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文志》另外著录的“荀卿赋十篇”,今虽不存,《赋篇》当是其中的 一部分。 三十二篇都不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杨倞编入十九卷、二十卷的各篇,大 部分可能是荀子后学关于荀子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也有些篇章与 《荀子》中的内容相同。可见荀子思想虽具新的礼治观点,但《荀子》一书 仍然属于儒家著作总集性质,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贵重资料,不但是研究荀 子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了解先秦社会历史的状况。 关于《荀子》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是最早的一部注本;有 清谢墉、卢文弨的《荀子篇释》,在《荀子》考订训诂方面作了初步的系统 的整理;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是在谢墉、卢文弨工作的基础上,收集 了清代学者对于《荀子》在考订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荀子》的 部主要参考书。梁启雄的《荀子简释》,颇便初学。 《墨子》 《汉书·艺文志》云:“《墨子》七十一篇。”现存的只有五十三篇, 其余的十八篇,有的只见篇目,有的连篇目也已失传。这是一部墨家著作总 集,但非一人一时之作。 这部总集,按其篇目性质可以分为五组 第一组包括《亲士》至《三辩》的七篇,属于概论性质,对墨家思想的 某些方面作了一般性论述。 第二组包括从《尚贤上》至《非儒下》的共二十四篇,这是前期墨家思 想的重要史料。这里讨论了十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除《非儒篇》为上、下篇 外,其他都有上、中、下三篇,应有三十二篇。由于有些篇缺了,实际上只 存二十四篇。这二十四篇除《非儒篇》等少数几篇外,其余都以“子墨子言 曰”开始。“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于墨子的称呼。可见,上述诸篇都是 墨子弟子所记墨子的言论。《庄子·天下篇》说,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 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墨子关于上述每一题目的言论,这 三派可能都有各自的记录。后来编辑墨家著作总集的人,把三派的记录都收 集起来,作为每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见俞樾《墨子闲诂》序)。 第三组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小取》共六篇,一般你为《墨经》或《墨辩》。在这六篇中,没有“子墨 子曰”四字,因此有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此六篇当是墨子自己写的。但从这 六篇的内容来看,它们所讨论的是有关自然科学、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皆非 墨子时代所能有;还有对于先秦其他各派的批评,也只能在各个学派相当发 展以后才能有的。在早期墨家思想中,天志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可是这六篇 中除说了一句“天之爱人”(《大取》)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涉及天志和鬼 神。也就是说,在前述二十四篇中,宗教思想占有相当地位;在此六篇中科 学思想占有主导地位,说明此时的墨家思想已向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从文学 体裁上看,《经上》、《经下》、《经说上》和《经说下》的“经”,标明 简练的命题;“说”,引事加以说明。《韩非子·内储说》也是这样的形式。 可见,《经》和《经说》也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据上看来,上述六篇当是后 期墨家的作品,也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第四组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和《公输》的五
书·艺文志》另外著录的“荀卿赋十篇”,今虽不存,《赋篇》当是其中的 一部分。 三十二篇都不是荀子自己的作品,杨倞编入十九卷、二十卷的各篇,大 部分可能是荀子后学关于荀子言行的杂记。大小戴《礼记》中也有些篇章与 《荀子》中的内容相同。可见荀子思想虽具新的礼治观点,但《荀子》一书 仍然属于儒家著作总集性质,保存了先秦时期许多贵重资料,不但是研究荀 子思想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了解先秦社会历史的状况。 关于《荀子》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是最早的一部注本;有 清谢墉、卢文弨的《荀子篇释》,在《荀子》考订训诂方面作了初步的系统 的整理;清王先谦的《荀子集解》,是在谢墉、卢文弨工作的基础上,收集 了清代学者对于《荀子》在考订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是研究《荀子》的一 部主要参考书。梁启雄的《荀子简释》,颇便初学。 《墨 子》 《汉书·艺文志》云:“《墨子》七十一篇。”现存的只有五十三篇, 其余的十八篇,有的只见篇目,有的连篇目也已失传。这是一部墨家著作总 集,但非一人一时之作。 这部总集,按其篇目性质可以分为五组: 第一组包括《亲士》至《三辩》的七篇,属于概论性质,对墨家思想的 某些方面作了一般性论述。 第二组包括从《尚贤上》至《非儒下》的共二十四篇,这是前期墨家思 想的重要史料。这里讨论了十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除《非儒篇》为上、下篇 外,其他都有上、中、下三篇,应有三十二篇。