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篇》)。近人王琯、栾调甫、壮国庠等也认为《隋书·经籍志》所录《守 白论》即《公孙龙子》,但宋以后佚亡八篇;并指明今本《公孙龙子》六篇, 除首篇《迹府》为其后学辑录外,余下的五篇皆是公孙龙的作品,包括了公 孙龙学派最重要的论题和论据,足以代表公孙龙的理论学说。这一看法,已 为学术界多数人所承认 关于《公孙龙子》的注释书,有王琯的《公孙龙子悬解》,此书卷一有 关于公孙尤其人其书的考证,以及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收集清人对于 《公孙龙子》的文字上的考订,皆可参考。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和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年),也均可供参考。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继春秋末年的《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八 十二篇后,重要的有《齐武子》(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公孙鞅》(商鞅 兵法)二十七篇、《吴起》(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庞煖》(庞煖兵法) 篇、《倪良》(倪良兵法)一篇、《尉缭》(尉缭子兵法)三十一篇和《魏 公子》(信陵公宾客所著兵法)二十一篇。《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又有 《司马穰苴兵法》。可见,军事学从春秋未年到战国时代是最为发达的学问 之一,其中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为著名。 现存《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是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 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司马迁在这 里讲得很清楚,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在春秋末年,孙膑生于战国, 两人先后相去一百多年,都各有兵法传世。前引《汉书·艺文志》上也有《吴 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武子》即《孙膑兵法》的记载。但《隋书·经 籍志》却不见著录。后来有人以此提出异议,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的 著作,而是后人的伪托。不仅此也,就是对孙武这个人在历史上存在与否, 也持否定的态度。通行的看法是,先秦著作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现存《孙 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 总结,并不只是一个人的著作。另外,也有人认为:现存的《孙子兵法》是 曹操根据前人的著作重新编定的,因而经过了曹操的删削和补充。1972年4 月间,山东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一号和二号汉墓里,发 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从而使这一悬案 得以解决,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残缺比较严重,只有二百余简,二千 四百余字,和宋本《孙子兵法》对照,仅存三分之一强。但其中却发现了《吴 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重要佚文,极为珍贵。在发现的佚文 中,有两处提到了“十三篇”的语句。可见,孙武除有十三篇兵法外,还有 不少论兵、论政的冬篇。因此,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对研究孙武思想 和订正史籍,仍有着重要意义,已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辑成书,于 1973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分上、下两编,篇前标出篇题,篇后附有释 文。上编各篇篇后有校注,下编各篇篇后加有简注。 新出土的《孙膑兵法》,亦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府篇》)。近人王琯、栾调甫、壮国庠等也认为《隋书·经籍志》所录《守 白论》即《公孙龙子》,但宋以后佚亡八篇;并指明今本《公孙龙子》六篇, 除首篇《迹府》为其后学辑录外,余下的五篇皆是公孙龙的作品,包括了公 孙龙学派最重要的论题和论据,足以代表公孙龙的理论学说。这一看法,已 为学术界多数人所承认。 关于《公孙龙子》的注释书,有王琯的《公孙龙子悬解》,此书卷一有 关于公孙尤其人其书的考证,以及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收集清人对于 《公孙龙子》的文字上的考订,皆可参考。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和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中华书局,1979 年),也均可供参考。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 据《汉书·艺文志》载,继春秋末年的《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八 十二篇后,重要的有《齐武子》(孙膑兵法)八十九篇、《公孙鞅》(商鞅 兵法)二十七篇、《吴起》(吴起兵法)四十八篇、《庞煖》(庞煖兵法) 三篇、《倪良》(倪良兵法)一篇、《尉缭》(尉缭子兵法)三十一篇和《魏 公子》(信陵公宾客所著兵法)二十一篇。《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又有 《司马穰苴兵法》。可见,军事学从春秋未年到战国时代是最为发达的学问 之一,其中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最为著名。 现存《孙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谁?是个长期以来有争论的问题。