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智能云平台管理系统,并业务化运行。申 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1-2项。 课题2、沙河水库水环境改善及水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与 示范 研究内容:强化北运河上游关键节点(沙河水库)水环境改 善,加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功能。开展合流制管网溢 流污染特性及防控关键技术硏究;多源入库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 成研究与示范;沙河水库水质改善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 范;沙河水库库区及周边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综合集成示范 和后评估。 考核指标:构建沙河水库流域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数值模型 和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沙河水库综合示范 区,其中:建设库滨面源污染防控植被缓冲带示范工程,长度不 小于3km,削减入库污染80%以上;80%以上库区周边雨污合 流排水口都要实施处理设施;复合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面积不小 于10ha;水库内水质保障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5000m2;水生 态系统重构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3ha。沙河水库出库水质主要 指标达到: CODCr<40mg/L,BOD5<10mg/L,NH3-N<8 mg/L,TP<05mg/L。申请发明专利1-2项。 课题3、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着眼服务于未来,超前部署,支撑污水处理技术
10 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智能云平台管理系统,并业务化运行。申 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1-2 项。 课题 2、沙河水库水环境改善及水生态修复集成技术研究与 示范 研究内容:强化北运河上游关键节点(沙河水库)水环境改 善,加强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功能。开展合流制管网溢 流污染特性及防控关键技术研究;多源入库污染综合防控技术集 成研究与示范;沙河水库水质改善及水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 范;沙河水库库区及周边水环境改善与水生态修复综合集成示范 和后评估。 考核指标:构建沙河水库流域水动力-水质-水生态数值模型 和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防控技术体系。建设沙河水库综合示范 区,其中:建设库滨面源污染防控植被缓冲带示范工程,长度不 小于 3 km,削减入库污染 80%以上;80%以上库区周边雨污合 流排水口都要实施处理设施;复合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面积不小 于 10 ha;水库内水质保障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 5000 m2;水生 态系统重构示范工程面积不小于 3 ha。沙河水库出库水质主要 指标达到:CODCr<40 mg/L,BOD5<10 mg/L,NH3-N<8 mg/L,TP<0.5 mg/L。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 课题 3、面向未来污水处理厂关键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 研究内容:着眼服务于未来,超前部署,支撑污水处理技术
持续发展。开展含碳氮(磷)分离、厌氧氨氧化等面向未来污水 处理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探索污水处理能源与资源回收模式及水 资源利用技术;污水厂智慧化管理模式、远程实时监视、智能预 警及运营大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集成碳氮(磷)分离关键技术。突破以厌氧 氨氧化等为核心的高效、低耗新型生物脱氮关键技术。研发高效 污泥协同外源有机质厌氧处理关键技术,形成涵盖污水处理中 热、C、N、P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回收模式以及水资源利用技术。 建立污水厂运营大数据收集与处理业务化运行平台1个开展国 际交流。建设规模不低于10000m3/d的面向未来的污水处理 厂,能耗比现有水平降低15%,吨水运行成本降低10%,出水 水质达到北京市地标(DB11/890-2012)A限值标准。申请发 明专利2-3项。 课题4、北运河上游分散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与运营、监 管机制研究示范 硏究内容:创新农村面源治理模式,通过“互联网+″实施 精化管理,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运营水平。开展适宜农村环境的氮 磷优化控制技术和组合工艺研究与示范;构建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无线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并进行示范;硏究农村污水处理建设、运 营、监管及评价体系并进行示范,形成农村污水处理的建设模式 与长效运行机制
