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 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 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 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 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 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 “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 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 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 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 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 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 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 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 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 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 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 “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 “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 《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 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 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 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 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 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 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 “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 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 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 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 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 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 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 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 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 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 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 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 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 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 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 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 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 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 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 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 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 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 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 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完成4-7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 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 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 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 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 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 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 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 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 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 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 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 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 《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 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 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 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 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完成 4-7 题。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 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 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 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 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 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 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 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经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 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 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 时虽不从,进行惮焉。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 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遂顺以报之, 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 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 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 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
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 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 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忍受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认可,认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分)(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 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 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 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 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 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 感羞惭
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 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 以身捍卫,交兵御,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 事实,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山涛领选,启武帝 启:禀告。 B.如卿所言,乃堪为丞 堪:忍受。 C.尚书左仆射裴颁亦深器之 器:看重。 D.时人许以远致 许:认可,认为。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说明嵇绍敢于直言谏劝的一组是(3 分) ( ) ①时人许以致远,绍以为必不成器 ②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 ③自顷礼官协情,谥不依本 ④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 ⑤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⑥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 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更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嵇绍是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十岁而孤,与母亲居住在家。山海选拔官员时间 武帝说到嵇绍的才能,嵇绍被任为秘书丞,升迁至汝阴太守,并表现出他的知人 之明。 B.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 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不合实情,应予 改谥。 C.齐王冏辅政,大兴土木,以广宅第,嵇绍不以为然,冏虽心中不悦,但也 只能停息其事。齐王冏宴会时又要嵇绍操琴为欢,嵇绍却据理拒绝,使齐王冏大 感羞惭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 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 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 白峰以东的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 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 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 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 牵挂 9.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3分)
D.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 被害于皇帝之侧。事件平定后,有人欲为皇帝洗衣,皇帝说,是嵇侍中的血,不 要洗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 )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北②,秦城太白东 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 白峰以东的长安。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 眼前。 B.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 之力。 C.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 无望。 D.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 绪。 E.全诗表达乐观情绪,高亢有力,音调铿锵,以此更能反衬出送别友人的离愁与 牵挂。 9.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做说明。(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