《史 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 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又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世传其兵法。”司马迁在这 里讲得很清楚,孙武和孙膑都确有其人,孙武生在春秋末年,孙膑生于战国, 两人先后相去一百多年,都各有兵法传世。前引《汉书·艺文志》上也有《吴 孙子》即《孙子兵法》和《齐武子》即《孙膑兵法》的记载。但《隋书·经 籍志》却不见著录。后来有人以此提出异议,认为《孙子兵法》并非孙武的 著作,而是后人的伪托。不仅此也,就是对孙武这个人在历史上存在与否, 也持否定的态度。通行的看法是,先秦著作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现存《孙 子兵法》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 总结,并不只是一个人的著作。另外,也有人认为:现存的《孙子兵法》是 曹操根据前人的著作重新编定的,因而经过了曹操的删削和补充。1972 年 4 月间,山东博物馆和临沂文物组在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一号和二号汉墓里,发 现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大批竹简和竹简残片,从而使这一悬案 得以解决,为研究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 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残缺比较严重,只有二百余简,二千 四百余字,和宋本《孙子兵法》对照,仅存三分之一强。但其中却发现了《吴 问》、《地形二》、《黄帝伐赤帝》等重要佚文,极为珍贵。在发现的佚文 中,有两处提到了“十三篇”的语句。可见,孙武除有十三篇兵法外,还有 不少论兵、论政的冬篇。因此,出土的《孙子兵法》残简,对研究孙武思想 和订正史籍,仍有着重要意义,已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辑成书,于 1973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书分上、下两编,篇前标出篇题,篇后附有释 文。上编各篇篇后有校注,下编各篇篇后加有简注。 新出土的《孙膑兵法》,亦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一万一千余字
有残缺。从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它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 等早期兵术的军事思想,总结和吸取了战国前期丰富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不 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些残简也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辑成书,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并附有释文和简注,便于阅读。 在这批竹简中,还发现有《尉缭子》残简六篇。这部书,过去也有人认 为是后人的伪托,现在从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这部书的竹简,可见当时 已经传世,并且基本上都和现存的《尉缭子》一致。《汉书·艺文志》载兵 刑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现存的《尉缭子》 二十四篇,收入宋人《武经七书》中。唐代《群经治要》选录有节本四篇 现存《尉缭子》就是《汉书·艺文志》兵刑势家著录的《尉缭》。全书是作 者对梁惠上所讲的军事学理论和军事法令。华陆综的《尉缭子注释》(中华 书局,1979年),比较简明,便于初学。 《吕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载:杂家“《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班固自注云」 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这部书,是吕不韦以他门下各派门客的论文 编成的一部整书,其中有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十二纪除《季 冬纪》外,每纪各有五篇。《季冬纪》有六篇,多出一篇,名《序意》,这 是一篇自序。六论每论有六篇,八览每览有八篇(第一《有始览》缺一篇)。 这部书总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在形式上好象是一本包括体系很广的 先秦诸子书。 其实,《吕氏春秋》中的《劝学》、《尊师》、《诬徒》和《善书》各 篇是讲教育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初 音》和《制乐》各篇是讲音乐的,都是儒家思想。十二月的月令是阴阳家的 思想。《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和《审分》各篇都是道家, 特别是杨朱一派的思想。《振乱》、《禁塞》、《怀宠》、《试威》、《简 选》、《决胜》和《爱士》诸篇,是兵家思想。《上农》、《任地》、《辩 土》各篇,是农家思想。这些家的思想,虽然不能凑成一个体系,但借《吕 氏春秋》这部书却保存了各家的一些思想。本书作为一部哲学著作看,价值 不大;但由于书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保存有不少古代遗闻轶事,对于研 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说: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春秋》是历史书的名字,吕不韦可能认为《吕氏春秋》是一部历史书。 关于《吕氏春秋》的注释,最早的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其中 保存一些文字的古训。清毕沉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聚集了当时考据训诂 家的研究成果,把这部书作了一番系统的整理。1933年,许维通博采诸说, 写成《吕氏春秋集释》一书,颇便阅读。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后 来,“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 伍被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
