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祁兆熙在其《游美洲日记》曾说到他初乘火车时的感觉:“车轮一 发,…山川、田地、林木,恍如电光过目。忽进山洞,比夜更黑, 不见天日…。”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中则谈到了他在匹兹堡的 见识:“各厂林立,汽管参差,烟漫林野,入夜光焰烛天,弥望皆是。” 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记下了对纽约的印象:“屋由三层高至七 八层,壮丽无比。行人车马,填塞街巷,彻夜不绝。河内帆樯林立, 一望无际。铁路、电线如脉络,无不贯通。…若统地球言之,直与 英京伦敦、法京巴里[按:即巴黎]鼎足为三,而屋宇齐整美观,英法 闻尚弗迨。” 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入们亦很感兴趣。如张德彝谈到了“各 怀私意,彼此不睦”的美国两党一“平行”党、“分尊卑”党①。崔国 因在其旅美日记中对于美国议会制的“至美”,“至公”、“实事求 是”、上下“毫无隔阂”深为感佩。他以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为例说, “因居美国,两见开议院矣。将开议院之前10日,美外部分送各国 公使准入议院凭据一纸,可持之以入,扩闻见,意至美矣。院式 圆,空其中,环而坐,各有案,纸笔均备。有所见,则书于纸,刊于报, 示至公也。无酬应之烦,器杂之习,拘束之劳,宽其礼数,而实事求 是,”这是崔氏光绪十六年(1890)十月二十二日所记,翌年八月十 六日日记又载:“因查美国自总统以至各部、议院,无不出都避暑, 逾3月而后回,而事不丛脞者,简也。简,则节目不烦,而弊亦不多。 凡立法以救弊者,不知所立之法,而弊所由生也。美国之为治,可渭 简也:未尝无弊,而弊不至于甚者,则上、下毫无隔阂之故也。②身 为驻美公使,崔国因的观察是实在的,他没有先入之见,而能如实 地作出自己的判断,实难能可贵。说到底,现实最有说服力。这就 ①张德彝著:《欧美环游记》,湖南人民出版杜,1981年,第108页。近代中国人对美国 民主、共和两党的译法,还有丹们奇勒,利巴披力根:点义敬勒、力怕步近:抵门哥 勒、利巴别里根等 ②崔国因著:《出使美日秘日记》,黄小书社.,1988年,第184、343页。 ·26·
难怪15年后戴鸿慈等奉清廷之命考察美国政治时,亦承认这一 “新造之国”确有可借鉴之处。在美考察一个月期间,他们拜谒总 统,参观议院、公署、学校、商店、工厂,还到各行政部门索取现行章 程,其结论说,“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 能强同,然其规划之周详,秩序之不紊,当日设施成迹,具在简编, 要其驯致富强,实非无故,藉资取镜,所益甚多。@当然,他们并不 主张中国“骤相仿效”美式体制。驻美公使伍廷芳对美国的观察也 很有意味②: 东方民族久处专制政体之下,惟知君上为神圣不可 侵犯,自由平等之说未之或闻。一旦涉及美洲,无一不顿 改前观。行动、言论,均可自由。试被览报纸对于当道之 称职与否,率皆任意评论,元所忌讳。居之既久,知美乃自 由发生之地、英雄崛起之邦,人民无未缚,种族无阶敛,有 非他国所可同日语者。…席美侨民,濡染既久,性质恒 默为之,称作此间,乐不复思蜀之想者,比比然也。 美国当然并非“理想国”,比如其民主选举,“弊亦随之。曾 任驻旧金山总领事的黄遵宪,即在其《纪事这一长诗的最后一段 谈美国选举道:“吁嗟华盛顿,及今百年矣。自树独立旗,不复受压 制。红黄黑白种,一律平等视。人人得自由,万物咸遂利。民智益 发扬,国富乃倍蓰。泱泱大国风,闻乐叹观止。乌知举总统,所见乃 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玺。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 ①较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馆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979年,上册,第 8页。 ②伍廷芳著:《美国视紫记》,中华书局,1915年,第50一51页。 ③戴鸿慈:《出使九国日记》“序”。马建忠1877年曾在《适可斋纪言》卷2说过,“美之 监国,出代自举,似乎公而无私也:乃每遇选举之时,贿赂公行。更监国,则更· 番人物:凡所官者,皆其党羽。欲望其治,得乎!” ·27*
