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18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不少士大夫参与绘事,其中可见顾恺之、宗炳、萧绎那样 的文化名人。到了唐末五代,擅画的文人更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使绘 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当然,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主题、立意、情趣等方面,至 于形式、技法、体制之类,仍然沿袭当时画工的惯例,而未能形成文人绘画特有 的风貌。。 北宋中后期,两股力量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五代以来得到 迅猛发展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那些引领潮流的 山水画大家,如荆浩、李成、范宽等,往往本身就是文人画家的代表。其二是另 批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如文同、苏轼、米芾等,避开了繁难琐屑的习惯性画 法,而用“墨戏”的简捷方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如果说后一股力量来自于 业余画家队伍,极大地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勇气 那么,前一股力量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以其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着文人 画的价值理想。随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金元时代大批文人赋闲而成为画 坛中坚,原来由画工和宫廷画师主宰的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渐趋衰落,更多带有 象征意味,富于表现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 手中呈现为水墨写意形态,从而与非文人画往往重色彩、多工致的情形拉开了明 显距离。 元初的赵孟頫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在他的启示下,元季黄公望、吴镇、 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作品,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并以高情逸致的价值取 向和书法化的笔墨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由沈周、文徵明领衔的吴 门画派的兴盛,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晚明董其昌倡导南宗山水画,引发清初 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和“四僧”(弘仁 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野逸派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宋元时期由另 些文人画家所开创的松梅兰竹水墨画,到了明代中后期,则逐渐发展出大写意 派。陈淳、徐渭那种注重主观表现色彩和即时把握方式的纵逸画风,标志着文人 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从此之后,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使 得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也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 变化是永恒的存在。文人画之所以区别于常规绘画,是以其“畅神”“适 意”“自娱”“寄乐”的私密化、书斋化取向为价值内涵的。然而,随着它的规 范图式渐趋确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适自娱、私交酬唱变为面向大众、走 入市场,公共化和普适化这种曾经作为文人画对立面的价值选择,便又重新占据 文人画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文人画的谐俗色彩日益浓厚 而非文人画家对文人画的攀附吸收现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在艺术形 态上上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经过20世纪的巨大社会变革,传统士大夫为现代 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文人画这个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终结期 (节选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福建省龙岩市 2018 年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查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早在魏晋南北朝,就有不少士大夫参与绘事,其中可见顾恺之、宗炳、萧绎那样 的文化名人。到了唐末五代,擅画的文人更多,他们凭借自己的文化修养,使绘 画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当然,这种提升主要表现在主题、立意、情趣等方面,至 于形式、技法、体制之类,仍然沿袭当时画工的惯例,而未能形成文人绘画特有 的风貌。。 北宋中后期,两股力量对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关键作用。其一是五代以来得到 迅猛发展的山水画,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那些引领潮流的 山水画大家,如荆浩、李成、范宽等,往往本身就是文人画家的代表。其二是另 一批喜爱绘画的仕宦文人,如文同、苏轼、米芾等,避开了繁难琐屑的习惯性画 法,而用“墨戏”的简捷方式,进行大胆的艺术实验。如果说后一股力量来自于 业余画家队伍,极大地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并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勇气; 那么,前一股力量来自于专业画家阵营,以其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充实着文人 画的价值理想。随着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加上金元时代大批文人赋闲而成为画 坛中坚,原来由画工和宫廷画师主宰的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渐趋衰落,更多带有 象征意味,富于表现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繁荣起来,并且在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 手中呈现为水墨写意形态,从而与非文人画往往重色彩、多工致的情形拉开了明 显距离。 