有残缺。从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内容可以看出,它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 等早期兵术的军事思想,总结和吸取了战国前期丰富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不 少有价值的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这些残简也由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 辑成书,文物出版社于 1975 年出版,并附有释文和简注,便于阅读。 在这批竹简中,还发现有《尉缭子》残简六篇。这部书,过去也有人认 为是后人的伪托,现在从西汉前期的墓葬中发现了这部书的竹简,可见当时 已经传世,并且基本上都和现存的《尉缭子》一致。《汉书·艺文志》载兵 刑势家有《尉缭》三十一篇,杂家有《尉缭》二十九篇。现存的《尉缭子》 二十四篇,收入宋人《武经七书》中。唐代《群经治要》选录有节本四篇。 现存《尉缭子》就是《汉书·艺文志》兵刑势家著录的《尉缭》。全书是作 者对梁惠上所讲的军事学理论和军事法令。华陆综的《尉缭子注释》(中华 书局,1979 年),比较简明,便于初学。 《吕氏春秋》 《汉书·艺文志》载:杂家“《吕氏春秋》二十六篇”;班固自注云: “秦相吕不韦辑,智略士作。”这部书,是吕不韦以他门下各派门客的论文 编成的一部整书,其中有十二“纪”、八“览”和六“论”。十二纪除《季 冬纪》外,每纪各有五篇。《季冬纪》有六篇,多出一篇,名《序意》,这 是一篇自序。六论每论有六篇,八览每览有八篇(第一《有始览》缺一篇)。 这部书总计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言,在形式上好象是一本包括体系很广的 先秦诸子书。 其实,《吕氏春秋》中的《劝学》、《尊师》、《诬徒》和《善书》各 篇是讲教育的,《大乐》、《侈乐》、《适音》、《古乐》、《音律》、《初 音》和《制乐》各篇是讲音乐的,都是儒家思想。十二月的月令是阴阳家的 思想。《贵生》、《重己》、《情欲》、《尽数》和《审分》各篇都是道家, 特别是杨朱一派的思想。《振乱》、《禁塞》、《怀宠》、《试威》、《简 选》、《决胜》和《爱士》诸篇,是兵家思想。《上农》、《任地》、《辩 土》各篇,是农家思想。这些家的思想,虽然不能凑成一个体系,但借《吕 氏春秋》这部书却保存了各家的一些思想。本书作为一部哲学著作看,价值 不大;但由于书中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保存有不少古代遗闻轶事,对于研 究先秦时期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 中说:吕不韦自以为这部书“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春秋》是历史书的名字,吕不韦可能认为《吕氏春秋》是一部历史书。 关于《吕氏春秋》的注释,最早的有东汉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其中 保存一些文字的古训。清毕沉的《吕氏春秋新校正》,聚集了当时考据训诂 家的研究成果,把这部书作了一番系统的整理。1933 年,许维通博采诸说, 写成《吕氏春秋集释》一书,颇便阅读。 《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后 来,“刘向校定撰具,名之淮南”。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飞、李尚、 伍被等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
篇杂说,现只流传內二十一篇,是书“言其大也,则煮天载地,说其细也, 则沦为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无所不载”(均 见高诱《淮南鸿烈解》序)。 书中以道家为主,揉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 要”(《论六家要旨》)。《淮南子》为文,纵横蔓衍,多所旁涉,其所包 括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尤其所记大量的神话传说,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 重要资料。注本有东汉高诱的《淮南鸿烈解》及刘家立的《淮南集证》(中 华书局)和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等
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是书“言其大也,则煮天载地,说其细也, 则沦为无垠,及古今治乱,存亡祸福,世间诡异瑰奇之事……无所不载”(均 见高诱《淮南鸿烈解》序)。 书中以道家为主,揉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家,一般认为它是杂家著作。 正如司马谈所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 要”(《论六家要旨》)。《淮南子》为文,纵横蔓衍,多所旁涉,其所包 括的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尤其所记大量的神话传说,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的 重要资料。注本有东汉高诱的《淮南鸿烈解》及刘家立的《淮南集证》(中 华书局)和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等
第四节辞赋 《楚辞》 楚辞之称,西汉初期已经有之,至刘向时才编辑成集。本书原收战国楚 人屈原、宋玉、景差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 十六篇。后来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九思》,成十六篇,且为之注,这就是今 本《楚辞》。书中汲取了民歌的形式,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 物”(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以《楚辞》名 之。后人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楚辞》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有《离骚》、《九歌》、《天问》、《九 章》等篇。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宋玉、唐勒、景差也是有名的楚 辞作家。