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5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1878:1878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助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1878年3月底,俄国派H.Π.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A.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年5月30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年6月4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月6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1878年6月13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月18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64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3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9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1856年和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1821~1829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一1878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1912~1913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奥斯曼帝国自1683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18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19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
也纳签署了这个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①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 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②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如 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③条约的有效期暂定为 5 年;④缔约国双 方对条约应保守秘密。事实上条约一直存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德奥同盟条约成为 德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也成了当时欧洲国际关系的轴心。后来的德奥意三国同盟是德奥同盟 的扩大。然而,德奥同盟带来的严重后果则是法俄同盟的成立。德奥同盟条约实际上成了欧 洲列强分裂为两大对峙的军事同盟体系的开端,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基本因素之一。 21、柏林会议 1878 :1878 年欧洲大国为修改俄国和土耳其签订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在 柏林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878 年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引起英、奥的强烈不满。英、奥 反对俄国在巴尔干扩大势力,反对在巴尔干半岛建立大斯拉夫国家保加利亚。奥匈帝国外交 大臣 G.安德拉希提议召开国际会议,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条约。英国欣然赞同,并以武力胁迫俄 国让步。俄国因刚结束战争,内外交困,无力再战,被迫同意参加会议。 会前外交活动 1878 年 3 月底,俄国派Н.П.伊格纳季耶夫去维也纳谈判。安德拉希要求分 割大保加利亚,既要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又要在巴尔干西部占有优势,两国未取得一 致意见。继之,俄国驻伦敦大使П.А.舒瓦洛夫同英国新任外交大臣 R.A.T.索尔兹伯里谈判, 1878 年 5 月 30 日签订英俄密约,俄国允诺缩小保加利亚领土,英国则反对俄国取得比萨拉比 亚南部以及巴统、阿达罕、卡尔斯。英俄妥协后,1878 年 6 月 4 日英国又与土耳其签订防 御同盟条约(又称《塞浦路斯条约》),英国愿保护土耳其的亚洲领土,土耳其则同意将塞浦 路斯岛交给英国占领和管理。6 月 6 日又签订了《英奥协定》,两国约定不准扩充保加利亚 领土至巴尔干山脉以南,而英国则支持奥匈取得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些协定为柏林会 议铺平了道路。 会议召开 1878 年 6 月 13 日柏林会议开幕。参加国有德、俄、英、奥匈、法、意、土耳其。 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俄国首相兼外交大臣 A.M.戈尔恰科夫和副代表舒瓦洛夫、德国宰相 O.von 俾斯麦、奥匈外交大臣安德拉希、英国首相 B.迪斯累里和副代表索尔兹伯里。罗马尼 亚、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希腊、伊朗被邀参加会议,但没有表决权。德国为东道国,俾 斯麦任会议主席。会上争论最多的是对保加利亚的处置问题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属问 题以及俄国在南高加索获得领土问题。俄国因被战争削弱,会上又陷于孤立,被迫作出重大让 步。7 月 18 日与会各国签订了全文共 64 条的《柏林条约》,以代替《圣斯特凡诺条约》。条 约内容 主要是:①保加利亚划为 3 部分:马其顿地区仍属土耳其管辖;巴尔干山脉以南建 立一个土耳其的自治省,称为东鲁美利亚,该省总督应为基督教徒;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只 限于巴尔干山脉以北地区,有权选举自己的王公,但需经苏丹认可和列强同意,并由俄国占 领 9 个月,仍向土耳其纳贡;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属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 行政管理权;③承认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独立,但须分担土耳其的债务;罗马 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俄国,以收回北多布鲁查作为“补偿”;④俄国兼并巴统、阿 达罕、卡尔斯;巴统宣布为自由港,作为商业港口;⑤关于海峡问题,重申 1856 年和 1871 年各条约规定的原则。柏林会议的结果,使巴尔干问题更为复杂化,为欧洲各大国日后的新 冲突埋下了祸根。 22、东方问题: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在 1821~1829 年的希腊 独立战争、1853~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 年的巴尔干危机、1908 年的波斯尼亚 危机以及 1912~1913 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东方问题。 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 1683 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 18 世纪,强邻紧逼, 国势日殆。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 强日益向外扩张,到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
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 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1695~1696年,沙皇 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一凯那 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 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年俄国又进 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 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 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年欧洲列 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在整个19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 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 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 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 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 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 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 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19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 