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命题人:龙海二中黄琼芬 古诗文阅读(31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 ,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4)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5)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当余之从师也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 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髙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 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 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 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 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 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 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 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 通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孤长幼在其中长:成年人 B.尚复被水旱之灾被:遭受 C.有者半贾而卖贾:通“价”,价格 D.三曰劝农功。劝:鼓励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3分)
福建省龙海 2015 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人:龙海二中 黄琼芬 一、古诗文阅读(31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 分) (1)____________,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4) 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5) 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 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 当余之从师也, 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 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9)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0)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①,不地著则离乡 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 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②;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 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 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 可得而有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③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 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 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者矣。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 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 钱,粟有所渫④。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 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 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注释:①不地著:不能定居一地。②旨:味美。③服役者:劳作的人。④渫:流 通。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养孤长幼在其中 长:成年人 B. 尚复被水旱之灾 被:遭受 C. 有者半贾而卖 贾:通“价”,价格 D. 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 3、下列四组中,全都属于“贵粟之道”的一组是( )(3 分)
①薄赋敛,广畜积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④使民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 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 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 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 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5、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分) (2)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分) (三)、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6-7题(6分)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 建有离宫。 6、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 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 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 之情 7、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格罗沃广场上,(靠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波斯地毯 上跳舞。她迷住了包括甘果瓦在内的围观人群,却遭到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 德的诅咒和隐修女居第尔的喝斥。爱斯梅拉达为此感到惊骇与不安
①薄赋敛,广畜积 ②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③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 ④使民 以粟为赏罚 ⑤取于有余,以供上用 ⑥朝令而暮当具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A、作者在文中告诫统治者要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提醒国家要重视积蓄粮食,这 样人民才能生活安定,国家才能长久稳定。 B、作者指出,人民无粮则饥,无衣则寒,人民若处于饥寒之中,慈母也不能保 有其子,统治者更是不可能保有其民。 C、作者陈述了当时农民勤苦而艰难的生活,借此含蓄地向当时的统治者指出了 国家潜在的危机,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D、文中提出“贵粟”是让人民重视农业的根本途径,文中提出的“贵粟”途径 包括富人纳粮封爵、减轻贫民赋税等方式。 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 分) ⑴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3 分) ⑵ 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3 分) (三)、诗歌鉴赏(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 6-7 题(6 分) 金陵驿 [宋]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押赴元大都,途经金陵驿时所作。金陵是宋朝的陪都, 建有离宫。 6、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借荒草、离宫、夕晖和孤云的物象,寄托国运遭劫与个人不幸的双重悲 哀。 B.颔联用风景来衬托人事,突出物是人非,抒发诗人对战乱造成生灵涂炭的感 慨。 C.“满地芦花和我老”一句运用比喻,形象地刻画了诗人为忧愁而满头白发的 形象。 D.“旧家燕子傍谁飞”一句运用典故,表达的是国土沦丧而致流离失所的悲怆 之情。 7、诗歌最后一句“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8、下面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格罗沃广场上,(靠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波斯地毯 上跳舞。她迷住了包括甘果瓦在内的围观人群,却遭到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 德的诅咒和隐修女居第尔的喝斥。爱斯梅拉达为此感到惊骇与不安
B、高老太爷的六十六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 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 C、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 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 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民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D、从双桥镇回来的费小胡子向吴荪甫报告,在这次双桥镇农民暴动中,吴荪甫 有20万资金付之东流,但还有六成可以收回。听到这一消息,吴荪甫十分愤怒 E、欧也妮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堂弟查理,马上被他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谈吐所打 动,把査理当作从天而降的神人,并且暗暗地爱上了他,甚至不顾父亲的禁令, 为査理燃起了火炉和蜡烛,还跑上跑下,尽量使査理满意。每天必做的祈祷经文 在那晚竟没有念完。 9、《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 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 的?请简述。(5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 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室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 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孔子亳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有讨厌的人和事,其目的是什么?请概述。(3分) 、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 宗白华 ①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 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 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②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 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③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 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 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 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 油画 ④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 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 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中国画无暇
B、高老太爷的六十六寿辰到了。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 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 C、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 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 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民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 D、从双桥镇回来的费小胡子向吴荪甫报告,在这次双桥镇农民暴动中,吴荪甫 有 20 万资金付之东流,但还有六成可以收回。听到这一消息,吴荪甫十分愤怒。 E、欧也妮面对第一次见面的堂弟查理,马上被他英俊的外表和不凡的谈吐所打 动,把查理当作从天而降的神人,并且暗暗地爱上了他,甚至不顾父亲的禁令, 为查理燃起了火炉和蜡烛,还跑上跑下,尽量使查理满意。每天必做的祈祷经文 在那晚竟没有念完。 9、《家》中觉慧说过这么一段话:“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 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觉慧为什么与家庭决裂?他最后是如何为自己争幸福 的?请简述。(5 分)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10、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 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③以为 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徼:抄袭。 (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恶称人之恶者”是指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 B、“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是指厌恶处在下位而讨好地位在他以上的人。 C、孔子批评了不符合道德礼教的行为。 D、子贡讨厌揭发别人的短处还自认为直率的人。 (2)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有讨厌的人和事,其目的是什么?请概述。(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 宗白华 ①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 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 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② 抽象线纹,能以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 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③ 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 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 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及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 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 油画。 ④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传统的差别: 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 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气势与动向。中国画无暇
