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 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 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 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卫 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 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 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 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 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髙 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 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 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作品讲读] 、《婴宁》 1.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二,是蒲松龄爱情小说中最优秀的篇 章之一,叙述了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为美满姻缘的故事。婴宁是狐母 所生,鬼母所养,从小生活在远离尘寰的环境中,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 人情的污染,在她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纯真 人性的向往;而婴宁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也随之消失,这种 悲剧性结局正是严酷的现实造成的,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 的压抑和室息。 2.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地位,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女 性形象。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比较复杂,从整体上说,她是人的社会性和狐的神
6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兼采众体之长,不仅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的优 秀传统,而且还从史传文学、白话小说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艺术风格,代表了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所已经达到和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一、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理想, 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幻想性与真实性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构成了《聊斋志异》的突出特点。 二、大量的非现实性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是《聊斋志异》的主要艺术成就。 这些形象塑造的基本方式是:以他们作为“人”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性为核心,巧 妙地融合进他们作为“物”的自然属性或幻想属性,使之成为一种人性和物性复 合统一的艺术形象。这样,这些花妖狐魅既多具人情,和易可亲,使人忘其为异 类;又蕴含着他们本体的固有气质和超现实的神异性,让人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大大增强了形象的美感。 三、《聊斋志异》的情节离奇曲折,幻诞诡谲,但在作品提供的特定情境之 内,却又顺理成章,是按照某种固有的逻辑必然出现的。其情节的内在逻辑,主 要包括人物性格逻辑和幻想逻辑,二者往往蕴含在同一个情节系列中,达到了高 度的和谐统一,构成了作品幻中有真、真中有幻的艺术特色。 四、《聊斋志异》采用的是优美、典雅、精炼、传神的文言,又做到了文言 体式与生活神髓的高度统一,因此形成一种既典雅工丽又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 无论是人物语言还是作品的叙述、描写语言,都在文言形式中蕴含着强烈的生活 气息,极富描摹力和表现力,大大增强了文言小说的小说性和趣味性。 [作品讲读] 一、《婴宁》 1. 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二,是蒲松龄爱情小说中最优秀的篇 章之一,叙述了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相爱并结为美满姻缘的故事。婴宁是狐母 所生,鬼母所养,从小生活在远离尘寰的环境中,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礼教、世俗 人情的污染,在她身上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表现了作者对于归真返朴的纯真 人性的向往;而婴宁一旦进入现实社会,天真烂漫的理想性格也随之消失,这种 悲剧性结局正是严酷的现实造成的,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礼法对妇女健康天性 的压抑和窒息。 2.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这篇小说把人物放在艺术构思的核心地位,成功地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女 性形象。婴宁这一形象的构成比较复杂,从整体上说,她是人的社会性和狐的神