《天问》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历史 的珍贵资料。《天问》从开天辟地以来大自然之形成、人类之起源,社会之 变化,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前半部,主要是对大自然的神话传说提 出了大量疑问;后半部,是关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提问,也是《天问》中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天问》的形式,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在问答 中既叙述了上古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内容,又阐述了屈原自己的观点。在 问答中既对所提问题能明辨其是非曲直,又对其荒诞不稽者予以批判;特别 是他对“天命论”的否定,都说明《天问》篇带有唯物主义的理智主义色彩 《楚辞》与《诗经》是先秦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 风格。《诗经》侧重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北方的社会生活;《楚辞》 则善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再现南国的风貌。《楚辞》的编辑,虽在汉代, 但其中的主要作品,多是战国时人所作。因此,本书不仅在文学上有崇高的 地位,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宋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以及近人姜亮夫的《楚辞 赋校注》,均可参考。 关于商周史的文献资料,除上述古籍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 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向的《说苑》和《新序》,以及《韩诗外 传》等书中的有关部分,也是研究这段历史时应当参阅的 中国古代残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历代的注疏笺释,都是我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巨大宝藏。但是,由于这些文献大都古奥费解,而且流传久远,难免 有些窜易增删失真之处,因而运用这些资料时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使其中的真实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第四节 辞 赋 《楚辞》 楚辞之称,西汉初期已经有之,至刘向时才编辑成集。本书原收战国楚 人屈原、宋玉、景差和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 十六篇。后来东汉王逸增入已作《九思》,成十六篇,且为之注,这就是今 本《楚辞》。书中汲取了民歌的形式,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 物”(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以《楚辞》名 之。后人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楚辞》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有《离骚》、《九歌》、《天问》、《九 章》等篇。其余各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宋玉、唐勒、景差也是有名的楚 辞作家。《天问》中蕴藏有非常丰富的神话传说,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历史 的珍贵资料。《天问》从开天辟地以来大自然之形成、人类之起源,社会之 变化,提出了一百七十二个问题。其前半部,主要是对大自然的神话传说提 出了大量疑问;后半部,是关于历史神话传说的提问,也是《天问》中最重 要的组成部分。《天问》的形式,是“问中有答”、“答中有问”,在问答 中既叙述了上古神话传说和历史事实的内容,又阐述了屈原自己的观点。在 问答中既对所提问题能明辨其是非曲直,又对其荒诞不稽者予以批判;特别 是他对“天命论”的否定,都说明《天问》篇带有唯物主义的理智主义色彩。 《楚辞》与《诗经》是先秦诗歌发展的两个高峰,它们各有自己的独特 风格。《诗经》侧重以朴素的现实主义手法,反映北方的社会生活;《楚辞》 则善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再现南国的风貌。《楚辞》的编辑,虽在汉代, 但其中的主要作品,多是战国时人所作。因此,本书不仅在文学上有崇高的 地位,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现在通行的注本,有宋 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宋朱熹的《楚辞集注》,以及近人姜亮夫的《楚辞 赋校注》,均可参考。 关于商周史的文献资料,除上述古籍外,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 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刘向的《说苑》和《新序》,以及《韩诗外 传》等书中的有关部分,也是研究这段历史时应当参阅的。 中国古代残留下来的文献资料以及历代的注疏笺释,都是我国古代思想 文化的巨大宝藏。但是,由于这些文献大都古奥费解,而且流传久远,难免 有些窜易增删失真之处,因而运用这些资料时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使其中的真实部分为我们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