元初的赵孟頫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在他的启示下,元季黄公望、吴镇、 倪瓒、王蒙等人的山水作品,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并以高情逸致的价值取 向和书法化的笔墨趣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明中期由沈周、文徵明领衔的吴 门画派的兴盛,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晚明董其昌倡导南宗山水画,引发清初 以“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为代表的正统派和“四僧”(弘仁、 髡残、八大山人、石涛)为代表的野逸派各有侧重的发展态势。宋元时期由另一 些文人画家所开创的松梅兰竹水墨画,到了明代中后期,则逐渐发展出大写意一 派。陈淳、徐渭那种注重主观表现色彩和即时把握方式的纵逸画风,标志着文人 画图式在花鸟画领域的确立。从此之后,文人画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国画坛,使 得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也多以沾溉文人画余泽为荣。 变化是永恒的存在。文人画之所以区别于常规绘画,是以其“畅神”“适 意”“自娱”“寄乐”的私密化、书斋化取向为价值内涵的。然而,随着它的规 范图式渐趋确立,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适自娱、私交酬唱变为面向大众、走 入市场,公共化和普适化这种曾经作为文人画对立面的价值选择,便又重新占据 文人画发展的主导地位。从扬州八怪到海上画派,文人画的谐俗色彩日益浓厚, 而非文人画家对文人画的攀附吸收现象又愈演愈烈,文人画与非文人画在艺术形 态上上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经过 20 世纪的巨大社会变革,传统士大夫为现代 知识分子所取代,中国文人画这个世界艺术史上的孤例,也就走向终结期。 (节选自卢辅圣《超越的艺术》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业余画家队伍不仅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还以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 充实其价值理想 B.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和大胆的艺术实验对北宋中后期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 关键作用。 C.赵孟類不仅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而且还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 影响深远 D.文人画中大写意一派的形成和发展,标致着文人画终于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 国画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文人很早就介人了绘事,并提升了中国画的品质,但文人画还未呈现出 特有的风貌。 B.文人画富含象征性和表现性,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水墨写意形态拉开了它 与非文人画的距离 C.文章列举了明清许多画派的发展态势,是为了论证元朝文人画对后世产生深 远影响。 D.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过程,由此可见文人画是以畅 神适意等为价值取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没有渐趋衰落,那么画工和宫廷画师依然会主宰着 画坛。 B.因为有了一代代文人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文人画才在中国画坛具有独 特的艺术价值 C.中国文人画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其他任何国家都没 有这种文化现象。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人画的消亡也是 必然的趋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 斗草 凌鼎年 据地方志记载:斗草之风,娄城历来盛行,乃端午期间的一民间活动。古庙镇有 孩儿王出身的阿埭,自小偏好斗草。他出马斗草,不说百战百胜,至少十斗九 嬴 阿埭弱冠之年后,依然放不下他的斗草,每年五月五日,他总要在古庙镇外的娄 江边与人斗草,有如设擂,谓之过过斗草瘾。阿埭言明:输者得为之扬名,赢者 可罚他做事一桩。 那日,娄城不少女眷也难得到娄江边来郊游踏青。其中有一叫冉云的姑娘见阿埭 在玩斗百草之戏,来了兴致,说也来凑趣一斗。阿埭见来一城里姑娘,自然半点 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如此娇弱的姑娘与他身经百战的阿埭斗草,非让她 连斗连败不可。 谁知冉云姑娘一点不示弱,竟然拔来了一根又粗又老的草茎,那架势,志在必得。 踏青之游人见一姑娘家与斗草王阿埭交战,呼啦一下围上了不少人,大家对冉云 姑娘手中的草茎喷喷赞之,简直堪称草茎王,也不知她是如何采到的
A.业余画家队伍不仅刺激了文人画家们逐鹿画坛,还以坚实而高迈的学术品位 充实其价值理想。 B.文人隐逸精神的滋养和大胆的艺术实验对北宋中后期文人画的独立自主起了 关键作用。 C.赵孟類不仅是文人画走向成熟的枢纽人物,而且还建构了文人画的规范图式, 影响深远。 D.文人画中大写意一派的形成和发展,标致着文人画终于以压倒性优势入主中 国画坛。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我国文人很早就介人了绘事,并提升了中国画的品质,但文人画还未呈现出 特有的风貌。 B.文人画富含象征性和表现性,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的水墨写意形态拉开了它 与非文人画的距离。 C.文章列举了明清许多画派的发展态势,是为了论证元朝文人画对后世产生深 远影响。 D.文章用大量篇幅论述了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发展过程,由此可见文人画是以畅 神适意等为价值取向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人物画及其叙事手法没有渐趋衰落,那么画工和宫廷画师依然会主宰着 画坛。 B.因为有了一代代文人在绘画上不断探索和发展,文人画才在中国画坛具有独 特的艺术价值。 C.中国文人画是世界上唯一由知识分子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其他任何国家都没 有这种文化现象。 D.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文人画的消亡也是 必然的趋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斗草 凌鼎年 据地方志记载:斗草之风,娄城历来盛行,乃端午期间的一民间活动。古庙镇有 一孩儿王出身的阿埭,自小偏好斗草。他出马斗草,不说百战百胜,至少十斗九 赢。 阿埭弱冠之年后,依然放不下他的斗草,每年五月五日,他总要在古庙镇外的娄 江边与人斗草,有如设擂,谓之过过斗草瘾。阿埭言明:输者得为之扬名,赢者 可罚他做事一桩。 那日,娄城不少女眷也难得到娄江边来郊游踏青。其中有一叫冉云的姑娘见阿埭 在玩斗百草之戏,来了兴致,说也来凑趣一斗。阿埭见来一城里姑娘,自然半点 不把她放在眼里。在他看来,如此娇弱的姑娘与他身经百战的阿埭斗草,非让她 连斗连败不可。 谁知冉云姑娘一点不示弱,竟然拔来了一根又粗又老的草茎,那架势,志在必得。 踏青之游人见一姑娘家与斗草王阿埭交战,呼啦一下围上了不少人,大家对冉云 姑娘手中的草茎喷喷赞之,简直堪称草茎王,也不知她是如何采到的
