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中国药物的发展历程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思整(581-681) *疾病和治疗 现病史:某女胸胁满胀,胃脘堵闷,口苦耳鸣,有时恶心,下午低热,苔薄白,脉右手滑中带弦,左 弦,病己2月,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治疗: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3片,炙甘草3g,枳壳10g,枳实6g,栝 楼30g,黄连5g,桔梗6g,5剂后病去大半,上方去枳实,加陈皮10g,生麦芽10g,香稻芽10g,又进4 剂而愈。(摘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中国药物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和西药。中药起源于古人采食植物中所发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西 药是鸦片战争后由西方传入的。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产生以后,关于药物知识和应用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 药书籍。由于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所以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历代本草 著作浩如烟海,是十分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在世界药学史上有 卓越贡献的药学家。但是,历代药物的发展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 展相关,尤其是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96 类本草 85 81 本草钢目 本草经时 41 药性本草 36 普本事方 药物讲义 药 法式 辞由 10 7 神农本草经 经 药用 合丹法式 药性酪大全 先 乘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未元 明清 民国 现代 图3-1历代本草书籍的数量
1 第三讲 中国药物的发展历程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孙思邈( 581-681) * 疾病和治疗 现病史:某女胸胁满胀,胃脘堵闷,口苦耳鸣,有时恶心,下午低热,苔薄白,脉右手滑中带弦,左 弦,病已 2 月,西医诊断低热待查。 治疗:小柴胡汤加减:柴胡 12g,黄芩 10g,半夏 10g,生姜 3 片,炙甘草 3g,枳壳 10g,枳实 6g,栝 楼 30g,黄连 5g,桔梗 6g,5 剂后病去大半,上方去枳实,加陈皮 10g,生麦芽 10g,香稻芽 10g,又进 4 剂而愈。(摘自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 中国药物包括我国固有的中药和西药。中药起源于古人采食植物中所发现的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西 药是鸦片战争后由西方传入的。 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文字产生以后,关于药物知识和应用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 药书籍。由于书籍记载的多以植物为主,其中又以草类为多,所以这些书籍通常被称为“本草”。历代本草 著作浩如烟海,是十分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在世界药学史上有 卓越贡献的药学家。但是,历代药物的发展都有历史的局限性,且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发 展相关,尤其是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图 3-1 历代本草书籍的数量
中药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知“树艺五谷”,过着“饥即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并始终遭受伤害或疾 病危险。在采摘植物和食用动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和同疾病抗争的医疗活动中,古人长期体验观察,逐渐 认识到有些植物、动物脏器和矿物有缓解病痛和治病疗效。从被动接受到有意识利用的漫长过程中,古人 对药物的认识逐渐积累、不断丰富起来,“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药”自然也就产生了。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伏羲、神农、轩辕史谓“三皇”。《帝王世纪》称:“伏 羲…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天枉焉”,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文化是“农垦时代”的药文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 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 而医道自此始矣”。所以《史记·三皇本记》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的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医药之神。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 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毋容置疑,上古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写照了药物发现的艰苦历程。 图3-2传说中的三皇 思考和讨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即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 能够防治疾病。“药食同源”理论是食物疗法的基础。药膳食疗中,“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 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请简 析两例药膳食疗的特点和作用。 >先秦药学的形成 股商时代信奉巫祝治病,夏朝酿酒的发明诞生了汤液剂型的单味方剂,到了周代医巫分工,先秦记载 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247种)和早期记载可供药用动植物的典籍有《诗经》(80余种)、《楚辞》(40 余种)、《山海经》(100余种)、《黄帝内经》(20余种)等
