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概述 社会互动的涵义 定义如下: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 作用的过程 、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 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 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3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 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3、威廉·托马斯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概述 一、社会互动的涵义 定义如下:社会互动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通过接近、接触等方式而发生的交互 作用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互动的过程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主要有如下几个阶段: 1.接近和接触阶段。 2.理解与了解阶段。 3.调整与反应阶段。 影响社会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生物因素。 第二,心理因素。 第三,社会因素。 第四,文化因素。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所有的东西都是符号对符号认识越多,人们进行互动越顺利 1、乔治·米德 米德强调自我,认为我们经常与“自我”交流,认为人类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意义 的影响,,并且多数文化意义是有象征性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自己的交往过程,按 照符号进行交往,所有符号都有文化意义上的特征,互动是以有意义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 2、郝伯特·布鲁默 布鲁默在米德的基础上,总结了社会互动的 3 个原理 (1)、我们是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规定我们对它的行动 (2)、我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互动的结果 (3)、在任何情景下,我们都经历内部解释过程 按照互动论的观点,在我们行动时,我们必须考虑与其他人在同一社会情景下的行动和 思想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阐释他人行为的象征意义。 3、威廉·托马斯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 社会场景,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 识中领会的,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 斯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 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 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 人按照我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 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 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 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 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 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这一理论 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 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1、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 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3、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 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在进行多数日常活动时,我们一般假定:不仅对语言及其他具体符号,而且还包括日常 社会场景,别人与我们都使用同样的定义。多数共享定义,或者说“情景定义”,是在无意 识中领会的,这种关于定义的共识是人类互动的关键。作为美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的托马 斯指出了共享定义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将某种情景定义为真实的,那么情景就会造成真实的 影响。 二、拟剧论(戈夫曼) 这种观点把人们看成戏剧中的演员,按照戈夫曼的观点,当人们扮演角色时,他们的表 演是由观众来判断的,所以人类互动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即为了使他 人按照我的愿望看待自己而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的努力。 人类互动的特点是印象处理,希望别人按自己的愿望行为,当第一印象起作用时,人们 往往制造一种印象,目的是为了控制互动者。印象管理可能有目的,但不管目的是什么,它 总是为了使行动者能更好的控制别人的行为。 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 本土方法论认为任何人的互动都由一种民间规则支配着,互动双方都具有对事件常识性 的知识和假设,以此解释互动双方的常用规则。本土方法论跟拟剧论一样关注人们在社会情 景下为了制造印象而使用的一些技巧,但其关心的是人们形成相互理解的原因:正是人们对 情景具有相同的假设,才使人们顺利的进行互动。 一、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论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等,这一理论 强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 互动得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下面是几个有关的命题: 基本命题: 1、 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动越经常得到报酬,这个人就越愿意从事该行动。 2、 刺激命题:如果某种特定刺激的出现曾经成为一个人行为得到酬赏的原因,那么现 在的刺激越是同过去相同,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这种行动或类似的行动。 3、 价值命题:一种行动对某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4、 剥夺和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内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的酬赏,随后而来的同样酬 赏对他来说就越没有价值
