出生后一岁以内 (2)游戏阶段,2——4岁之间,或称玩耍阶段 (3)“博奕阶段”或游艺阶段,4岁以后。 实际上,(2)(3)都属于孩提时代的游戏阶段,(2)为玩耍 阶段,(3)游艺阶段。玩耍游艺在中文区别不大,英文中,play
3 自己和周围人区别开了。而与世隔绝的孩子,即没有经过社会化 的孩子,在感情上、社会性上都是残废的,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 到反映在别人眼里的自我,没有机会通过相互作用来意识到自我 身份。 3、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社会化。 有的社会学家在研究社会人的时候,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中 的社会方面,把角色概念与社会化联系起来,认为角色承担是社 会化的本质。帕森斯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社会对该地位的 角色期待,学会完成该角色义务,以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以上三种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和方法实际上是社会心理学、文 化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立场和方法在社会化研究上的反映。在现 代,三者己有融合的趋势,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第二节 关于社会化过程的划分 1、米德的三阶段论 婴儿期:他认为婴儿在最早几个月里并未意识到自己是独立 于别人的,没有自我概念,在学会说话和理解概念后,他们开始 产生自我概念,当他们能够在头脑中把自己描绘成区别于任何其 他事物的客体时,他们的自我就形成了。 他的自我概念分两部分:主体我,客体我。 主体我:代表着每个人本能的、独特的“自然”特性,如每 个幼儿无拘束的冲动和激情。 客体我:代表着自我的社会的一面——即内在化了的社会环 境要求以及个人对这种要求的领悟。 关系:(1)客体我的形成在主体我之后,而且需要很长时间, 因为婴儿需要知道社会期待他的是什么;(2)在自我的发展过程 中,包含着主体我和客体我之间的不断对话:客体我向主体我提 供反射,主体我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 米德认为,客体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 (1)模仿阶段,主要是出生后一岁以内。 (2)游戏阶段,2——4 岁之间,或称玩耍阶段。 (3)“博奕阶段”:或游艺阶段,4 岁以后。 实际上,(2)(3)都属于孩提时代的游戏阶段,(2)为玩耍 阶段,(3)游艺阶段。玩耍游艺在中文区别不大,英文中,play
和game则稍有区别,按米德,他把play指的是2岁左右孩子玩 的兵捉贼等,game则指一些运动如足球等。 许多人批评Mead的“概念化他人”,说太保守,(除了社会 化期待外,没有个人的思想);太抽象,(无法分析复杂社会)。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元论 F把人的个性分为3个阶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包括无意识的生物和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他认为人生下来当初只不过是一团情欲,只求获得心理上地 满足和解除生理上的紧张,有趋乐避苦的倾向,此时指导本我的 是唯乐原则 (2)自我:思前想后,权衡轻重的能力,是人格中理性的部 分,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是盲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有欲望便要马上满足,有紧 张便要马上解除。这样做有时给个人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逐渐的,只有本我的孩子就会权衡形势,不再一味地只看眼 前,在寻乐时,会先想想后果,当预想到有不良后果时,他把欲 望暂时按捺下来。F把这称作延搁满足。当孩子作到延搁满足时, 就说明他可以看远一点,看后一点,有了理性的自我。 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规范,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是社会的化身 自我的理性是在直接接触体验中学会的。 婴儿在与外界接触时,有时是直接的,常常又是间接的。所 以孩子要面对、要适应的,不仅是个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个社 会环境,孩子在适应这些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的规范成为 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 3、埃里克森的8个认同危机 生于1902年,是一位受到弗思想极大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 人类发展理论家,但由于他对弗的理论进生了修正,故人们叫他 “新弗络伊德主义者”。 E在《童年与社会》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8个 阶段,即自发展是一个具有8个“精神社会”阶段的过程。他认 为在每个阶段中,个人都会遭到心理成长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即
4 和 game 则稍有区别,按米德,他把 play 指的是 2 岁左右孩子玩 的兵捉贼等,game 则指一些运动如足球等。 许多人批评 Mead 的“概念化他人”,说太保守,(除了社会 化期待外,没有个人的思想);太抽象,(无法分析复杂社会)。 2、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元论 F 把人的个性分为 3 个阶段: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包括无意识的生物和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他认为人生下来当初只不过是一团情欲,只求获得心理上地 满足和解除生理上的紧张,有趋乐避苦的倾向,此时指导本我的 是唯乐原则 (2)自我:思前想后,权衡轻重的能力,是人格中理性的部 分,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本我是盲目的,不知天高地厚,有欲望便要马上满足,有紧 张便要马上解除。这样做有时给个人带来一些不良后果。 逐渐的,只有本我的孩子就会权衡形势,不再一味地只看眼 前,在寻乐时,会先想想后果,当预想到有不良后果时,他把欲 望暂时按捺下来。F 把这称作延搁满足。当孩子作到延搁满足时, 就说明他可以看远一点,看后一点,有了理性的自我。 指导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孩子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规范,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是社会的化身。 自我的理性是在直接接触体验中学会的。 婴儿在与外界接触时,有时是直接的,常常又是间接的。所 以孩子要面对、要适应的,不仅是个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个社 会环境,孩子在适应这些环境的过程中,接纳了有关的规范成为 人格的一部分,这就是超我。 3、埃里克森的 8 个认同危机 生于 1902 年,是一位受到弗思想极大影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 人类发展理论家,但由于他对弗的理论进生了修正,故人们叫他 “新弗络伊德主义者”。 E 在《童年与社会》中,把个人心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 8 个 阶段,即自发展是一个具有 8 个“精神社会”阶段的过程。他认 为在每个阶段中,个人都会遭到心理成长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即
