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由整理小组整理 出一部与《战国策》性质相同的帛书,由于没有书名,由整理者根据内容 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 原无章名,为了阅读方便,整理小组在每章释文之前加上了一个章名。其中 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 章,即相当于全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文字,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为《战国策》 所无,也不见于《史记》。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只有两章著录 过),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从事合纵活动的可信史料,可以 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 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考信录》 清代崔述撰。书中凡《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 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 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 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信附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合计三 十六卷。我国古代史实见于记载者,疑信参半,崔述辨疑存真,其功甚伟。 以今天观点看来,其说尚有不少可疑处,但是足以启发人们思路者颇多。 云梦秦简 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至秦代 的墓葬,其中十一号墓出土了一千五百五十五支(另残片八十片)秦代的竹 简。这批竹简,经过整理,内容计有十种,即《编年纪》、《语书》、《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珍式》、《为 吏之道》、《日书》甲种和《日书》乙种。在这十种中,《语书》、《效律》 《封珍式》和《日书》乙种的书题见于原简外,其余六种题目均系云梦秦简 整理小组根据简文内容所定。 简文中有许多证据说明,这批竹简所反映的是战国末年到秦始皇时期的 资料。例如,《编年记》中的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终于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共九十九年。这是墓主喜的年谱性质的材 料,记墓主的重要经历及其亲属生卒,但多数记载的是有关秦统一战争的大 事,是研究战国末年和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史记》的不足,纠正《史 记》记载的一些错误和混乱。又如《法律答问》以“秦”与“夏”对称,谈 到“欲去夏”、“欲去秦属”、“者(诸)候(侯)客节(即)来使入秦, 当以玉问王”等等,当写成于秦完成统一以前。这不仅是研究秦国法律的重 要资料,而且是深入分析研究秦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版,1970年)包括秦简除《日书》 以外八种的全部释文、注释,其中的六种并附有语译,可供参考。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四十卷。原书在宋代已经佚失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批帛书,由整理小组整理 出一部与《战国策》性质相同的帛书,由于没有书名,由整理者根据内容, 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 原无章名,为了阅读方便,整理小组在每章释文之前加上了一个章名。其中 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文字大体相同;另外的十六 章,即相当于全书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文字,是久已失传的佚书,为《战国策》 所无,也不见于《史记》。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十四章(只有两章著录 过),是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有关他从事合纵活动的可信史料,可以 由此辨别《战国策》有关史料的真伪,并纠正《史记·苏秦列传》的错误, 为进一步研究战国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考信录》 清代崔述撰。书中凡《考信录提要》二卷、《补上古考信录》二卷、《唐 虞考信录》四卷、《夏考信录》二卷、《商考信录》二卷、《丰镐考信录》 八卷、《洙泗考信录》四卷、《丰镐考信别录》三卷、《洙泗考信余录》三 卷、《孟子事实录》二卷、《考信附录》二卷、《考古续说》二卷,合计三 十六卷。我国古代史实见于记载者,疑信参半,崔述辨疑存真,其功甚伟。 以今天观点看来,其说尚有不少可疑处,但是足以启发人们思路者颇多。 云梦秦简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十二座战国末至秦代 的墓葬,其中十一号墓出土了一千五百五十五支(另残片八十片)秦代的竹 简。这批竹简,经过整理,内容计有十种,即《编年纪》、《语书》、《秦 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珍式》、《为 吏之道》、《日书》甲种和《日书》乙种。