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4级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卷2013.12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6题和第8至10题为选择题, 27分;第7题和第11至23题为非选择题,123分,满分150分。 、(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馥郁(fu) 太监(jian) 披肝砺胆 平心而论 B.央浼(mei) 谙熟(yin) 吃里爬外 不容 质疑 C.楔子(qi) 编篡(zuan) 骨梗在喉 抵掌而谈 D.狙击(zhu) 咳血(ka) 计日成功 长吁 短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双十一”全天,支付宝达成的交易笔数为1.7亿笔。这一奇迹的创造让马云 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他表示,自己不关心数字,而是希望借助市场力量将房 价打压下去。 B.最近法院审结的“6·26”伪卡金融诈骗案,罪犯诈骗所得资金之巨,受骗人 群范围之广,案件影响之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C.在AC米兰同拉齐奥的比赛中,卡卡在第54分钟,用一记美妙的弧线球直挂拉 齐奧队球门左上死角,打破了场上僵局。看台上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 雷声和雨声。 D.“和郭导pk身高吧,比郭导短的童鞋们可以半价观看《小时代》哦!”上海 家电影院推出的这一活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电影宣传人员称郭敬明大度地表 示不以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4G时代的到来,使多数运营商将通过提高套餐门槛、超出后限速计费等 资费策略对流量业务进行整合经营。 B.“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的 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 容量造成的 C.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上浏览、评价和分 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D.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 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 4.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一篇题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的帖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B.深山“穴居”,闹市“蛋居”,而今京城又出现“井居”。核心的问题在于, 我们这个社会该如何对待这些底层的民众: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否还存在诸 多不完善之处。 C.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坦 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
重庆 2014 级高三上期第四次月考试题 语 文 试 题 卷 2013.12 语文试题卷共 8 页,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 1 至 6 题和第 8 至 10 题为选择题, 27 分;第 7 题和第 11 至 23 题为非选择题,123 分,满分 150 分。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 A. 馥郁 (fù) 太监(jiàn) 披肝砺胆 平心而论 B. 央浼 (měi) 谙熟 (yīn) 吃里爬外 不容 质疑 C. 楔子(qì) 编篡(zuǎn) 骨梗在喉 抵掌而谈 D. 狙击(zhǔ) 咳血(kǎ) 计日成功 长吁 短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双十一”全天,支付宝达成的交易笔数为 1.7 亿笔。这一奇迹的创造让马云 似乎有些“忘乎所以”。他表示,自己不关心数字,而是希望借助市场力量将房 价打压下去。 B.最近法院审结的“6·26”伪卡金融诈骗案,罪犯诈骗所得资金之巨,受骗人 群范围之广,案件影响之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C.在 AC 米兰同拉齐奥的比赛中,卡卡在第 54 分钟,用一记美妙的弧线球直挂拉 齐奥队球门左上死角,打破了场上僵局。看台上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淹没了场外的 雷声和雨声。 D.“和郭导 pk 身高吧,比郭导短的童鞋们可以半价观看《小时代》哦!”上海 一家电影院推出的这一活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电影宣传人员称郭敬明大度地表 示不以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 4G 时代的到来,使多数运营商将通过提高套餐门槛、超出后限速计费等 资费策略对流量业务进行整合经营。 B.“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部分专家认为,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的 直接原因,但根本原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 容量造成的。 C.每天,全球有 5.5 亿用户操着 75 种不同的语言在 Facebook 上浏览、评价和分 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 7000 亿分钟。 D.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 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 4.下列标点符号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日,一篇题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的帖文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B.深山“穴居”,闹市“蛋居”,而今京城又出现“井居”。核心的问题在于, 我们这个社会该如何对待这些底层的民众;我们的社会救助体系,是否还存在诸 多不完善之处。 C.许多农耕时代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呈现片段化、碎片化状态,致使一些 专家感慨“偌大的城市里,已经容不下一张童年的灶王像
D.按照传播效果来看,“汪峰上头条”是个非常完美的传播个案。从萌芽、发酵、 直到膨胀,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只有调侃,没有恶意,没有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 展 (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文学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里,突出的景观是文体代变,而且每一种旧 文体的衰落和新文体的产生,其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静安先生在《人间词 话》里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 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 套。”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长了,都会 形成它的弊端。这种弊端就是模式化、套路化,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 所以静安先生说:“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这里,他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这样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随着文体的代变,收益肯定是很多的。但也有丧失,有些东西就失去了。 失去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把前人那种古朴厚重的风格、韵味失去 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 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艺术技巧受重视之 后,人工的痕迹必然越来越多。那么,古人所吟唱的那样一种原始、淳朴、发自 内心的东西,就逐渐地丧失了。所以苏轼就有了一段话,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 这样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 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 少衰矣”,讲的就是这个理。现在如果读一下汉代的古诗,你看“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写得真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感觉,就好像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 五个字,连用了五个平声字,这在唐代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这五个平声字中有 四个字都是相同的、重复的,但用在这里,却极自然、贴切。你仔细读啊,“行 行一一重一一行行”,走呵走呵,一直送君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才硬生生地,活 生生地分别,君之行远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日后何时再相会呢?体味 到这些,一种感慨的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不用“行行重行行”,用其他任何话来 代替,都表达不出这样一种韵味。但是到了唐宋以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诗 写得很精美,但是这种味道也就没有了,或者是逐渐地减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 来讲,诗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它的进步,同时也有它的失落。 (选自《唐诗艺术演讲录》) 5.下列关于“文体代变”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体代变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一种突出的现象,文体代变中的每一种文体的衰落 和新文体的产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 诗敝而有律绝”就是指文体代变现象。 C.“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是说任何一种文体发展时间长了 都会形成弊端,所以文体代变是必然的 D.针对文学发展容易走向模式化、套路化,而且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的 弊端,王静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脱的主张