“认同危机”,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 应,对这种危机可以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在每个阶段中, 个人能成功地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 现出积极的反应,否则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并给以后的社会化 过程留下隐患,他因此认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这些 危机的积极解决。 E的8个认同危机如下: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 凡是自己要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即 种认为世界是一所安全所的感觉,反之,如果婴儿没有得到一 种良好的照料就会产生一种根本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将被 带到个人发展的后期阶段中。 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不能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得到一劳永逸的 解决,随着生命的迁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不信任可转化为信 任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岁) E认为自主出现在第二阶段上,它是建立在孩子新的动力肌 和脑力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对自己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 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如果此时父母能理解孩子们想做自 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要求,那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去做,就会让孩子 们产生一种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自己的冲动、自己本身以 及周围环境的感觉 在此阶段羞耻和怀疑感多于自主性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和成 年期后就不容易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个性。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儿童此时的语言能力和游戏能力提高了,能控制自己的身 体,能做各种运动,能与他人交流并富有想象力。孩子在这阶段 上是建立起一种主动感还是一种内疚感,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 自我创造活动作出怎样的反应。如果大人的反应使孩子感到他们 的动作是不好的,他们提的问题是废话,游戏很无聊,孩子就会 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内疚感。 (4)勤劳与自卑(学龄时期6--11岁) 这个阶段发生在小学时期。此时,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 构造的好奇心增强,渴望知道东西是怎样做的,做什么用和怎样 使用,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此时大人鼓励他们亲
5 “认同危机”,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的社会要求作出反 应,对这种危机可以有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在每个阶段中, 个人能成功地解决所遇到的社会化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 现出积极的反应,否则就会做出消极的反应,并给以后的社会化 过程留下隐患,他因此认为,一个稳定的自我认同来自于对这些 危机的积极解决。 E 的 8 个认同危机如下: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 岁) 凡是自己要求都能得到充分满足的婴儿就会产生信任感,即 一种认为世界是一所安全所的感觉,反之,如果婴儿没有得到一 种良好的照料就会产生一种根本的不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将被 带到个人发展的后期阶段中。 信任与不信任的问题不能在生命的第一年中得到一劳永逸的 解决,随着生命的迁续,信任可变为不信任,不信任可转化为信 任。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2——3 岁)。 E 认为自主出现在第二阶段上,它是建立在孩子新的动力肌 和脑力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对自己肢体活动加以自主控制,用自 己的感官去熟悉周围的环境,如果此时父母能理解孩子们想做自 己能做的事情这种要求,那就让他们自己慢慢去做,就会让孩子 们产生一种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肌肉、自己的冲动、自己本身以 及周围环境的感觉。 在此阶段羞耻和怀疑感多于自主性的孩子,到了青年期和成 年期后就不容易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个性。 (3) 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 4——5 岁) 儿童此时的语言能力和游戏能力提高了,能控制自己的身 体,能做各种运动,能与他人交流并富有想象力。孩子在这阶段 上是建立起一种主动感还是一种内疚感,这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的 自我创造活动作出怎样的反应。如果大人的反应使孩子感到他们 的动作是不好的,他们提的问题是废话,游戏很无聊,孩子就会 产生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内疚感。 (4)勤劳与自卑(学龄时期 6——11 岁) 这个阶段发生在小学时期。此时,儿童对周围事物的用途和 构造的好奇心增强,渴望知道东西是怎样做的,做什么用和怎样 使用,乐于使用工具去进行操作活动。如果此时大人鼓励他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