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 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年曾与俄国 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19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 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 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1878年柏林会议时,德 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 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一伊斯凯 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1853~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 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 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 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 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世纪90年代, 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 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己最后形成, 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 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3、普法战争1870-1871: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 一场重大战争。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 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 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 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 年7月13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
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 南欧的门户,上述两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 占领巴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 1695~1696 年,沙皇 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 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立《楚库克-凯那 尔吉和约》。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 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 年俄国又进 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取了克里木。1812 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 特和约》,夺取了比萨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 俄国再次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 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1821~1829 年欧洲列 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 19 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的国家为俄、英、 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 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 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 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 东方侵略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俄 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重要通道,在近东与 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 19 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 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 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 奥国与奥斯曼帝国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 年曾与俄国 结盟,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 19 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 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 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益转向巴尔干, 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务,到 1878 年柏林会议时,德 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 年威廉二世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 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 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夺愈演愈烈。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 莱西条约》,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 1853~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黑海 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 单方废除《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 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圣 斯特凡诺条约》,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 年举行柏林会议,订立《柏林 条约》,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领土和权益。19 世纪 90 年代, 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 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分明,危机四伏。到 20 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 巴尔干半岛上战云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 巴尔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3、普法战争 1870-1871 :1870 年 7 月 19 日~1871 年 5 月 10 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 一场重大战争。 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 世纪 60 年代两国关系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 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打法国以便统一德意志,争霸欧洲。英国、俄国则不愿法 国过分强大,国际环境有利于普鲁士王国。1868 年西班牙爆发革命,西班牙临时政府建议 德意志霍亨索伦王族的利奥波德亲王即西班牙王位。法国提出异议,普鲁士国王让步。1870 年 7 月 13 日法国要求普鲁士国王作出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的保证,普鲁士