阿埭瞄一眼冉云姑娘手中的那根特大号草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故意挑了根又 细又短的草茎,仿佛拳击比赛中的重量级与轻量级,完全不成比例。 比赛可说是速战速决,开始阿埭摆岀一副我自岿然不动,接受任何挑战的样子。 两人的草茎成十字相交状,冉云用劲拉了几次都无法拉断阿埭的草茎。如此三次 后,阿埭似乎己很有绅士风度了,他开始反击,只见他以极快的速度用劲一拉 冉云手中那又粗又老的草茎竟然像放在刀刃上似地,齐刷刷地断了。 阿埭的车前草茎都采自穿山,穿山以石为主,车前草要能在穿山生长,非有坚韧 的生命力不可,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经风经雨,且得天地之精华,怎能 与娄江边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车前草相比呢,一个富贵相,一个贫苦样,但谁能吃 苦,谁能耐劳,还用说吗? 不服!”冉云姑娘说。“不服?”阿埭一楞。好,不服再斗。“手斗我输了, 你敢不敢口斗。冉云咄咄逼人 口斗就是各自报出各种花草的名目,类似对对子。口斗,阿埭曾与小伙伴们也斗 过,但他自知是弱项,可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太失面子了,斗就斗,不 信这城里姑娘就识得那么多野花野草。 “红梅。 “青萍。”阿埭张口便来 “美人蕉。 阿埭想了想说:“君子兰。” “车前子。” “马后炮。”阿埭脱口而出。 人们哄堂大笑。阿埭窘得无地自容。冉云心软,说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 埭稍动了动脑筋,就答了个“秋雨芭蕉”。冉云见阿埭缓过神来了,抛出一绝的 “相思子”。阿埭楞住了。嘴里“相思子相思子”地念著,就是对不出。“回去 慢慢想吧,想到了再告诉我”。冉云一笑,飘然而去。 阿埭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想早点对出相思子,他把他知道的花花草草一个名 称一个名称地过滤着,筛选着。有天,他在主庙镇一户人家的后院见到一合欢树, 他突然省悟:合欢枝,对,一定是合欢树。相思子对合欢枝,有意思。我要去告 诉冉云,我阿埭对出来了,不,还要问问她,这是什么意思?阿埭有些想入非非 了 阿埭想得满好,静静小心苦读一年书,明年端午正式摆擂斗草,引冉云再来复斗, 非赢她不可。 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呼吸着早春的气息,踏着浅浅的青草,他 自信:手斗他阿埭可号称打遍娄城无敌手。口斗,经一年闭门苦读,他如今也不 怯场。他多么希望冉云姑娘再来与他斗一斗章,可冉云姑娘没有出现 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 以后,每年的端午,阿埭总不由自主地来到娄江边,他也说不清这无望的等待怎 么会有如此的诱惑力。 (本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史书记载,娄城历来盛行斗草之风,是端午期间的一项民间游戏,可惜现 在已难觅其踪,作者稍稍流露出一种文化缺失的遗憾之情。 B.见阿埭被自己“捉弄”,冉云心软了,可不一会又抛出“别有用心”的“相 思子”。这一情节准确、细腻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冉云微妙的少女春心
阿埭瞄一眼冉云姑娘手中的那根特大号草茎,不以为然地一笑,他故意挑了根又 细又短的草茎,仿佛拳击比赛中的重量级与轻量级,完全不成比例。 比赛可说是速战速决,开始阿埭摆出一副我自岿然不动,接受任何挑战的样子。 两人的草茎成十字相交状,冉云用劲拉了几次都无法拉断阿埭的草茎。如此三次 后,阿埭似乎己很有绅士风度了,他开始反击,只见他以极快的速度用劲一拉, 冉云手中那又粗又老的草茎竟然像放在刀刃上似地,齐刷刷地断了。 阿埭的车前草茎都采自穿山,穿山以石为主,车前草要能在穿山生长,非有坚韧 的生命力不可,特别是那些生长在峭壁上的,经风经雨,且得天地之精华,怎能 与娄江边肥沃土地上生长的车前草相比呢,一个富贵相,一个贫苦样,但谁能吃 苦,谁能耐劳,还用说吗? “不服!”冉云姑娘说。“不服?”阿埭一楞。好,不服再斗。“手斗我输了, 你敢不敢口斗。冉云咄咄逼人。 口斗就是各自报出各种花草的名目,类似对对子。口斗,阿埭曾与小伙伴们也斗 过,但他自知是弱项,可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那岂不太失面子了,斗就斗,不 信这城里姑娘就识得那么多野花野草。 “红梅。” “青萍。”阿埭张口便来。 “美人蕉。” 阿埭想了想说:“君子兰。” “车前子。” “马后炮。”阿埭脱口而出。 人们哄堂大笑。阿埭窘得无地自容。冉云心软,说了个常见的“春风桃李。”阿 埭稍动了动脑筋,就答了个“秋雨芭蕉”。冉云见阿埭缓过神来了,抛出一绝的 “相思子”。阿埭楞住了。嘴里“相思子相思子”地念著,就是对不出。“回去 慢慢想吧,想到了再告诉我”。冉云一笑,飘然而去。 阿埭变了个人似的,一门心思想早点对出相思子,他把他知道的花花草草一个名 称一个名称地过滤着,筛选着。有天,他在主庙镇一户人家的后院见到一合欢树, 他突然省悟:合欢枝,对,一定是合欢树。相思子对合欢枝,有意思。我要去告 诉冉云,我阿埭对出来了,不,还要问问她,这是什么意思?阿埭有些想入非非 了。 阿埭想得满好,静静小心苦读一年书,明年端午正式摆擂斗草,引冉云再来复斗, 非赢她不可。 第二年端午,阿埭早早来到了娄江边,呼吸着早春的气息,踏着浅浅的青草,他 自信:手斗他阿埭可号称打遍娄城无敌手。口斗,经一年闭门苦读,他如今也不 怯场。他多么希望冉云姑娘再来与他斗一斗章,可冉云姑娘没有出现。 第三年,冉云姑娘还是没有出现。 以后,每年的端午,阿埭总不由自主地来到娄江边,他也说不清这无望的等待怎 么会有如此的诱惑力。 (本文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据史书记载,娄城历来盛行斗草之风,是端午期间的一项民间游戏,可惜现 在已难觅其踪,作者稍稍流露出一种文化缺失的遗憾之情。 B.见阿埭被自己“捉弄”,冉云心软了,可不一会又抛出“别有用心”的“相 思子”。这一情节准确、细腻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冉云微妙的少女春心
C.小说以“斗草”为线索展开情节,一咏三叹,将一对少男少女的斗草之乐缓 缓展开成出爱情戏,而且是一出略带悲剧色彩的爱情戏 D.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又文白相间,带有娄城方言色彩,读起来有一种山村之风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小说风格婉约含蓄,善于体察细微人性。 5.简析故事结尾的艺术感染力。(5分) 6.文章以“斗草”为题,但斗的又似乎不尽然“草”,请分析其潜藏之“斗”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 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 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截止目前(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2.3亿,是世界上唯 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 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 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抚养比为37%,少儿抚养比 为226%,老年抚养比14.3%;2005-2015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 抚养比逐年增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过去40年里头,中国GDP总量增长了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城乡居民 消费水平提高了16倍,这个16倍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16.7倍来支撑的。