由于有些篇缺了,实际上只 存二十四篇。这二十四篇除《非儒篇》等少数几篇外,其余都以“子墨子言 曰”开始。“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于墨子的称呼。可见,上述诸篇都是 墨子弟子所记墨子的言论。《庄子·天下篇》说,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 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墨子关于上述每一题目的言论,这 三派可能都有各自的记录。后来编辑墨家著作总集的人,把三派的记录都收 集起来,作为每一个题目的上、中、下三篇(见俞樾《墨子闲诂》序)。 第三组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 《小取》共六篇,一般你为《墨经》或《墨辩》。在这六篇中,没有“子墨 子曰”四字,因此有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此六篇当是墨子自己写的。但从这 六篇的内容来看,它们所讨论的是有关自然科学、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皆非 墨子时代所能有;还有对于先秦其他各派的批评,也只能在各个学派相当发 展以后才能有的。在早期墨家思想中,天志思想占有重要地位,可是这六篇 中除说了一句“天之爱人”(《大取》)外,其他地方都没有涉及天志和鬼 神。也就是说,在前述二十四篇中,宗教思想占有相当地位;在此六篇中科 学思想占有主导地位,说明此时的墨家思想已向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从文学 体裁上看,《经上》、《经下》、《经说上》和《经说下》的“经”,标明 简练的命题;“说”,引事加以说明。《韩非子·内储说》也是这样的形式。 可见,《经》和《经说》也是战国末期的作品。据上看来,上述六篇当是后 期墨家的作品,也不是一人一时所作。 第四组包括《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和《公输》的五
篇,记载墨子的言行,好象儒家《论语》,合起来可以作为墨子传的史料 第五组从《备城门》至《共守》的十一篇,是讲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的 篇章。墨家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不仅对于防御战术很有研究,并且还能制造 在防御战中使用的器具,这一组的材料可能是战国末期后期墨家的著作°。 墨家学派主要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即公社农民的思想,受到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歧视,所以在《史记》中没被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 附带提到了他的名字。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家》作注,称为《墨辩》。 后来宋朝有个乐台,给《墨子》作注,不过他所见到《墨子》只有十三篇, 即自《亲士》到《尚同篇》。鲁胜和乐台的注解,现已佚失,道教经典《道 藏》,把非儒家的先秦著作收了进去,也就是《墨子》借此机会保存下来的 个较早的本子。《墨子》,由于经过一两千年的湮没,■脱错简很多,很 是难读的。清代的毕沅实际上是孙星衍,首次对《墨子》全书做了一番整理 和校勘工作。在毕沅和孙星衍的基础上,孙诒让作《墨子闲诂》,疏证文字 颇为精详,流行也广。近人吴毓江校注的《墨子校注》,由于见到了一些新 版本,为《墨子闲诂》作了不少补充,便于阅读。近人所作有关《墨经》的 注释,有邓高镜的《墨经新释》(商务印书馆),谭戒甫的《墨辩发微》(科 学出版社)和高亨的《墨经校铨》(科学出版社),很有参考价值。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其后半段中记 载了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在“莫知其所终”的情况下,更是扑朔迷离。从司 马迁使用“或曰 “盖”和“或言”等字以示存疑的态度,可知 早在汉初,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因而老子所处的时代,司马迁亦 已搞不清楚。他说老子是老聃,也可能是老莱子,又可能是太史儋,“世莫 知其然否”。这三个人的时代,照传说前后相差二百多年。 至于《老子》这部书的时代,更是近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照传 统的说法,《老子》是老聃作的,老聃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照这个说法,《老 子》是春秋末年的作品。“五四”以后,反对这个说法的越来越多。他们虽 不否认在孔子时期有老聃其人,但是认为《老子》这部书不是老聃作的。老 聃这个人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人,但《老子》这部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综 观《老子》全书的内容,我们同意《老子》一书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 是一个总集。其中包括有老聃本人原来的思想和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发 展。他本人原来的思想比较简单,后来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才达到如此成 熟的地步。《老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个发展的结果,《老子》的思想 应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此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思想颇 为完整。