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O.vo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 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 宣战。法军屡败。9月1日色当决战,2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一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日巴 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L.』.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 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 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月4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 抵抗。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 投降。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 帝位。28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 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月1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月18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月10日法 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 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 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24、《法兰克福条约》:1871年5月10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 的条约。1871年1月28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月26日梯也尔和斯 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月1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发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 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月10日俾斯麦和HK.B.von毛奇 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 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50亿法郎,分3年付清,赔 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 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 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的最早远因。 25、巴黎条约1856:1856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 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 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 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 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 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26、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 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 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 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 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世纪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 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 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27、四国同盟: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7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
国王同意,并电告普鲁士王国首相 O.von 俾斯麦。而俾斯麦蓄意挑起战争,篡改了国王电文 并公诸于众,使法国蒙受耻辱。西班牙王位问题成为战争导火线。7 月 19 日法国向普鲁士 宣战。法军屡败。9 月 1 日色当决战,2 日拿破仑三世和麦克-马洪元帅率军投降,4 日巴 黎发生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宣布共和,成立以 L.J.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战争初期, 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普鲁士 军队占领法国东北部,烧杀抢掠,矛头指向巴黎。9 月 4 日成立的特罗胥国防政府未作积极 抵抗。19 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人民开始组织国民自卫军。10 月 27 日巴赞元帅率军在梅斯 投降。1871 年 1 月 18 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 帝位。28 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投降,解除正规军武装,召开国民议会批准条约 草案等。但巴黎国民自卫军继续保持武装,要求抗击德军。3 月 1 日法国议会批准条约草案。 3 月 18 日巴黎发生无产阶级革命,凡尔赛政府调集军队与德军配合封锁巴黎。5 月 10 日法 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条约,战争结束。条约条件苛刻:割让阿尔萨斯省和洛林省之大部给德国; 法国赔偿 50 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支配全德意志, 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 24、《法兰克福条约》:1871 年 5 月 10 日法兰西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为结束普法战争而签订 的条约。1871 年 1 月 28 日,法德签订停火协定,德方提出和约草案。2 月 26 日梯也尔和斯 麦在凡尔赛签订和约草案,3 月 1 日法国议会予以批准。不久巴黎发生革命,成立巴黎公社。 梯也尔政府加紧与德国勾结,要求德军帮助镇压革命。5 月 10 日俾斯麦和 H.K.B.von 毛奇 等代表德国,G.-C.-J.法弗尔等代表法国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签订条约,结束了普法战争。 条约主要内容为:①法国割让阿尔萨斯(贝尔福地区除外)和洛林东部包括梅斯要塞给德国。 ②上述地区居民可以选择法国国籍并保留不动产。③法国赔款 50 亿法郎,分 3 年付清,赔 款付清前德军留驻巴黎和法国北部诸省。条约导致德法两国长期不和,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 势。法兰克福条约有德国与法国于 1871 年 5 月 10 日在法兰克福签订,结束了普法战争。条 约条款非常苛刻,令战败的法国与德国结怨,引起了法国的复仇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的最早远因。 25、巴黎条约 1856:1856 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国在法国的巴黎签定了《巴黎条约》, 从而结束了为期两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帝国的领土完整受到欧洲 列强的共同监督;黑海中立化;多瑙河航行自由有列强共同监督;多瑙河各公国仍有土耳其 管辖,但受列强的共同监护而非俄国的独家保护;塞尔维亚与土耳其的关系不变。但受列强 的集体监护。同时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恪守其一贯原则,即外国战舰一律不准进入达达尼 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 26、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 年 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 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 月 26 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 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 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 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 世纪 20 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 年后名 存实亡。在 1830 年法国七月革命和 1848 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 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27、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 4 国为保证 1815 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第 7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 1815 年 11 月 20 日签订《巴黎