异性的复合;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来看,其个性也具有复合性。作者着力刻划的 是婴宁的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在这些外在特点背后,还 隐藏着一个聪明、狡黠、勤劳、知礼、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情感的婴宁形象。 其两重性格的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全篇线索清晰,情节奇幻,既出人意表,又入情入理。小说以王子服见 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之成婚作为情节纵向展开的线索, 但又步步制造疑云,层层设置悬念,迟迟不点明婴宁的真实面目,直到篇末才揭 开谜底,使人恍然大悟,具有“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的鲜明特征。 (3)这篇作品的环境描写不仅画面鲜明,而且造成一种氛围、境界,更好地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婴宁居住环境的幽静雅洁、自然无华,经过作者的层层点染, 跃然纸上,又与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样的 描写既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又使作品带有强烈的诗化倾向, 二、《促织》 1.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四,是官绅批判小说的代表作,也是 聊斋一书中最受评家重视和青睐的艺术精品。它通过成名一家为捕捉促织“以塞 官责”而经历的悲欢离合、荣辱祸福,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徭 役科敛的惨酷,其中既有对邀宠媚上而残民以逞的各级官吏的尖锐批判,也有对 造成这一悲剧的总根源一一封建帝王的委婉规劝,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的 不合理和政治官场的滑稽荒谬。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构思精妙,以小见大。作者着笔于小,却着眼于大,小说的绝大部分篇 幅是对小小促织的具体细致的描写,但这只小虫却完全维系着成名一家人生死存 亡的命运,而这命运又跟封建官吏的罪恶和皇帝的享乐腐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捉促织和斗促织的琐细之事,负载着沉重而深刻的社会命题 (2)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小说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得腾挪 跌宕,变幻无穷,同时也将成名的悲惨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过程,淋漓尽 致地表现出来。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生悲,悲辍复喜,悲喜交替,祸福相生, 故事得以在大起大落中逶迤推进,读者的心弦亦随之忽张忽驰。 (3)心理刻划精细入微,细节点染生动逼真。如小说中从成名得知幼子把促 织弄死至再次获得促织一节,描绘其大悲与大喜、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心理变化 流程,极富层次感;又如关于斗促织的一段描写,小虫的由蠢如木鸡而奋起作战, 少年的从大笑变为大骇,无不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
7 异性的复合;单从她作为人的方面来看,其个性也具有复合性。作者着力刻划的 是婴宁的爱花、爱笑以及纯真得近乎痴憨的性格特点,在这些外在特点背后,还 隐藏着一个聪明、狡黠、勤劳、知礼、虑事缜密而又具有深沉情感的婴宁形象。 其两重性格的水乳交融,相映成趣,增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全篇线索清晰,情节奇幻,既出人意表,又入情入理。小说以王子服见 婴宁、想婴宁、找婴宁、重会婴宁、带回婴宁与之成婚作为情节纵向展开的线索, 但又步步制造疑云,层层设置悬念,迟迟不点明婴宁的真实面目,直到篇末才揭 开谜底,使人恍然大悟,具有“铺排安放,变化不测”(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的鲜明特征。 (3)这篇作品的环境描写不仅画面鲜明,而且造成一种氛围、境界,更好地 烘托出人物的性格。婴宁居住环境的幽静雅洁、自然无华,经过作者的层层点染, 一一跃然纸上,又与她嗜花爱笑、天真无邪的性格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这样的 描写既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又使作品带有强烈的诗化倾向。 二、《促织》 1. 此篇作品选自三会本《聊斋志异》卷四,是官绅批判小说的代表作,也是 聊斋一书中最受评家重视和青睐的艺术精品。它通过成名一家为捕捉促织“以塞 官责”而经历的悲欢离合、荣辱祸福,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和徭 役科敛的惨酷,其中既有对邀宠媚上而残民以逞的各级官吏的尖锐批判,也有对 造成这一悲剧的总根源――封建帝王的委婉规劝,深刻地揭示出封建等级制度的 不合理和政治官场的滑稽荒谬。 2. 此篇小说的艺术特点: (1)构思精妙,以小见大。作者着笔于小,却着眼于大,小说的绝大部分篇 幅是对小小促织的具体细致的描写,但这只小虫却完全维系着成名一家人生死存 亡的命运,而这命运又跟封建官吏的罪恶和皇帝的享乐腐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就使捉促织和斗促织的琐细之事,负载着沉重而深刻的社会命题。 (2)情节曲折,富于变化。小说紧紧围绕促织的得失来安排故事,写得腾挪 跌宕,变幻无穷,同时也将成名的悲惨遭遇和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过程,淋漓尽 致地表现出来。主人公由悲到喜,喜极生悲,悲辍复喜,悲喜交替,祸福相生, 故事得以在大起大落中逶迤推进,读者的心弦亦随之忽张忽驰。 (3)心理刻划精细入微,细节点染生动逼真。如小说中从成名得知幼子把促 织弄死至再次获得促织一节,描绘其大悲与大喜、希望和失望相交织的心理变化 流程,极富层次感;又如关于斗促织的一段描写,小虫的由蠢如木鸡而奋起作战, 少年的从大笑变为大骇,无不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
第四节清代其他文言小说 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概况 清代是文言小说的繁荣时期。清代前期,除产生了文言小说巨著《聊斋志异》 外,其他单篇作品,亦日益增多,大都收录于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各类 专集,尤争奇斗艳,层出不穷。清代中期,在《聊斋》杰出成就的影响下,众多 文人纷纷参与文言小说的创作,有的意欲仿效追随,有的志在抗衡翻新,掀起了 一股文言小说创作风潮。此期的文言小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模仿《聊斋志 异》的近于传奇形式的作品,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沈起凤的《谐铎》、长白 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较有特色;一类是模仿魏晋志怪之作,有纪昀的《阅微 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此类书虽拟魏晋,亦有创新,尤其是袁、纪 之作,打破了《聊斋》“一统天下”的格局。