它不论对研究老子的思想或先秦历史,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今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约五千字。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帛书,有两种《老子》写本,现在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 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不避刘邦的讳,证明是西汉以前的写本。乙本字体 为隶书,避刘邦的讳,显然是汉文帝时期的写本。这甲、乙两种写本距今都 已两千多年,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老子》的最古本子。这两种本子和现在流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科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39和67页
篇,记载墨子的言行,好象儒家《论语》,合起来可以作为墨子传的史料。 第五组从《备城门》至《共守》的十一篇,是讲防御战术和守城工具的 篇章。墨家反对侵略战争,所以不仅对于防御战术很有研究,并且还能制造 在防御战中使用的器具,这一组的材料可能是战国末期后期墨家的著作①。 墨家学派主要反映了“农与工肆之人”即公社农民的思想,受到了当时 统治阶级的歧视,所以在《史记》中没被立传,只在《孟子荀卿列传》中, 附带提到了他的名字。直到晋朝的鲁胜,才给《墨家》作注,称为《墨辩》。 后来宋朝有个乐台,给《墨子》作注,不过他所见到《墨子》只有十三篇, 即自《亲士》到《尚同篇》。鲁胜和乐台的注解,现已佚失,道教经典《道 藏》,把非儒家的先秦著作收了进去,也就是《墨子》借此机会保存下来的 一个较早的本子。《墨子》,由于经过一两千年的湮没,■脱错简很多,很 是难读的。清代的毕沅实际上是孙星衍,首次对《墨子》全书做了一番整理 和校勘工作。在毕沅和孙星衍的基础上,孙诒让作《墨子闲诂》,疏证文字, 颇为精详,流行也广。近人吴毓江校注的《墨子校注》,由于见到了一些新 版本,为《墨子闲诂》作了不少补充,便于阅读。近人所作有关《墨经》的 注释,有邓高镜的《墨经新释》(商务印书馆),谭戒甫的《墨辩发微》(科 学出版社)和高亨的《墨经校铨》(科学出版社),很有参考价值。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其后半段中记 载了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在“莫知其所终”的情况下,更是扑朔迷离。从司 马迁使用“或曰”、“云”、“盖”和“或言”等字以示存疑的态度,可知 早在汉初,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已不可考,因而老子所处的时代,司马迁亦 已搞不清楚。他说老子是老聃,也可能是老莱子,又可能是太史儋,“世莫 知其然否”。这三个人的时代,照传说前后相差二百多年。 至于《老子》这部书的时代,更是近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依照传 统的说法,《老子》是老聃作的,老聃与孔子同时或稍前。照这个说法,《老 子》是春秋末年的作品。“五四”以后,反对这个说法的越来越多。他们虽 不否认在孔子时期有老聃其人,但是认为《老子》这部书不是老聃作的。老 聃这个人可能是春秋时代的人,但《老子》这部书却是战国时期的作品。综 观《老子》全书的内容,我们同意《老子》一书可能不是一个人的作品,而 是一个总集。其中包括有老聃本人原来的思想和他的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发 展。他本人原来的思想比较简单,后来经过一个时期的发展,才达到如此成 熟的地步。《老子》书中的主要思想就是这个发展的结果,《老子》的思想 应是战国时代的产物。此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思想颇 为完整。它不论对研究老子的思想或先秦历史,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今本《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约五千字。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在长沙马 王堆出土的帛书,有两种《老子》写本,现在分别称为甲本、乙本。甲本字 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不避刘邦的讳,证明是西汉以前的写本。乙本字体 为隶书,避刘邦的讳,显然是汉文帝时期的写本。这甲、乙两种写本距今都 已两千多年,是目前流传下来的《老子》的最古本子。这两种本子和现在流 ①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科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7—39 和 67 页
传的本子先道经后德经不同,而是先德经后道经,字句也有一些出入。帛书 《老子》虽然不是最好的本子,但在将它与王弼等古本对校时,有不少处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以订正通行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已由文物出版社 于一九七六年出版,后附的《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便于检阅其间 的异同。 关于《老子》较早的注释书,有《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据说是汉文帝时人,可是《汉书·艺文志》里没有著录他的注。《汉 志》著录有“《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刘向说老子》四篇”,但这三家的《考子》注现已失传。河上公注大概 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他认为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的。