在这十种中,《语书》、《效律》、 《封珍式》和《日书》乙种的书题见于原简外,其余六种题目均系云梦秦简 整理小组根据简文内容所定。 简文中有许多证据说明,这批竹简所反映的是战国末年到秦始皇时期的 资料。例如,《编年记》中的记事起于秦昭王元年(公元前 306 年),终于 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217 年),共九十九年。这是墓主喜的年谱性质的材 料,记墓主的重要经历及其亲属生卒,但多数记载的是有关秦统一战争的大 事,是研究战国末年和秦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可补《史记》的不足,纠正《史 记》记载的一些错误和混乱。又如《法律答问》以“秦”与“夏”对称,谈 到“欲去夏”、“欲去秦属”、“者(诸)候(侯)客节(即)来使入秦, 当以玉问王”等等,当写成于秦完成统一以前。这不仅是研究秦国法律的重 要资料,而且是深入分析研究秦国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版,1970 年)包括秦简除《日书》 以外八种的全部释文、注释,其中的六种并附有语译,可供参考。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四十卷。原书在宋代已经佚失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
是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曰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 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与发展,自成一部巨著。书中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 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 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 前最为全面而又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籍。书中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 其中多处引用《竹书纪年》等书,说明某些地点有关战国历史情况,都是研 究当时历史的资料。例如《沔水注》谈及秦将白起攻楚的别都鄢时,采用引 水灌城的进攻方式,使楚国军民沉死数十万,可以补充《史记》等书记载的 不足。 后世的研究者以杨守敬、熊会贞所撰《水经注疏》、《水经注图》最为 著名。可资参考。 《山海经》 古代地理著作,撰者不详。古本原有三十四篇,由于历代校订、删并, 至今仅存十八篇。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非出一人之手, 亦非一个时代所撰成。其中的十四篇是战国时期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 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 川Ⅰ丶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于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和神话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晋代郭璞作注,其后的考证注 释有清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疏》等。袁珂的《山 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便于初学。 《穆天子传》 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竹书《周易》、《纪年》、《琐语》和《周王 游行》,以今文改写后,《周王游行》改称《穆天子传》,作者不详。旧日题 晋郭璞注,六卷,计八千余字。书中的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故事,后一卷记 盛姬之死及其葬仪。该书文辞质朴,其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 部分较有小说意味。《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有相合处,其中保存了古 代东西方民族彼此友好交往的史料。《穆天子传》中虽有部分神话因素,但 如能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仍然是我们研究古史的参考资料
是经后人割裂改编而成。此书名曰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作 了二十倍于原书的补充与发展,自成一部巨著。书中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 一一穷源竟委,详细记述了所经地区山陵、原隰、城邑、关津的地理情况、 建置沿革和有关历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话传说,无不繁征博引,是六世纪 前最为全面而又系统的综合性地理书籍。书中引用书籍多至四百三十七种, 其中多处引用《竹书纪年》等书,说明某些地点有关战国历史情况,都是研 究当时历史的资料。例如《沔水注》谈及秦将白起攻楚的别都鄢时,采用引 水灌城的进攻方式,使楚国军民沉死数十万,可以补充《史记》等书记载的 不足。 后世的研究者以杨守敬、熊会贞所撰《水经注疏》、《水经注图》最为 著名。可资参考。 《山海经》 古代地理著作,撰者不详。古本原有三十四篇,由于历代校订、删并, 至今仅存十八篇。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非出一人之手, 亦非一个时代所撰成。