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 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 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 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 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 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 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 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 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 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 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 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 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 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 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 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 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 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 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 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 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 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 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 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 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第三节《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 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16 三、家族悲剧和社会悲剧。《红楼梦》以贾府的衰落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副 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各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至乡村的广阔历 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 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荣宁二府功名奕世、赫赫扬扬历经百年,却 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走向“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衰, 表演了一出“树倒猢狲散”的家族悲剧。小说揭示出这一家族必然崩溃的深刻原 因:物质生活上穷奢极侈,导致坐吃山空;精神生活上腐化堕落,导致后继无人; 家族内部矛盾重重,勾心斗角;再加上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少,即使没有 抄家之类的外来冲击,它也难以维持下去。贾府的由盛而衰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 意义,实际上就是它所寄生的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红楼梦》又是一出巨大的 社会悲剧。生于康乾盛世的曹雪芹,能透过表面的繁荣,看到封建末世不可逆转 的衰亡之势,反映了他对时代脉搏的深切感受。 四、人生悲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最引人注目之处是他突 出的叛逆性格,以及他身上透露出来的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反封建意识和人道 主义思想。他生长在功名富贵之家,却极为鄙视功名富贵。他生活在科举是正途 出身的时代,却极端鄙弃科举制度。他处在封建伦理观念巩固等级制度森严的环 境里,却痛斥八股文为“饵名钓禄”的工具,讥讽“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忠 臣,也不过是沽名钓誉之辈。因此,在正统者和卫道者眼中,他自然是不折不扣 的“似傻如狂”的“混世魔王”。他身为大观园里的“金凤凰”,从小在女儿国 中长大,他不但对众女儿不加以轻视和玩弄,反而格外同情和尊重,以至于为她 们“爱博而心劳”。其“水泥骨肉论”更是对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的公开挑战, 是对封建礼教的一个有力冲击,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他 虽然与封建秩序格格不入,但又对周围环境无可奈何,他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 出路,但又无路可走,所以他的人生备感痛苦、困惑。当他目睹了发生在身边的 一幕幕丑剧和悲剧后,对人生和尘世有了更多的独特感悟,产生了浓厚的失落感 和幻灭情绪,出家就成为他唯一的归宿,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第三节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在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发展, 达到了我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
《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 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 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 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 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 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 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 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 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 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 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 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 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岀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 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 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 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 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 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 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 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 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 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 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 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 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 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 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 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17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 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 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 《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 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 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 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 统人物描写模式。 2. 《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 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 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 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 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 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 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 染衬托人物个性。 