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健康要素:维生素 提纲 1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2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3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4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5维生素的不良反应 6维生素的生产 7讨论 1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1.1维生素的发现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 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所以 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己被人们发现,比如中国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曾经指出,用动物肝可以防治夜盲症,用谷皮熬粥可以防 治脚气病。实际起作用的因素正是维生素,动物肝中多含丰富的维生素A,而谷皮中多含维 生素B1,分别是夜盲症和脚气的对症良药。但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仍然 把疾病归罪于鬼神、巫术、空气、体液,以至命运,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揭开 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DNA的秘密,并使我们认识到在某些程度上吃些什么决定了 身体状况。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 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200 多人,活下来的只有35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 国水手的生命。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James Lind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 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 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后来知道是维生素C。 脚气病的病因:日本明治年间,海军部队流行脚气病,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大受挫折, 平均每年有1/3的水兵患有脚气病。为了控制疫病蔓延,日本将领根据前人经验,利用两年 时间,为舰艇上的官兵实施严格的饮食管制试验,结果饮牛奶那组的官兵患脚气病的人数急 速下降。因此日本海军下令每人每天饮用牛奶500毫升,自此脚气病在日本海军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美国医学家也对脚气病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美国官兵食用精白米, 脚气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后来服用米糠提取液或食用糙米和豆类,脚气病得以控制。由此 他们也认为脚气病的发生,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然而,脚气病的罪魁祸首并未查清。 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1858-l930)通过家禽试验,认为糙米 中含有一种能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微量物质。他的研究起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荷兰统治 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 胁,1896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克里斯蒂安 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 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 一种传染病。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 病?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海盘旋,于是,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 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 第七讲: 健康要素: 维生素 提纲 1 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2 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3 维生素的作用机制 4 维生素功能与疾病 5 维生素的不良反应 6 维生素的生产 7 讨论 1 维生素的发现和定义 1.1 维生素的发现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 3000 多年前。当时古埃及人发现夜盲症可以被一些食物治愈, 虽然他们并不清楚食物中什么物质起了治疗作用,但这是人类对维生素最朦胧的认识,所以 在第一种维生素被发现之前,许多特定食物预防疾病的作用就早已被人们发现,比如中国唐 代医学家孙思邈(公元 581-682 年)曾经指出,用动物肝可以防治夜盲症,用谷皮熬粥可以防 治脚气病。实际起作用的因素正是维生素,动物肝中多含丰富的维生素 A,而谷皮中多含维 生素 B1,分别是夜盲症和脚气的对症良药。但是在过去几千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仍然 把疾病归罪于鬼神、巫术、空气、体液,以至命运,直到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逐渐揭开 了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 DNA 的秘密,并使我们认识到在某些程度上吃些什么决定了 身体状况。 1519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远洋船队从南美洲东岸向太平洋进发。三个月后, 有的船员牙床破了,有的船员流鼻血,有的船员浑身无力,待船到达目的地时,原来的 200 多人,活下来的只有 35 人,人们对此找不出原因。诸如此类的坏血病,曾夺去了几十万英 国水手的生命。1747 年英国海军军医 James Lind 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建议海军和远征船队 的船员在远航时要多吃些柠檬,他的意见被采纳,从此未曾发生过坏血病。但那时还不知柠 檬中的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后来知道是维生素 C。 脚气病的病因:日本明治年间,海军部队流行脚气病,使日本海军的战斗力大受挫折, 平均每年有 1/3 的水兵患有脚气病。为了控制疫病蔓延,日本将领根据前人经验,利用两年 时间,为舰艇上的官兵实施严格的饮食管制试验,结果饮牛奶那组的官兵患脚气病的人数急 速下降。因此日本海军下令每人每天饮用牛奶 500 毫升,自此脚气病在日本海军销声匿迹。 无独有偶,美国医学家也对脚气病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美国官兵食用精白米, 脚气病的患者也日渐增多,后来服用米糠提取液或食用糙米和豆类,脚气病得以控制。由此 他们也认为脚气病的发生,与营养的关系甚为密切。然而,脚气病的罪魁祸首并未查清。 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通过家禽试验,认为糙米 中含有一种能预防和治疗脚气病的微量物质。他的研究起于 19 世纪 80 年代,当时荷兰统治 下的东印度群岛上的居民们长期受着脚气病的折磨。为解除这种病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威 胁,1896 年,荷兰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开展研究防治脚气病的工作。克里斯蒂安. 埃克曼也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当时科学家和医生们认为脚气病是一种多发性的神经 炎,并从脚气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细菌,便认为是这种细菌导致了脚气病的蔓延,它是 一种传染病。然而埃克曼总感觉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这种病如何防治?是否真是传染 病?这些问题一直在他脑海盘旋,于是,他继续着这种病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病 理解剖学和细菌学的实验室主任
