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给出的两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利用EXCEL、SPSS、R软件计算出一元线形回归相关系数,并画出回归曲线。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八】统计分析应用1.实验学时:42.实验目的:了解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3.实验内容:介绍SAS和SPSS软件的应用;介绍R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介绍大数据分析方法。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实验九】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1.实验学时:22.实验目的:熟悉Excel中三种常用概率分布的统计函数操作程序,进一步了解三种常用的概率分布。3.实验内容:利用Excel中的统计函数计算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4.实验要求:提交实验报告。5.实验设备及器材:计算机。六、课程思政经济林专业作为林业行业的生产应用型专业,其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及人才支持。因此,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职业素养、法律法规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抽样调查中的等概抽样,可以引入职业道德中公平、民主的思想:在参数估计的章节讲授中,可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一求真务实:通过假设检验的课程教学,可以将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吸纳进去,为学生提供如何评价和提升森36
利用给出的两组数据计算相关系数,利用 EXCEL、SPSS、R 软件计算出一元线形回 归相关系数,并画出回归曲线。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八】统计分析应用 1.实验学时:4 2.实验目的: 了解常用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 3.实验内容: 介绍 SAS 和 SPSS 软件的应用;介绍 R 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介绍大数据分析方法。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实验九】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概率的计算 1.实验学时:2 2.实验目的: 熟悉 Excel 中三种常用概率分布的统计函数操作程序,进一步了解三种常用的概率分 布。 3.实验内容: 利用 Excel 中的统计函数计算二项分布、泊松分布和正态分布随机变量的概率。 4.实验要求: 提交实验报告。 5.实验设备及器材: 计算机。 六、课程思政 经济林专业作为林业行业的生产应用型专业,其为森林可持续经营、维持森林生态系 统平衡等方面提供了技术及人才支持。因此,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仅需要增加职业 素养、法律法规以及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需要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抽样调查中的等概抽样,可以引入职业道德中公平、民主 的思想;在参数估计的章节讲授中,可以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求真务实;通过假 设检验的课程教学,可以将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吸纳进去,为学生提供如何评价和提升森 36
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等。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讲授,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1.选用教材:(1)理论课教材:《数理统计》(第4版),贾乃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2)实验课教材:《经济林研究法实验指导》,自编2.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附试验设计》,明道绪.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崔文光.学苑出版社,1996(3)《实验误差估计与数据处理》.肖明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4)《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洪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1)厦门大学精品课程,http://59.77.1.114:97/(2)国家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八、教学条件(1)实验条件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在计算机房展开,为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创造了条件。(2)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课程组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学生需求,组织编写了《经济林研究法实验指导》,全面反映了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3)利用网络教学建设了经济林研究法在线开放课程,并利用对分易、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教学活动,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九、教学考核评价1.过程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考核评价,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5%)、课堂表现(10%)、线上学(10%)、课后作业(15%)、小组学习讨论(15%)、期中测试(10%)以及实验报告(35%)七部分组成,且各部分成绩均为百分制。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其成绩为百分制,其所占比重为40%。3.课程综合评价:37
林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等。通过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讲授,增强学生的 职业素养,提升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可程度,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储备更多的人才力量。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选用教材: (1)理论课教材:《数理统计》(第 4 版),贾乃光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年 (2)实验课教材:《经济林研究法实验指导》,自编 2.参考书: (1)《生物统计学附试验设计》. 明道绪.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崔文光. 学苑出版社, 1996 (3)《实验误差估计与数据处理》.肖明耀.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4 (4)《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洪伟.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9 3.推荐网站(线上资源): (1)厦门大学精品课程,http://59.77.1.114:97/ (2)国家精品课程,http://course.jingpinke.com 八、教学条件 (1)实验条件 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在计算机房展开,为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统计软件创造了条件。 (2)编写实践教学指导书 课程组针对课堂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学生需求,组织编写了《经济林研究法实验指 导》,全面反映了课程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3)利用网络教学 建设了经济林研究法在线开放课程,并利用对分易、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利用线上线 下同时开展教学活动,拓宽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渠道。 九、教学考核评价 1.过程性评价: 注重对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考核评价,过程考核成绩由课前预习(5%)、课堂表现 (10%)、线上学习(10%)、课后作业(15%)、小组学习讨论(15%)、期中测试(10%) 以及实验报告(35%)七部分组成,且各部分成绩均为百分制。 2.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方式为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其成绩为百分制,其所占比重为 40%。 3.课程综合评价: 37
该课程的综合评价应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60%、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40%,即综合评价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60%+终结性评价成绩×40%,最后成绩以百分制形式呈现。38
该课程的综合评价应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评价占综 合评价的 60%、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的 40%,即综合评价成绩=过程性评价成绩×60%+ 终结性评价成绩×40%,最后成绩以百分制形式呈现。 38
森林生态学(Forest Ecology)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总学时:48课程编号:02011153h实验学时:16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4学期课程负责人:周梦丽课程团队:新娜娜授课语言:中文适用专业:经济林;核心对先修的要求:具备植物学、土壤学、数理统计学等基本知识,如植物学、森林土壤学、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对后续的支撑:为经济林栽培学、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学等课程提供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主撰人:靳娜娜审核人:毕会涛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林学院经济林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为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风,为后续课程奠定生态学思想基础。本课程着重从森林有机体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讲授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阐明森林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规律。另外,结合本学科发展动态,介绍与经济林专业密切相关的全球环境变化、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等重要领域中的生态问题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经济林专业教学中采用以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方式开展,在此基础上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适时抛出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生态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使学生能自觉地用生态学基本思想去理解后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周围自然世界。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能理解并掌握森林生态学中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各层次中的有关理论与知识,掌握39
