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 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 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 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 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 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 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 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 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 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 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 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 风流云散 3.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 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 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 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 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 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 第三节《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 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 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 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 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而且,作者的讽 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的讽刺, 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
11 1. 第一类是带有某种叛逆精神的杜少卿和沈琼枝。杜少卿寓有作者的影子, 是一个既有传统品德,又有名士风度的人物。他鄙薄功名,蔑视权贵;对某些封 建礼俗提出大胆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尊重女性,要求个性解 放。在他身上有比较多的离经叛道的味道。沈琼枝是一个具有某些新因素的奇女 子形象,她敢于反抗封建婚姻制度,敢于同封建势力做坚决斗争,不慕财富,不 惧官府,力图掌握自己的命运,努力维护妇女的独立人格,闪耀出叛逆思想的光 芒。这两个人身上,已初步具有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光彩。 2. 第二类是真儒名贤形象,如迟衡山、虞育德、庄绍光等。他们均看重文行 出处,淡泊功名利禄,追求合理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的自我完善,表现出浓厚的原 始儒学精神。同时他们又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 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真正代表着作者的社会理想。作为全书 核心事件的祭祀泰伯祠,就是他们企图通过复古手段来挽回世道人心、以传统礼 乐来改造现实社会的写照。但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些贤人君子也最终难免 “风流云散”。 3. 第三类是市井奇人形象,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这四位奇人不受 功名富贵羁绊,不受礼法名教束缚,傲骨嶙峋,安贫乐道,既自食其力,又文采 风流,追求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出尊重自我人格、疏离政治功利、 要求个性自由发展这样一些近代民主主义思潮的萌芽。但这些市井细民却又被抹 上文人、儒者的色彩,赋予了“琴棋书画”的雅兴,这实际上是作者心造的幻影, 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出路。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 一、《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它将 中国古代讽刺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于是说部中乃 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1. 作者能秉持公心,把握分寸,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 刺:对贪官污吏是无情揭露和严厉鞭挞,对迂腐儒生是既同情又讽刺,对正面人 物是在肯定中略显微词,做到了“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而且,作者的讽 刺还往往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质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的态度。 2.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和真实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的讽刺, 能够面向现实,挖掘其社会根源,使诙谐的讽刺与严肃的写实得到高度的统一;
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 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能真实地 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 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 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在作品中作 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 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 来,在蕴藉中见岀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 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与以往的长篇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显示出新的特点。 1.《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 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 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 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 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 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 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 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 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 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 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三、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颇有特色。它没有贯 穿首尾的中心人物与主要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组成一个个 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 而结束,故鲁迅称它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实际上全书以对儒林的厄运进行反思为中心题旨,将各自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复杂 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因此结构仍不失谨严完整,布局也不失和谐统一