5、攻击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 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 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暗示与模仿 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 相互暗示与模仿, 什么是暗示呢?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 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 出刺激的过程”。以上两种解释,一种侧重于暗示的接受者方面,另一种侧重于暗示的传达 者方面。如果综合这两个方面,可以对暗示定义如下:暗示就是一种行为或行为结果通过直 接或间接的方式,在无批评、无对抗的条件下,迅速使他人的心理受到影响,并进而产生相 应的行为的过程。这个定义从暗示者和暗示的接受者两个方面强调了暗示的涵义。而暗示的 实质也就存在于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之中,即暗示者的刺激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为的引发作 用,而接受暗示者则能迅速和无批评地产生行为反应。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构不成一个暗示 过程 暗示作用虽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但它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具体来说,暗示的产 生取决于主观的心理状态和客观刺激的状况两个方面的条件。 从主观的方面看,可以产生暗示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具有接受暗示刺激的经验和习惯系统。一种刺激能够发生暗示作用并能引起反应 那么,这种刺激与受暗示者的习惯系统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受暗示者在具 有了与暗示刺激相适应的先前经验时,暗示作用才能发生。 第二,不存在与暗示刺激相冲突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受暗示者如果存在着与暗示刺 激相互冲突的经验与行为习惯,对于暗示刺激便会产生抵抗作用,这样,暗示刺激也就不能 引起适当的行为反应 第三,态度、价值观念等内在系统处于尚不稳固或不成熟状态。涉世不深、经验不多
5、 攻击与赞同命题:当某人行为没有得到预期的酬赏或者得到了未估计到的惩罚时, 他将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动,所预期的酬赏变得更有价值;当某人的行为 获得了期望的酬赏或者大于期望的酬赏,或者未受预料中的惩罚时,他会很高兴, 并可能采取赞同行动,该行为的结果也变得更有价值。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方式 一、暗示与模仿 暗示与模仿是一对最常见的社会互动方式,人类社会的许多活动就是起源于人们之间的 相互暗示与模仿。 (一)暗示 什么是暗示呢?埃尔伍德认为:“凡一个人以一个意思传达给别人,别人无批评的,或 无合理的根据,即接受了,此种过程谓之暗示”。博格达斯则说:“暗示是有意地或无意地发 出刺激的过程”。以上两种解释,一种侧重于暗示的接受者方面,另一种侧重于暗示的传达 者方面。如果综合这两个方面,可以对暗示定义如下:暗示就是一种行为或行为结果通过直 接或间接的方式,在无批评、无对抗的条件下,迅速使他人的心理受到影响,并进而产生相 应的行为的过程。这个定义从暗示者和暗示的接受者两个方面强调了暗示的涵义。而暗示的 实质也就存在于这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之中,即暗示者的刺激具有十分明显的行为的引发作 用,而接受暗示者则能迅速和无批评地产生行为反应。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构不成一个暗示 过程。 暗示作用虽然是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但它的发生也是有条件的,具体来说,暗示的产 生取决于主观的心理状态和客观刺激的状况两个方面的条件。 从主观的方面看,可以产生暗示反应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具有接受暗示刺激的经验和习惯系统。一种刺激能够发生暗示作用并能引起反应, 那么,这种刺激与受暗示者的习惯系统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联系。也就是说,受暗示者在具 有了与暗示刺激相适应的先前经验时,暗示作用才能发生。 第二,不存在与暗示刺激相冲突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受暗示者如果存在着与暗示刺 激相互冲突的经验与行为习惯,对于暗示刺激便会产生抵抗作用,这样,暗示刺激也就不能 引起适当的行为反应。 第三,态度、价值观念等内在系统处于尚不稳固或不成熟状态。涉世不深、经验不多
缺乏独立见解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产生与暗示刺激相一致的行为。 第四,极端的情绪状态。如精神状态极端疲乏、情绪极端旺盛、精神变态等,都会使暗 示“乘虚而入”。 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 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 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如诗歌、韵语、国旗、商标等容易使人集中注意力:第二,反复持久 的刺激: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如神圣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及暗示者的丰富常 识等,都容易使他人接受暗示。 暗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暗示。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在直接暗示过 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 条件 2.间接暗示。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 移默化的功效 3.反暗示。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如“此地无银”的 标记引起“此地有银”的联想,就是一种典型的反暗示 4.自动暗示。也就是自我暗示。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 内部的暗示作用。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 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模仿 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所 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 则是模仿。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 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冋情。 然而我们认为,模仿并不仅限于行为,思想、情感方面同样可以模仿,这里主要取决于暗示 刺激,行为的暗示产生行为的模仿,思想、情感的暗示产生思想、情感的模仿。模仿的关键 不在于暗示的性质,而在于能否对此暗示作出相类似的反应 与暗示一样,模仿也有不同的种类。通常根据模仿者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自觉意识的 加入,将模仿分为两类:即自动模仿与有意模仿。自动模仿是指对他人的思想、行为等自然 而然的模仿过程。而有意模仿就是对他人的有意仿效。有意模仿又分为非合理模仿与合理模