森林生态学 (Forest Ecology)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11153h 课程总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4 学期 课程负责人:周梦丽 课程团队:靳姗姗 授课语言:中文 适用专业:经济林;核心 对先修的要求:具备植物学、土壤学、数理统计学等基本知识,如植物学、森林土壤学、 林业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课程。 对后续的支撑:为经济林栽培学、经济林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学等课程提供生态学理论 与方法。 主撰人:靳姗姗 审核人:毕会涛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2023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林学院经济林专业的专业 基础课之一,为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 律,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思想上明确认识到生物有机体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生态观,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实施注重培 养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 学风,为后续课程奠定生态学思想基础。 本课程着重从森林有机体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讲授森林生态学的 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阐明森林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规律。另外,结合本学科发 展动态,介绍与经济林专业密切相关的全球环境变化、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等重要领域中的生态问题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在经济林专 业教学中采用以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相结合方式开展,在此基础上采用线下教学模式,适 时抛出现实生活中典型的生态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使学生能自觉地用生态 学基本思想去理解后学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周围自然世界。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能 理解并掌握森林生态学中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各层次中的有关理论与知识,掌握 39
其基本内容:能够从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四个层次上理解并解释森林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了解如何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体了解和掌握如下内容: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森林生态学发展概况。森林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生物的耐性调节机制、适应特征与类型。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增长模型、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与调节机制、生活史对策以及种内、种间关系。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群落动态与分类、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地球上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特征。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关系及对策。2.实验技能方面:森林生态学本科教学除了理论知识传授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生态学中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指导生产实践的一些手段,通过开展若干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结合经济林专业特点,从森林有机体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面设计8个相关实验,加强对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理解与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动手操作,体会生态学的魅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思维。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程教学紧紧围绕让学生熟练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树立生态学思想这一目标,在任课教师讲透森林生态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易接受性、积极参与性和主动思考性,以过程性行评价为主要考核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设计及动手操作,身边生态热点问题讨论,校园及家乡生态调查,书面作业等多重手段,运用线下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用不同权重设置书面作业、实验报告、调查论文、平时出勤、卷面考试等环节综合评定成绩,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和前沿研究方法,掌握森林生物与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森林种群的结构和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森林群落演替的规101律,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础理论知识。从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发现和解决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4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自觉抵触违背自然规律的各25种不科学、不道德的行为。掌握核心专业外语词汇,关注森林生态学研究热点、生态与环境等重大国际发展问13题,勇于接触国际前沿,能够利用生态学学科的特殊视野,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9基因和价值范式,形成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并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40
其基本内容;能够从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四个层次上理解并解释森林生态环 境的发展规律,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了解如何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体了解和掌握如下内容: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 内容、方法和森林生态学发展概况。森林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生物的 耐性调节机制、适应特征与类型。森林种群的基本特征和增长模型、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 与调节机制、生活史对策以及种内、种间关系。森林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组成与 结构、群落动态与分类、森林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森林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能量流 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地球上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特征。全球环境问题与环境保 护的生态学基础,生物多样性与自然资源保护、合理利用及可持续发展关系及对策。 2.实验技能方面: 森林生态学本科教学除了理论知识传授之外,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操作 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生态学中基本研究方法以及指导生产实践的一些手段,通过开展 若干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结合经济林专业特 点,从森林有机体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面设计 8 个相关实验,加强对生 态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理解与训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动手操作,体会生 态学的魅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思维。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教学紧紧围绕让学生熟练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点,使学生树立生态学思想这一 目标,在任课教师讲透森林生态学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学习中的易接受性、积极 参与性和主动思考性,以过程性行评价为主要考核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实验设计及动 手操作,身边生态热点问题讨论,校园及家乡生态调查,书面作业等多重手段,运用线下 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用不同权重设置书面作业、实验报告、调查论文、平时出勤、卷 面考试等环节综合评定成绩,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学效果。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了解森林生态学的内涵,研究内容和前沿研究方法,掌握森林生物与各生态因子之 间的关系,森林种群的结构和群落数量特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森林群落演替的规 律,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基础理论知识。 10 2 从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发现和解决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 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养,自觉抵触违背自然规律的各 种不科学、不道德的行为。 4 5 3 掌握核心专业外语词汇,关注森林生态学研究热点、生态与环境等重大国际发展问 题,勇于接触国际前沿,能够利用生态学学科的特殊视野,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文化 基因和价值范式,形成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并尊重自然的人文素养。 1 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