中国 的经济增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又非常快,它的来源归结为人口红利。经济增长每 年9.7%的增长速度最大的部分是资本积累。过去都说是要素的投入,而且是物 质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是有关的。因为你的人口 抚养比不断在下降,更多的人是劳动力,这样可以使剩余资本得到积累,变成投 资的来源。有了资本来源投资,还要有回报率。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在这个发 展阶段上,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2010年之前,理论上推算出 来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入了人口因素之后,我们得到是10%左右。同时我 们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的话,这个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会下降。我们经过了 30多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保证我们城市的劳动力继续增 长 (摘编自中科院副院长蔡眆《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真实经济増长源泉》) 材料三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 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 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 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 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 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材料四
C.小说以“斗草”为线索展开情节,一咏三叹,将一对少男少女的斗草之乐缓 缓展开成出爱情戏,而且是一出略带悲剧色彩的爱情戏。 D.小说语言通俗朴实又文白相间,带有娄城方言色彩,读起来有一种山村之风, 令人感到亲切自然。小说风格婉约含蓄,善于体察细微人性。 5.简析故事结尾的艺术感染力。(5 分) 6.文章以“斗草”为题,但斗的又似乎不尽然“草”,请分析其潜藏之“斗”。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 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 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截止目前(2016 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超 2.3 亿,是世界上唯一一 个老年人口过两亿的国家。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老 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10%,或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 7%,即意味着这 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15 年中国总抚养比为 37%,少儿抚养比 为 226%,老年抚养比 14.3%;2005-2015 年中国少儿抚养比逐年下降,而老年 抚养比逐年增加。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 材料二: 过去 40 年里头,中国 GDP 总量增长了 29 倍,人均 GDP 增长了 20 倍,城乡居民 消费水平提高了 16 倍,这个 16 倍是由劳动生产率增长 16.7 倍来支撑的。中国 的经济增长不仅时间长,而且又非常快,它的来源归结为人口红利。经济增长每 年 9.7%的增长速度最大的部分是资本积累。过去都说是要素的投入,而且是物 质资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的人口红利人口结构是有关的。因为你的人口 抚养比不断在下降,更多的人是劳动力,这样可以使剩余资本得到积累,变成投 资的来源。有了资本来源投资,还要有回报率。因为劳动力无限供给,在这个发 展阶段上,中国的资本回报率是相当高的。至少在 2010 年之前,理论上推算出 来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加入了人口因素之后,我们得到是 10%左右。同时我 们看到,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的话,这个潜在增长率自然就会下降。我们经过了 30 多年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保证我们城市的劳动力继续增 长。 (摘编自中科院副院长蔡眆《怎么把人口红利转变为真实经济增长源泉》) 材料三: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内,充足低廉的劳动要素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 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结构出 现了新的变化,曾经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的红利正在逐渐消失,而劳动力供给质 量的红利正在逐步形成,由教育普及带来的人口质量的红利开始不断显现,高等 教育人数的空前增长正在重塑中国的人口结构。届时,中国将拥有世界上规模最 为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群体,有利于未来经济增长释放出巨大的潜力。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人口红利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 材料四: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 是2000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比2016年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 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这是自2016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 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 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 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 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摘编自新华社1月17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呈现人口结构老年状态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的过 程是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B.