11 持续发展。开展含碳氮(磷)分离、厌氧氨氧化等面向未来污水 处理新技术研究与示范,探索污水处理能源与资源回收模式及水 资源利用技术;污水厂智慧化管理模式、远程实时监视、智能预 警及运营大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研究与示范。 考核指标:研发集成碳氮(磷)分离关键技术。突破以厌氧 氨氧化等为核心的高效、低耗新型生物脱氮关键技术。研发高效 污泥协同外源有机质厌氧处理关键技术,形成涵盖污水处理中 热、C、N、P 利用的能源与资源回收模式以及水资源利用技术。 建立污水厂运营大数据收集与处理业务化运行平台 1 个,开展国 际交流。建设规模不低于 10000 m3/d 的面向未来的污水处理 厂,能耗比现有水平降低 15%,吨水运行成本降低 10%,出水 水质达到北京市地标(DB11/890-2012)A 限值标准。申请发 明专利 2-3 项。 课题 4、北运河上游分散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模式与运营、监 管机制研究示范 研究内容:创新农村面源治理模式,通过“互联网+”实施 精化管理,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运营水平。开展适宜农村环境的氮 磷优化控制技术和组合工艺研究与示范;构建农村污水处理系统 无线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并进行示范;研究农村污水处理建设、运 营、监管及评价体系并进行示范,形成农村污水处理的建设模式 与长效运行机制
考核指标:研发2-3套农村污水处理集成创新装备,农村污 水处理建设成本降低20%以上。提出适宜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的“菜单式”技术组合模式和多元化运营管理体系,形成农 村污水处理长效运行机制,运行成本不高于15元/m3。制订并 发布《北京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和《北京市农村地区 污水处理设施水量、水质实时监控技术导则》。建设分散污水处 理示范工程不少于50处,推广建设不少于200处。构建在线远 程智能监控系统业务化运行平台,全市8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 设施实现在线监控和管理。申请发明专利1-2项。 四、实施期限 2017年1月-2020年12月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1.2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 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1.5:1。地方配套资金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 平台等的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 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3优先支持企业牵头
12 考核指标:研发 2-3 套农村污水处理集成创新装备,农村污 水处理建设成本降低 20%以上。提出适宜北京市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的“菜单式”技术组合模式和多元化运营管理体系,形成农 村污水处理长效运行机制,运行成本不高于 1.5 元/m3。制订并 发布《北京市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和《北京市农村地区 污水处理设施水量、水质实时监控技术导则》。建设分散污水处 理示范工程不少于 50 处,推广建设不少于 200 处。构建在线远 程智能监控系统业务化运行平台,全市 8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 设施实现在线监控和管理。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 四、实施期限 2017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 五、经费来源及支持方式 中央财政资金预算不超过 1.2 亿元,采用前补助支持方式,地 方配套资金与中央财政资金比例不低于 1.5:1。地方配套资金 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协调落实,主要用于支持示范工程和管理 平台等的建设。 六、组织实施方式 项目申报单位需具有承担国家级重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 经历,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报。课题 3 优先支持企业牵头
13
13
项目3、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 2017zX07103 研究目标 结合城市副中心“一河串联”(北运河)的发展战略,通过 上游河道高品质治理与景观亲水水体打造、中游河水旁路高标准 处理和示范区内黑臭水体消除,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通过 以污水处理厂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综合体建设、北运河高标准及高 品质的生态河道打造,基于绿色生态空间扩展的延芳淀等大型功 能型湿地群重构,支撑实现区域水生态文明构建;在此基础上 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生态提升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为构建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形成涵盖入河负荷削减、河道治理与黑臭消除、高质水循环 补给等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整装成套技术体系1套, 实现河道主要水质指标提升1-2个等级。形成北方大型河道类融 合绿色生态空间营建、湿地文化体验、生态产业发展等功能的湿
14 项目 3、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 2017ZX07103 一、研究目标 结合城市副中心“一河串联”(北运河)的发展战略,通过 上游河道高品质治理与景观亲水水体打造、中游河水旁路高标准 处理和示范区内黑臭水体消除,实现区域水环境质量提升;通过 以污水处理厂为载体的城市生态综合体建设、北运河高标准及高 品质的生态河道打造,基于绿色生态空间扩展的延芳淀等大型功 能型湿地群重构,支撑实现区域水生态文明构建;在此基础上, 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生态提升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为构建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考核指标 1、科技考核指标 形成涵盖入河负荷削减、河道治理与黑臭消除、高质水循环 补给等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景观提升整装成套技术体系 1 套, 实现河道主要水质指标提升 1-2 个等级。形成北方大型河道类融 合绿色生态空间营建、湿地文化体验、生态产业发展等功能的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