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4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赝品不胫而走鱼鳔piao惊魂甫定f B胳膊长备不懈通缉j危如累卵lei C.巨擘望风披靡熟稔ren宁缺毋滥wu D滥觞殚精竭虑复辟bi未雨绸缪mou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以来,中方多次派出飞机奔赴钓鱼岛海域侦査,以维护自己的 领土主权。 B审理“河北大兴摔婴案”的法官一致认为,韩磊犯罪的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 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C近段时间,这个小区盗窃案件频发,窃贼作案的手法极其相似,都是通过未关闭的厨 房窗户登堂入室来盗窃财物。 D在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不敌泰国队,首次无缘决赛。消息一出,球迷们口耳相 传,感叹女排风光不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广州恒大队以4比1的比分战胜日本柏太阳神队。赛后,主教练里皮说,此次取胜 靠的是全队上下一心,积极拼抢取得的 B从明年开始,多地政府拟启动“以房养老”的试点,老人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产权房抵 押给银行,以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C.齐邦媛先生的著作《巨流河》,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 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D.这家羽毛球馆设施齐全,可以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拍、羽毛球、球鞋、 球衣等羽毛球器材。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什么时候卖这么贵了?”李女士在给孩子挑选读物时说, 绝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呀!” B.王蒙用白岩松讲过的“一条狗的故事”(一条狗在央视上镜一年也会走红),来说明现 在传播的力量超过了文学的力量 C.今夏早些时候,湖人曾对奥多姆存有兴趣,但后者先后卷入了醉驾、吸毒、离婚、与 狗仔队发生纠纷等丑闻,这让紫金军团最终放弃了合作的想法。 D鲁迅晩年,忆及年轻时读的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说“虽然敬服那作者,但总不能 爱”:一是但丁的《神曲》的《炼狱》:另一个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二、(本大题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 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 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 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 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 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
重庆 2014 届高三 10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赝品 不胫而走 鱼鳔 piāo 惊魂甫定 fǔ B.胳膊 长备不懈 通缉 jī 危如累卵 lěi C.巨擘 望风披靡 熟稔 rěn 宁缺毋滥 wù D.滥觞 殚精竭虑 复辟 bì 未雨绸缪 móu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以来,中方多次派出飞机奔赴钓鱼岛海域侦查,以维护自己的 领土主权。 B.审理“河北大兴摔婴案”的法官一致认为,韩磊犯罪的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 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C.近段时间,这个小区盗窃案件频发,窃贼作案的手法极其相似,都是通过未关闭的厨 房窗户登堂入室来盗窃财物。 D.在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队不敌泰国队,首次无缘决赛。消息一出,球迷们口耳相 传,感叹女排风光不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广州恒大队以 4 比 1 的比分战胜日本柏太阳神队。赛后,主教练里皮说,此次取胜 靠的是全队上下一心,积极拼抢取得的。 B.从明年开始,多地政府拟启动“以房养老”的试点,老人们可以选择将自己的产权房抵 押给银行,以定期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 C.齐邦媛先生的著作《巨流河》,从大陆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以一个奇女子的际遇 见证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D. 这家羽毛球馆设施齐全,可以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拍、羽毛球、球鞋、 球衣等羽毛球器材。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第六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什么时候卖这么贵了?”李女士在给孩子挑选读物时说, “绝对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呀!” B.王蒙用白岩松讲过的“一条狗的故事”(一条狗在央视上镜一年也会走红),来说明现 在传播的力量超过了文学的力量。 C.今夏早些时候,湖人曾对奥多姆存有兴趣,但后者先后卷入了醉驾、吸毒、离婚、与 狗仔队发生纠纷等丑闻,这让紫金军团最终放弃了合作的想法。 D.鲁迅晚年,忆及年轻时读的两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说“虽然敬服那作者,但总不能 爱”:一是但丁的《神曲》的《炼狱》;另一个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二、(本大题 3 小题,共 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 5—7 题。 村落的消失,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最近在接受采访时称,中国每天消 失 80 至 100 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 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让无数村庄成了只能记忆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动与 迁徙,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也毁坏了乡村社会的文化。记忆中曾经有过的田 园生活被异化,牢笼般的城市蜗居成为人们必须的选择。农村人盼着进城,小城市的人走向 大城市。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被一步步蚕食。割裂的城
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 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 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 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 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 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 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 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 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 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 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 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 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 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 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2012年10月22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 耕一块田地。 5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7.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你如何看待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分) 答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游庐山记 〔清)敬恽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 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
