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地区,中、南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有此病流行。我国黑热病解放前 流行很广泛,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 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省 市、自治区。据1951年调查估计全国共有53万黑热病患者,解放后 开展了大规模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黑热病主要发 生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等6个省、自治区。新 疆和内蒙古都证实有黑热病自然疫源地存在。自60年代至今,新病 例仍不断出现,在新疆喀什,陇南和川北地区,70~90年代曾有过 小范围的流行。据90年代调查资料,上述6个省、自治区尚有43个 县出现黑热病,每年新发病人数在250~350例左右。近3年调査资 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病人数在100例左右。 根据传染来源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 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 中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 范围又广,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因此这 三种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在国内都能见到。它们在流行病史、寄生虫与 宿主的关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流行病学上也各有其 特点,现归纳如下: (1)人源型:又称为平原型,多见于平原地区,分布在黄淮地 区的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以及冀南、鄂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南部 的喀什等地。主要在人群中分布,黑热病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婴儿少 犬很少感染,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 长管白蛉。这类地区黑热病已被控制,近年未再发现新病例,但偶可 发现皮肤型黑热病。 (2)犬源型:又称为山丘型,多见于山丘地区,分布于甘肃 PAGE 2
PAGE 2 中亚地区,中、南美洲的部分国家也有此病流行。我国黑热病解放前 流行很广泛,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新 疆、宁夏、青海、四川、山西、湖北、辽宁、内蒙古及北京市郊等省、 市、自治区。据 1951 年调查估计全国共有 53 万黑热病患者,解放后 开展了大规模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年来,黑热病主要发 生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等 6 个省、自治区。新 疆和内蒙古都证实有黑热病自然疫源地存在。自 60 年代至今,新病 例仍不断出现,在新疆喀什,陇南和川北地区,70~90 年代曾有过 小范围的流行。据 90 年代调查资料,上述 6 个省、自治区尚有 43 个 县出现黑热病,每年新发病人数在 250~350 例左右。近 3 年调查资 料显示全国每年新发病人数在 100 例左右。 根据传染来源不同,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可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 类型,即人源型、犬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分别以印度、地中海盆地和 中亚荒漠内的黑热病为典型代表。我国由于幅员辽阔,黑热病的流行 范围又广,包括平原、山丘和荒漠等 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因此这 三种不同类型的黑热病在国内都能见到。它们在流行病史、寄生虫与 宿主的关系以及免疫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流行病学上也各有其 特点,现归纳如下: (1)人源型:又称为平原型,多见于平原地区,分布在黄淮地 区的苏北、皖北、鲁南、豫东以及冀南、鄂北、陕西关中和新疆南部 的喀什等地。主要在人群中分布,黑热病患者以青少年为主,婴儿少, 犬很少感染,病人为主要传染源。传播媒介为家栖型中华白蛉和新疆 长管白蛉。这类地区黑热病已被控制,近年未再发现新病例,但偶可 发现皮肤型黑热病。 (2)犬源型:又称为山丘型,多见于山丘地区,分布于甘肃
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东北、辽宁和北京市郊各县,人的感染 主要来自病犬。病人散在,绝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婴儿的感染率较高, 成人很少得病。传播媒介为近野栖型中华白蛉。这类地区为我国目前 黑热病主要流行区 (3)自然疫源型:又称为荒漠型,多分布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 荒漠地区。患者主要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患者占90%以上。进入这 类地区的成人常患淋巴结型黑热病,病例散发。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 主要是吴氏白蛉,其次为亚历山大白蛉。动物宿主迄今尚未发现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疫区与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kDNA的冋源性较大,而与平原疫区的kDNA同源性较小。故三种流 行类型的病原体似可概括为杜氏利什曼原虫亲人的虫株(即人源型的 虫株)和亲动物的虫株(包括犬源型与自然疫源型的虫株)。可以推 测黑热病原先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杜氏利什 曼原虫从野生动物传给犬类,再由犬类传给人类。在此过程中,杜氏 利什曼原虫的基因产生突变,并在新的宿主和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 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黑热病病原体 【防治】 由于我国在广大黑热病流行区采取查治病人、杀灭病犬和消灭传 播媒介白蛉的综合措施,1958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患者 人数已由50年代的53万人降至现在每年新发病人数100例左右。但 黑热病发生大规模流行所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仍然存在,应积极 开展黑热病的防治工作。 治疗病人我国解放初期治疗黑热病,采用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 钠,国产制剂为斯锑黑克( Stibiihexonas)较好。山东省黑热病防治 所(1955)观察大量病例的治疗效果,表明此药疗效高(当时治愈率 PAGE 2
PAGE 2 青海、宁夏、川北、陕北、冀东北、辽宁和北京市郊各县,人的感染 主要来自病犬。病人散在,绝大多数患者为儿童,婴儿的感染率较高, 成人很少得病。传播媒介为近野栖型中华白蛉。这类地区为我国目前 黑热病主要流行区。 (3)自然疫源型:又称为荒漠型,多分布新疆和内蒙古的某些 荒漠地区。患者主要见于婴幼儿,2 岁以下患者占 90%以上。进入这 类地区的成人常患淋巴结型黑热病,病例散发。传播媒介为野栖蛉种, 主要是吴氏白蛉,其次为亚历山大白蛉。动物宿主迄今尚未发现。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荒漠疫区与山丘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kDNA 的同源性较大,而与平原疫区的 kDNA 同源性较小。故三种流 行类型的病原体似可概括为杜氏利什曼原虫亲人的虫株(即人源型的 虫株)和亲动物的虫株(包括犬源型与自然疫源型的虫株)。可以推 测黑热病原先是某些野生动物的疾病,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杜氏利什 曼原虫从野生动物传给犬类,再由犬类传给人类。在此过程中,杜氏 利什曼原虫的基因产生突变,并在新的宿主和环境中得以保存下来, 逐渐形成不同类型的黑热病病原体。 【防治】 由于我国在广大黑热病流行区采取查治病人、杀灭病犬和消灭传 播媒介白蛉的综合措施,1958 年我国宣布基本消灭了黑热病。患者 人数已由 50 年代的 53 万人降至现在每年新发病人数 100 例左右。但 黑热病发生大规模流行所需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仍然存在,应积极 开展黑热病的防治工作。 治疗病人 我国解放初期治疗黑热病,采用五价锑剂葡萄糖酸锑 钠,国产制剂为斯锑黑克(Stibiihexonas)较好。山东省黑热病防治 所(1955)观察大量病例的治疗效果,表明此药疗效高(当时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