1896年,就在埃克曼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 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 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 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竞然全部安然无恙,这说明菌并不是引起 脚气病的原因。 究竞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 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 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 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 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 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 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 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作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的鸡,开始用 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米,很快,这 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 于是,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1897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世 界各国的轰动,大家都对研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研究。 1906年,英国生物化学家Frederick Hopkins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 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 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从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糖类、脂类、微 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 Casimir Funk (Poland:1912) 1911年,波兰科学家Casimir Funk在艾克曼的基础上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 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是一种含氨化合物。Fuk提议将这种化合物 叫做Vitamine,意为“Vital 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极言它的重要性。这个名 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然而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维生素并不含有 “胺”结构,但是由于Funk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amine 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这是人类第一次 发现的维生素,现在我们称它为硫胺素,即维生素B1(Vitamin B1)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
2 1896 年,就在埃克曼做实验的陆军医院里养的一些鸡病了,这些鸡得的就是“多发性 神经炎”,发病症状和脚气病状相同。这一发现使埃克曼很高兴,他决心从病鸡身上找出得 病的真正原因。起先他想在病鸡身上查细菌。他给健康的鸡喂食从病鸡胃里取出的食物,也 就是让健康的鸡“感染”脚气病菌,结果健康的鸡竟然全部安然无恙,这说明菌并不是引起 脚气病的原因。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在埃克曼继续着他的实验的时候,医院里的鸡忽然一下子都 好了。原来在鸡患病之前,喂鸡的人一直用医院病人吃剩的食物喂鸡,其中包括白米饭。后 来,这个喂鸡的人调走了,接替他的人觉得用人吃的上好的食物来喂鸡太浪费了,便开始给 鸡吃廉价的糙米。意想不到的是,鸡的病反而好了。埃克曼分析:稻米生长的时候,谷粒外 包裹着一层褐色的谷皮,这种带皮的米就是糙米。碾去谷皮,就露出白色的谷粒,这就是白 米。这里的人喜欢吃白米饭,给鸡吃的剩饭也正是这种白米饭。结果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多 发性神经炎。这样说来,很可能在谷皮中有一种重要的物质,人体一旦缺乏后,就会得多发 性神经炎。考虑了这些情况后,埃克曼决定再作一番实验。他选出几只健康的的鸡,开始用 白米饭喂它们。过了一阵子,鸡果然患了多发性神经炎。他随即改用糙米来喂米,很快,这 些鸡都痊愈了。埃克曼反复这样的实验,最后,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使鸡随时患病,随时复原。 于是,埃克曼把糙米当作“药”,给许多得了脚气病的人吃,果然这种“药”医好了他们。 1897 年,埃克曼把上述的研究成果写成了学术论文公开发表。他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世 界各国的轰动,大家都对研究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并争先恐后地开展了研究。 1906 年,英国生物化学家 Frederick Hopkins 用纯化后的饲料喂食老鼠,饲料中含有蛋 白质、脂类、糖类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然而老鼠依然不能存活;而向纯化后的饲料中加入哪 怕只有微量的牛奶后,老鼠就可以正常生长了。从而证明食物中除了蛋白、糖类、脂类、微 量元素和水等营养物质外还存在一种必需的“辅助因子”。 Casimir Funk (Poland: 1912) 1911 年,波兰科学家 Casimir Funk 在艾克曼的基础上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从米糠 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这是一种含氮化合物。Funk 提议将这种化合物 叫做 Vitamine,意为“Vital amine”,中文意思就是“致命的胺”,极言它的重要性。这个名 词迅速被普遍应用于所有的这种“辅助因子”。然而随后发现,许多其它的维生素并不含有 “胺”结构,但是由于 Funk 的叫法已经广泛采用,所以这种叫法并没有废弃,而仅仅将 amine 的最后一个“e”去掉,成为了“vitamin”(维生素,音译为“维他命”)。这是人类第一次 发现的维生素,现在我们称它为硫胺素,即维生素 B1(Vitamin B1).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 越多的维生素种类被人们认识和发现,维生素成了一个大家族。人们把它们排列起来以便于
记忆,维生素按A、B、C一直排列到L、P、U等几十种。现代科学进一步肯定了维生素对 人体的抗衰老、防止心脏病、抗癌方面的功能。 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 为了赞誉艾克曼医生发现维生素的先驱作用,1929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 奖。 附录: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 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l年-波兰化学家Casimir Funk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D引起的。 1920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 1922年-维生素E被发现。 1928年-科学家发现维生素B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年-维生素E首次用于治疗。 1948年-大剂量维生素C用于治疗炎症。 1949年-维生素B3与维生素C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年-辅酶Q10被发现。 1969年-体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被发现。 1970年-维生素C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E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1.2维生素的定义