2 中药的起源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不知“树艺五谷”,过着“饥即求食,饱即弃余”的生活,并始终遭受伤害或疾 病危险。在采摘植物和食用动物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和同疾病抗争的医疗活动中,古人长期体验观察,逐渐 认识到有些植物、动物脏器和矿物有缓解病痛和治病疗效。从被动接受到有意识利用的漫长过程中,古人 对药物的认识逐渐积累、不断丰富起来,“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中药”自然也就产生了。 “三皇五帝”是华夏文明对祖先的尊崇与追忆,伏羲、神农、轩辕史谓“三皇”。《帝王世纪》称: “伏 羲……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因此千余年来被我国医界尊奉为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 神农文化是“农垦时代”的药文化。《淮南子·修务训》记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 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纲鉴易知录》记载:“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 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 而医道自此始矣”。所以《史记· 三 皇本记》说:“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 与黄帝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初祖的炎帝在我国民间被尊为医药之神。我国古文献也多有黄帝创造发 明医药之记载。《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毋容置疑,上古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写照了药物发现的艰苦历程。 图 3-2 传说中的三皇 思考和讨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即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 能够防治疾病。“药食同源”理论是食物疗法的基础。药膳食疗中,“食借药之力,药助食之功”,二者相 辅相成,突出显示了“药食同源”既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又可防病治病、保健强身、延年益寿。请简 析两例药膳食疗的特点和作用。 先秦药学的形成 殷商时代信奉巫祝治病,夏朝酿酒的发明诞生了汤液剂型的单味方剂,到了周代医巫分工,先秦 记载 药物的帛书《五十二病方》(247 种)和早期记载可供药用动植物的典籍有《诗经》(80 余种)、《楚辞》(40 余种)、《山海经》(100 余种)、《黄帝内经》(20 余种)等
诗经 黄帝内经 图3-3早期记载药物的典籍 巫祝冶病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股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祝具有很高的 地位。巫祝开始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患,后来发现治不了病,便渐渐用药代替。《山海经》记载:巫咸、 巫抵、巫彭、巫阳等十巫“往来于灵山采访百药”,说明当时巫祝采用药物治病,但治愈了疾病,他们绝不 以为是药物的功效,反而认为是法术的魔力。于是有了“巫医”的称谓。《论语》认为:“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 从“医”的繁体字“毉”也可窥见原始医疗活动与巫术有关。毉的上半部“医”,下半部是“巫”。医 字外边的“匚”读音为“方”,指医理要方正:“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说法 是“矢”就是箭,在医疗手段里指的是针灸。“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 医里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下半部是“又”,上半部是水池的样子。“殳” 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代表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按摩的意思。按摩是中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方 法一“手到病除”。所以,“毉”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可以用按摩方法解决,疾病进入经络就要用针 炙,再深入到五脏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 夏商酒和汤液的出现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2I00年,中国社会文明发生重要转折,自原始的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夏王朝 建立。夏有“仪狄始酒醪”的说法,因此夏代药物发展的标志是酒的出现。“酒为百药之长”,医的繁体 字有了“醫”。器的下面是“酉”,酉意即酿酒。《说文解字》注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耐酒。” 也就是说“医源于酒”。古代的“饮酒止痛”是病人饮酒后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 “毉”或“醫”字,有机结合了匚、矢、殳、巫(酉),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治疗手段,从文化 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商代药物的发展标志是伊尹作汤液。当时治病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 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他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 起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汤液的疗效优于单味
3 图 3-3 早期记载药物的典籍 巫祝治病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殷商是一个非常崇信鬼神的朝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巫祝具有很高的 地位。巫祝开始通过祭祀祖先来解除疾患,后来发现治不了病,便渐渐用药代替。《山海经》记载:巫咸、 巫抵、巫彭、巫阳等十巫“往来于灵山采访百药”,说明当时巫祝采用药物治病,但治愈了疾病,他们绝不 以为是药物的功效,反而认为是法术的魔力。于是有了“巫医”的称谓。《论语》认为:“人而无恒,不 可以作巫医。” 从“医”的繁体字“毉”也可窥见原始医疗活动与巫术有关。毉的上半部“医”,下半部是“巫”。医 字外边的“匚”读音为“方”,指医理要方正;“矢”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就是中了外伤,还有一种说法 是“矢”就是箭,在医疗手段里指的是针灸。“殳”字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殳”是一种武器。古代中 医里有一句话叫做“用药如用兵”。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殳”下半部是“又”,上半部是水池的样子。“殳” 看起来就像手在水下摸东西,代表中医里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按摩的意思。按摩是中医中最高层次的治疗方 法——“手到病除”。所以,“毉”最本质的意思是表层的病可以用按摩方法解决,疾病进入经络就要用针 炙,再深入到五脏就要用药了,如果再继续深入的话,那就是病入膏肓。 夏商酒和汤液的出现 夏朝约建于公元前 2 I 0 0 年,中国社会文明发生重要转折,自原始的渔猎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夏王朝 建立。夏有“仪狄始酒醪”的说法,因此夏代药物发展的标志是酒的出现。 “酒为百药之长”,医的繁体 字有了“醫”。醫的下面是“酉”,酉意即酿酒。《说文解字》注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 也就是说“医源于酒”。古代的“饮酒止痛”是病人饮酒后在酩酊状态下实施手术。 “毉”或“醫”字,有机结合了匚、矢、殳、巫(酉),不仅涵盖了医理,还涵盖了治疗手段,从文化 的视角体现了古代医学手段的多样性和对疾病的态度,可谓独具匠心。 商代药物的发展标志是伊尹作汤液。当时治病用的都是单味药,由于单味药作用范围和力量有限,难 以控制复杂、危重的病证。“伊尹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他把功能相同或相近的药物放在一 起煎煮,由此诞生了中药复方,即方剂,因此古有“伊尹制汤液而始有方剂”一说。汤液的疗效优于单味
