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2016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 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 ,只是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 甚至要常常保持一种警觉。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 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 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 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 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 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 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 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 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 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 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 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 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 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 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 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 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 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 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 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 《人民日报》(2015年07月27日24版)
龙海 2016 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阅读不能跟时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曾一直耿耿于为什么那么多报纸把文化和娱乐混在一起,名曰“文 化副刊”。我无意看轻娱乐,只是对无处不在的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表达一下虚弱的无奈 ,只是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忧虑一下趣味的滑坡。 在出版业十分发达、资讯铺天盖地的当代社会,建立并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可谓不易, 甚至要常常保持一种警觉。胡适对做学问的要求是要像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外,他还加一句“时髦不能跟”。他认为做学问最忌跟风。阅 读又何尝不是如此?周围的人都说好,大家都在谈论,大有“非读不可”之势。此刻,单 是虚荣的诱惑就足以让人难以抗拒,因为感觉不读不看,自己就OUT了。这时候如果还能有 所坚持就真的很不简单,甚至值得尊重了。 这么说,并不是拒绝以开放的心态对待阅读,而是深感养成独立趣味之必要。生活中,我 们常常感到相似的人多,独特有趣的人少,从根本上说,是有独立审美趣味的业余“学问 家”太少的缘故。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专业训练,甚至太过相似的阅读体验,带来了 太多的相似,恰恰缺少了独特与不同,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这样的相似,往大了说, 从长远看,影响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 当然,独立的趣味与广博的审美并不矛盾。特别是作为副刊编辑,编辑的修养、眼界、趣 味,直接影响着副刊的“成色”。虽说报纸副刊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副刊所刊发的作品 也未必符合每一个编辑的趣味,但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和线索提供者。它让人安 静下来,沉淀下来,不过于追求有用,而是体会无用之用、过程之美,对人类,对历史, 对艺术,对人生保持广泛的兴趣,保持心境的洒脱,保留心底的温润。这样丰盈的精神生 活常常是在某种孤独中实现的,而不是在热闹中获取的。时髦的东西多了,会热闹一时, 引人关注一时,但长久来看,恰恰丢掉了自己的根本。 