魏王弼注的《老子道德 经》,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注释《老子》,在以后的哲学思想中影响颇大,几 乎成了《老子》的标准注解。新注本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的《老 子正诂》和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均可参考。 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除《老子》外,还有《庄子》一书,其中包括 道家许多派别的作品,在战国末年有较大影响。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 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传统的看法认为:内篇是庄周所著,外、杂则兼 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 出入,哲学上谈的不仅仅是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而且有时还赋予了“道 些物质性,使之带点唯物主义的色彩;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 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 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 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墨 翟之后墨离为三一样,表明了庄子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和变化,反映了 战国以后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 述的庄子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 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 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没落 奴隶主贵族的意识形态,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在哲学领域内 广泛而深入地阐发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体系。 关于《庄子》的注本,晋代原有五家,现在仪存郭象的《庄子注》十卷, 它不注重文字解释,实际上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发展。明代焦竑的《庄子翼》 (《金陵丛书》本),收集了郭象以后一直到明代许多重要的《庄子》注解, 可资参考。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除包括郭象注、成玄英疏外,又吸 收了部分清人关于《庄子》的文字考订的成果,可供参阅。近人陈鼓应的《庄 子今注今译》,便于初学。 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写在《老子》乙本卷前的有《法 经》和《十大经》等四种,是久已失传的战国后期黄老学派的著作 《管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管子》八十六篇,现有的《管子》照目录看还 是八十六篇,由于佚失十篇,实存七十六篇,与刘向所编辑的基本相同。 先秦诸子,大都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而《管子》这部书却不相同。 它所包括的不是一家的思想,而是许多家的思想,但又不能算作杂家。因为
传的本子先道经后德经不同,而是先德经后道经,字句也有一些出入。帛书 《老子》虽然不是最好的本子,但在将它与王弼等古本对校时,有不少处提 供了有力的依据以订正通行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已由文物出版社 于一九七六年出版,后附的《老子甲本乙本傅奕本对照表》,便于检阅其间 的异同。 关于《老子》较早的注释书,有《老子道德经》,旧题汉《河上公章句》。 河上公据说是汉文帝时人,可是《汉书·艺文志》里没有著录他的注。《汉 志》著录有“《老子傅氏经说》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经说》六篇”, “《刘向说老子》四篇”,但这三家的《考子》注现已失传。河上公注大概 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他认为老子思想是唯物主义的。魏王弼注的《老子道德 经》,是用唯心主义观点注释《老子》,在以后的哲学思想中影响颇大,几 乎成了《老子》的标准注解。新注本有朱谦之的《老子校释》、高亨的《老 子正诂》和任继愈的《老子新译》,均可参考。 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除《老子》外,还有《庄子》一书,其中包括 道家许多派别的作品,在战国末年有较大影响。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 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传统的看法认为:内篇是庄周所著,外、杂则兼 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 出入,哲学上谈的不仅仅是唯心主义的虚无之道,而且有时还赋予了“道” 一些物质性,使之带点唯物主义的色彩;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 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 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 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墨 翟之后墨离为三一样,表明了庄子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和变化,反映了 战国以后的社会变革以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只要不违背《天下篇》所 述的庄子观点,都应归属于同一体系。