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 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 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 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 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5强维 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 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己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欧洲第6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年9 月,欧洲15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 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在位)在内,200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 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 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 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R斯图 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 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 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 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 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年9月22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 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 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1789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 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 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8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 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 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一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 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 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 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 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 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 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 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己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 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 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 年12月29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 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1815年1月3日签订《维也纳 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 各提供15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 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 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 萨克森的争论。1815年2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
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 1815 年《巴黎条约》; 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 6 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 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 20 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 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 1815 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 年, 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 11 月 15 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 强维 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 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17、维也纳会议 :欧洲第 6 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后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1814 年 9 月,欧洲 15 个王室的重要人物包括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1792~1806 在位)、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 在位)在内,200 多个公侯以及各国外交大臣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聚会(见彩图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1814))。会议的目的名义上是 重建欧洲和平、树立欧洲均势,实际上是战胜国瓜分欧洲政治疆域和殖民地,复辟封建王朝, 镇压民族民主运动。 与会大国的政策 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同盟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目 标是把华沙公国变为俄属的波兰王国而由他兼任国王。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勋爵 R.斯图 亚特竭力保持从法国和荷兰手中夺来的殖民地,在欧洲加强普、奥力量,抗衡法、俄,维持均势, 以便自己居于仲裁者的地位。奥地利宰相梅特涅注意恢复奥国在意大利北部的统治权,抑制 沙俄,削弱普鲁士,维护奥国在德意志的优越地位。普鲁士代表哈登堡公爵力谋在萨克森和 莱茵河流域扩大版图。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则要求以和俄、英、普、奥同等的地位参加重大 问题谈判,希图利用它们之间的意见分歧,改善法国的处境。 1814 年 9 月 22 日,四同盟国决议,一切事务由他们秘密商议决定,把法国排除在外。塔列 朗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全体会议,选出领导机构。他倡议“正统主义”,意即王位或领土除 非经合法占有者放弃,不得任意变更,实质是要恢复 1789 年以前欧洲存在的秩序。这个意 见深受诸小国欢迎。四同盟国为避免与会国指责把持会务,特设一个指导委员会,由签署第 一次巴黎和约(1856)的俄、英、普、奥、法、西、葡、瑞典 8 国代表组成,由梅特涅担任主 席。但分配领土的权利依然操在四同盟国手中。全体会议一再延期,直到《最后议定书》完 成时,也未举行过一次。 波兰-萨克森问题 会议进行中,俄、英、奥、普四国在波兰-萨克森问题上发生尖锐矛盾。 亚历山大一世提出,华沙大公国与俄占波兰领土合并,建立一个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王国;为 了补偿普、奥两国的损失,把萨克森王国的领土划归普鲁士,让奥地利恢复在意大利北部的 统治。卡斯尔雷勋爵和梅特涅都感到俄国向西扩张是对欧洲均势的一个威胁。梅特涅与哈登 堡秘密计议,如果普鲁士能协同奥地利反对沙皇的波兰计划,他可以同意普鲁士获得萨克森。 这个密谋虽受到卡斯尔雷赞许,但由于腓特烈-威廉三世顺从沙皇意旨而遭到破坏。亚历山 大一世坚持自己的主张:波兰归俄,萨克森归普。俄军已占有波兰西部,英、奥无可奈何,只好 承认现实。但在萨克森问题上,奥地利坚决不让,考虑既已失去波兰部分。再让普鲁士兼并 萨克森,就将使本国直接受到两个强邻的威逼。四同盟国之间争吵不休,谈判濒于决裂。这 时,塔列朗站在英、奥一边,扬言均势原则和正统主义都不容许把萨克森让给普鲁士。1814 年 12 月 29 日,卡斯尔雷勋爵获悉哈登堡使用威胁语言,又取得普鲁士备战的情报,便草拟 一份对抗普、俄的军事同盟条约,由英、奥、法三国代表于 1815 年 1 月 3 日签订《维也纳 秘密防御同盟条约》,规定如缔约国三方之一遭到来自一国或几国的攻击时,应互相援助, 各提供 15 万人的军队,并不得与敌方单独媾和。随后,在英、奥的支持下,塔列朗被邀参加 了四同盟国会议。沙皇觉察英、奥、法三国签订密约,态度有了转变,而且他已得到想在波 兰取得的一切,不打算为普鲁士争夺萨克森而同三大国交恶,愿意接受英国的调停,结束有关 萨克森的争论。1815 年 2 月上旬普、奥达成妥协。这场斗争的结果是:对曾属于华沙大公