当下,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似乎人人都感受着自我认识、自我认同的危机,人人都急 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几 乎成为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我想这恐怕是诸多名曰“文化副刊”的副刊无法放下时尚 与时髦话题的内在原因吧。而在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中,也曾有过随潮流的脚步去追逐,为 炫目的表达而惊叹,被动人的文采所折服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发现,热闹与繁华过后 ,真正能留下来成为值得你信任的“朋友”的,恰是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 它让你身心舒展、灵魂自由。 时髦不能跟,自己不能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7日 24 版)
1.下列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我”担心阅读趣味会滑坡。 B.在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很是无奈 C.跟风阅读,因虚荣的诱惑而使人无法坚持自我的阅读趣味 D.跟风阅读,造成相似性太多,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胡适认为做学问的要求应该像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同时也不能跟时髦。 B.能够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大家都在谈论甚至不读不看就OUT了, 也不要改变自己的阅读趣味 C.太多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D.养成独立的趣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中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学问家”太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刊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对副刊的“成色”起决定性作用,可见,一个副刊的优劣 主要取决于编辑的优秀与否 B.副刊虽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但是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 报刊副刊中的栏目 C.“文化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应该与人们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 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样的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感有关 D.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才能让人身心舒展,灵魂自由,这才是阅读独立趣味 的真正体现,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登崇宁四年进士第,补怀州司法参军,历漳、台二州教授、 杭州通判。建炎初,陈通寇钱塘,城闭,部使者檄谊聚杭州七县弓兵,以张声势。会王渊讨 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 帝幸临安,苗、刘为变,帝御楼,宰臣百执事咸在,人心汹汹。帝问群臣曰:"今日之 事何如?"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辄曰:"乞问三军。"谊越班斥之曰:“问三军何义? 若将鼓乱邪?"希孟却立屏息,帝嘉之。事定,窜希孟吉阳军,谊迁二秩,擢仓部员外郎 奉使二浙,贸易祠牒以济军用,以稽迟罢。未几,召为驾部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 绍兴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 豫。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 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谊至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金人谕亟还,谊曰: 万里衔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 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帝嘉劳之,擢刑部尚书。 谊宽厚长者,故事台官言事,非挟怨以快己私,即用仇家言为人报复,谊独存大体,士 论归之。立朝论事,奏疏无虑数十百篇,皆经国济时之策。初,席益荐谊使金,帝曰:"谊 亦母老,朕当自谕之。"谊闻命,略无难色,戒其家人勿使母知。将行,告母曰:"是行不数 月即归,大似往年太学谒告时尔。"及还,母竟不知其使金也。(选自宋史列传章谊传,有 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1.