因此,可以说,《庄子》是以庄周思 想为主体,从战国中至秦汉间庄周学派的总集。它上承《老子》,下启《淮 南子》,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从全书的基本倾向看来,完全体现了没落 奴隶主贵族的意识形态,抒发了对当时社会的极度仇恨,尤其在哲学领域内, 广泛而深入地阐发了作者的见解,完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体系。 关于《庄子》的注本,晋代原有五家,现在仪存郭象的《庄子注》十卷, 它不注重文字解释,实际上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发展。明代焦竑的《庄子翼》 (《金陵丛书》本),收集了郭象以后一直到明代许多重要的《庄子》注解, 可资参考。清代郭庆藩的《庄子集释》,除包括郭象注、成玄英疏外,又吸 收了部分清人关于《庄子》的文字考订的成果,可供参阅。近人陈鼓应的《庄 子今注今译》,便于初学。 一九七三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写在《老子》乙本卷前的有《法 经》和《十大经》等四种,是久已失传的战国后期黄老学派的著作。 《管 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管子》八十六篇,现有的《管子》照目录看还 是八十六篇,由于佚失十篇,实存七十六篇,与刘向所编辑的基本相同。 先秦诸子,大都是一个学派的著作总集,而《管子》这部书却不相同。 它所包括的不是一家的思想,而是许多家的思想,但又不能算作杂家。因为
杂家认为各家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它企图把各家的长处都收集起来,凑 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管子》是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稷下 是当时的一个学术中心,是各个学派学者聚会的地方。齐人把从稷下出来的 学者著作收集起来,加上关于管仲的传说,用了“管子”这个名字作为这个 总集的名称。《管子》的内容很杂,著作的时代也不一致。例如,《地员篇》 是农家的著作,《弟子职篇》是儒家的著作,《明法篇》、《任法篇》。《八 观篇》和《轻重篇》等是法家的著作,《四时篇》、《幼官篇》、《轻重己 篇》等是阴阳家的著作,《兵法篇》是兵家的著作,《心术》上、下和《白 心》、《内业》四篇,郭沫若认为是宋■、尹文的著作。《管子》一书是先 秦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思宝库,是研究先秦各派思想颇有价值的一部重要资 料 《管子》的编辑体裁,分为许多类:有《经言》、《外言》、《内言》 《短言》、《区言》、《杂篇》、《管子解》和《管子轻重》等名目,有些 好象《庄子》内、外、杂篇,有些究竟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不甚清楚。有 人说,《经言》是管仲的自著,可以作为管仲思想的史料。但是《经言》中 也有许多思想,不是春秋时期,特别不是春秋早期所能出现的。例如,“王 天下”的思想,便是其例。《管子》的有些篇章,如《大匡》、《小匡》中 记载管仲的事迹,与《左传》、《国语》里关于管仲的记载可以互相补充, 当然就是关于管仲的史料。 《管子》一书最为难解,原来只有唐代尹知章(旧题房玄龄)所作的注, 明代刘绩所作的补注,直到清代才有许多学者对于《管子》作了些校勘和考 订工作。戴望的《管子校正》,把他以前的清代各家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 很是方便。近人闻一多和许维遹作《管子集解》,后经郭沫若加以扩充,成 为《管子集校》,收集了以前所有的各家研究成果,颇便阅读。 《商君书》和《韩非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自注云:“名鞅,姬 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经籍志》称此书为《商君书》,《新唐 书·艺文志》称为《商子》。严万里得元刻本,凡二十六篇,而中亡其二(第 十六、第二十一两篇亡),实二十四篇。群书治要》所引《商君书》还有《六 法》一篇,今本无。 《商君书》系卫鞅即商鞅后学编著,当是战国晩期的著作。所以,《韩 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更 法篇》记载商鞅初入秦时与旧贵族之间的斗争;《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 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载如何采取措施奖励垦荒问题;《徕 民篇》主张三晋人民来秦垦荒,并述及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说明此书的 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商君书》大体上是总结商鞅变法以后 的统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有严万里的校本,即浙江书局所辑《二十二子》本。注释本,有朱 师辙的《商君书解诂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和高亨的《商 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年版),可供参考。 《汉书·艺文志》载:“《韩子》五十五篇”,班固自注云:“名非, 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隋书·经籍志》著录:“《韩子》二