3 记忆,维生素按 A、B、C 一直排列到 L、P、U 等几十种。现代科学进一步肯定了维生素对 人体的抗衰老、防止心脏病、抗癌方面的功能。 Christian Eijkman,1858-1930 为了赞誉艾克曼医生发现维生素的先驱作用,1929 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 奖。 附录: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 3500 年-古埃及人发现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的维 A。 1600 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 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 C。1831 年-胡萝卜素被发 现。 1905 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 年-波兰化学家 Casimir Funk 为维生素命名。 1915 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 年-维生素 B 被分离出来。 1917 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缺乏维 D 引起的。 1920 年-发现人体可将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 A。 1922 年-维生素 E 被发现。 1928 年-科学家发现维生素 B 至少有两种类型。 1933 年-维生素 E 首次用于治疗。 1948 年-大剂量维生素 C 用于治疗炎症。 1949 年-维生素 B3与维生素 C 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 1954 年-自由基与人体老化的关系被揭开。 1957 年-辅酶 Q10 被发现。 1969 年-体内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被发现。 1970 年-维生素 C 被用于治疗感冒。 1993 年-哈佛大学发表维生素 E 与心脏病关系的研究结果。 1.2 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各种维生素的化 学结构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 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 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 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⑤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3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 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Vitamin B6、Vitamin K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 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难以满 足需要:维生素C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 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 2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2.1种类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两大类,主要的十几种维生素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 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B-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D3:但要经过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 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 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经淋巴系统到体内 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和D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E主要存于 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K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 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者年代 来源 维生 视黄醇, Elmer McCollum:M 为一系列视黄醇衍生物,动物肝脏 素A 脂溶性 Davis/1912-1914 维生 硫胺素, Casimir Funk/1911 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酵母、谷物、 素BI 水溶性 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 核黄素, D.T.Smith,E.G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素B2 水溶性 Hendrick/1926 维生 泛酸,水 Roger Williams/1933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素B3 溶性 维生 烟酸,水 Conrad Elvehjem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 素B5 溶性 /1937 均属于吡啶衍生物:菸硷酸、尼古丁酸:酵母、谷物、 肝脏、米糠 维生 吡哆醇 Paul Gyorgy/1934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酵母、谷物、肝脏、蛋 素B6 类,水溶 类、乳制品 性 维生 生物素, Vincent Du Vigneaud 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酵母、肝脏、谷物 素B7 水溶性 /1940
4 维生素又名维他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必需的一类有机物质,各种维生素的化 学结构及性质虽然不同,但它们却有着以下共同点: ①维生素均以维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 ②维生素不是构成机体组织和细胞的组成成分,它也不会产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参 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③大多数的维生素,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必须经常通过 食物中获得。 ④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mg)或微克(μg)计算,但一旦缺乏 就会引发相应的维生素缺乏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⑤许多维生素是辅基或辅酶的组成部分。 维生素与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 大物质不同,在天然食物中仅占极少比例,但又 为人体所必需。有些维生素如 Vitamin B6、Vitamin K 等能由动物肠道内的细菌合成,合成 量可满足动物的需要。动物细胞可将色氨酸转变成烟酸(一种 B 族维生素),但生成量难以满 足需要;维生素 C 除灵长类(包括人类)及豚鼠以外,其他动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 数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维生素,不必由体外供给。 2 维生素的种类与特性 2.1 种类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 两大类,主要的十几种维生素见下表。有些物质在化学结构上类似于某种维生素,经过简单 的代谢反应即可转变成维生素,此类物质称为维生素原,例如 β-胡萝卜素能转变为维生素 A;7-脱氢胆固醇可转变为维生素 D3;但要经过许多复杂代谢反应才能成为尼克酸的色氨酸 则不能称为维生素原。水溶性维生素从肠道吸收后,通过循环到机体需要的组织中,多余的部 分大多由尿排出,在体内储存甚少。脂溶性维生素大部分由胆盐帮助吸收,经淋巴系统到体内 各器官。体内可储存大量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 A 和 D 主要储存于肝脏,维生素 E 主要存于 体内脂肪组织,维生素 K 储存较少。