下列关于“我”对“阅读不能跟时髦”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在阅读的“自我保护”上,“我”担心阅读趣味会滑坡。 B.在娱乐文化与时髦话题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我”很是无奈。 C.跟风阅读,因虚荣的诱惑而使人无法坚持自我的阅读趣味。 D.跟风阅读,造成相似性太多,让人在交流中难有收获。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3分) A.胡适认为做学问的要求应该像孟子所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同时也不能跟时髦。 B.能够坚持自己的阅读趣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大家都在谈论甚至不读不看就OUT了, 也不要改变自己的阅读趣味。 C.太多的相似性能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造力,这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D.养成独立的趣味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生活中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学问家”太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副刊编辑的修养、眼界、趣味对副刊的“成色”起决定性作用,可见,一个副刊的优劣 主要取决于编辑的优秀与否。 B.副刊虽不是深度阅读的天地,但是它却是通向深度阅读的引领者,因此,我们不能忽视 报刊副刊中的栏目。 C.“文化副刊”无法放下时尚与时髦话题,应该与人们急于确立自身的存在感、参与感, 急于证明自己能把握某种潮流,甚至引领某种潮流这样的一种认真而普遍的焦虑感有关。 D.那些朴实无伪、与心灵相契的文字才能让人身心舒展,灵魂自由,这才是阅读独立趣味 的真正体现,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4-7 题 章谊,字宜叟,建州浦城人。登崇宁四年进士第,补怀州司法参军,历漳、台二州教授、 杭州通判。建炎初,陈通寇钱塘,城闭,部使者檄谊聚杭州七县弓兵,以张声势。会王渊讨 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 帝幸临安,苗、刘为变,帝御楼,宰臣百执事咸在,人心汹汹。帝问群臣曰:"今日之 事何如?"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辄曰:"乞问三军。"谊越班斥之曰:"问三军何义? 若将鼓乱邪?"希孟却立屏息,帝嘉之。事定,窜希孟吉阳军,谊迁二秩,擢仓部员外郎。 奉使二浙,贸易祠牒以济军用,以稽迟罢。未几,召为驾部员外郎,迁殿中侍御史。 绍兴四年,金遣李永寿、王翊来,求还刘豫之俘,及西北人在东南者,又欲画江以益刘 豫。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加谊龙图阁学士,充军前 奉表通问使,给事中孙近副之。谊至云中,与粘罕、兀室论事,不少屈。金人谕亟还,谊曰: "万里衔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 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计得归。帝嘉劳之,擢刑部尚书。 谊宽厚长者,故事台官言事,非挟怨以快己私,即用仇家言为人报复,谊独存大体,士 论归之。立朝论事,奏疏无虑数十百篇,皆经国济时之策。初,席益荐谊使金,帝曰:"谊 亦母老,朕当自谕之。"谊闻命,略无难色,戒其家人勿使母知。将行,告母曰:"是行不数 月即归,大似往年太学谒告时尔。"及还,母竟不知其使金也。(选自宋史列传 章谊传,有 删节)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B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C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D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请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 以计得归。 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等级次第。“登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得中”:“落第” 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中落选 B.“擢”,古代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等的专用词语,这里的意思是“提拔提升”。它的意思和“陟” “谪”等词的意思相反 C.“祠牒”,祠部琐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 D.“大学”,我国古代的大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国家举办的 官学。学生是从各地选拔上来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章谊胆识过人,才能出众。他在平定陈通进犯和苗、刘变乱中显示了出众的才能 B.