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软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三年左宗棠进军新疆,当 年十二月击平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粉碎了俄、英通 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南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这时,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 大臣,赴沙俄京城谈判收复伊犁事宜。中俄谈判从五年正月上旬开始,历时近9个月。八月 十七日(10月2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 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 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要偿付“兵费”500万卢布(约合中国白 银280万两)。这显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纷纷反对。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清廷不 予批准。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将崇厚革职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订崇 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部署新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以备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七 年一月二十六日(2月24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 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 堡,亦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一、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 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 “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 设界碑”,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 银),限两年内偿清。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四、俄商 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 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 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 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一些主权。但它仍是一个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 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恶果。《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 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 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 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 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0、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1898:1898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 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 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1882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 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年7月,由J.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 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年改名科多克)。同年9月,HH基钦纳率领 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 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 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让步。1898年11月3日,法国政府命令马 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年3月21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 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 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 来英、法两国在1904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31、朴资茅斯条约:1904年2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 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1905年9月5日签订了《朴资 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 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 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
光绪元年,清政府任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三年左宗棠进军新疆,当 年十二月击平阿古柏,收复了除沙俄侵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全部新疆国土,粉碎了俄、英通 过支持和利用阿古柏变南疆为其殖民地的阴谋。这时,清政府任命崇厚为出使俄国头等钦差 大臣,赴沙俄京城谈判收复伊犁事宜。中俄谈判从五年正月上旬开始,历时近 9 个月。八月 十七日(10 月 2 日)崇厚在沙俄胁迫下,未经清政府允许,擅自与沙俄在黑海之滨的里瓦吉亚 签订了《交收伊犁条约》(即《里瓦吉亚条约》)。按约中国仅收回伊犁河上游谷地,划失伊 犁西部、南部及南疆、北疆边境土地甚多,此外还要偿付“兵费”500 万卢布(约合中国白 银 280 万两)。这显然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朝野纷纷反对。在全国舆论压力下,清廷不 予批准。并于十二月十六日将崇厚革职治罪。六年正月初十改派驻英公使曾纪泽赴俄修订崇 约;同时命令左宗棠统筹部署新疆南北两路边防事宜,以备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七 年一月二十六日(2 月 24 日),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 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中俄伊犁条约》当时称《改订条约》,又因签约地点在彼得 堡,亦称《彼得堡条约》。主要内容是:一、沙俄归还被其强占的中国伊犁地区,而仍割去伊 犁西部霍尔里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两岸的原属中国的大片领土。斋桑湖迤东一带中俄边界 “有不妥之处”,要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 设界碑”,为沙俄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制造了依据。二、赔款增至 900 万卢布(合 509 万两白 银),限两年内偿清。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四、俄商 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 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这就为沙俄武力逼迫中国各族居民迁入 俄境的罪行获得了根据。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 400 万卢布外, 在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一些主权。但它仍是一个俄国通过武力威胁和外交讹诈逼 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给西北边务、经济发展 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恶果。《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又根据该约中关于修改南、 北疆边界的原则规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 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 5 个勘界议定书,分段重新勘定了中 俄西段边界。沙俄通过中俄伊犁条约和上述这些勘界议定书,共割占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 什噶尔以西约 7 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30、法绍达冲突(法绍达事件)1898:1898 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非洲殖民地在苏丹发生的 一场战争危机。法国为扩大其在西非、中非的殖民地,积极向东推进。企图从佛得角至索马 里建立一横贯非洲并连接阿尔及利亚的殖民地。英国自 1882 年占领埃及后,继续向南扩展, 企图征服苏丹,并把英属南、北非殖民地连接起来。1898 年 7 月,由 J.马尔尚上尉率领的一 支法军占领了尼罗河上游苏丹的法绍达(1904 年改名科多克)。同年 9 月,H.H.基钦纳率领 的英军也抵达法绍达。英国要求马尔尚撤出法军,遭拒绝,两国关系紧张,几乎导致战争。 最后,法国由于没准备好同英国在海外作战,又担心同英国冲突会削弱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 位,特别是担心德国乘机再次进攻法国,便作了让步。1898 年 11 月 3 日,法国政府命令马 尔尚从法绍达撤退。1899 年 3 月 21 日,英、法两国达成协议,基本上以乍得湖、刚果河和 尼罗河流域为双方殖民势力范围的分界线,法国放弃对尼罗河上游地区的领土要求,承认英 国在苏丹的统治权。作为补偿,法国取得乍得湖流域和瓦达依。法绍达冲突的和平解决为后 来英、法两国在 1904 年进一步妥协和接近、共同对付德国开辟了道路。 31、朴资茅斯条约:1904 年 2 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 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1905 年 9 月 5 日签订了《朴资 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 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 50 度为界,将库 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
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 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 《朴资茅斯和约》又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 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32、三国干涉还辽:19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 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 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 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 对日本施加压力。1895年4月23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 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 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 3000万两。11月8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 规定:1895年11月16日中国将库平银3000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3个月内从辽东半 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 《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33、致克鲁格电报:一八九五年詹姆森上校在英国殖民利益势力,尤其最值得一提的罗德斯 势力的支持下率军侵入南非布尔人统治的德兰士瓦。袭击遭到南非布尔人的反抗而完全失 败,这一事件令索尔兹伯里政府极为尴尬,尽管英国政府声称未直接介入此事。德国民族主 义的报纸借此机会力作文章,促请对英国施以更彻底的羞辱。德国外务部主要顾问兼机要人 员霍尔斯坦(Friedrich von Hol-stein)认为这次得不偿失的突袭是个大好机会,可教训英国 与德国为敌有多么难过,以突显与德国友好的好处。德皇本人则觉得这扬眉吐气的机会岂可 错过。一八九六年元旦过后不久,他向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Paul Kruger)拍发贺电,恭祝 其击退“外来的攻击”。这直接打了英国一巴掌,而且引起在被英国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心脏 地带可能出现德国保护国的疑惧。实际上克鲁格电报既不代表德国的殖民意图。也不代表德 国的外交政策,它纯粹只是为了讨好民意,也达到了这个自的。自由派的《德国日报》在一 月五日说:“政府多年来的作为再没有更令人满意者。它写出德国人民的肺腑之言。” 34、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 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 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 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 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 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 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35、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 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16世纪欧 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 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 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 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 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 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 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 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 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
