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跨越太平洋 一一中国人对美国的早期实地观察 浩翰的太平洋把古老的中国与新兴的美国从地理上隔离开 来。中国人赴美归国后留下的游记与观感,反映了当时人对新大陆 的新感受。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晚清中国人对美国的早 期实地观察反复说明了这一点。 一、筚路蓝缕 由谢清高口述、杨炳南笔记的《海外番夷录》(即《海录》)①,很 可能是中国人关于美利坚合众国最早的一部游记②: 羊哩干国,在噗咭喇西,由散爹哩西少北行,约二月; 由噗咭荆西行,约旬日可到,亦海中弧岛也。避域稍狭,原 为噗咭州所封,今自为一国。风俗与噗咭喇同。脚来广东 之花旗也。 此外,书中还记录了美国的“土产”如金、银、铜、铁、铅、锡、白 铁、玻璃、沙藤、洋参、鼻烟、羽纱、哔叽等,也介绍了美国“多尚奇技 淫巧”以及“出入多用火船”。在谈到轮船时,书中是这样写的:“船 内外俱用轮轴,中置火盆,火盛冲轮,轮转拨水,无烦人力,而船行 ①谢清高(1765一1821),自18岁时起,随“番舶”经商,遍历海中诸国”,凡14载。 】820年春,谢氏述其平生阅历及海外见闻,由杨炳南撰记。1842年,《海录》印本问 甘。 ②参见冯承钩:《海录注》,中华书局,1955年,卷下。 ·21·
自驶,其制巧妙,莫得窥”。 《海录》“所载外国事颇为精审”(林则徐语)。其所记美国情形, 亦大致妥当。“在谢清高以前,我国已有的地理学书籍中,虽也提到 了美洲(…),但正式提到美利坚合众国的,在中文著作中,当以 谢清高这书最早”④。不过,现在还没有充分的史料足以证明谢氏 确实到过美国。 创游“西海”之始的林铖(1824?),为我们留下了其访美纪游 之作一《西海纪游草》.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书”(钟叔河语)。感 谢杨国桢和钟叔河先生,他们对这本书的“发现”与整理,使该书得 以重见天日②。 林铖是184?年春“受外国花旗聘舌耕”而赴美的,第二年回 国。林氏对“花旗”的观感,主要见诸其《西海纪游草》、《西海纪游 诗》、《西海纪游自序》。我们先看他初到纽约时的感受: 宫阙嗟峨现,桅褚错杂随。激波掀火舶,载货运牲骑。 巧驿传千里、公私刻共和。泉桥承远溜,利用济居夷。 以上是《西海纪游诗》所记,以下摘自《西海纪游自序》(其注已 删掉): 百丈之楼台重登,铁石参差;万家之亭彬嗟峨,桅桂 错杂。舻釉出洋入口,引水掀轮;街衡运货行装,拖车驭 马。浑浑则老少安怀,蜂蜂而男女混杂。田园为重,农夫 乐岁兴歌;山海之珍,商贾应墟载市。博古院明灯幻影,彩 焕云霄;巧驿传密事意邮,支联脉胳。暗用廿六文字,隔省 ①吴德铎:“最早介绍美利坚合众国的《海录》”,《文汇报》,1979年2月4日。 ②《西海纪游草是1849年撰毕,1872年刻印问世的。杨茵桢所撰“我国早期的一篇 美国游历记”(《文物》1980年11期),首次报道、介绍了该书。其版框高11.5公分, 宽9公分,连封面,共50页(其中有36页为他人题记、序跋、题诗),“西海纪游诗” 为五岩排律50韵,2页:西海纪游自序乃骈体文,6文,钟叔河将该书收入其主编 的《走向世界从书》第1辑第1种。 ·22·
饿通:沿开百里河源,四民资益。首长与诸民并集,贵贱难 分;天堂地狱,奉救兢兢…山海奇观,书真摊馨;… 显然,这都是奇景异观。对于美国的建筑、电话、水利等设施, 林臧在《自序的夹注中也作了具体描绘。如关于纽约的自来水,注 云:纽约“为花旗之大马头,番人毕集,初患无水。故沿开至百里外, 用大铁管为水简,藏于地中,以承河溜;兼筑石室以蓄水,高与楼 齐,…各家楼台,暗藏铜管于壁上,以承放清浊之水,极工尽巧。 而平地喷水,高出万丈,如天花乱坠。”对于美国人注重发明创造、 技夺天工的情况,林氏也很存兴趣,谓“其俗不尚虚文,凡人能首创 一艺足以利世,特加奖赏”。就是说,“应心得手,创一技便可成名”。 再如,据他观察,美人印刷、舟车、纺织、锤铸等,“均用火烟轮运以 机器,神速而不费力”。而且,他还很为之心动,表示愿学习美国人 的科技,“苟吾人有志其成,不期年可以奏效也。” 《西海纪游自序》还淡到了“暴强所扰,八载劳师”的北美抗英 独立战争、“统领为尊,四年更代”的总统制、“士官众选贤良,多签 获荐”的选举制、“黑面生充下陈,毕世相承“的奴隶制以及“半据荒 洲,地宽人少”的经济状况。对于美国社会,林铖有时亦不无诟病, 如云其“四毒冲天,人有奸淫邪盗”之类。 林钺曾谦称他的《西海纪游草》是“测海窥鑫”。用我们今人的 眼光看,其所闻所见的确亦谈不上广达、深刻,但这并非漠视其笔 路蓝缕之功,“用小小的贝壳去测量大海,当然无法知道海的广大; 410 但是比起没有接触海甚至没有见过海的人来,却要知道得多了一 些”,这就正如钟叔河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有了直接的接触(不管 如何有限),也就有了真实的了解(不管如何肤浅)。”①这与“几不 知天地之大、九州之外更有何物”的“坐井观天”之类已有很大的区 别。林铖的游记主要地是给了我们这一启示。 ①钟叔河著:《走向世界》,第50、56页。 ·23·