章谊擅长外交,不辱使命,他独自出使金国,与金人周旋,不曾屈服,也没有受辱。 C章谊敢于担当,得到重用。他肩负出使金国重任,得到皇帝犒劳,被提拔为刑部尚书 D章谊关心国事,勤于议政。他在朝中论述政事,奏疏不下数十上百篇,都是治国救世的策 略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分) (1)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 (2)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目。 酒楼秋望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跖危之际。 8这首诗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诗的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2)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 子是
A 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B 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C 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以 计得归。 D 金人乃令萧庆授书/并以风闻/事责谊谊/诘其所/自金人以实告/乃还/至南京/刘豫留之/ 以计得归。 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等级次第。“登第”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得中”;“落第” 的意思是“科举考试应试中落选”。 B.“擢”,古代表示官职升降任免等的专用词语,这里的意思是“提拔提升”。它的意思和“陟” “谪”等词的意思相反。 C.“祠牒”,祠部琐颁发的度牒。唐宋以来,祠部发给或售给出家人以凭证,可免地税及徭 役。 D.“大学”,我国古代的大学,始于汉代,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是国家举办的 官学。学生是从各地选拔上来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章谊胆识过人,才能出众。他在平定陈通进犯和苗、刘变乱中显示了出众的才能。 B.章谊擅长外交,不辱使命,他独自出使金国,与金人周旋,不曾屈服,也没有受辱。 C.章谊敢于担当,得到重用。他肩负出使金国重任,得到皇帝犒劳,被提拔为刑部尚书。 D.章谊关心国事,勤于议政。他在朝中论述政事,奏疏不下数十上百篇,都是治国救世的策 略。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0 分) (1)会王渊讨贼,谊随渊得入城,贼平,旋加抚定,人皆德之。 (2)时议难之,欲遣大臣为报使。参政席益以母老辞,荐谊为代。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目。 酒楼秋望 华岳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色,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多少恨,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爱国诗人,写作此诗时正处于南宋国势跕危之际。 8.这首诗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诗的颔联写景精妙,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 ”。 ⑵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的神话的句 子是“________ , _________
(3)《离骚》中“ 两句,屈原以荷花荷叶装饰自己,以表 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喜盈门 刘向阳 又要过年了。汪娘的忧愁感,也越来越强烈。一想起这几年一年紧似一年的保姆荒,心 里就觉得堵得慌。儿媳妇前年生孙子落下了病根,去年好不容易挺过了年,没到半年还是撒 手人寰。头些年,自己的身子骨还算硬朗,进了腊月门,就让急着回老家的保姆走了。去年 满以为给出比平日高三倍的工钱,保姆不会走的。可临到年根儿,保姆还是走了。最终还是 凭借自己这副老身板挺过了正月,农民工返城后,这才雇了新保姆山妮 这又进了腊月,山妮虽然还没有张罗着要回家,汪娘心里还是不踏实,原因是自己偏偏 这时候把踝骨摔折了。这下可好,不仅孙子要山妮照顾,自己也得让山妮伺候。儿子在广州 工作,年年除夕才能到家,正月初六又得赶回去上班。这山妮真要是撒手走了,别说过年了 就是从腊月到正月,这日子也不好过呀! 山妮此时也在暗暗发愁,就要过年了,同丈夫分开快一年了,真有些想他!那上小学的 女儿,骨肉分开的滋味都尝了快一年了,多想早点搂到怀里呀!爹和娘都快七十的人了,就 自己这么一个女儿,能不掰着手指头盼能早点儿团聚吗?心虽然早就飞回到大山坳的家,可 这身子真的好难抽哇!看看才牙牙学语的汪娘孙子,再瞧瞧躺在床上的汪娘,真替她愁得慌! 自己要是这么一走,别说过年了,连平时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自打来到汪娘家,汪娘就没 拿自己当外人,半点儿瞧不起乡下人的意思都没有。不仅月工资没短过,逢个啥节的还多添 钱。汪娘吃啥咱就跟着吃啥,这穿的,到哪个季节,汪娘就给换应季的,还都是时新的。