12 在表现讽刺对象的喜剧性特征时,绝不以主观好恶去阉割客观形象的丰富性、整 体性,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场景使其获得“讽刺的生命”。 3. 作者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儒林外史》能真实地 展示出喜剧性情节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锋利冷峻,振聋发聩,使讽刺包含 有深邃的社会批判和巨大的文化容量;同时也形成了“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 美学风格,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品格。 4. 作者善于运用含蓄、婉曲的讽刺手法,冷静超然,不动声色。在作品中作 者往往直书其事,不加断语,既不介入事件的讲述,也不带任何褒贬色彩,而是 把合理的夸张和客观的描述有机结合,使讽刺的深意通过情节的发展自然流露出 来,在蕴藉中见出锋芒,在超然中寓有沉痛,真正做到了“无一贬词,而情伪毕 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 二、与以往的长篇小说相比,《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显示出新的特点。 1. 《儒林外史》继承并发展了《金瓶梅》的写实观念,真正完成了古代小说 从传奇性向现实性的转变,是小说发展史上具有美学内涵的一大跃进;与此相适 应,《儒林外史》已从故事型小说跨入到性格型小说,它有意淡化故事情节,弱 化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 《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已经突破类型化的模式, 显示出充分的个性化。与前此的通俗说部相比,它在艺术形象的审美特点上发生 了一系列的显著变化:人物形象从超常性变为平凡性;人物特征从单色素转为多 色素;人物性格从稳定性走向流动性;肖像描写从脸谱化转向具象化。 3. 《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 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大缩短了小说形 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作品的叙事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 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 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三、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中,《儒林外史》的结构形式颇有特色。它没有贯 穿首尾的中心人物与主要事件,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组成一个个 相对独立的故事。各个故事随着有关人物的出现而展开,又随着有关人物的隐去 而结束,故鲁迅称它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实际上全书以对儒林的厄运进行反思为中心题旨,将各自独立的故事情节和复杂 的社会生活内容统摄起来,因此结构仍不失谨严完整,布局也不失和谐统一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炼,同 时也吸收了文言语体的艺术传统,实现了白话语体的雅洁化和韵味化。其语言描 摹世态,曲尽人情,常常寥寥数笔,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写景则充盈着自然情趣,洋溢着诗韵画意,不愧为灵活驾驭语言的圣手。 [作品讲读] 、《范进中举》 1.此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它通过范 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 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 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的创作态度。由于作者公心讽世,爱憎鲜明,在讽 刺中行文轻重得宜,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对范进虽语含讥讽,但怜悯、同情成 分居多;对胡屠户是辛辣的嘲讽,令人感到滑稽;对张静斋则是严厉的鞭挞,令 人感到丑恶。 (2)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 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 剧的内在原因,因而作者据此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3)绚烂多姿,面目各异的讽刺手法。此段文字主要用了两种讽刺技巧: 是前后对照法,其特点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 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讽刺效果;一是夸张放大法,其特点 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 鄙
13 四、《儒林外史》的语言是一种高度纯熟的白话,单纯明净,清新洗炼,同 时也吸收了文言语体的艺术传统,实现了白话语体的雅洁化和韵味化。其语言描 摹世态,曲尽人情,常常寥寥数笔,就使人物穷形尽相,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写景则充盈着自然情趣,洋溢着诗韵画意,不愧为灵活驾驭语言的圣手。 [作品讲读] 一、《范进中举》 1. 此段文字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最为精彩的片断。它通过范 进中举后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冷峻而清醒地剖示了科举 罪恶的怵目惊心和士人精神的空虚堕落,真实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炎凉世 态与封建道德风尚的势利虚伪。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秉持公心,指擿时弊的创作态度。由于作者公心讽世,爱憎鲜明,在讽 刺中行文轻重得宜,分寸掌握得十分恰当,对范进虽语含讥讽,但怜悯、同情成 分居多;对胡屠户是辛辣的嘲讽,令人感到滑稽;对张静斋则是严厉的鞭挞,令 人感到丑恶。 (2)慼而能谐,悲喜交融的审美特色。范进中举发疯的喜剧场景蕴含有深厚 的悲剧意味,实是“含泪的喜剧”;它又迫使人们在笑声中去思索造成这场悲喜 剧的内在原因,因而作者据此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格外深刻的意义。 (3)绚烂多姿,面目各异的讽刺手法。此段文字主要用了两种讽刺技巧:一 是前后对照法,其特点是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 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讽刺效果;一是夸张放大法,其特点 是采用漫画式的夸张,把某种需要否定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显现人物的可笑和可 鄙
第四章《红楼梦》 第一节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既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文学巨匠,又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最初 位诗人。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大起大落的生活巨变中,曹雪芹也由贵族 世家的纨绔子弟成长为 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但有关他本人的确凿的生平资料却极少,他的生卒年月、 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他与脂砚斋的关系等,都尚未弄清 1.曹雪芹的家世:以军功立业而以文事著名后世的家族,与康熙帝的密切关 系,曹寅时家族的煊赫,三代四人任职江宁织造,雍正当政后被抄家的凄惨下场 2.曹雪芹的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幼年时期。居家江宁,富贵繁华的世 家生活,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第二时期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青壮年时期。家产被抄,定居北京,家境 迅速衰落,放浪形骸的生活,多才多艺的才华 第三时期为“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晚年时期。迁居北京西山,著书黄叶 村,泪尽而逝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红楼梦》的成书:曹雪芹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创作《红楼梦》,共“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至病死为止,只整理出前八十回。八十回以后,大约也写过 些片断手稿和回目,在传阅中“迷失”。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 为是高鹗所补。 《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抄 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大都题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 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目前发现的脂本有十余种,其中 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种本子,距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对研究《红楼梦》 成书有重要价值。一是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题名《红楼梦》,后 四十回由高鹗续补而成,并由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两次刊行,故一般称为“程