二、耳闻不如目睹 在林铖之后,到美国去的中国人开始多起来,人们有更多的机 会得以实地观察这个万花简般的新国家。有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也就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非份之想了。当然,这种以识的获得不 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华工是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首先大量赴美的中国人,有关 反映其初到美国的观感的资料,目前所见无多。这恐怕与其般无 甚文化有关。从个别的史料看,他们对于美国印象不错。如有人谈 初到“花旗国南方”的感受是:“地广人稀,每欲觅人开皇,种植谷 蔬。…其地气候温和,无盛燠、严寒之虑。…所产以白糖、白米、 棉花三项为大宗,并常植麦、谷、烟叶、莱疏,极为繁盛…是亦海 外之乐土也。0继华工之后,自1872年始陆续有三批中国幼童赴 美留学,这是早期中美交往史上的又一大事。当首批幼童告别亲 朋、远赴新大陆之际,“每人感觉是惊惧兴奋交织的。远在天边的美 国情形更使人无法想象②,甚至有的传说美国“有野人会生剥人 皮,再披上狗皮,使人变成四不像的动物,”美国究竞是怎样的呢? 不看不知道,“此间-一切与东方迥异”③,1875年赴美幼童薛有福后 来在一封信中这样说。 中国幼童初到美国后,在旧金山逗留了3天,这些幼小的心灵 第-一次接触到新世界,“许多轮船穿梭行驶,并排停泊。鳞次栉比的 整洁民房,树荫草地中的大厦,市区蜂窝似的商场一这一切,对 ) 网名:“塑洲杂记”,《小方壶斋奥地丛钞》,第12轶,第2页。 ②勒法格者:《中国幼童留美史》(China's First Hundred),香港文艺书同,l98年,第 43页, ③高宗鲁译注:《中国留美幼或书信集多,传记文学出版社,台北,1986年,第55页。 ·24*
幼童们都是一番难忘的景象。@离开旧金山后,旋即乘上火车,横 贯美国大陆,越过落基山后,火车奔驰在一望无际的西部平原,幼 童们同样是兴致勃勃、新奇得很,“在许多车站旁,他们都看到穿着 土著衣服的红印第安人,黑色头发上插着鹰的羽毛,脸上像中国平 剧[按:即京剧]中戏子一样涂有颜色,挽弓佩箭,好不神气!”在某 些草原地带,有成群的野牛,角短毛长,猛桀不驯,每当火车奔驰 时,即“狼奔豕突”。 更重要的是,这些幼童“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及文 明,亲自甘睹美国人民共同生活中的民主方式及无数其他有意义 的活动。②亲自看了,感触自然也就大不-样。那时能有机会去关 国并留下记述者,当然还不多。不过,从这些记述中确可以看到、找 到些新的体验。 比如,对于美国科学技术的发达、机器的广泛应用,人们无不 印象至深。李卡1876年参观费城博览会就特别留意了“弗可悉 数”的各种机器,如掘煤机、吸水机、陶冶机、垦地浚河机、运舟车 机、纺棉理麻机、织机、染机、造纸机、裁缝机,并叹今字宙乃“一大 机局也。”他还正确指出,“美国地大人稀,凡一切动作,莫不恃机器 以代人力。故其讲求之力,制造之精,他国皆不逮焉。”③李主进 认识到,农田耕作系中国首务,亦应引进机器,力有工倍,物无遗 利,“洵能使国无旷土,人无游民,仓廪实,风教敦焉。”戴鸿慈曾参 观过美国的国家印刷局,发现其“置机极多,印刷神速,不可思议。” 如“其印邮局收票之器,一小时能印10万张。初以为太过”,但参观 之后,“立知信然。”尤其妙不可言的是,它能终日运行,不烦人力, “机器至此,可云巧夺天工矣。”⑧中国人感到新鲜的远不止这些, ①盗秉忠:《一个留美幼童的叫忆》。高宗鲁择注:前引书,第78页。 ②)高宗舟译注:前引1书,第85页。 ③李圭著:《环游地球新录》,湖南人民白版礼,1980牛.第26页。 ④戴鸿慈著:《出使九回日记》,卷3。岳麓书社,1986年。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