药,也有人认为汤剂是制药化学的创始。 思考和讨论:酒剂是中药传统的药剂形式之一。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以一定的方法处理后,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于酒中,滤去药渣制成,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能够增加药物祛风通 络和补益作用,可作内服和外用。请介绍一种常用酒剂及功效。 西周医疗的五药 3000年前的西周医巫分业,医学摆脱巫术迷信的羁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事体系,把医生分为四 类:医师(众医之长)、食医、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在治疗上,“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以五谷养之,五味节之,五药疗之,五毒功之”。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 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的治疗,对药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用朴素 的辩证法应用药物。 思考和讨论:什么是五味、五谷、五药、五毒? 帛书的记载药物一一《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医方专著。书中记 载医方280多个,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52种疾病。《五十二病方》是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 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的组方虽然简单,但表明中药正在由单味 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孕育着辩证施治的雏形。 (待经)和《山海经)对药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也是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 史料。《诗经》中记载的许多动植物大多为后世常见的药物。例如,“春日迟迟,采繁(白蒿)祁祁”、“中 谷有蓷(ti,益母草),嘆(han)其乾矣”、“陟彼南山,言其采薇”、“采采芣营(fyi,车前草),薄言采之” 等记载了植物的产地和采摘季节。《诗经》记载的药物有100多种,但对其作用记述甚少。《诗经》中的药 物主要有:繁(白蒿)、蓷(益母草)、薇、芣营、荇(xig)、葛(根)、蒌(蒿)、白茅、蒹(水草)葭(苇 嫩芽)、芍药、果赢(栝gua楼)、芩(黄芩)、虻(贝母)、漆(泽漆)、苍耳、木瓜、苓(茯苓)、梅(乌 梅)、梧桐、萎(远志)、桃、桑、瓜、枣、葵、莞(白芷)等。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 典籍,其中有关药物的记载比《诗经》还要丰富,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书中列出了药物共计132 种,其中植物药55种、动物药69种、矿物药盒其他药4种,不仅列出名称、产地、性状,还明确指出治 疗疾病的效果。药物的种类有补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解毒药、杀虫药、醒神药
4 药,也有人认为汤剂是制药化学的创始。 思考和讨论:酒剂是中药传统的药剂形式之一。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以一定的方法处理后,使药物 有效成分溶于酒中,滤去药渣制成,具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能够增加药物祛风通 络和补益作用,可作内服和外用。请介绍一种常用酒剂及功效。 西周医疗的五药 3000 年前的西周医巫分业,医学摆脱巫术迷信的羁绊,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医事体系,把医生分为四 类:医师(众医之长)、食医、疾医(内科医生)和疡医(外科医生)。疾医在治疗上,“以五味、五谷、五 药养其病”,“以五谷养之,五味节之,五药疗之,五毒功之”。疡医则“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 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药物治疗逐渐代替了巫祝的治疗,对药物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并用朴素 的辩证法应用药物。 思考和讨论:什么是五味、五谷、五药、五毒? 帛书的记载药物――《五十二病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一部医方专著。书中记 载医方 280 多个,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 52 种疾病。《五十二病方》是古人经验用药的积累, 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五十二病方》的组方虽然简单,但表明中药正在由单味 药应用向多味药配伍的过渡,孕育着辩证施治的雏形。 《诗经》和《山海经》对药的记载 《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也是早期记载药物的珍贵 史料。《诗经》中记载的许多动植物大多为后世常见的药物。例如,“春日迟迟,采蘩(白蒿)祁祁”、“中 谷有蓷(tūi, 益母草),暵(hàn)其乾矣”、“陟彼南山,言其采薇”、“ 采采芣苢(fúyǐ, 车前草),薄言采之” 等记载了植物的产地和采摘季节。《诗经》记载的药物有 100 多种,但对其作用记述甚少。《诗经》中的药 物主要有:蘩(白蒿)、蓷(益母草)、薇、芣苢、荇(xing)、葛(根)、蒌(蒿)、白茅、蒹(水草)葭(苇 嫩芽)、芍药、果赢(栝 gua 楼)、芩(黄芩)、虻(贝母)、漆(泽漆)、苍耳、木瓜、苓(茯苓)、梅(乌 梅)、梧桐、萎(远志)、桃、桑、瓜、枣、葵、莞(白芷)等。 《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是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 典籍,其中有关药物的记载比《诗经》还要丰富,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用的书籍。书中列出了药物共计 132 种,其中植物药 55 种、动物药 69 种、矿物药盒其他药 4 种,不仅列出名称、产地、性状,还明确指出治 疗疾病的效果。药物的种类有补药、种子药、避孕药、预防药、美容药、毒药、解毒药、杀虫药、醒神药