14 第四章 《红楼梦》 第一节 曹雪芹的生平和《红楼梦》的创作 一、曹雪芹的家世和生平 曹雪芹既是中国十八世纪最为杰出的文学巨匠,又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最初 一位诗人。他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大起大落的生活巨变中,曹雪芹也由贵族 世家的纨绔子弟成长为 封建阶级的叛逆者,但有关他本人的确凿的生平资料却极少,他的生卒年月、 他的亲生父亲是谁、他与脂砚斋的关系等,都尚未弄清。 1. 曹雪芹的家世:以军功立业而以文事著名后世的家族,与康熙帝的密切关 系,曹寅时家族的煊赫,三代四人任职江宁织造,雍正当政后被抄家的凄惨下场。 2. 曹雪芹的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为“锦衣纨绔,饫甘餍肥”的幼年时期。居家江宁,富贵繁华的世 家生活,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围。 第二时期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青壮年时期。家产被抄,定居北京,家境 迅速衰落,放浪形骸的生活,多才多艺的才华。 第三时期为“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晚年时期。迁居北京西山,著书黄叶 村,泪尽而逝。 二、《红楼梦》的成书和版本 1. 《红楼梦》的成书:曹雪芹大约从三十岁开始创作《红楼梦》,共“披阅 十载,增删五次”,至病死为止,只整理出前八十回。八十回以后,大约也写过 一些片断手稿和回目,在传阅中“迷失”。现存《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一般认 为是高鹗所补。 2. 《红楼梦》的版本:《红楼梦》的版本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一是八十回抄 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大都题名《石头记》,大都有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等人的 评语,故习惯上称之为“脂评本”或“脂本”。目前发现的脂本有十余种,其中 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三种本子,距离曹雪芹写作年代较近,对研究《红楼梦》 成书有重要价值。一是一百二十回刻本系统,此系统的版本题名《红楼梦》,后 四十回由高鹗续补而成,并由程伟元以萃文书屋的名义两次刊行,故一般称为“程
高本”或“程本”。1791年,程伟元和髙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通称“程甲本”;第二年,程高二人 又对甲本做了一些修订工作,重新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以后的各种 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以上二本为底本。 第二节《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 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 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 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 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 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 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 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 “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 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 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 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 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 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 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 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 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 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 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 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 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
15 高本” 或“程本”。1791 年,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 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通称“程甲本”;第二年,程高二人 又对甲本做了一些修订工作,重新以活字排印,通称“程乙本”。以后的各种一 百二十回本大抵以以上二本为底本。 第二节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时代的 悲剧、文化的悲剧、人生的悲剧融为一炉,显示出小说内容的博大精深和主题思 想的多元意蕴。具体说来,《红楼梦》的悲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爱情悲剧和婚姻悲剧。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及他和薛宝钗的婚姻 悲剧,是《红楼梦》的情节主线,也是作品的灵魂,以至作者称小说为“悲金悼 玉的《红楼梦》”。宝黛爱情是一种经过长期共同生活的相互了解,建立在叛逆 思想一致的基础上的新型爱情,正包含了强烈的反对封建礼教和习俗,追求个性 解放和平等自由的民主性精华,因此木石前盟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是腐朽的传 统礼法所不能容许的爱情的悲剧和专横的封建势力所不能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相比而言,金玉良缘更合乎贾府的家族利益,更合乎封建家长改造宝玉的意愿, “德言工容”俱佳的宝钗理所当然地成为宝二奶奶的理想人选,象征着知己知心 的木石前盟被象征着富贵结合的金玉良缘所取代。但宝玉的悬崖撒手,使得宝钗 在得到有名分而无实质的婚姻之后不久就变为弃妇,她同样不是胜利者却反而成 了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无疑也是一场悲剧。 二、女子悲剧。作者在书中虚构了一个与污浊现实有所疏离的大观园,它实 际上是与“须眉浊物”相对立的众女儿的精神乐园与理想世界,但发生绣春囊事 件之后,大观园也迅速走向毁灭。生活于此的女儿们尽管出身地位各有差异,性 格品德和思想意识也不一致,但她们都充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之光。作品形象地 展示出这些“异样女子”在各自不同的遭际中被摧残、被扭曲、被蹂躏、被吞噬 的悲剧命运,以及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无论贵者贱者强者弱者叛 逆者卫道者,她们处于封建末世的男权社会,都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最后都无 可挽回地一起走向“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终极归宿。大观园 的女儿悲剧是青春、美、爱和一切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悲剧,这表明这个社会 的腐烂和不合理已经到了被整体否定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