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约”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 还有多少农村被遗忘,等着消失?似乎谁也说不清楚。而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农村成了 底层边缘的象征。悲怆的农民工身后,那日渐荒凉、寂寞凋敝的村落,正在高楼大厦的阴影 下消失。与之相伴的,还有留守儿童与孤苦老人的无望与无助,农民养老、教育、医疗的缺 失,以及农村自然环境的破坏,农村家庭的裂变…… 尽管现有政策对农村的倾斜前所未有,然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依 然在运行。在这个过程中,确如冯骥才所说,地方政府经营农村的运动,对村落造成的破坏 十分严重。在有些地方,全县已经找不到一个有点历史厚重感的村落。 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 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的农村,也是 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我们对自己的民族过于不自信,一切都想连根拔起,但乡 村是否真的就适合用全球化、现代化的模式来发展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是否应该考 虑到这片土地的根性呢?”这是《中国在梁庄》一书作者梁鸿的困惑,更是我们在城市化进 程中所必须进行的思考。 任何单向度的城市化都不可能取得永久成功,唯有城市与农村的双向发展,基础设施与 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等,现代化能够在尊重传统社会的基础上进行,才是不可逆转的取向。 偌大的中国不能没有农村,也不能没有农民。 村落不能消失,社会延袭千年的传统不能被一时的政绩发展所粉碎。这应是现代化进程 中该保有的敬畏。我们应该让先人的气息能够在祖辈居住的村落上空徘徊,社会能够自然地 延续那些乡土中国的价值,延续属于自己的文明。 (选自 2012 年 10 月 22 日《重庆时报》) 【注】①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老百姓无论埋葬或搬家都用不着背井离乡,在家乡同 耕一块田地。 5.下列选项,不属于“村落的消失”是“城市进程中的文化灾难”的表现一项是 A.城市化进程迅速而凶猛,让无数村庄成为过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B.古人所说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已被异化,人们被迫选择蜗居于城市。 C.因为城市毫无节制地迅速膨胀,农村的土地被一步步蚕食。 D.旧的村落消失后,新农村的建设,大多都是按照城市化经营的逻辑在运行着。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村落消失的过程中,农村、农民逐渐被边缘化,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 B.我们现在采用的城市化模式折射出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 C.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为了政绩而破坏村落有关的传统,这是我们应有的敬畏。 D.只有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尊重传统与现代,现代化才是不可逆。 7.文中说到“孟子曾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则百姓亲睦。’这是乡土中国延续千年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怎样的价值观和生活 方式?你如何看待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5 分) 答: 。 三、(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8-10 题。 游庐山记 〔清〕敬恽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 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
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 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 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 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墕④,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 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 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 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 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冋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 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 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 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 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 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 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船靠岸叫舣。星子: 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 ④湖墦(ruan):湖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 循:顺着 B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 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 所:左右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旋:返回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 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 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 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 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 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 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 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 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 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 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 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 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 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 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 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 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 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 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 ④湖壖(ruán):湖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 循:顺着 B.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 且:将要 C.未抵秀峰寺里所 所:左右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 旋:返回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 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 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 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 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l.(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分) 译文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3分)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 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 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 《贞观政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3分)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4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分) (1) ,心念旧恩 (《短歌行》)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3)亦余心之所善兮 (《离骚》) 绝不饮食。 (《汉书苏武传》) (5)惊风乱飐芙蓉水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6)梦入神山教神妪 (《李凭箜篌引》) 五、(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锦书谁寄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 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 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 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 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 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 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 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 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 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3 分) 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7 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3 分) 译文: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4 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 6 处)(3 分)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 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 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 《贞观政要》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李 贺 小树开朝径, 长茸湿夜烟。 