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突出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失衡,当今中国 具有这一特征。 C.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比照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图,我国早在2002年 就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D.中科院副院长蔡认为,过去40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来源可以归结为人 口红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极具优势的人口抚养比又使得剩余资 本得到积累,从而使资本投资有了来源并能获得髙额回报率, B.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国家重视人口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 实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人口政策 C.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 D.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表明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E.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是2017年比2016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口 出生率为12.43%6.与2016年相比均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对我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问题,有哪些有 利因素与不利因素。(4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煕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 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 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 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 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 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 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去年(2017 年)全国出生人口为 1723 万人, 是 2000 年以来历史第二高值。比 2016 年减少 6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243%, 与 2016 年相比均有下降。这是自 2016 年我国正式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以 来,首次出现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的情况。也就是说,出生人口的下降, 其实并非因为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主要是很多夫妇连一孩都没有生育。 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信号。“全面二孩”政策促进了我国人口均衡发展,让我国 在育龄妇女人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出生人口相对政策实施前有所增加。但是相 关数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还不足以扭转我国当前少子化的趋势。 (摘编自新华社 1 月 17 日报道)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社会呈现人口结构老年状态以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多的过 程是老龄化的两大特征。 B.人口老龄化是个动态过程,突出表现为一个国家的总抚养比失衡,当今中国 具有这一特征。 C.按照国际上通常看法,比照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图,我国早在 2002 年 就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 D.中科院副院长蔡认为,过去 40 年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来源可以归结为人 口红利。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资本的积累,极具优势的人口抚养比又使得剩余资 本得到积累,从而使资本投资有了来源并能获得高额回报率。 B.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国家重视人口问题,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 实及时调整了相应的人口政策。 C.随着数十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的人口在减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经济增长率将会下降。 D.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二孩出生数超过一孩出生数,表明 “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E.适龄夫妇二孩生育意愿不够,是 2017 年比 2016 年出生人口减少 63 万,人口 出生率为 12.43%6.与 2016 年相比均有下降的主要原因。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内容,你认为应对我国未来面临的劳动力问题,有哪些有 利因素与不利因素。(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 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 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 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 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 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 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 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