D.按照传播效果来看,“汪峰上头条”是个非常完美的传播个案。从萌芽、发酵、 直到膨胀,整个过程非常清晰,只有调侃,没有恶意,没有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 展。 二、(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在文学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里,突出的景观是文体代变,而且每一种旧 文体的衰落和新文体的产生,其间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静安先生在《人间词 话》里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 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 套。”这一点非常重要。任何一种文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的时间长了,都会 形成它的弊端。这种弊端就是模式化、套路化,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 所以静安先生说:“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这里,他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这样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随着文体的代变,收益肯定是很多的。但也有丧失,有些东西就失去了。 失去了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把前人那种古朴厚重的风格、韵味失去 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 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艺术技巧受重视之 后,人工的痕迹必然越来越多。那么,古人所吟唱的那样一种原始、淳朴、发自 内心的东西,就逐渐地丧失了。所以苏轼就有了一段话,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 这样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 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 少衰矣”,讲的就是这个理。现在如果读一下汉代的古诗,你看“行行重行行, 与君生别离”,写得真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感觉,就好像脱口而出。“行行重行行” 五个字,连用了五个平声字,这在唐代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这五个平声字中有 四个字都是相同的、重复的,但用在这里,却极自然、贴切。你仔细读啊,“行 行——重——行行”,走呵走呵,一直送君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才硬生生地,活 生生地分别,君之行远矣,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日后何时再相会呢?体味 到这些,一种感慨的味道就出来了。好像不用“行行重行行”,用其他任何话来 代替,都表达不出这样一种韵味。但是到了唐宋以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诗 写得很精美,但是这种味道也就没有了,或者是逐渐地减弱了。所以从这个角度 来讲,诗歌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它的进步,同时也有它的失落。 (选自《唐诗艺术演讲录》) 5.下列关于“文体代变”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体代变是文学发展过程中一种突出的现象,文体代变中的每一种文体的衰落 和新文体的产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 诗敝而有律绝”就是指文体代变现象。 C.“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是说任何一种文体发展时间长了 都会形成弊端,所以文体代变是必然的。 D.针对文学发展容易走向模式化、套路化,而且一旦陷于其中就很难超拔出来的 弊端,王静安先生提出了如何解脱的主张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体的代变使文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一些东西,所 丧失的是前人诗歌那种古朴厚实的风格、韵味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 脱”,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的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C.本文就诗歌谈“文体代变”这一文学发展中新、旧文学样式的更替、兴变的规 律,那么“文体代变”现象也应该存在于诗歌之外的其他文体的发展中 D.作者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说明诗歌发展到唐宋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 诗写得很精美,但前代诗歌中的某些味道却没有或减弱了。 7.如何理解“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 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这句话?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8-10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 擢御史。四十七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 代镐经略。未出京,开原失,甫出关,铁岭复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 辽阳汹汹。廷弼兼程进,遇逃者,谕令归。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 诛贪将陈伦,劾罢总兵官李如桢,以李怀信代。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 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清河抚顺诸 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 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苜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 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 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后,数百 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 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 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 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 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及辽阳破,河西军民尽奔,自 塔山至闾阳二百馀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 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 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是时,廷弼主 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谓我一渡河,河 东人必内应,且腾书,言仲秋之月,可髙枕而听捷音。无何,西平围急。化贞信 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大溃,大清 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奏上 狱词,廷弼、化贞并论死。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燹:xid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体的代变使文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一些东西,所 丧失的是前人诗歌那种古朴厚实的风格、韵味。 B.王静安先生所说的“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 脱”,指出了新、旧文学样式的一种更替、兴变的规律。 C.