其中的十四篇是战国时期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 西汉初年的作品。《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 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于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和神话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晋代郭璞作注,其后的考证注 释有清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疏》等。袁珂的《山 海经校译》(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 年),便于初学。 《穆天子传》 晋代从战国魏王墓中发现竹书《周易》、《纪年》、《琐语》和《周王 游行》,以今文改写后,《周王游行》改称《穆天子传》,作者不详。旧题 晋郭璞注,六卷,计八千余字。书中的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故事,后一卷记 盛姬之死及其葬仪。该书文辞质朴,其记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 部分较有小说意味。《穆天子传》与《竹书纪年》有相合处,其中保存了古 代东西方民族彼此友好交往的史料。《穆天子传》中虽有部分神话因素,但 如能去伪存真,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仍然是我们研究古史的参考资料
第三节诸子书 《论语》和《孟子》附《孝经》和《尔雅》 《论语》名称的使用,始于汉后。两汉时代,《论语》一书或单称为《论》, 如《隶释》卷八载《衡方碑》文:“仲尼既没,诸子缀《论》”,《论》即 指《论语》;或单称为《语》,如《后汉书邳彤传》引《论语》原文,谓“《语》 曰,一言可以兴邦”;或别称为《传》,如《汉书·扬雄传赞》:“《传》 莫大于《论语》”;或别称为《记》,如《后汉书·赵咨传》引《论语》原 文,谓“《记》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或详称为《论语说》,如《汉 书·郊祀志下》引《论语》原文,谓“《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论 语》之称为《论语》,已始于弟子撰集之时,其所以简称为《论》或《语〉 乃因行文的便利,至于别称为《传》或《记》,则是因为古代《论语》简策 的长度较短于经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 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多《问王》、《知道》”)。 《鲁》二十篇。”这就是说,《论语》在汉代,计凡三种:一曰《古论》, 二曰《齐论》,三曰《鲁论》。《齐论》有《问王》①、《知道》两篇,这 是《鲁论》所没有的。因此,《齐论》有二十二篇,《鲁论》只有二十篇。 《古论》也没有这两篇,但把《尧曰》篇“子张问于孔子”以下语句独立成 章,所以有两篇《子张》,比《鲁论》多了一篇,共二十一篇。魏何晏《论 语集解》序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 侯论》,为世所贵。”今本《论语》就是张禹的本子,它基本上是依据《鲁 论》并参考《齐论》编成的混合本。 《论语》各篇中对于孔子的称呼不尽相同,一般称为“子”,有时称“夫 子”,有时也称“孔子”。按照春秋时代的习惯,奴隶主贵族的家臣称他们 的主人为“子”。孔子的学生尊敬他们的老师也称为“子”,“子”是孔子 的学生对于他的称呼。称“孔子”的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者是更后 代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子”,所以对于孔子加以“孔”字,以资区 别。可见,《论语》的成书年代,总在战国时期,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或者是更后一代追述他们的老师所记忆之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上 论语》和《下论语》两部分。《上论语》的最后一篇《乡党》,是专记孔子 一生的生活习惯,好象是全书的结尾。很可能原来只有《上论语》,以后篇 幅越加越多,就又成为一本《下论语》。《上论语》中的文字简短,越往后 的记载越详细,甚至岀现了长篇大论,其可靠性也就比较差些。《论语》中 的各篇、各章,虽然有早晚的不同,如做深入研究,当然应当注意这点,但 般地说,《论语》中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极可信据,都可以引用。 《论语》学在两汉时代有今古文的派别。前述的《齐论》和《鲁论》属 今文,《古论》属古文,在当时都各有所传。其后张禹混合《鲁》、《齐》 成为《张侯论》。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 ①朱彝尊《经义考》曰:“今逸《论语》见于《说文》、《初学记》、《文选注》、《太平御览》等书, 其诠玉之属特详。窃疑《齐论》所逸二篇,其一为《问玉》,非《问王》也。考之篆文,三画正均者为 中画近上者为王,初无大异,因■玉为王耳”,说颇是