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 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宋、元花鸟 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髙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⑤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 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 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 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 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⑥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 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 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 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美学散步》) 11、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 和灵魂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 心情 C、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是“自然”“自心”“直接”“真”和 纯净无欺的。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的水 墨法。 12、下列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其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超过 油画。 B、中、西线画表现物象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 洋线画。 C、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摹形体实象,把握实 体感觉 D、西洋画的传统是以线条显露凹凸,体贴轮廓,而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 线示体。 13、文中为什么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 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 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
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北齐时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 物,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宋、元花鸟 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⑤ 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 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 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 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 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 ⑥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以与造物肉搏,而其精神则又在以 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表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 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是 返于纯净无欺的。 (摘编自《美学散步》) 11、下列对文中“素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素描没有彩色的纷华灿烂,而用简洁的线条或墨彩去表现物体的轮廓、动态 和灵魂。 B、素描不但能表现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还能反映出画家的手法、个性与 心情。 C、素描是一切艺术复兴的起点,因为它是“自然”“自心”“直接”“真”和 纯净无欺的。 D、素描包括西洋画的素描、中国画以线示体的白描和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的水 墨法。 12、下列关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西画素描可以让人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其历史价值与心理趣味超过 油画。 B、中、西线画表现物象的方式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线画在方式和技法上胜过西 洋线画。 C、中国画重在表现形体的动力气韵,而西洋画素描重在描摹形体实象,把握实 体感觉。 D、西洋画的传统是以线条显露凹凸,体贴轮廓,而中国画到了宋元时期才能以 线示体。 13、文中为什么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国画正是本色”?请简要分析。(3 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回忆雨僧先生 季羡林 ①雨僧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多年了。作为他的受业弟子,我同其他弟子一样,始 终在忆念着他。 ②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 一样,所以奇特。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
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 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 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二个 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 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 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 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 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 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 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 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 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 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 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 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 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 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 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 云南复员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 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 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 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 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 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 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 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0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 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 个充分的证明。 ①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 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 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一一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 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 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
写白话,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 崇用白话文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 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 ③总之,他是一个既奇特又矛盾的人。 ④我这样说,不但丝毫没有贬意,而且是充满了敬意。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 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畸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⑤当年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我听过他几门课:“英国浪漫诗人”“中西诗之比 较”等。他讲课认真、严肃,有时候也用英文讲,议论时有警策之处。高兴时, 他也把自己新写成的旧诗印发给听课的同学,《空轩》十二首就是其中之一。这 引得编《清华周刊》的学生秀才们把他的诗译成白话,给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而 又无伤大雅的玩笑。他一笑置之,不以为忤。他的旧诗确有很深的造诣,同当今 想附庸风雅的、写一些根本不像旧诗的“诗人”,决不能同日而语。他的“中西 诗之比较”实际上讲的就是比较文学。当时这个名词还不像现在这样流行。他实 际上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 ⑥他坦诚率真,十分怜才。学生有一技之长,他决不掩没,对同事更是不懂得什 么叫忌妒。他在美国时,邂逅结识了陈寅恪先生。他立即驰书国内,说:“合中 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也许就是由于这 个缘故,他在清华作为西洋文学系的教授而一度兼国学研究院的主任。 ⑦他当时给天津《大公报》主编一个《文学副刊》。我们几个喜欢舞笔弄墨的青 年学生,常常给副刊写点书评一类的短文,因而无形中就形成了一个小团体。我 们曾多次应邀到他那在工字厅的住处:藤影荷声之馆去作客,也曾被请在工字厅 的教授们的西餐餐厅去吃饭。这在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看不见但感觉 到的鸿沟的情况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感到温暖。 ⑧我离开清华以后,到欧洲去住了将近十一年。回到国内时,清华和北大刚刚从 云南复员回到北平。雨僧先生留在四川,没有回来。其中原因,我不清楚,也没 有认真去打听。但是,我心中却有一点疑团:这难道会同他那耿直的为人有某些 联系吗?是不是有人早就把他看做眼中钉了呢?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内,我只在六 十年代初期,在燕东园李赋宁先生家中拜见过他。以后就再没有见过面。 ⑨在十年浩动中,他当然不会幸免。听说,他受过惨无人道的折磨,挨了打,还 摔断了什么地方,我对此丝毫也不感到奇怪。以他那种奇特的特立独行的性格, 他决不会投机说谎,决不会媚俗取巧,受到折磨,倒是合乎规律的。反正知识久 已不值一文钱,知识分子被视为“老九”。在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时代,我有 意不去仔细打听,不知道反而能减轻良心上的负担。至于他有什么想法,我更是 无从得知。现在,他终于离开我们,走了。从此人天隔离,永无相见之日了。 ⑩雨僧先生这样一个奇特的人,这样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人,是会受到他 的朋友们和弟子们的爱戴和怀念的。现在编集的这一本《回忆吴宓先生》就是一 个充分的证明。 ⑪他的弟子和朋友都对他有自己的一份怀念之情,自己的一份回忆。这些回忆不 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和人物的角度和特点。但是又不 可能完全不一样。因为回忆的毕竟是同一个人——我们敬爱的雨僧先生。这一部 回忆录就是这样一部既不一样又不不一样的汇合体。从这个一样又不一样的汇合 体中可以反照出雨僧先生整个的性格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