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坏,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不能忽视的,不管它同美国为友还是 为敌①。此论极是。 认真地清理和总结晚清迄今中国人的美国观的演变轨迹,将 有助于回顾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对美国的认识是如何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的在某种意义上,亦有助于研究近代以来中国人在与世 界的联系中是如何看世界的思想历程;对于进一步增进中美两国 人民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理解,或许亦不无裨益。在改革、开放和发 展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世界新秩序正在急剧转型、21世纪即将 来临的今天,开展中国人美国观的研究,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书只是对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重大课题的初步考察,它没 有也不可能穷尽本课题的各个方面。况且,即便已有的考察和认 识,亦不见得没有偏差或讹误。然而,笔者有一个殷切的心愿,即为 解读美利坚之谜而竭尽微薄之力。 本书是我的这一心愿的初步结果。 )李慎之:“《中国美国学论文综月》序”,《世界历史,1991年1朔 ·6·
第一章开眼看世界 一一 中国人美国观的缘起 1784年,是中美正式交往开始的时间标志。在这以前,中国人 已经从传教士那里知道了美洲新大陆,但是否还晓得这个新大陆 上的新国家一美国,似已无从确考①。“中国皇后”号来华,事实 上使广州的中国人(首先是商人)开始与美国人接触,从当时人留 下的记载看,这种接触当然不无新鲜感②。不过,中国人(当时主要 ①很有趣的是,志希在“古今中外派的学说”一文中谈到:“现在中国有·派人,自以 为‘学贯古今,道通中外’,融会贯通,无所不晓:于是凡是外国所有学说,中国从前 都是有的,外国所有的器物,中国从前都是有的一一不但有的,而且比外国现在的 精。这种风气,当今实在非常流行,遗老这样说,遗少这样说,甚至于留学生中也有 人这样说。…四川有一位经学篆说:…《诗经里面说…‘彼荚人兮,西方之 人兮”,乃是指美国人。“受小共大共,为大国骏庞”一句,小共乃是小共和国,指瑞 士而言大共乃是大共和国,指美国而言”。见《新潮》,2卷1号(1919年10月)。 ②中国人第一次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并不明白美国人与在这以前早就来华的英国人 之间的差别。当被告知美、英乃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之后,中国人对这些远道而来的 “新人”既友好,又好奇。“中国皇后”号管货员山茂召(Samuel Shaw)在其F记中 截:“你不是英国人吧?” “不是。” “但是你讲英文,所以当你第一次来的时候,我说不出有什么区别:但是现在我 很明白了。在我跟英国人讲价钱的时候,他说:这么多,一买吧,算了吧’。我告 诉他说:“不,朋友,我给你这么多’。他看者我:‘滚开,瘪三:怎么!你到这儿来 给我的货定价钱吗?'的瑞,大班先生,我看得很情楚,你不会是英国人。所有中国 人都很喜欢你们的国家。” “至此为止”,山茂召写道,“我敢说这个人的评语是使我满意的。可是为公道 计,我还不得不加上他的结语:‘人们初来中国,都是非常好的君子人,都像你一样。 我想你多来广州两三遗,你也变得跟英国人一模-一样了”。参见罗荣渠:“关于美国 史和中美关系史研究的一些间题”,《历史研究》,1980年3期。 7·
是士大夫阶层)较多地关注大洋彼岸,还须经过大约半个世纪的光 阴,直到轰隆隆的炮声惊醒了沉睡之梦。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 国人终于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惨败的屈辱中直面现实,“开眼看世 界”的启蒙思潮勃兴⑥,并由此开始了中国人了解、认识美国的漫 漫历程。这是一项破天荒的珍贵记录。 一、从闭关到开放 中国不是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轰出中世纪的②。已故历史学家 陈旭麓的这一形象说法,道出了古老的中国在近代社会新陈代谢 历程中的特殊之处。鸦片战争使中国不由自主地被迫从闭关转而 开放③。 在近代世界历史的急剧行程中,西方的兴盛和东方的沉沦是 引人注目、发人深省的两大历史现象。究其原因,无非是以英国为 中心的欧美国家,首得风气之先,乘政治、经济、思想革命的巨轮, 率先闯荡全世界,“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并极力 “按照自已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④。西学东渐,欧风美 雨,全球各地无不受到其冲击或震撼。世界已经不是原来的世界 了。 在这浩浩荡荡的世界历史潮流面前,中国的出路何在?鸦片战 ①潘振祥:前引文。 @《陈烟麓学术文存,上海人民出版杜,1990年,第790页。 ③对鸦片战争的重新研究,近年来频有推陈出新、变飞猛进之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创新性成果为茅海建著《天朝的崩遗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茅氏痛陈道,“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 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素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 战争。屈辱,仇恨、自单、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它本身 就不是一个让中茵人轻松的何题.”(“自序)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B·