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 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 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1815年3 月1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 立即组织第7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 前夕,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8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121条条款和 17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 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 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 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 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 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19增加到22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 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 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2/5的萨克森、 吕根岛和被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一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34个君主国 和4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 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 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 地。⑨会议解决了3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 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 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18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 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F恩格斯所 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 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30年间,欧 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 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28、两C计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 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C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 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 决裂,遂决定与法国共管埃及。1881年9月至1882年6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 义,并在1882年9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中的第 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 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没有就此放弃两C计划,1894年5月英国与利奥波德 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 给刚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 筑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C计划奠定条件。1890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 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 因此,英国炮制的两C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9、《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1825一1877侵占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
国的波兰领土做了重新分配,俄国获得绝大部分,波兹南地区并入普鲁士,加里西亚留给奥 地利,克拉科夫定为各瓜分国监护之下的中立的“自由市”。萨克森北部归普鲁士,南部留 给萨克森国王。普鲁士还获得莱茵河左岸的土地。 《最后议定书》 拿破仑一世得知四同盟国由于意见分歧,争吵不休的消息,于 1815 年 3 月 1 日从厄尔巴岛潜回法国,20 日进入巴黎,重登帝位。会议一度中断。英、俄、奥、普等国 立即组织第 7 次反法联盟,宣布拿破仑一世是欧洲的公敌,决心予以彻底击溃。滑铁卢战役 前夕,1815 年 6 月 9 日,维也纳会议指导委员会 8 个成员国的代表签订了由 121 条条款和 17 条单独附带条款构成的《最后议定书》,此后欧洲所有其他国家尽皆加入。该议定书任意 宰割和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其主要内容是:①俄国夺得华沙大公 国大部领土,波兰只在克拉科夫及其毗邻地区组成一个共和国,并由俄、普、奥共同“保护”。 俄国继续占有前几年取得的芬兰和比萨拉比亚。②英国在战胜法国后继续占有马耳他、法国 殖民地多巴哥、圣卢西亚和毛里求斯。另外,锡兰(今斯里兰卡)以及开普、部分圭亚那和 洪都拉斯也都成为英属殖民地。英国还拥有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③比利时与荷兰组成 为尼德兰王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的联邦国家并由 19 增加到 22 州。撒丁王国收回萨瓦和尼 斯,且兼并了热那亚。④奥地利失去比利时而从意大利获得伦巴第和威尼斯作为补偿。它还 获得提罗尔、萨尔茨堡、的里雅斯特、伊利里亚和达尔马提亚。⑤普鲁士获得 2/5 的萨克森、 吕根岛和波美拉尼亚,又在西部取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地区。⑥德意志邦联由 34 个君主国 和 4 个自由市组成。各邦政府的代表产生邦联议会,由奥地利代表担任议长。⑦瑞典将芬兰 让给俄国而从丹麦取得挪威。丹麦把从瑞典得来的波美拉尼亚换取普鲁士的劳恩堡。⑧继法 国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德意志和意大利境内各邦的旧王朝复辟。罗马教皇也恢复教皇领 地。⑨会议解决了 3 个带有普遍性的欧洲国际问题:订立国际河流的航行规章,规定外交官 员等级的划分和各国关于禁止贩卖黑人奴隶的宣言。 维也纳会议各国代表在《最后议定书》上的签字会议代表们的指导思想是均势原则、正统主 义和补偿原则等一些 18 世纪王朝外交的准则。他们无视各国人民由于法国革命所激起的民 族意识和民主改革的要求,而把小国的土地和人口当做政治交易中的筹码。正如 F.恩格斯所 说,大大小小的帝王分配脏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 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会议以后 30 年间,欧 洲君主专制国家极力维护维也纳体系,而各国革命党和自由主义者则力图推翻条约下的现状, 革命和反动两股势力持续不断地搏斗,维也纳会议仅仅建立了短暂的和平。 28、两 C 计划:英国是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是其帝国本质。英国为了实现对非 洲大陆的控制,从而制定了从开罗到开普敦的“两 C 计划”。英国首先同法国在埃及进行争 夺,然而,英国担心俄国会借此时的“东方问题”介入到埃及问题中,因此不能与法国完全 决裂,遂决定与法国共管埃及。1881 年 9 月至 1882 年 6 月,英国两次镇压了埃及人民的起 义,并在 1882 年 9 月占领了埃及首都开罗,进一步占领了整个埃及,实现了其计划中的第 一步。但是随后在与德国争夺南非的活动中失败,德国势力进入非洲地区,尤其是南部非洲。 英德由此形成尖锐矛盾。但是英国并没有就此放弃两 C 计划,1894 年 5 月英国与利奥波德 二世签定了对刚果自由邦的条约,条约规定:英国以埃及的名义,把尼罗河左岸的地区转让 给刚果邦,而刚果则将坦葛尼喀湖北断至走廊地区转让给英国,英国目的是用这狭长地区修 筑从开普敦到开罗的铁路,为其实现两 C 计划奠定条件。1890 年罗得斯出任开普敦的总督, 策划夺取南非的德兰土瓦,英德矛盾因此更加激化,德国反对英国的行动,英国遭到失败。 因此,英国炮制的两 C 计划没有得到实现。 29、《中俄伊梨条约》:《中俄伊犁条约》是清光绪七年(1881)沙俄强迫清政府在彼得堡签订 的不平等条约。同治十年(1871)沙俄乘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约 1825―1877)侵占中国新疆 乌鲁木齐并向东亚进犯之际,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清政府与之多次交涉,沙俄拒不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