第三节 诸子书 《论语》和《孟子》附《孝经》和《尔雅》 《论语》名称的使用,始于汉后。两汉时代,《论语》一书或单称为《论》, 如《隶释》卷八载《衡方碑》文:“仲尼既没,诸子缀《论》”,《论》即 指《论语》;或单称为《语》,如《后汉书邳彤传》引《论语》原文,谓“《语》 曰,一言可以兴邦”;或别称为《传》,如《汉书·扬雄传赞》:“《传》 莫大于《论语》”;或别称为《记》,如《后汉书·赵咨传》引《论语》原 文,谓“《记》曰:……丧与其易也宁戚”:或详称为《论语说》,如《汉 书·郊祀志下》引《论语》原文,谓“《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论 语》之称为《论语》,已始于弟子撰集之时,其所以简称为《论》或《语》, 乃因行文的便利,至于别称为《传》或《记》,则是因为古代《论语》简策 的长度较短于经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 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多《问王》、《知道》”)。 《鲁》二十篇。”这就是说,《论语》在汉代,计凡三种:一曰《古论》, 二曰《齐论》,三曰《鲁论》。《齐论》有《问王》①、《知道》两篇,这 是《鲁论》所没有的。因此,《齐论》有二十二篇,《鲁论》只有二十篇。 《古论》也没有这两篇,但把《尧曰》篇“子张问于孔子”以下语句独立成 章,所以有两篇《子张》,比《鲁论》多了一篇,共二十一篇。魏何晏《论 语集解》序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 侯论》,为世所贵。”今本《论语》就是张禹的本子,它基本上是依据《鲁 论》并参考《齐论》编成的混合本。 《论语》各篇中对于孔子的称呼不尽相同,一般称为“子”,有时称“夫 子”,有时也称“孔子”。按照春秋时代的习惯,奴隶主贵族的家臣称他们 的主人为“子”。孔子的学生尊敬他们的老师也称为“子”,“子”是孔子 的学生对于他的称呼。称“孔子”的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者是更后一 代的学生,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子”,所以对于孔子加以“孔”字,以资区 别。可见,《论语》的成书年代,总在战国时期,大概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或者是更后一代追述他们的老师所记忆之孔子的言行录。《论语》包括《上 论语》和《下论语》两部分。《上论语》的最后一篇《乡党》,是专记孔子 一生的生活习惯,好象是全书的结尾。很可能原来只有《上论语》,以后篇 幅越加越多,就又成为一本《下论语》。《上论语》中的文字简短,越往后 的记载越详细,甚至出现了长篇大论,其可靠性也就比较差些。《论语》中 的各篇、各章,虽然有早晚的不同,如做深入研究,当然应当注意这点,但 一般地说,《论语》中记载孔子及孔门弟子的言行,极可信据,都可以引用。 《论语》学在两汉时代有今古文的派别。前述的《齐论》和《鲁论》属 今文,《古论》属古文,在当时都各有所传。其后张禹混合《鲁》、《齐》, 成为《张侯论》。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 ① 朱彝尊《经义考》曰:“今逸《论语》见于《说文》、《初学记》、《文选注》、《太平御览》等书, 其诠玉之属特详。窃疑《齐论》所逸二篇,其一为《问玉》,非《问王》也。考之篆文,三画正均者为玉, 中画近上者为王,初无大异,因■玉为王耳”,说颇是
为之注,盛行一时,但早已佚亡。其后注解《论语》的很多,今举其要者如 下:三国时期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此书是汇集 他以前的《论语》注解,所以称为《集解》。何晏是个玄学家,但这部书中 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外,没有玄学色彩。南朝时期有梁皇侃的《论语集解 义疏》(《知不足斋丛书》本),这是对于何晏的《集解》所作的疏。其中 有些玄学家对于《论语》的解释,可以作为研究魏晋玄学史料用。北宋时期 有邢昺的《论语疏》。这是邢昺对于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宋以后替 代了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的地位。《十三经注疏》本,就是邢昺的疏。 南宋时期有朱熹的《论语集注》,这是宋人注解《论语》的代表作。南宋还 有赵顺孙的《论语纂疏》,这是朱熹《四书集注》的疏,《通志堂经解》本。 清代的刘室楠撰有《论语正义》,他以何晏《集解》为主,而详采各家之说, 其详博程度超过旧疏,其中收集了许多清人对《论语》的研究成果,《续皇 清经解》本。初学者,可以先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列于子部儒家。 其升为经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孙奭新印 《孟子音义》;嘉佑6年(1061年),刻石备九经,已经尊崇《孟子》 王应麟《玉海》也说宋代以《孟子》升经,并论《论语》、《孟子》和《孝 经》为三小经。但从唐朝代宗宝应二年(763年),礼部侍郎杨绾疏请《论 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参见《唐书·选举志》),唐朝懿宗 咸通四年(863年)进士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参见《皮子文薮》和 《文献通考》)观之,可知《孟子》的升列经部,实始于唐而完成于宋。宋 代淳熙间朱熹以《论语》与《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并列,《四书》之名始立。元朝延佑间,复行科举,《四书》之名更见于功 令。于是《孟子》遂与《论语》并称,而由于部儒家而上跻于经部矣。 关于《孟子》的作者问题,历来学者则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史记·孟 荀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清周广业在其《孟子四考》四《论七篇非尽自著》中又说:“此书 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 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其后 编次遗文,又疑乐正子及公都子、屋卢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由此可 以断定《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等人,追述孟子的言行的著作,并非 孟子的自著。 