自此,文言小说创作有的模拟《聊 斋》,有的模拟《阅微》,两种不同体式风格的文言小说有如双峰对峙,两水分 流,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但两类拟作皆不逮原作,属于传统形态的文言 小说逐步走向终结。 二、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的传统小说观念根深蒂固,对《聊斋志异》体式上的“一书而兼二体” 与描写上的“细微曲折,摹绘如生”深为不满,提出小说创作应揆情度理,直录 其事,“简淡数言,自然妙运”,他正是按照自己的小说观去创作《阅微草堂笔 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拟魏晋志怪类小说,也是继《聊 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此书的最突出之处是鲜明 的反理学倾向,书中对理学家言行的虚伪、苛察的议论、空谈的学风、拘迂的见 解,痛加驳斥和攻击,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此外,抨击浇漓世风,揭露鬼 蜮伎俩的作品也占相当篇幅,与他寄寓劝惩的创作宗旨是相通的。在艺术特色方 面,此书有意追摹六朝志怪,篇幅短小,记事简要,重实录而少铺陈,尚质朴而 黜繁华,叙述简古雅洁,议论妙极精微,“雍容淡雅,天趣盎然”,确有大家风 范
8 第四节 清代其他文言小说 一、清代文言小说创作概况 清代是文言小说的繁荣时期。清代前期,除产生了文言小说巨著《聊斋志异》 外,其他单篇作品,亦日益增多,大都收录于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中;各类 专集,尤争奇斗艳,层出不穷。清代中期,在《聊斋》杰出成就的影响下,众多 文人纷纷参与文言小说的创作,有的意欲仿效追随,有的志在抗衡翻新,掀起了 一股文言小说创作风潮。此期的文言小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模仿《聊斋志 异》的近于传奇形式的作品,和邦额的《夜谭随录》、沈起凤的《谐铎》、长白 浩歌子的《萤窗异草》等较有特色;一类是模仿魏晋志怪之作,有纪昀的《阅微 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等,此类书虽拟魏晋,亦有创新,尤其是袁、纪 之作,打破了《聊斋》“一统天下”的格局。自此,文言小说创作有的模拟《聊 斋》,有的模拟《阅微》,两种不同体式风格的文言小说有如双峰对峙,两水分 流,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但两类拟作皆不逮原作,属于传统形态的文言 小说逐步走向终结。 二、纪昀与《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的传统小说观念根深蒂固,对《聊斋志异》体式上的“一书而兼二体” 与描写上的“细微曲折,摹绘如生”深为不满,提出小说创作应揆情度理,直录 其事,“简淡数言,自然妙运”,他正是按照自己的小说观去创作《阅微草堂笔 记》的。《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拟魏晋志怪类小说,也是继《聊 斋》之后影响最大的一部文言小说。在思想内容方面,此书的最突出之处是鲜明 的反理学倾向,书中对理学家言行的虚伪、苛察的议论、空谈的学风、拘迂的见 解,痛加驳斥和攻击,构成了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此外,抨击浇漓世风,揭露鬼 蜮伎俩的作品也占相当篇幅,与他寄寓劝惩的创作宗旨是相通的。在艺术特色方 面,此书有意追摹六朝志怪,篇幅短小,记事简要,重实录而少铺陈,尚质朴而 黜繁华,叙述简古雅洁,议论妙极精微,“雍容淡雅,天趣盎然”,确有大家风 范
第三章《儒林外史》 第一节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原是醉心举业的儒生,但终于成为弃绝仕进的寒士;原是封建官僚家 族的纨绔浪子,但终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他不仅是旧科举、旧礼教 的背叛者,也是新思想、新制度的探索者。其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701--1721):为少年读书、准备应举时期。显赫的科举门 第,陪父到赣榆任所,父亲对其思想性格的影响,考取秀才为其一生最髙功名 2.第二阶段(1722--1732):为返回故乡、独立支撑家庭时期。父亲无故 被免、抑郁而死,族人侵夺遗产,放诞不羁以致家产散尽,乡试落第,与故乡的 决裂。 3.第三阶段(1733--1754):为移家南京、从事著书时期。以病坚辞博学 鸿词科廷试,放弃秀才学籍,乾隆南巡时企足髙卧,从事《儒林外史》的写作, 客死扬州。 二、吴敬梓的创作 1.吴敬梓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 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建国后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 十馀篇;1999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从中可看出他的治经思想。 2.《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五十回本、五十五回本、五十六回本等歧说, 但前两个版本迄今均未见到。现存最早的刻本是1803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五十 六回。此本的第五十六回是否出自吴敬梓的手笔,学术界有较大争议。 第二节《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 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 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
9 第三章 《儒林外史》 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一、吴敬梓的生平 吴敬梓原是醉心举业的儒生,但终于成为弃绝仕进的寒士;原是封建官僚家 族的纨绔浪子,但终于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逆子贰臣。他不仅是旧科举、旧礼教 的背叛者,也是新思想、新制度的探索者。其生平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1701――1721):为少年读书、准备应举时期。显赫的科举门 第,陪父到赣榆任所,父亲对其思想性格的影响,考取秀才为其一生最高功名。 2. 第二阶段(1722――1732):为返回故乡、独立支撑家庭时期。父亲无故 被免、抑郁而死,族人侵夺遗产,放诞不羁以致家产散尽,乡试落第,与故乡的 决裂。 3. 第三阶段(1733――1754):为移家南京、从事著书时期。以病坚辞博学 鸿词科廷试,放弃秀才学籍,乾隆南巡时企足高卧,从事《儒林外史》的写作, 客死扬州。 二、吴敬梓的创作 1. 吴敬梓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已佚。今存乾隆年间刊行之四卷 本,为他四十岁之前的诗文作品。建国后陆续发现《文木山房集》以外的诗文三 十馀篇;1999 年发现《文木山房诗说》,从中可看出他的治经思想。 2. 《儒林外史》的版本历来有五十回本、五十五回本、五十六回本等歧说, 但前两个版本迄今均未见到。现存最早的刻本是 1803 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五十 六回。此本的第五十六回是否出自吴敬梓的手笔,学术界有较大争议。 第二节 《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文士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现实主义描写,绘制出一轴 色彩斑斓的士林人物长卷。它以功名富贵和文行出处为中心,站在俯视整个封建 文化的高度,对科举制度统治下的儒林群像和儒林心态作了深刻的剖析,既是一