3. 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 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 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 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 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 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 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 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 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 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 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 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 诗化的完美融合。整部小说雄丽深邃而又婉约缠绵,既直面现实人生,有人情世 态的充畅刻绘,又富于意韵雅趣,有真挚浓郁的感情色彩。这样就真正在新型的 叙事文学体制中实现了化俗为雅,雅俗兼容,提高了小说的艺术品位,又实现了 古代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 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 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 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 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 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 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 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 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 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 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 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 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 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 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作品讲读] 、《林黛玉进贾府》 1.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在全书的艺术结构中具有独特而 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它主要承担了两项功能:一是初步交待了《红楼梦》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二是介绍了贾府一些重要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以及林黛 玉等正式登场亮相,初步展现了这些主要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 2.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缜密严整。此回写到了贾府林林总总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 但以林黛玉这个初来者新鲜独特的观察感受为线索加以贯穿,这就使全篇显得密 而不乱,琐而不碎,有板有眼,条理分明 (2)人物出场精彩纷呈。作者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笔法,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 人物的出场,有的是惜墨如金的略写,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迎春姐妹等; 有的是用墨如泼的详写,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虚写, 如贾赦、贾政。同时也从贾府众人眼中描绘出黛玉的形象
18 2. 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 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 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 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 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 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 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 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 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 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 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 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 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 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 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 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 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作品讲读] 一、《林黛玉进贾府》 1. 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在全书的艺术结构中具有独特而 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它主要承担了两项功能:一是初步交待了《红楼梦》人 物活动的典型环境;二是介绍了贾府一些重要的人物,贾宝玉、王熙凤以及林黛 玉等正式登场亮相,初步展现了这些主要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情节结构缜密严整。此回写到了贾府林林总总的人物,大大小小的事件, 但以林黛玉这个初来者新鲜独特的观察感受为线索加以贯穿,这就使全篇显得密 而不乱,琐而不碎,有板有眼,条理分明。 (2)人物出场精彩纷呈。作者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笔法,集中写了一大批主要 人物的出场,有的是惜墨如金的略写,如贾母、邢夫人、王夫人、迎春姐妹等; 有的是用墨如泼的详写,如贾宝玉、王熙凤;有的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虚写, 如贾赦、贾政。同时也从贾府众人眼中描绘出黛玉的形象
(3)叙事艺术独具机杼。此回的叙述者自觉隐身于幕后,把叙述职能转让给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通过黛玉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贾府的环境和人物,也通过贾 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黛玉,叙述视角转换频繁,既高度地集中了时空,又 巧妙地刻划了人物,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宝玉挨打》 1.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是全书的情节高潮之 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主要描写了封建卫道士贾政和叛逆者宝玉 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宝玉挨打表面上是父子两代的个人冲突,实际上涉及到整个 家世的利益,关系到贾府盛衰荣辱的前途命运,是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的 两种对立思想和两条人生道路的冲突。贾政的暴力镇压非但没有把宝玉拉回仕途 经济的“正途”,反而更坚定了他背离传统的决心,挨打竟又成为宝玉生活道路 的新的里程碑。 2.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采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把冲突逐步推向高潮。宝玉挨打是各 种矛盾因素的叠加集合与累积发展,金钏儿的投井,贾雨村的来访,忠顺王府的 索人,贾环的进谗中伤,这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变化,造成了势在必“打”的 情势。这一段落的情节进展极富层次感和逻辑性,并有效地渲染了气氛 (2)把微波涟漪和狂涛巨澜紧密结合,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宝玉挨打并不 是偶然或突发的,而是无数日常生活琐事积累的必然结果,他挨打的每一个因素 都是以前矛盾的发展,并与以前的若干小事相勾连,这就使宝玉挨打成为交织着 贾府内外矛盾的焦点事件,具有极大的情节容量。而这一重大事件在贾府掀起的 轩然大波,又成为以后一系列事件和矛盾冲突的起点,作品通过宝钗、黛玉、凤 姐等人的探望,很自然地转入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情节转换不着痕迹 (3)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宝 玉挨打后王夫人、贾母先后出场,作者通过精心提炼的典型细节,既揭示了夫妻 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也在相互映照中刻划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再如薛宝钗、 林黛玉都去探望宝玉,但两人的言行举止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正是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写出二人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第四节《红楼梦》的影响和研究 《红楼梦》的影响