第二章考古资料 第一节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殷墟遗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遗址以河南安阳市西北二·五公里的小 屯村为中心,包括洹水两岸的后岗、高楼庄、花园庄、四盘磨、孝民屯、侯 家庄、武官村、大小司空村等十多个村庄,总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史 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与秦将章邯期约于“洹水南殷墟上”,即指小屯村 一带 十九世纪末叶,小屯村农民挖出了甲骨,上面有文字,后来经过学者的 研究,确定为商代王室占卜用后的刻辞,即甲骨文。驰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就 这样发现了。殷墟遗址的发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工作暂停,共经历了十五次发掘。1949年以后,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 到今天尚未间断。殷墟发掘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开始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收获也最丰富。 通过发掘已经判明,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 出七十多处版筑房基,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 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七百多个,有的作为贮藏 粮食、器具、甲骨等之用,有的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比较 集中分布在宗 图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代后期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 墓,有名的妇好墓就在这里。 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是王陵区。在这里共发现十三座大墓和 千余座小墓、排葬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应该是附属 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小屯村附近各村都发现有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 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发掘以来,所获实物资料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 将近三万片,铜礼器总数已达五六百件,铜兵器、铜工具等更数以千计,其 他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所有这些, 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可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二)百七十三 年更不徙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现在从殷墟的考古发现中基 本上已得到了证实。 参考书目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见《中国考古学报》 第二册,1947年 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年殷墟发掘简报》,载《考古》
第二章 考古资料 第一节 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 殷墟遗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所在地。遗址以河南安阳市西北二·五公里的小 屯村为中心,包括洹水两岸的后岗、高楼庄、花园庄、四盘磨、孝民屯、侯 家庄、武官村、大小司空村等十多个村庄,总面积约二十四平方公里。《史 记·项羽本纪》所载项羽与秦将章邯期约于“洹水南殷墟上”,即指小屯村 一带。 十九世纪末叶,小屯村农民挖出了甲骨,上面有文字,后来经过学者的 研究,确定为商代王室占卜用后的刻辞,即甲骨文。驰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就 这样发现了。殷墟遗址的发掘是从 1928 年开始的,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 工作暂停,共经历了十五次发掘。1949 年以后,殷墟的发掘继续进行,直 到今天尚未间断。殷墟发掘在我国考古工作中开始最早,延续的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收获也最丰富。 通过发掘已经判明,小屯村是当时的王宫所在地。到目前为止,已发掘 出七十多处版筑房基,其中有大型宫殿和宗庙基址,也有小型居住址,都排 列有序。在房基附近还发现有大小深浅不同的窖穴七百多个,有的作为贮藏 粮食、器具、甲骨等之用,有的则作为居穴。在小屯村也发现有墓葬,比较 集中分布在宗 图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代后期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 庙基址周围,多为人祭坑。另外,在遗址的东边曾发现属于王室贵族的中型 墓,有名的妇好墓就在这里。 洹水北岸的侯家庄和武官村一带是王陵区。在这里共发现十三座大墓和 千余座小墓、排葬坑。据推测,大墓多半是王陵,小墓和排葬坑应该是附属 于大墓的陪葬墓和人祭坑。 小屯村附近各村都发现有古代居民遗址和墓地,在小屯村东南的苗圃北 地和小屯村西北的北辛庄分别发现了规模较大的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 殷墟发掘以来,所获实物资料极为丰富,其中经科学发掘所得刻字甲骨 将近三万片,铜礼器总数已达五六百件,铜兵器、铜工具等更数以千计,其 他玉、石、骨、角、牙、蚌、陶等各类遗物已无法作出精确统计。所有这些, 都是研究商代历史最可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二)百七十三 年更不徙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现在从殷墟的考古发现中基 本上已得到了证实。 参考书目: 石璋如:《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见《中国考古学报》 第二册,1947 年。 胡厚宣:《殷墟发掘》,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 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1958—1959 年殷墟发掘简报》,载《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