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 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中国。 《朴资茅斯和约》又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 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32、三国干涉还辽:19 世纪末俄、德、法三国为了各自的侵略利益,联合干涉日本,要求 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19 世纪末,沙俄为争霸远东,开始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中 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重要的侵略目标。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侵占了中国辽东半岛,并在随 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德、法两国 对日本施加压力。1895 年 4 月 23 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俄、德、法三国驻日公 使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内容相同的声明,“劝告”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在三国的 联合压力下,日本政府不得不同意“放弃对辽东半岛之永久占领”,条件是向中国增索赔款 3000 万两。11 月 8 日,清政府派李鸿章与日本驻华公使林董在北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 规定:1895 年 11 月 16 日中国将库平银 3000 万两交与日本后,日军即于 3 个月内从辽东半 岛撤走。日本还辽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向中国索取种种权益。沙俄诱逼清政府签订 《中俄密约》,逐步使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 33、致克鲁格电报:一八九五年詹姆森上校在英国殖民利益势力,尤其最值得一提的罗德斯 势力的支持下率军侵入南非布尔人统治的德兰士瓦。袭击遭到南非布尔人的反抗而完全失 败,这一事件令索尔兹伯里政府极为尴尬,尽管英国政府声称未直接介入此事。德国民族主 义的报纸借此机会力作文章,促请对英国施以更彻底的羞辱。德国外务部主要顾问兼机要人 员霍尔斯坦(Friedrich von Hol- stein)认为这次得不偿失的突袭是个大好机会,可教训英国 与德国为敌有多么难过,以突显与德国友好的好处。德皇本人则觉得这扬眉吐气的机会岂可 错过。一八九六年元旦过后不久,他向德兰士瓦总统克鲁格(Paul Kruger)拍发贺电,恭祝 其击退“外来的攻击”。这直接打了英国一巴掌,而且引起在被英国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心脏 地带可能出现德国保护国的疑惧。实际上克鲁格电报既不代表德国的殖民意图。也不代表德 国的外交政策,它纯粹只是为了讨好民意,也达到了这个自的。自由派的《德国日报》在一 月五日说:“政府多年来的作为再没有更令人满意者。它写出德国人民的肺腑之言。” 34、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 1814 年 10 月至 1815 年 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 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 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 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 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 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 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35、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 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 世纪欧 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 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 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 19 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 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 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 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 1814 年 10 月~ 1815 年 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 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 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
霸权地位。 36、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 策。其典型表现在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 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 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 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 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 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 外交,己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37、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 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 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 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 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 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 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 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 (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 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 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 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 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 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室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 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38、《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 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 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 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 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 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 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 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 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 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 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和灭亡。 39、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 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法国 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法国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 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 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 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 动。 40、《独立宣言》:1775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
霸权地位。 36、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 策。其典型表现在 19 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 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 1840 年英国对中国 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 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 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 佩里率 4 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 1858 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 英、法 5 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 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37、大陆封锁:拿破仑采取 1806~1814 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 1805 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 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 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 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 年 11 月 21 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 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 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 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 年 1 月)、《米兰赦令》(1807 年 11 月和 12 月)和《枫丹白露赦令》 (1810 年 10 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 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 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 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 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 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 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38、《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 1807 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 于 1806 年和 1807 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 年 6 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 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 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 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 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 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 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 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 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 1812 年的战争。 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 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和灭亡。 39、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 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 年 9 月 30 日~11 月 22 日在亚琛举行。10 月 9 日同盟国与法国 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 1818 年 11 月 30 日以前撤离,法国则应支付下余赔款 2.65 亿 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 月 10 日,4 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 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 月 15 日,5 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 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 4 强变为 5 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 动。 40、《独立宣言》:1775 年 7 月 4 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 5 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