19 (3)叙事艺术独具机杼。此回的叙述者自觉隐身于幕后,把叙述职能转让给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通过黛玉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贾府的环境和人物,也通过贾 府众人的眼睛和感受来描写黛玉,叙述视角转换频繁,既高度地集中了时空,又 巧妙地刻划了人物,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二、《宝玉挨打》 1. 此段文字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三十四回,是全书的情节高潮之一, 在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处于关键地位。它主要描写了封建卫道士贾政和叛逆者宝玉 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宝玉挨打表面上是父子两代的个人冲突,实际上涉及到整个 家世的利益,关系到贾府盛衰荣辱的前途命运,是包含着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的 两种对立思想和两条人生道路的冲突。贾政的暴力镇压非但没有把宝玉拉回仕途 经济的“正途”,反而更坚定了他背离传统的决心,挨打竟又成为宝玉生活道路 的新的里程碑。 2. 此段小说的艺术特点: (1)采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方法,把冲突逐步推向高潮。宝玉挨打是各 种矛盾因素的叠加集合与累积发展,金钏儿的投井,贾雨村的来访,忠顺王府的 索人,贾环的进谗中伤,这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变化,造成了势在必“打”的 情势。这一段落的情节进展极富层次感和逻辑性,并有效地渲染了气氛。 (2)把微波涟漪和狂涛巨澜紧密结合,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宝玉挨打并不 是偶然或突发的,而是无数日常生活琐事积累的必然结果,他挨打的每一个因素 都是以前矛盾的发展,并与以前的若干小事相勾连,这就使宝玉挨打成为交织着 贾府内外矛盾的焦点事件,具有极大的情节容量。而这一重大事件在贾府掀起的 轩然大波,又成为以后一系列事件和矛盾冲突的起点,作品通过宝钗、黛玉、凤 姐等人的探望,很自然地转入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写,情节转换不着痕迹。 (3)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刻划人物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宝 玉挨打后王夫人、贾母先后出场,作者通过精心提炼的典型细节,既揭示了夫妻 之间、母子之间的矛盾,也在相互映照中刻划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再如薛宝钗、 林黛玉都去探望宝玉,但两人的言行举止迥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反差,作者正是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写出二人思想性格上的差异。 第四节 《红楼梦》的影响和研究 一、《红楼梦》的影响
1.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 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髙峰,标志 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 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 2.《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 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 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 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 可同日而语。 3.《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 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二、《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 学问一一红学。两百多年来产生了各种红学派别,举其大要者而言之,主要有 1.评点派。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一些研究者采用评述、评点的方式来探索《红 楼梦》的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可称为评点派。其中脂砚斋、畸 笏叟等的评语,对理解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性和参考价值:脂批之后,又有“护 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的评点,亦有可 取之处。 2.索隐派,一般又称为旧红学派。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 故事所掩盖的“本事”或“微言大义”。其实不过是穿凿附会,用“猜谜”的方 法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去比附、印证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以此评定《红 楼梦》的意义与价值。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 认为此书是写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亦即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蔡元培的《石 头记索隐》,认为此书是宣扬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显然为著者本身民族主义思 想的表现。 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五四运动以后,胡适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 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红学 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 《红楼梦辨》。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而以科学考证的方法 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家世及生平的勾勒,对小说版本演变的比较,都作出
20 1. 就题材内容而言,《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一部伟大 的世情小说。它将人情世态寓于粉迹脂痕,把世情小说的创作推向最高峰,标志 着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它之后,一些狭邪小说、鸳鸯蝴 蝶派小说都曾模仿其笔法,现代、当代作家中受其沾溉者也为数不少。 2. 《红楼梦》刊行后,相继出现了三十多种续书。这些续书有两种类型,一 种是从一百二十回续起,如《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红楼复梦》等;另 一种是接在第九十七回之后,如《红楼梦补》、《红楼幻梦》等。其内容多将原 书的爱情悲剧改为庸俗的大团圆结局,与原著相较,无论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不 可同日而语。 3. 《红楼梦》以其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为当时和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 了丰富的经验,以它为题材的诗词、戏剧、曲艺、影视、绘画、舞蹈、雕塑等作 品,举不胜举。《红楼梦》还流播海外,成为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二、《红楼梦》的研究 《红楼梦》问世后,引起人们评论、研究它的浓厚兴趣,并形成一门专门的 学问――红学。两百多年来产生了各种红学派别,举其大要者而言之,主要有: 1. 评点派。从乾隆到光绪年间,一些研究者采用评述、评点的方式来探索《红 楼梦》的内容、本事或阐述其思想、艺术价值,可称为评点派。其中脂砚斋、畸 笏叟等的评语,对理解小说的创作具有启示性和参考价值;脂批之后,又有“护 花主人”王雪香、“太平闲人”张新之、“大某山民”姚燮等人的评点,亦有可 取之处。 2. 索隐派,一般又称为旧红学派。索隐即探索幽隐,也就是发掘被小说表面 故事所掩盖的“本事”或“微言大义”。其实不过是穿凿附会,用“猜谜”的方 法把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去比附、印证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并以此评定《红 楼梦》的意义与价值。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 认为此书是写顺治皇帝与董鄂妃(亦即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故事;蔡元培的《石 头记索隐》,认为此书是宣扬反清复明的政治小说,显然为著者本身民族主义思 想的表现。 3. 新红学派,或称为考据派。五四运动以后,胡适等人一方面继承乾嘉学派 学风,同时又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对《红楼梦》作出了新的解释,在红学 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代表性著作有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 《红楼梦辨》。他们批驳了索隐派的主观臆测、牵强附会,而以科学考证的方法 研究《红楼梦》,对曹雪芹家世及生平的勾勒,对小说版本演变的比较,都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