听 说咱娘心脏不好,汪娘还让她儿子给娘寄药品。就凭这份心,咱要是就这么走了,能对得起 汪娘,对得起良心吗?可是不回去,家里人咋办,还能过得好年吗? 汪娘不好意思不让山妮走,山妮也难以开口说一个走字。就这样一天天地挨着,挨过了腊八, 又挨过了小年。汪娘实在挨不下去了,就偷偷地给儿子打电话,娘儿俩在电话里合计了好大 阵子,汪娘的心里才多少有了些着落,只是担心儿子的主意能成吗? 山妮也挨不下去了,也偷偷地往家里打了个电话,同丈夫在电话里也是好一阵商量,放 下电话,她心里轻松多了,可还是免不了有些空落。 过了二十五,汪娘还没见山妮有回家的举动,心里既高兴又担心,猜测山妮也许真的不 回去了,可又想山妮是挟着个包来的,说走还不容易,不就是个抬腿的事儿吗! 山妮的心思更沉重,还有四五天就到年三十了,家里的年不知准备得咋样了,丈夫该去 县城置办年货了吧,娃的新衣裳买了吗,也不知穿着合适不,娘一到年根儿就忙,可千万别 犯了心脏病呀! 十七,是杀年猪年鸡的日子。汪娘还没见山妮有回家的意思,心里可是乐开了花,因 为早听山妮说过,没有四天时间是到不了老家的。就算她明天走,正月初一才能到家。再说 了,这正是火车站人挤人的时候,她还能买上票吗? 汪娘一松心,过年的心气立马足了。二十八一大早,便吩咐山妮去超市购年货,还特意 嘱咐山妮别舍不得花钱,鱼肉虾,就是要买最好的。汪娘给足了买年货的钱,还另外给了山 妮一笔过年钱,让山妮买些自己喜欢的新衣裳。汪娘还一再提醒,别忘了给山妮的丈夫、孩 子和老爹老娘,也买些中意的穿戴。 山妮按照汪娘的吩咐,该买的年货都置办齐了,可就是没舍得花那笔过年钱。没花就没
⑶《离骚》中“________ , _________ ”。两句,屈原以荷花荷叶装饰自己,以表 达自己的高洁品质。 三、文学类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喜盈门 刘向阳 又要过年了。汪娘的忧愁感,也越来越强烈。一想起这几年一年紧似一年的保姆荒,心 里就觉得堵得慌。儿媳妇前年生孙子落下了病根,去年好不容易挺过了年,没到半年还是撒 手人寰。头些年,自己的身子骨还算硬朗,进了腊月门,就让急着回老家的保姆走了。去年, 满以为给出比平日高三倍的工钱,保姆不会走的。可临到年根儿,保姆还是走了。最终还是 凭借自己这副老身板挺过了正月,农民工返城后,这才雇了新保姆山妮。 这又进了腊月,山妮虽然还没有张罗着要回家,汪娘心里还是不踏实,原因是自己偏偏 这时候把踝骨摔折了。这下可好,不仅孙子要山妮照顾,自己也得让山妮伺候。儿子在广州 工作,年年除夕才能到家,正月初六又得赶回去上班。这山妮真要是撒手走了,别说过年了, 就是从腊月到正月,这日子也不好过呀! 山妮此时也在暗暗发愁,就要过年了,同丈夫分开快一年了,真有些想他!那上小学的 女儿,骨肉分开的滋味都尝了快一年了,多想早点搂到怀里呀!爹和娘都快七十的人了,就 自己这么一个女儿,能不掰着手指头盼能早点儿团聚吗?心虽然早就飞回到大山坳的家,可 这身子真的好难抽哇!看看才牙牙学语的汪娘孙子,再瞧瞧躺在床上的汪娘,真替她愁得慌! 自己要是这么一走,别说过年了,连平时的日子恐怕都不好过。自打来到汪娘家,汪娘就没 拿自己当外人,半点儿瞧不起乡下人的意思都没有。不仅月工资没短过,逢个啥节的还多添 钱。汪娘吃啥咱就跟着吃啥,这穿的,到哪个季节,汪娘就给换应季的,还都是时新的。听 说咱娘心脏不好,汪娘还让她儿子给娘寄药品。就凭这份心,咱要是就这么走了,能对得起 汪娘,对得起良心吗?可是不回去,家里人咋办,还能过得好年吗? 汪娘不好意思不让山妮走,山妮也难以开口说一个走字。就这样一天天地挨着,挨过了腊八, 又挨过了小年。汪娘实在挨不下去了,就偷偷地给儿子打电话,娘儿俩在电话里合计了好大 一阵子,汪娘的心里才多少有了些着落,只是担心儿子的主意能成吗? 山妮也挨不下去了,也偷偷地往家里打了个电话,同丈夫在电话里也是好一阵商量,放 下电话,她心里轻松多了,可还是免不了有些空落。 过了二十五,汪娘还没见山妮有回家的举动,心里既高兴又担心,猜测山妮也许真的不 回去了,可又想山妮是挟着个包来的,说走还不容易,不就是个抬腿的事儿吗! 山妮的心思更沉重,还有四五天就到年三十了,家里的年不知准备得咋样了,丈夫该去 县城置办年货了吧,娃的新衣裳买了吗,也不知穿着合适不,娘一到年根儿就忙,可千万别 犯了心脏病呀! 二十七,是杀年猪年鸡的日子。汪娘还没见山妮有回家的意思,心里可是乐开了花,因 为早听山妮说过,没有四天时间是到不了老家的。就算她明天走,正月初一才能到家。再说 了,这正是火车站人挤人的时候,她还能买上票吗? 汪娘一松心,过年的心气立马足了。二十八一大早,便吩咐山妮去超市购年货,还特意 嘱咐山妮别舍不得花钱,鱼肉虾,就是要买最好的。汪娘给足了买年货的钱,还另外给了山 妮一笔过年钱,让山妮买些自己喜欢的新衣裳。汪娘还一再提醒,别忘了给山妮的丈夫、孩 子和老爹老娘,也买些中意的穿戴。 山妮按照汪娘的吩咐,该买的年货都置办齐了,可就是没舍得花那笔过年钱。没花就没
花吧,汪娘没有去接山妮递过来的钱,坚持让山妮揣起来,说这是对山妮的奖励。 到除夕了。山妮正忙里忙外地往门上贴大红喜字和春联,随着一连串的汽车喇叭声,她听到 了"妈妈、妈妈″的喊声。回过头望去,立刻泪眼模糊了。她看到了女儿,还有丈夫搀扶着的 爹和娘 更高兴的还有两个人,那就是将山妮一家人从大山坳里接来过年的汪娘和她的儿子 (摘自2014年1月16日《天津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汪娘平日不短山妮工资,过节添钱换季添衣,让儿子寄药给山妮娘治病,对待山妮十分 真诚 B.汪娘挨不下去就偷偷地给儿子打电话,山你挨不下去也偷偷地往家里打电话,说明汪娘 和山妮缺少沟通。 C.山妮没舍得花那笔过年钱,是因为她平时就舍不得花钱,同时她心下也知道这是汪娘给 她的春节奖励。 D.小说注重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整过程,以汪娘为例,先是堵得慌、不踏实,接着是乐 开了花、更高兴,对比之中又有照应。 E.小说采用分叙方式分头描写汪娘和山妮的心理活动,互相映衬。