至公反成私,大利亦生弊。…倘能无党争,尚想太平世。0这就 是黄氏旅美3载的切身感受。他原以为,“太平世必在民主国无疑 也”,但美国的现实表明未必尽然。 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美国有其焕然一新之处,如“街道整齐 洁静,道途无歌唱者,无喇骂者,无拾遗者,无争斗者,无乞丐,少偷 儿,大小闾巷皆设男女净房,违者罚无赦。”自然,它也不是世外桃 源。如“赤身演戏”,即“最易坏人心术。”不过,后者显然还是个别现 象。 看与不看是不一样的。看了之后,就能逐渐有了独立的看法。 我们还不能要求晚清的中国人即能对美国有正确的认识。其实,即 便在后来②,甚至在今天,误会、错误亦是在所难免的。“在中国未 与西方接触前,中国是‘自给自足’,而且‘自我满足”。然而,当人 们走出国门后,情况就大不一祥了。 ①线仲联主编:《中国近代文学人系·诗词集》,上海书店,1991年,第1卷,第496 页。 ②一个很可以说明问题的例子是,据费孝通先生在其1945年出版的《初访美国》中 说:“我乡下在二·三十年前普通人的确相信洋鬼子是直脚,像僵尸“般,转不得弯。 有一次有人看见一个西带人手里拿根杖,就把这杖当作祥鬼子直脚的斑明,大家认 为千真万确了。假若脚不是育的,转弯不成问题时,为什么要拿根手杖呢?祥鬼子 要挖眼睛,开肚子,这种信念不知有什么根据,大概和他们的蓝眼晴有一点关系。 至于洋鬼子和祥婆了拉着手在大街上走,那是说明了他们是毫无廉耻的。”参见费 孝通著:《美国与美国人,三联书店,1985年,第70一?1页。 ·28·
第三章从洋务热到抵约潮 …一晚清朝野美国观的一个恻面 19世纪60至90年代,以“求富”、“求强”为主要内容、以“中 体西用”为主要纲领的洋务热,是晚清引人注目的主潮流之一。洋 务派对外关注的重心,一般而言,并不在美国,但有关的材料也可 以约略反映出其对大洋彼岸的某些以识。与此同时,美国对中国人 的排斥、迫害,自19世纪下半叶起,从地方到全国,愈来愈升级,这 激起了中国人的义愤,也急剧地强化了对美国的失望、反感情绪。 1905年的抵约潮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一、洋务派对美国的认识 面对着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洋务、自强已成为中国当务之 急。用李鸿章的话说就是,“中国日弱,外人日骄,…若不自强,则 事不可知。”0在历经数不尽的屈辱和失败后,西方的“战舰之精”、 “机器之利”、“富强之术”,再也不能不正视了。不仅要正视,面且还 要“取法”。从当时的情况看,美国并非“取法”的主要对象,但一般 说来,洋务派对美国的经验也还是颇为关心的。 “美以富为强”@,不失为“泰西之雄国”。®薛福成对于“多旷 ①《李文忠公全果·朋僚函精,卷16。 ②光绪十四年十上-月八日崔国因奏。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三)(中国近代史 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杜,1961年,第565页。 ③王韬:《祥务在用其所长。《祥务运动(一),第497页。 ·29·
土,皆系膏腴”的美国不无软羡,特别是对其产业在80年内增加多 至43倍颇为感慨。据他分析,其竞富争强,“所特者火轮舟车耳。” 薛氏1878年作《创开中国铁路议》,内称,美国在40年前尚无铁 路,“今通计国中六通四达,为路至21万里。凡垦新城,辟荒地,无 不设铁路以导其先:迨户口多而贸易盛,又必增铁路以善其后。开 国仅百年,日长炎炎,几与英、俄相伯仲,@张之洞亦以美国的开 发为例说明,“地利不开辟,则千古犹是荒废;人力不善用,则百世 莫能振兴。”他对此说得很明白,“美洲居大地三分之一,当未开辟 以前,其土人穴居野处,榛还荒陋,百余年来,西人以格致之术经营 于其间,遂成天下至富之国。同此地利,同此人力,而今昔悬殊者, 实人事有以勉之也。”②曾为使美随员的徐承祖对此亦有同感,“查 美国因机器厂甚多,出产丰足,兼有电报、火车运转极速,故立国甫 及百年,而庶富已等于欧洲。”③从美之“国大民富、人莫敢梅”的现 实状况中,人们愈发进一步认识到“火轮舟车及电线诸务”的追切 性。张之洞的结论是深刻的:“我若不自振作,…将财源日涸、民 生日蹙,既不能富,其何以强?”李鸿章也正是基于从谋求自强的角 度力主选派幼童留美他认为,“挑选幼童赴美肆业,以求祥人擅长 之技”,这与造就人才、新图自强“关系甚大”。“赴美国书院学习军 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诸悉,以培人 才,实为中国自强的根本、当务之急”@。不管其政治立场、出发点 知何,作为晚清洋务运动核心人物的李鸿章终于意识到,在急剧转 变的世界形势下,“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立之时,非惟可忧,抑 ①丁风解等绵:《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7页。 ②张之洞光绪十五年十月十七日致李鸿章电。参见顾廷龙等主编:《李鸿章全巢是 (二),电稿(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53页。 ③《洋务运动(一),第238页。 ④李时岳、胡滨著:《从闭关到开放一一晚湾“洋务热”透规》,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 335页。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