现行的《孟子》计七篇,《汉书·艺文志》却著录为“《孟子》十一篇” 东汉赵岐作的《孟子注》也只七篇。赵岐的《孟子题辞》说“又有外书四篇 《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 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志》所著录的十一篇, 大概包括内书七篇,外书四篇。赵岐所注的是内书七篇。外书四篇,早已亡 佚。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自署为宋朝熙时子注,《函海》本,《经苑》 本),系明人伪造,不足信。 注释《孟子》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东汉赵岐的《孟子注》,解释较 少附会。《十三经注疏》本就是赵岐注,北宋孙奭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 注》,是宋代注释《孟子》的代表作,发挥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南宋赵顺孙 的《孟子集注纂疏》(《通志堂经解》本),发挥了朱熹的《集注》。清代 焦循的《孟子正义》(《皇清经解》本),以赵岐注为主,搜集清代学者考
为之注,盛行一时,但早已佚亡。其后注解《论语》的很多,今举其要者如 下:三国时期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十三经注疏》本),此书是汇集 他以前的《论语》注解,所以称为《集解》。何晏是个玄学家,但这部书中 注重训诂,除个别地方外,没有玄学色彩。南朝时期有梁皇侃的《论语集解 义疏》(《知不足斋丛书》本),这是对于何晏的《集解》所作的疏。其中 有些玄学家对于《论语》的解释,可以作为研究魏晋玄学史料用。北宋时期 有邢昺的《论语疏》。这是邢昺对于何晏《论语集解》所作的疏,宋以后替 代了皇侃的《论语集解义疏》的地位。《十三经注疏》本,就是邢昺的疏。 南宋时期有朱熹的《论语集注》,这是宋人注解《论语》的代表作。南宋还 有赵顺孙的《论语纂疏》,这是朱熹《四书集注》的疏,《通志堂经解》本。 清代的刘室楠撰有《论语正义》,他以何晏《集解》为主,而详采各家之说, 其详博程度超过旧疏,其中收集了许多清人对《论语》的研究成果,《续皇 清经解》本。初学者,可以先读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孟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都列于子部儒家。 其升为经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 年),孙奭新印 《孟子音义》;嘉佑 6 年(1061 年),刻石备九经,已经尊崇《孟子》; 王应麟《玉海》也说宋代以《孟子》升经,并论《论语》、《孟子》和《孝 经》为三小经。但从唐朝代宗宝应二年(763 年),礼部侍郎杨绾疏请《论 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参见《唐书·选举志》),唐朝懿宗 咸通四年(863 年)进士皮日休请立《孟子》为学科(参见《皮子文薮》和 《文献通考》)观之,可知《孟子》的升列经部,实始于唐而完成于宋。宋 代淳熙间朱熹以《论语》与《孟子》以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并列,《四书》之名始立。元朝延佑间,复行科举,《四书》之名更见于功 令。于是《孟子》遂与《论语》并称,而由于部儒家而上跻于经部矣。 关于《孟子》的作者问题,历来学者则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史记·孟 荀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清周广业在其《孟子四考》四《论七篇非尽自著》中又说:“此书 叙次数十年之行事,综述数十人之问答,断非辑自一时,出自一手。其始章 丑之徒追随左右,无役不从,于孟子之言动,无不熟察而详记之。……其后 编次遗文,又疑乐正子及公都子、屋卢子、孟仲子之门人与为之。”由此可 以断定《孟子》一书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等人,追述孟子的言行的著作,并非 孟子的自著。 现行的《孟子》计七篇,《汉书·艺文志》却著录为“《孟子》十一篇”。 东汉赵岐作的《孟子注》也只七篇。赵岐的《孟子题辞》说“又有外书四篇: 《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 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汉志》所著录的十一篇, 大概包括内书七篇,外书四篇。赵岐所注的是内书七篇。外书四篇,早已亡 佚。现在所传的《孟子外书》(自署为宋朝熙时子注,《函海》本,《经苑》 本),系明人伪造,不足信。 注释《孟子》的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种:东汉赵岐的《孟子注》,解释较 少附会。《十三经注疏》本就是赵岐注,北宋孙奭疏。南宋朱熹的《孟子集 注》,是宋代注释《孟子》的代表作,发挥了孟子的唯心主义。南宋赵顺孙 的《孟子集注纂疏》(《通志堂经解》本),发挥了朱熹的《集注》。清代 焦循的《孟子正义》(《皇清经解》本),以赵岐注为主,搜集清代学者考