语言口语化,有生活气 息 (2)请简要概括山妮的形象特点。(6分) (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6分) (4)请结合作品,探究小说蕴含的情感和内涵。(8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讲台上的林语堂 林语堂从小便有了登上讲台的愿望。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陶醉的舞台,讲演贯穿了他 的一生,也记下了关于“幽默大师”的无数的笑话。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讲,他说了一个 轰动世界的玩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 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也是 位杰出的美食家。他自诩为“伊壁鸠鲁派的信徒”,极喜饕餮而食。他虽然喜爱演讲,但 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饭是吃了,盛 情邀讲话,推无可推,只得作一次无可奈何的临时演讲。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助 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 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 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 头就走,不去吃他了 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 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 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逃走了。 皇帝目睛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 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 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 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
花吧,汪娘没有去接山妮递过来的钱,坚持让山妮揣起来,说这是对山妮的奖励。 到除夕了。山妮正忙里忙外地往门上贴大红喜字和春联,随着一连串的汽车喇叭声,她听到 了“妈妈、妈妈”的喊声。回过头望去,立刻泪眼模糊了。她看到了女儿,还有丈夫搀扶着的 爹和娘! 更高兴的还有两个人,那就是将山妮一家人从大山坳里接来过年的汪娘和她的儿子。 (摘自 2014 年 1 月 16 日《天津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汪娘平日不短山妮工资,过节添钱换季添衣,让儿子寄药给山妮娘治病,对待山妮十分 真诚。 B.汪娘挨不下去就偷偷地给儿子打电话,山你挨不下去也偷偷地往家里打电话,说明汪娘 和山妮缺少沟通。 C.山妮没舍得花那笔过年钱,是因为她平时就舍不得花钱,同时她心下也知道这是汪娘给 她的春节奖励。 D.小说注重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完整过程,以汪娘为例,先是堵得慌、不踏实,接着是乐 开了花、更高兴,对比之中又有照应。 E.小说采用分叙方式分头描写汪娘和山妮的心理活动,互相映衬。语言口语化,有生活气 息。 (2)请简要概括山妮的形象特点。(6 分) (3)这篇小说多处设置伏笔,请举出两例并加以分析。(6 分) (4)请结合作品,探究小说蕴含的情感和内涵。(8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讲台上的林语堂 林语堂从小便有了登上讲台的愿望。讲台是他热恋的战场,陶醉的舞台,讲演贯穿了他 的一生,也记下了关于“幽默大师”的无数的笑话。在巴西的一个集会上演讲,他说了一个 轰动世界的玩笑话。他说:“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有美 国的水电煤气管子,有个中国厨子,有个日本太太……”林语堂是一位杰出的演讲家,也是 一位杰出的美食家。他自诩为“伊壁鸠鲁派的信徒”,极喜饕餮而食。他虽然喜爱演讲,但 碰到饭后被人拉去作临时演讲,则是深恶痛绝。有一次他真的遇到了这种事,饭是吃了,盛 情邀讲话,推无可推,只得作一次无可奈何的临时演讲。他说,诸位,我讲一个小笑话,助 助消化--古罗马时代,皇帝常指派手下将活人投到斗兽场中给野兽吃掉,他就在撕吃活人的 撕心裂肺的喊叫中和淋漓的鲜血中观赏。有一天,皇帝命令将一个人关进斗兽场,让一头狮 子去吃。这人见了狮子,并不害怕。他走近狮子,在它耳边轻轻说了几句话,只见那狮子掉 头就走,不去吃他了。 皇帝见了,十分奇怪。他想,大约是这头狮子肚中不饥,胃口不好,见了活人都懒得吃。 于是,他命令放出一只饿虎来。饿虎两眼放着凶光扑过来,那人依然不怕。他又走到老虎近 旁,向它耳语一番。那只饿虎竟也灰溜溜地逃走了。 皇帝目睛一切,觉得难以置信,他想,这个人到底有什么法术令狮子饿虎不吃他呢?他 将那人召来盘问:“你究竟向那狮子、老虎说了些什么话,使它们掉头而去呢?” 那人不慌不忙地说:“其实很简单,我只是提醒它们,吃掉我当然很容易,可是吃了以 后你得开口说话,演讲一番。” 林语堂平生演讲无数次,总是伴随着喝彩声、鼓掌声,可是,有一次演讲却被人“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