治牲畜药等,在药物的使用方法上己经多样化,内服法有“服”与“食”,外用法有佩带、坐卧、洗浴、涂 抹等。《山海经》不是药学专著,却记载了这么多的药物,而且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可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药学己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是当时药物的局限性是药物多为一药治一病。《山海经》对后世本草的总结和 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思考和讨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汇集了商周之际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诗经》描 述的是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中也涉 及了不少药物,包括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请与同学分享《诗经》中的药材和功效。 药物理论的形成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的整体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 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医家假托轩辕黄帝 之名著作,通过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不但阐述病理、药理、预防和治疗。该书用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作为药理的理论基础,用阴阳五行来分析药物的性味,而且对药物的种类、性质、采收、炮制、 治疗、用量、疗效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药物史上具有阶段性的 伟大意义。《黄帝内经》记载有13张不同功效的方剂,以“××病以××药治之”的体例书写。 思考和讨论:古人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保养“精气神”乃生命健康之根本。何谓“精气神”?中药 如何保养“精气神”?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含义是什么? 秦汉药学的总结 秦统一后,赢政下令焚烧诗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因而医药之书幸以保存。汉 代以后,广泛收集散存的医药书籍,而且召集“通方术本草者”到京师考试,从中选拔优秀,收集、校阅 和整理了大量医书,《神农本草经》(265种)是当时药学发展的集中体现。秦汉时期药应用的数量增多, 作用记载明确,已从单味药发展到组方应用,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疗效有了提高。 第一部本草书着一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公 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家托名于神农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 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在序录中记 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对 药物的性能、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 图3-4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5 治牲畜药等,在药物的使用方法上已经多样化,内服法有“服”与“食”,外用法有佩带、坐卧、洗浴、涂 抹等。《山海经》不是药学专著,却记载了这么多的药物,而且论述了药物的功效,可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药学已发展到相当的水平,但是当时药物的局限性是药物多为一药治一病。《山海经》对后世本草的总结和 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 思考和讨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汇集了商周之际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305 首。《诗经》描 述的是王室诸侯庆典、祭祀、宴请、婚嫁、民间农事、人民生活的痛苦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其中也涉 及了不少药物,包括了丰富的医药知识。请与同学分享《诗经》中的药材和功效。 药物理论的形成——《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的整体观念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 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的心身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它是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医家假托轩辕黄帝 之名著作,通过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不但阐述病理、药理、预防和治疗。该书用阴阳五行 相生相克作为药理的理论基础,用阴阳五行来分析药物的性味,而且对药物的种类、性质、采收、炮制、 治疗、用量、疗效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在我国药物史上具有阶段性的 伟大意义。《黄帝内经》记载有 13 张不同功效的方剂,以“××病以××药治之”的体例书写。 思考和讨论:古人认为,人有三宝“精气神”,保养“精气神”乃生命健康之根本。何谓“精气神”?中药 如何保养“精气神”?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含义是什么? 秦汉药学的总结 秦统一后,嬴政下令焚烧诗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因而医药之书幸以保存。汉 代以后,广泛收集散存的医药书籍,而且召集“通方术本草者”到京师考试,从中选拔优秀,收集、校阅 和整理了大量医书,《神农本草经》(265 种)是当时药学发展的集中体现。秦汉时期药应用的数量增多, 作用记载明确,已从单味药发展到组方应用,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疗效有了提高。 第一部本草书籍――《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秦汉时期(公 元前 221--公元 220 年)众多医家托名于神农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 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在序录中记 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 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对 药物的性能、产地、采集时间、方法以及辨别药物真伪等已有了一些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