杂家认为各家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它企图把各家的长处都收集起来,凑 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管子》是齐国稷下学者的著作总集,稷下 是当时的一个学术中心,是各个学派学者聚会的地方。齐人把从稷下出来的 学者著作收集起来,加上关于管仲的传说,用了“管子”这个名字作为这个 总集的名称。《管子》的内容很杂,著作的时代也不一致。例如,《地员篇》 是农家的著作,《弟子职篇》是儒家的著作,《明法篇》、《任法篇》。《八 观篇》和《轻重篇》等是法家的著作,《四时篇》、《幼官篇》、《轻重己 篇》等是阴阳家的著作,《兵法篇》是兵家的著作,《心术》上、下和《白 心》、《内业》四篇,郭沫若认为是宋■、尹文的著作。《管子》一书是先 秦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思宝库,是研究先秦各派思想颇有价值的一部重要资 料。 《管子》的编辑体裁,分为许多类:有《经言》、《外言》、《内言》、 《短言》、《区言》、《杂篇》、《管子解》和《管子轻重》等名目,有些 好象《庄子》内、外、杂篇,有些究竟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不甚清楚。有 人说,《经言》是管仲的自著,可以作为管仲思想的史料。但是《经言》中 也有许多思想,不是春秋时期,特别不是春秋早期所能出现的。例如,“王 天下”的思想,便是其例。《管子》的有些篇章,如《大匡》、《小匡》中 记载管仲的事迹,与《左传》、《国语》里关于管仲的记载可以互相补充, 当然就是关于管仲的史料。 《管子》一书最为难解,原来只有唐代尹知章(旧题房玄龄)所作的注, 明代刘绩所作的补注,直到清代才有许多学者对于《管子》作了些校勘和考 订工作。戴望的《管子校正》,把他以前的清代各家的研究成果收集在一起, 很是方便。近人闻一多和许维遹作《管子集解》,后经郭沫若加以扩充,成 为《管子集校》,收集了以前所有的各家研究成果,颇便阅读。 《商君书》和《韩非子》 《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自注云:“名鞅,姬 姓,卫后也。相秦孝公。”《隋书·经籍志》称此书为《商君书》,《新唐 书·艺文志》称为《商子》。严万里得元刻本,凡二十六篇,而中亡其二(第 十六、第二十一两篇亡),实二十四篇。群书治要》所引《商君书》还有《六 法》一篇,今本无。 《商君书》系卫鞅即商鞅后学编著,当是战国晚期的著作。所以,《韩 非子·五蠹篇》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更 法篇》记载商鞅初入秦时与旧贵族之间的斗争;《境内篇》记载商鞅变法后 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制度;《垦令篇》记载如何采取措施奖励垦荒问题;《徕 民篇》主张三晋人民来秦垦荒,并述及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说明此书的 成书年代当在公元前二六○年以后。《商君书》大体上是总结商鞅变法以后 的统治经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本书有严万里的校本,即浙江书局所辑《二十二子》本。注释本,有朱 师辙的《商君书解诂定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56 年版)和高亨的《商 君书注释》(中华书局,1974 年版),可供参考。 《汉书·艺文志》载:“《韩子》五十五篇”,班固自注云:“名非, 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隋书·经籍志》著录:“《韩子》二
十卷。”今本《韩非子》也是二十卷,五十五篇。韩非本称韩子,书也称《韩 子》。因唐朝的韩愈也称韩子,为了避免混乱,改称韩非为韩非子,书也改 叫作《韩非子》。 韩非子》主要是法家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说:秦始皇看见《孤愤》、《五蠹》非常佩服。李斯告诉他说:“此韩 非之所著书也。”后来李斯上书给秦二世,也引韩非的话(详《史记·李斯 列传》)。他们所引的话均见于《五蠹》和《显学》。可见《孤愤》、《五 蠹》和《显学》确是韩非本人所作。司马迁《韩非传》把《说难》全篇抄入, 此外又提到《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见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篇 章也是韩非作的。《韩非子》第五十三篇,是《饬令》(或作《饰令》) 《商君书》第十三篇也是《饬令》(或作《靳令》),两篇的内容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商君书》和《韩非子》虽然都不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但是由 于他们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法家著作有些便分编在两个人的名 下,有些共同出现于两个人的名下。《韩非子》中,也有纵横家的游说辞混 入书中,例如《初见秦篇》便是。此外,《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 篇,《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以及《十过》等篇,汇集春秋 战国故事作为立论根据,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根据。《史记·韩长儒传》说, 韩安国“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可见韩非或其学派有“杂家说”。 前引《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能就是这一类著作。《韩非子》 中的《解老》和《喻老》两篇是很重要的哲学论文,同时也是《老子》的最 早注释。有人认为,这两篇不是韩非之作,也不是法家作的。因为韩非反对 微妙之言”(《五蠹》 恬淡之学”、“恍惚之言”(《忠孝》), 所以他不会讲《老子》。其实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照《解老》、《喻老》 两篇中所讲的老子,既不“微妙”,也不“恍惚”,更不“恬淡”。这两篇 所表现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注重实际生活的,与《韩非子》其它各篇的 精神是一致的。