缺乏独立见解的人,更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产生与暗示刺激相一致的行为。 第四,极端的情绪状态。如精神状态极端疲乏、情绪极端旺盛、精神变态等,都会使暗 示“乘虚而入”。 主观的心理状态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一个方面,而适当有效的刺激则是产生暗示作用的不 可缺少的客观条件。从刺激作用的状况来看,容易引起暗示的刺激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 有节奏或单纯的刺激,如诗歌、韵语、国旗、商标等容易使人集中注意力;第二,反复持久 的刺激;第三,具有特殊的暗示潜力的刺激,如神圣性、较高的社会地位及暗示者的丰富常 识等,都容易使他人接受暗示。 暗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暗示。又称为提示,是指暗示者给予受暗示者的面对面的暗示。在直接暗示过 程中,受暗示者对暗示者的信仰和服从是相当重要的,可以说这是直接暗示发生作用的先决 条件。 2.间接暗示。指用委婉曲折的表示或刺激对他人发生暗示作用。间接暗示常常具有潜 移默化的功效。 3.反暗示。暗示刺激引起与暗示者的预期相反的反应就是反暗示。如“此地无银”的 标记引起“此地有银”的联想,就是一种典型的反暗示。 4.自动暗示。也就是自我暗示。或者说暗示刺激不是来自外界而来自于受暗示者自身 内部的暗示作用。自动暗示实际是过去的经验在适当情况下复现。因此,自动暗示与个人先 前的知识、经验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模仿 模仿就是对暗示的反应,也就是由暗示刺激而引发的类似的心理及行为的反应过程。所 以,暗示与模仿是一种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从刺激的方面看是暗示,而从反应的方面看 则是模仿。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仅仅限于行为动作方面,在思想方面叫做“暗示”,而在 感情方面则叫做“同情”。所以,艾尔伍德将模仿称之为“模仿行为”,以区别于暗示与同情。 然而我们认为,模仿并不仅限于行为,思想、情感方面同样可以模仿,这里主要取决于暗示 刺激,行为的暗示产生行为的模仿,思想、情感的暗示产生思想、情感的模仿。模仿的关键 不在于暗示的性质,而在于能否对此暗示作出相类似的反应。 与暗示一样,模仿也有不同的种类。通常根据模仿者过程中是否具有主动、自觉意识的 加入,将模仿分为两类:即自动模仿与有意模仿。自动模仿是指对他人的思想、行为等自然 而然的模仿过程。而有意模仿就是对他人的有意仿效。有意模仿又分为非合理模仿与合理模
仿两种情况,非合理模仿是指那些只对行为的表面进行刻意的模仿而不理解其所以模仿的意 义,如一些时尚模仿即属此种情况。合理模仿则是出于对模仿对象的深刻理解、以及模仿者 的理性思考,如我们吸收其他民族的伏特文化就是一种合理模仿 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1890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 定律:①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②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 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除了这两种主要定 律外,塔尔德还提出了模仿的逻辑律与非逻辑律作为主要定律的补充。逻辑定律又分为逻辑 冲突律和逻辑结合律:非逻辑定律则包括模仿由内向外律、模仿由优至劣律、模仿风俗时尚 交替律三个方面。塔尔德的理论尽管有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但他对模仿规律的研究却是十 分有价值的。 二、竞争与冲突 同暗示与模仿的过程根本不同,竞争与冲突都是互动者之间相互反对、相互排斥、相互 对峙的活动。竞争与冲突体现了社会互动的另一种形式 (一)竞争 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如,体育运 动中运动员、运动队之间的冠军争夺,生产厂家对于同一个市场的争夺,还有人们在荣誉 成绩、权力等方面的争胜活动都是竞争。当然,竞争还有其广义的解释,即指生存竞争 ( struggle forexistence),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竞争,即在上述 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竞争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竞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竞争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 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第二,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而难得的。也就是说,一人或一 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味着其他人没有了得到的机会。那些数量很多、随处可得的东西一般 不会成为竞争的目标。第三,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虽 然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不是 直接反对关系。当然,也不排除这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转化成为直接反对关系的可能,所以在 竞争中遵守相应的规则就是十分必要的。 如上所述,竞争可以在社会活动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来。而概括地说,可以根据竞争对 象的不同将竞争分为三大类:即地境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也有的西方学 者把竞争分为合作竞争、文化竞争、地境竞争、制度竞争、社会竞争乖。由于社会活动的复
仿两种情况,非合理模仿是指那些只对行为的表面进行刻意的模仿而不理解其所以模仿的意 义,如一些时尚模仿即属此种情况。合理模仿则是出于对模仿对象的深刻理解、以及模仿者 的理性思考,如我们吸收其他民族的伏特文化就是一种合理模仿。 在模仿问题的研究上,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的“模仿定律”是影响较大的一种理论学说 在 1890 年出版的《模仿定律》一书中,塔尔德认为,社会起源于模仿,而模仿则遵循以下 定律:①在无其他力量的阻碍时,模仿是按几何级数进行的。②模仿一经传递则必然发生改 变,不会与原形绝对相同,无论是个人的模仿还是社会的模仿都是如此。除了这两种主要定 律外,塔尔德还提出了模仿的逻辑律与非逻辑律作为主要定律的补充。逻辑定律又分为逻辑 冲突律和逻辑结合律;非逻辑定律则包括模仿由内向外律、模仿由优至劣律、模仿风俗时尚 交替律三个方面。塔尔德的理论尽管有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但他对模仿规律的研究却是十 分有价值的。 二、竞争与冲突 同暗示与模仿的过程根本不同,竞争与冲突都是互动者之间相互反对、相互排斥、相互 对峙的活动。竞争与冲突体现了社会互动的另一种形式。 (一)竞争 竞争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如,体育运 动中运动员、运动队之间的冠军争夺,生产厂家对于同一个市场的争夺,还有人们在荣誉、 成绩、权力等方面的争胜活动都是竞争。当然,竞争还有其广义的解释,即指生存竞争 (struggle forexistence),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研究的主要是狭义的竞争,即在上述 各种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竞争过程。 作为一种社会互动过程,竞争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竞争是人们对于同一个目标的追求, 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第二,被追求的目标一定是稀缺而难得的。也就是说,一人或一 些人夺取到了目标就意味着其他人没有了得到的机会。那些数量很多、随处可得的东西一般 不会成为竞争的目标。第三,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者。虽 然竞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间接的反对关系,不是 直接反对关系。当然,也不排除这种间接的反对关系转化成为直接反对关系的可能,所以在 竞争中遵守相应的规则就是十分必要的。 如上所述,竞争可以在社会活动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来。而概括地说,可以根据竞争对 象的不同将竞争分为三大类:即地境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和社会地位的竞争。也有的西方学 者把竞争分为合作竞争、文化竞争、地境竞争、制度竞争、社会竞争乖。由于社会活动的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