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 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 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 1.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 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 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 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 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 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 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 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 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 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 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 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 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 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 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 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 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髙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 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 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 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 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 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 心路历程
10 部儒林丑史,又是一部儒林痛史。不仅如此,作者还提出了儒林群体的命运这一 历史的课题,孜孜不倦地探求儒林的真正出路。因此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大致分为 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的严峻批判;二是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首先是通过三类否定性的人物形象,全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弊端和功名富贵观 念。 1. 第一类是儒生形象,这类人物最具典型意义,也写得最为成功。其中有热 衷功名、利禄熏心的腐儒,如周进、范进,他们老实平庸,懦弱猥琐,思想麻木 之极,知识贫乏之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下,精神也受其毒害和摧残;有虔诚相 信八股举业和封建礼教而自害害人、中毒毒人的迂儒,如马二先生、王玉辉,一 个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诚心诚意地四处宣扬举业至上,一个真心笃信礼教, 自觉以礼律己,他们既是封建思想的传播者,更是受害者;还有原本纯朴善良却 被八股制腐蚀而最终蜕化变质的陋儒,如匡超人、牛浦郎,他们精神堕落、道德 败坏、廉耻丧尽,正是功名富贵的颓风熏染的结果。 2. 第二类是官绅形象。他们是科举制度的直接产物,出仕则大多为贪官污吏, 处乡则大多为土豪劣绅,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前者如王惠、汤奉,凭借科举得 意,升官发财,压榨百姓,贪婪成性,作威作福;后者如严贡生、张静斋,通过 科举特权,交通官府,鱼肉乡邻,横行霸道,无恶不作。这样,作者就把科场批 判与官场批判、政治批判结合起来,既在更深层次上揭露科举制度的腐败,又提 高了全书的思想价值。 3. 第三类是名士形象。他们苦苦谋求的是“异路功名”的终南捷径,实为科 举制度的派生物。这些人不走八股正途,貌似风雅,实际上不过是一些闲得无聊 的纨绔子弟,名落孙山的科场士子,搔首弄姿的斗方诗人,招摇撞骗的帮闲篾片, 他们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在骨子里对功名富贵依然念念不忘。作者通过湖州莺 脰湖盛会、杭州西湖诗会、南京莫愁湖高会几次集中亮相,揭露了这些假名士的 无耻丑态和肮脏灵魂。 上述三类形象,恰如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所说:“其书以功名富贵 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 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可见,八股取士制度构成了 牢笼一代文人的巨大厄运,功名富贵观念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世风的颓败,不能 不引起人们的深深思索。 其次是通过三类肯定性的人物形象,来寄托作者的理想,反映他不断探索的 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