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市2019届高三年上学期开学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总分:150) 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 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 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 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 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 “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 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 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 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 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 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 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 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 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 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 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 《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 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 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龙海市 2019 届高三年上学期开学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 150 总分:150)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 相比之下的 “瓦”就逊色得多。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 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 极的意义。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 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 是一种修辞性说法。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 “桀作瓦屋。”这可能是传说。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 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 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 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左传·昭 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比如“弄瓦之喜” 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意思是生下 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她玩。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 纺毛线的纺锤相似。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 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 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 叫做甃。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 《周易》《庄子》都有记载。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 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 高。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 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 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 想到的。(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4-6题。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 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古人的 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 想到的。(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瓦的制作并非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4-6 题。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 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 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 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 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 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 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 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 温暖的家。每日傍晩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 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 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 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 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 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 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 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 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 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 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 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 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 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 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 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 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 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 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
①窗大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古时大户人家的窗与庭院相和谐、与绿水竹 树相掩映。诗人的窗则与山、与雪、与花相对。不过对于寻常人家,窗可能只是 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 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 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 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就会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 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躲在窗后偷笑。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 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迎着冬风招摇着发酵中的年味。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 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 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 消遣。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 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 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还是远山。若是越过云、越过 山,那边的人们正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 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那时候家乡的 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踏上开往天南海 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渐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 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 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 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 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 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 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的 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 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 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房间里的 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
家与故乡,突然丛我尘卦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岀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 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 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 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 窗。(选自2018年2月3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题目化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 湾,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C.第⑦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的炽热 温暖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 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5.“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5分) 6.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人间有光 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 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 朝元老”。他就是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 1906年1月13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举家移居到苏州 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 州人则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一定要留学”的观
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卦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 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江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 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⑨在迁徙日益频繁的当下,往返于异乡与故乡之间似乎已成为现代人生命的常 态。但无数奔波行旅的生命,终将抵达最熟悉的那片土地,望见那扇温暖明亮的 窗。(选自 2018 年 2 月 3 日《人民日报》)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题目化用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具有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故 乡的深厚感情,总摄全篇。 B. 作者引述《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所说的话,委婉地阐明家是永恒的港 湾,为后文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作了铺垫。 C.第⑦段画线句情感陡转,生动表现了作者目睹异乡的生活窗景而触发的炽热、 温暖的内心情感变化,表达了对家与故乡的无限深情。 D.文中描绘了多幅与“窗”有关的、温馨而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使读者能够身 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 5.“窗”对于作者来说,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5 分) 6. 本文在行文结构、材料选择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人间有光 他生于常州,长于苏州,学于上海,游历日美,最终落叶归根;他通晓汉、英、 法、日四种语言;他历经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因而被戏称为“四 朝元老”。他就是经历丰富、成就卓著的周有光先生。 1906 年 1 月 13 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十岁时,举家移居到苏州, 这一搬家可以说改变了周有光的命运。当时的常州人会说,读完中学就行了;苏 州人则说,一定要上大学;与苏州近在咫尺的上海,则盛行“一定要留学”的观 念
17岁时,勤奋好学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 大学,比以前中状元还难。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 了新世界的大门一一他学会了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 将近100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报纸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 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的,只要有条件,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留学。刚毕业的 周有光没钱,只能留校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这段时间,他结了婚生了子。不 过随后,抗战开始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 秀的员工去美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他工资高、福利好、生活 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 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 是经济建设,所以我就立志回国搞经济。” 1949年6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 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1949年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他的专著《新中 国的金融问题》 50岁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经济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还能蹦趺到哪里去? 但周有光竟从理科的经济学跨到文科的语言学,重新出发 1955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 议。“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 建设?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 “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说 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 之称,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 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随后那 三年,在周老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 1958年正式创定汉语拼音方案。周老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汉语 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拼音为中国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
17 岁时,勤奋好学的周有光考上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当时的人说,考上这所 大学,比以前中状元还难。自嘲是“土包子”的周有光,上了大学,就像是打开 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学会了英文,阅读英文报刊,了解世界发生的新鲜事儿。 将近 100 年后的今天,他依旧保持着阅读外文报纸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还可以 学到专业的经济学知识,为他找到谋生之道。 当时在上海,念完大学的,只要有条件,大多都会选择去外国留学。刚毕业的 周有光没钱,只能留校教书,顺便在银行做事。这段时间,他结了婚生了子。不 过随后,抗战开始了。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上海银行业为了尽快恢复元气,就派了一批优 秀的员工去美国学习。周有光就是其中之一。在美国,他工资高、福利好、生活 也幸福。但是经历过抗战的周有光,还是决定选择回国。“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体 会不到我们当时的感觉……我们都认为中国有希望。解放之后,中国最缺乏的也 是经济建设,所以我就立志回国搞经济。” 1949 年 6 月回到上海,他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还兼任新华银行秘书长、 人民银行华东区行第二业务处处长。1949 年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他的专著《新中 国的金融问题》。 50 岁以前,他全心全意搞经济。 正所谓五十知天命,前半辈子差不多就这样了,后半辈子还能蹦跶到哪里去? 但周有光竟从理科的经济学跨到文科的语言学,重新出发。 1955 年,他被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让他速速去往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 议。“当时要建设一个新中国,可是老百姓 85%都是文盲,文化不提高,国家怎么 建设?我本身是搞经济学的,研究语言、文字只是我的业余爱好,可当时成立中 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领导却让我转行。” 说起这段经历,周老还哈哈大笑: “我对领导人说,我是个外行啊,领导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嘛!”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个‘安’不是安静的意思,是要认认真真工作。” 说 自己是外行,不过是周老的谦辞。长期以来,周有光名声在外,素有“周百科” 之称,精通多门外语,发表出版了许多和拼音、文字改革有关的论文,早在社会 上引起重视。 在周老加入之前,汉语拼音方案讨论了两三年,但迟迟没有一个结果。随后那 三年,在周老带领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革故鼎新,在不断的争论和探索中, 1958 年正式创定汉语拼音方案。周老因此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同年,汉语 拼音成为全国小学的必修课。拼音为中国的文化普及、消除文盲发挥了重大作用。 “有人曾给我们讲笑话:你们太笨了,26 个字母干三年。”周有光回想起这段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