柳花惊雪浦, 麦雨涨溪田。 古刹疏钟度, 遥岚破月悬。 沙头敲石火, 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3 分) 答: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4 分) 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6 分) (1) ,心念旧恩。 (《短歌行》)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劝学》)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离骚》) (4) ,绝不饮食。 (《汉书·苏武传》) (5)惊风乱飐芙蓉水,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6)梦入神山教神妪, 。 (《李凭箜篌引》) 五、(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3 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 锦书谁寄 东西 ①人是怀旧的动物,什么消失了就怀念什么,什么消失得越快便怀念得越迅速,比如我 就怀念过麦芽糖、弹弓、军衣、汽枪、鞭炮、压岁钱、爱情以及白日梦……不要伤感,因为 这种怀念是明摆着的,只要生活在时间的链条里,谁都逃不过去。但有些怀念却在悄悄地孕 育,即使对象还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让我怀念了。 ②书信,正是这么一种值得怀念的对象。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信,是在我读小学四年级 的时候。一天,老师把一封信递给我。那是来自部队的信,上面赫然写着我的乳名。我哆嗦 了半天,才把信封撕开,原来信是我从未见面的表哥寄来的。他当兵了,挎驳壳枪了,所以 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父母,而我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他只好让信在我这里拐一个弯。这封 信被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揣在心窝子的旁边,不时地按一按,生怕它丢掉。它除了能给 我走夜路壮胆之外,还使我对山外边有了大胆的设象,当时我是多么希望能像表哥那样,成
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 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 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 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 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 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 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 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 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 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 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 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 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 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 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 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 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 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 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 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 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 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 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 信的最高尊敬。 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 激”的含意?(2分 答 15.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分) 16.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8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 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7分) 答 六.(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9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分) ①世世代代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
为一名光荣的士兵。 ③后来,我外出求学,书信成了我跟家里讨钱的惟一工具。我的信一去就是一两个月, 犹如石沉大海,基本上得不到回音。于是我的思绪就跟着那封信一遍遍地走,想象它怎么到 达县里、乡里、村里,再怎么到达我姐夫的手上,我姐夫又如何如何地读给我父母听……我 知道不等信读完,父母的眉头早就紧锁了,他们不知道向哪里去找钱,猪还没有出栏,木耳 还没长起来,鸡又发瘟了,粮食本来就不多……在我这头,信是希望,是期待,甚至是温暖; 然而在我父母那一头,信也许就是钢刀,就是恐吓,就是一张张罚款单。好在我的父母都能 咬紧牙齿,一次次完成我的罚款任务,才让我有了今天。所以,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 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激。 ④写信最多的日子,是在初恋的岁月,我跟恋人分居两地,几乎每天一封。当看到好的 小说我会在信里谈感想;当工作上稍有成绩,我会在信里大吹特吹……而她的工作和生活也 是通过信件向我呈现。这样的通信常常使我没有时间概念,几天前发生的事情往往要在我收 到信件的时候才知道,也就是说她经历的我也会经历一遍,已经消失的事件因为书信便存活 下来。这是文字的力量,书信的力量,它让我分享喜悦,共渡难关。在当时,我几乎把文字 当作最有力的工具,就像一个名人说的:书生报国无它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所以我选择写 作,以为拥有了文字就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 ⑤ 但是错了,当我像暴发户那样拥有一部砖头似的手机时,才知道一个声音的时代已 经来临。你只要在手机上按下一串数字,就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呼吸,方便了,近了,世界 变成村庄了。我们在“喂、啊”声中,把一切摆平,搞定,书信的仪式、期盼的心情、遥远的 想象、纸上的墨香统统地被声音覆盖,说话更直接,心灵更草率,仿佛吃快餐,只为填饱肚 子。再也不会有人像李白那样:“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回味的时间都不曾 空出。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 意拿起笔来写信。于是,我对书信除了抱歉就是怀念。 ⑥几年前,我因为向作家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约照片,收到过他的两封来信。那信是 用一种特制的书画纸写成,竖式,每页八行。明明他年长于我,却在抬头处称为我兄;明明 我是小辈,他却在落款处称自己为弟。这是多么谦逊的表达!暂且不说称谓,单凭那纸、那 字你就感受到了一种尊重,书香之气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信的最后贵族,留住它便是对书 信的最高尊敬。 14.怎样理解文中划线句子“不是全部的信都是美好的,但却值得我去回忆,值得我去感 激”的含意?(2 分) 答: 15.根据文章②③④段内容,概括书信对作者的意义。(6 分) 答: 16.本文以“锦书谁寄”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17.文章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 18.在文章第⑤段,作者写到“这几乎是集体性的叛变,哪怕我这样专门从事文字工作的 人,也因为图方便,不再愿意拿起笔来写信”。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并结 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这一现象的看法。(7 分) 答: 六.(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 19.将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合乎逻辑的一段话,将序号填入横线处。(4 分) ①世世代代有多少人从这里走过,曾经发生过多少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