本文就诗歌谈“文体代变”这一文学发展中新、旧文学样式的更替、兴变的规 律,那么“文体代变”现象也应该存在于诗歌之外的其他文体的发展中。 D.作者以“行行重行行”为例,说明诗歌发展到唐宋后,由于更注重技巧,虽然 诗写得很精美,但前代诗歌中的某些味道却没有或减弱了。 7.如何理解“艺术也是一样,它由简单的低级的形式,逐渐地向高处发展,艺术 技巧必然越来越受重视”这句话?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阅读下文,完成 8—10 题 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授保定推官, 擢御史。四十七年,杨镐既丧师,廷议以廷弼熟边事,起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 代镐经略。未出京,开原失,甫出关,铁岭复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 辽阳汹汹。廷弼兼程进,遇逃者,谕令归。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 诛贪将陈伦,劾罢总兵官李如桢,以李怀信代。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濠缮 城,为守御计。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清河抚顺诸 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 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 驿恸哭而返。廷弼乃躬自巡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总兵贺世贤 以近敌沮之,廷弼曰:“冰雪满地,敌不料我来。”鼓吹入。时兵燹 后,数百 里无人迹,廷弼祭诸死事者而哭之。遂耀兵奉集,相度形势而还,所至招流移, 缮守具,分置士马,由是人心复固。 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 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廷弼愤,抗疏极辨, 且求罢。而御史张修德复劾其破坏辽阳。廷弼益愤,再疏自明,云“辽已转危为 安,臣且之生致死。”遂缴还尚方剑,力求罢斥。及辽阳破,河西军民尽奔,自 塔山至闾阳二百馀里,烟火断绝,京师大震。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 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 化贞素不习兵,轻视大敌。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是时,廷弼主 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谓我一渡河,河 东人必内应,且腾书,言仲秋之月,可高枕而听捷音。无何,西平围急。化贞信 中军孙得功计,尽发广宁兵,二十二日,遇大清兵平阳桥。锋始交,大溃,大清 兵追逐化贞等二百里,不得食,乃还。报至,京师大震。大理寺卿周应秋等奏上 狱词,廷弼、化贞并论死。 (选自《明史》有删改) 注 燹:xiǎn。野火,多指兵乱中纵火焚烧。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出关,铁岭复失 刚刚 B.与廷弼尤抵牾 矛盾 C.以李怀信代 用 D.相度形势而还 然后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明熊廷弼“治军严”和“有胆略”的一项是 ①廷弼祭诸死者而哭之 ②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 ③可高枕而听捷音 ④廷弼乃躬自巡历 ⑤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 ⑥廷弼愤,抗疏极辨 A②④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②③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镐战败以后,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 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 B.熊廷弼驻守辽阳期间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 援,守备大固。 C.王化贞对清兵的军事力量估计不足,主张主动出击,熊廷弼却主张固守,二人 主战,一主守 D.熊廷弼在边疆屡屡取得胜利,势力大增,朝廷内部的一些官员害怕熊廷弼的实 力过于强大,朝廷不好驾驭,因此上疏弹劾他。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11.用“/”给第三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令严法行,数月守备大固乃上方略请集兵十八万分布清河 抚顺诸要口首尾相 12.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3分) 译文 (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3分) 译文
A.甫出关,铁岭复失 刚刚 B.与廷弼尤抵牾 矛盾 C.以李怀信代 用 D.相度形势而还 然后 9.下列各组句子中,能表明熊廷弼“治军严”和“有胆略”的一项是 ①廷弼祭诸死者而哭之 ②斩逃将刘遇节、王捷以祭死节士 ③可高枕而听捷音 ④廷弼乃躬自巡历 ⑤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 ⑥廷弼愤,抗疏极辨 A.② ④ ⑥ B. ① ③ ④ C. ② ④ ⑤ D.② ③ 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镐战败以后,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其时开原、铁岭相继失陷,沈阳军 民纷纷逃奔。熊廷弼到任后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 B.熊廷弼驻守辽阳期间督造军器,修缮城堡,调兵遣将扼守各冲要地点,互为应 援,守备大固。 C.王化贞对清兵的军事力量估计不足,主张主动出击,熊廷弼却主张固守,二人 一主战,一主守。 D.熊廷弼在边疆屡屡取得胜利,势力大增,朝廷内部的一些官员害怕熊廷弼的实 力过于强大,朝廷不好驾驭,因此上疏弹劾他。 四、(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2 分) 11.用“/”给第三大题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令严法行,数 月 守 备 大 固 乃 上 方 略 请 集兵 十 八 万 分 布 清 河 抚 顺 诸要 口 首 尾 相 应 小 警 自 为 堵 御 大 敌 互 为应 援。 12.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廷弼之初抵辽也,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3 分) 译 文: (2)帝乃治前劾廷弼者,复诏起廷弼于家,而擢王化贞为巡抚。(3 分) 译 文: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分)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 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 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1)首句中“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描摹了初夏之境,请找出其中用得特别传 神的两个字,并加以赏析。(3分)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 中别饶蕴藉。”请结合本词下阕,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共6分)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4)鹤汀凫渚, 。(王勃《滕王阁序》) (5)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②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 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7 分)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凤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 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 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1)首句中“凤老莺雏,雨肥梅子”描摹了初夏之境,请找出其中用得特别传 神的两个字,并加以赏析。(3 分) (2)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价此词:“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 中别饶蕴藉。”请结合本词下阕,说说你对这句评价的理解。(4 分) 14、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共 6 分) (1) ,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2)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 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滕王阁序》) (4)鹤汀凫渚, 。(王勃《滕王阁序》) (5)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①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 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 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②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 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 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