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书,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收集清朝学者 对《韩非子》在考订和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近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 亦在考订训沽方面收集前人对于《韩非子》的研究成果,内容更为丰富。梁 启雄的《韩子浅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公孙龙子》 名家亦称“刑名之家”,刑即形,刑名即形名。《战国策》引苏秦的话 说:“夫刑名之家,皆日白马非马也”(《赵策二》)。《汉书·艺文志》 著录:“名七家三十六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邓析子》、《尹文子》 和《公孙龙子》,而此三者之中只有《公孙龙子》不是伪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在只有六篇流传后 世。清人姚际恒以为《隋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便断定古本 《公孙龙子》已经失传,今本是伪书。可是《隋书·经籍志》在名家里虽然 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这个《守白论》 可能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说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 ①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27-29和67页
十卷。”今本《韩非子》也是二十卷,五十五篇。韩非本称韩子,书也称《韩 子》。因唐朝的韩愈也称韩子,为了避免混乱,改称韩非为韩非子,书也改 叫作《韩非子》。 《韩非子》主要是法家韩非及其后学著作的汇编。《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说:秦始皇看见《孤愤》、《五蠹》非常佩服。李斯告诉他说:“此韩 非之所著书也。”后来李斯上书给秦二世,也引韩非的话(详《史记·李斯 列传》)。他们所引的话均见于《五蠹》和《显学》。可见《孤愤》、《五 蠹》和《显学》确是韩非本人所作。司马迁《韩非传》把《说难》全篇抄入, 此外又提到《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见在司马迁看来这些篇 章也是韩非作的。《韩非子》第五十三篇,是《饬令》(或作《饰令》); 《商君书》第十三篇也是《饬令》(或作《靳令》),两篇的内容基本相同。 这是因为《商君书》和《韩非子》虽然都不完全是他们本人的著作,但是由 于他们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法家著作有些便分编在两个人的名 下,有些共同出现于两个人的名下。《韩非子》中,也有纵横家的游说辞混 入书中,例如《初见秦篇》便是。此外,《说林》上下篇,《内储说》上下 篇,《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四篇以及《十过》等篇,汇集春秋 战国故事作为立论根据,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根据。《史记·韩长儒传》说, 韩安国“尝受韩子、杂家说于驺田生所”,可见韩非或其学派有“杂家说”。 前引《内储说》、《外储说》和《说林》可能就是这一类著作。《韩非子》 中的《解老》和《喻老》两篇是很重要的哲学论文,同时也是《老子》的最 早注释。有人认为,这两篇不是韩非之作,也不是法家作的。因为韩非反对 “微妙之言”(《五蠹》)、“恬淡之学”、“恍惚之言”(《忠孝》), 所以他不会讲《老子》。其实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照《解老》、《喻老》 两篇中所讲的老子,既不“微妙”,也不“恍惚”,更不“恬淡”。这两篇 所表现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注重实际生活的,与《韩非子》其它各篇的 精神是一致的①。 关于《韩非子》的注释书,有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收集清朝学者 对《韩非子》在考订和训诂方面的研究成果;近人陈奇猷的《韩非子集释》, 亦在考订训沽方面收集前人对于《韩非子》的研究成果,内容更为丰富。梁 启雄的《韩子浅释》,注释简要,便于初学。 《公孙龙子》 名家亦称“刑名之家”,刑即形,刑名即形名。《战国策》引苏秦的话 说:“夫刑名之家,皆日白马非马也”(《赵策二》)。《汉书·艺文志》 著录:“名七家三十六篇”。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邓析子》、《尹文子》 和《公孙龙子》,而此三者之中只有《公孙龙子》不是伪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公孙龙子》十四篇”,现在只有六篇流传后 世。清人姚际恒以为《隋书·经籍志》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便断定古本 《公孙龙子》已经失传,今本是伪书。可是《隋书·经籍志》在名家里虽然 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一卷。这个《守白论》 可能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说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 ① 参见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上海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第 27—29 和 6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