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 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 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分类 名称 发现者/年代 来源 维生 素 A 视黄醇, 脂溶性 Elmer McCollum;M. Davis /1912-1914 为一系列视黄醇衍生物,动物肝脏 维生 素 B1 硫胺素, 水溶性 Casimir Funk/1911 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酵母、谷物、 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 素 B2 核黄素, 水溶性 D. T. Smith,E. G. Hendrick/1926 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维生 素 B3 泛酸,水 溶性 Roger Williams/1933 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 素 B5 烟酸,水 溶性 Conrad Elvehjem /1937 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 均属于吡啶衍生物:菸硷酸、尼古丁酸; 酵母、谷物、 肝脏、米糠 维生 素 B6 吡哆醇 类,水溶 性 Paul Gyorgy/1934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酵母、谷物、肝脏、蛋 类、乳制品 维生 素 B7 生物素, 水溶性 Vincent Du Vigneaud /1940 也被称为维生素 H 或辅酶 R 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 叶酸,水 露西威尔斯1931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 素B9 溶性 精蔬菜叶、肝脏 维生 氰钴胺 Karl Folkers, 也被称为辅酶B12,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素 素,水溶 Alexander Todd/1948 B12 性 维生 胆碱,水 Maurice Gobley/1850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素B 溶性 族 维生 肌醇,水 D Wooley /1940 环己六醇:心脏、肉类 素B 溶性 族 维生 抗坏血 James Lind /1747 新鲜蔬菜、水果 素C 酸,水溶 性 维生 钙化醇, Edward 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 素D 脂溶性 Mellanby/1922 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 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鱼肝油、蛋黄、乳制品、 酵母 维生 生育酚, Herbert Evans, 有a、B、y、8四种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素E 脂溶性 Katherine Bishop/1922 维生 萘醌类, Henrik Dam/1929 系列茶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 素K 脂溶性 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 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菠菜、 苜蓿、白菜、肝脏 2.2特性 2.2.1维生素A的特性 ①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 ②维生素A有A1和A2两种,天然维生素A主要以A1存在。 ③A1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淡黄 色片状结晶,熔点64℃。 ④A2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为金黄色油状物,熔点17~19℃。 ⑤是含有B-白芷酮环的多烯醇,A2与A1的区别只是在B-白芷酮环的3,4位上多一 个双键。维生素A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 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A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 ⑥不论是A1或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 生素A的依据。 ⑦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B、¥-胡萝 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A1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 转变为维生素A,故称为维生素A原。一分子B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 素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B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 小肠粘膜内进行。 ⑧维生素A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 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A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
5 维生 素 B9 叶酸,水 溶性 露西·威尔斯/1931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 M 或叶 精 蔬菜叶、肝脏 维生 素 B12 氰钴胺 素,水溶 性 Karl Folkers, Alexander Todd/1948 也被称为辅酶 B12, 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维生 素 B 族 胆碱,水 溶性 Maurice Gobley/1850 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维生 素 B 族 肌醇,水 溶性 D Wooley /1940 环己六醇;心脏、肉类 维生 素 C 抗坏血 酸,水溶 性 James Lind /1747 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 素 D 钙化醇, 脂溶性 Edward Mellanby/1922 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 D2 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 D3 即胆钙化醇。这是唯一一种 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鱼肝油、蛋黄、乳制品、 酵母 维生 素 E 生育酚, 脂溶性 Herbert Evans, Katherine Bishop/1922 有α、β、γ、δ四种 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 素 K 萘醌类, 脂溶性 Henrik Dam/1929 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 的维生素 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 K2 以及人工合成的 维生素 K3 和维生素 K4。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菠菜、 苜蓿、白菜、肝脏 2.2 特性 2.2.1 维生素 A 的特性 ①不饱和的一元醇类,属脂溶性维生素。 ②维生素 A 有 A1 和 A2 两种,天然维生素 A 主要以 A1 存在。 ③A1 存在于动物肝脏、血液和眼球的视网膜中,又称为视黄醇,是一种脂溶性淡黄 色片状结晶,熔点 64℃。 ④A2 主要存在于淡水鱼的肝脏中,为金黄色油状物, 熔点 17~19℃。 ⑤是含有β-白芷酮环的多烯醇,A2 与 A1 的区别只是在β-白芷酮环的 3,4 位上多一 个双键。维生素 A 分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或受紫外线照射而 破坏,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 A 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避光保存。 ⑥不论是 A1 或 A2,都能与三氯化锑作用,呈现深蓝色,这种性质可作为定量测定维 生素 A 的依据。 ⑦许多植物如胡萝卜、番茄、绿叶蔬菜、玉米含类胡萝卜素物质,如α、β、γ-胡萝 卜素、隐黄质、叶黄素等。其中有些类胡萝卜素具有与维生素 A1 相同的环结构,在体内可 转变为维生素 A,故称为维生素 A 原。一分子β胡萝卜素,加两分子水可生成两分子维生 素 A1。在动物体内,这种加水氧化过程由 β胡萝卡素-15,15′-加氧酶催化,主要在动物 小肠粘膜内进行。 ⑧维生素 A 在小肠粘膜细胞内与脂肪酸结合成酯,然后掺入乳糜微粒,通过淋巴吸收进 入体内。动物的肝脏为储存维生素 A 的主要场所。当机体需要时,再释放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