争用血与火为这个复杂的问题作出了一个简单的结论:“腐烂了的 封建主义决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范文澜语)。无情的历史昭 示:世界已经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发展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 体;东方的文明无论如何久远与荣光,亦不可能游离于这个近代整 体世界之外①。中国的门户由当时最发达的不列颠用强力来敲开, 这绝不是偶然的。 不管愿意与否,英国的大炮“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 触”,“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②。 衰微的中国在满腔屈辱中揭开了新历史的第一页。特别需要指出 的是,“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勃兴,表明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性 追求:近代民族主义的萌动,是不甘屈服的中国人的抗争:救亡图 强的思想与实践,从根本上预示了近代中国的希望。无论如何,中 国社会终归启动了大转变的巨轮。 中国不是原来的中国了。 二、首开风气: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看美国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开创了解和介 绍美国之风气的第一人”®。如同中国的其他封疆大吏一样,林侧 徐开始时对美国亦所知甚少,甚至连土耳其“是否系米利坚地方? 抑系米利坚所属之地?”也搞不清楚。可贵的是,他能脚踏实地,不 耻下问,开眼看世界。林氏对中圈人美国观的发韧,至少有三方面 的贡献: ①关于近代世界整体观的阐释,参见吴F座:《世界万史》,载陈翰笙主编8中国大百科 全书·外国历史,和国大甘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夏诚著:《近代世界整体规》, 成都出版社,1990年。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巢》,第2卷,第3、2页。 )陈胜粪:前引文。, 、9·
第一,主持翻译被梁启超誉为中国“新地志之嚥矢”的《四洲 志》⑦,首次比较具体地介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②。与美国人裨治文 的《美理哥合省国志路》③一起,构成了中国人早期了解美国的主 要资料来源。陈胜粦教授说,《四洲志》“具有开创新风气的刘时代 的意义”;其“育奈士迭国”部分,“同仍然不确不详?的《海录·咩 里千国》的内容相比较而言,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比较确切和系统了 解和介绍美国的开端”,此乃公允之论。 第二,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在与英、美商人的实际接触和交 涉过程中,还明确提出了区别“米夷”(“米利坚”夷)与“英夷”的问 ①《四洲志》,系据1836年问世的《世界地理大全》所译。184]年,曾有刻本.已秩。《小 方壶斋奥地丛钞·再补编》曾辑录。台湾出版的《近代中国对西方及列强认识资料 汇编(第1辑第1分册)亦曾辑收, ② 如历史、地理、政治、财政、经济、人口、种族、宗教等。其中谈到,美国“地膏腴,丰物 产”,“技艺工作,最精造火轮船。即纺织棉布、制造呢羽器具,均用火烟潮机运动, 不资人力。他国虽有,皆不能及”:“风俗教门+各从所好,尤重教育,“人才辈出,往 往奇异”;“国中黑人居1/6,其中亦有似黑非黑,似白非白者”,但“不准黑人预政 事”:美国“地广人稀”,其“川泽分岐,雅以悉数”,西部尚有大壁土地,“未尽开辟”: 无国£,其勃列西领[按:即总统]综理全国兵、刑、赋税、官吏盟陟”,4年一-任,期 满更代,若通国悦服,亦可再留…任,但“总无世袭终身之事”美国之民,“种类各 别,品性自殊。因地制宜,教随人便,故能联合众志.自成一国。且各处其乡,气类尤 易亲隆也。”“数百年来,育奈士选遂成富强之国。足见国家之勃起,全由部民之勒 奋。故虽不立国王,仅设总领,而国政操之奥论,所言必迹行,有害必上闻,事简政 速,令行禁止,与贤辟所抬无异。此又变封建都县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从这些 情况介绍和议论看,《四洲志虽系译者,但似乎亦掺杂了-一些译者的意味在内,比 如,很难想像《世界地理大全中能有诸如“变封建那其官家之局而自成世界者”这 样典型的中风味的话。当然,《四洲志》只是泽著、面非中国人所作的专著,这是 没有什么疑义的。 ③)掉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1B0】-1831),系第一个来华的美国教士、《中 国丛报创始人。《美理哥合省国志略》是迄今所知第一部美国史中文著作,初版于 1838年。后管易名数度再版,如《亚美理格合省国志》(1844),《业英理驾合省国志 略(1846)、《大美联邦志路》〔1862)等。有的学者提到它时写成《类理哥台众国志 路),误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