订《孟子》的成果,加上焦循所作的注释汇编而成,是研究《孟子》的很好 的参考书。初学者可先读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中,只有《孝经》自始即称为《经》。 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 故曰《孝经》。”经字,有常道、常法和永恒不变之义,而《孝经》就是阐 发先秦时期父家长制下的宗法孝道的重要典籍。《孝经》的作者为谁,历来 说法不一。其中的曾子门人编录说,即将孔子述说孝道的语录集辑起来,著 于竹帛,传诸后世,系出于曾子门人之手,似较妥当。《孝经》也有今文与 古文之别。前者系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由河间人颜芝所秘藏,才幸免佚亡。 到了汉惠帝废除挟书后,始由芝之子贞,献于河间献王。由于该书系用汉隶 书写,故称今文《孝经》。又汉武帝时,拆毁鲁恭王所居孔子旧宅,由其壁 中得到《尚书》、《论语》和《孝经》,皆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 经》。《孝经》虽有今古文之分,但其于孝道的阐发,并无什么不同。《孝 经》在儒家书中,虽无特殊精义,但以其了解当时社会,特别是宗法关系, 由于其书浅近易解,比较方便 《尔雅》是古代的词典,它附属于经部,并无什么理由,完全出于因袭 的观念,现行的《尔雅》凡十九篇。《尔雅》二字,或作《尔疋》,又作《迩 疋》(见《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注》引张晏注说,“尔,近也;雅, 正也。”清阮元解释说:“《尔雅》一书,皆引古今天下之异言以近于正言。 夫曰近者,明乎其有异也。正言者,犹今官话也。近正者,各省土音近于官 ■者也”(见《揅经室集》卷三《与郝兰皋户部论〈尔雅〉书》)。阮氏之 说,非常详明。《尔雅》一书,在训诂名物方面,尤为详尽,因而对于先秦 史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荀子》 儒家孟荀并称。荀子的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较大,汉朝有许多传经的人 都是荀子的后学。荀子对于古代经典的传授,有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 的唯物论思想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欢迎,《荀子》一书自唐杨倞作注后,直到 清朝才又有人开始研究。 《汉书·艺文志》云:“《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自注说:“名况, 赵人,为齐稷下祭酒。”“荀”、“孙”音同,孙卿就是荀卿。现存刘向的 叙录,题“《荀卿新书》三十二篇”。《汉志》中的三十三篇,应是三十二 篇,现存的《荀子》仍是三十二篇。杨倞把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并把先后 次序作了一些变动,现有的《荀子》就是经他重新编排的。 在三十二篇中,《天论篇》提出了荀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非相篇》 提出了荀子的破除迷信思想;《正名篇》提出了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性恶论》提岀了荀子的人性论;《解蔽篇》提岀了荀子的方法论;《王制 篇》、《富国篇》等提岀了荀子的政治社会的思想;《礼论篇》提岀了荀子 关于春秋以来所谓礼的起源以“物”的“度量分界”的根据,便为引法入礼 开了大门;《乐论篇》提出了荀子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篇》、《修身篇》 提出了荀子关于教育的理论;《议兵篇》提出了荀子关于军事的理论;《非 十二子》和《解蔽篇》的一部分攻击了儒墨法与权谋诸家的学说;《成相篇》 用当时民歌体裁,叙述了荀子的政治思想;《赋篇》是荀子的文学作品。《汉
订《孟子》的成果,加上焦循所作的注释汇编而成,是研究《孟子》的很好 的参考书。初学者可先读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孝经》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中,只有《孝经》自始即称为《经》。 据《汉书·艺文志》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 故曰《孝经》。”经字,有常道、常法和永恒不变之义,而《孝经》就是阐 发先秦时期父家长制下的宗法孝道的重要典籍。《孝经》的作者为谁,历来 说法不一。其中的曾子门人编录说,即将孔子述说孝道的语录集辑起来,著 于竹帛,传诸后世,系出于曾子门人之手,似较妥当。《孝经》也有今文与 古文之别。前者系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由河间人颜芝所秘藏,才幸免佚亡。 到了汉惠帝废除挟书后,始由芝之子贞,献于河间献王。由于该书系用汉隶 书写,故称今文《孝经》。又汉武帝时,拆毁鲁恭王所居孔子旧宅,由其壁 中得到《尚书》、《论语》和《孝经》,皆用蝌蚪文字书写,故称古文《孝 经》。《孝经》虽有今古文之分,但其于孝道的阐发,并无什么不同。《孝 经》在儒家书中,虽无特殊精义,但以其了解当时社会,特别是宗法关系, 由于其书浅近易解,比较方便。 《尔雅》是古代的词典,它附属于经部,并无什么理由,完全出于因袭 的观念,现行的《尔雅》凡十九篇。《尔雅》二字,或作《尔疋》,又作《迩 疋》(见《经典释文》),颜师古《汉书注》引张晏注说,“尔,近也;雅, 正也。”清阮元解释说:“《尔雅》一书,皆引古今天下之异言以近于正言。 夫曰近者,明乎其有异也。正言者,犹今官话也。近正者,各省土音近于官 ■者也”(见《揅经室集》卷三《与郝兰皋户部论〈尔雅〉书》)。阮氏之 说,非常详明。《尔雅》一书,在训诂名物方面,尤为详尽,因而对于先秦 史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荀 子》 儒家孟荀并称。荀子的思想在战国末期影响较大,汉朝有许多传经的人 都是荀子的后学。荀子对于古代经典的传授,有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他 的唯物论思想不为封建统治者所欢迎,《荀子》一书自唐杨倞作注后,直到 清朝才又有人开始研究。 《汉书·艺文志》云:“《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自注说:“名况, 赵人,为齐稷下祭酒。”“荀”、“孙”音同,孙卿就是荀卿。现存刘向的 叙录,题“《荀卿新书》三十二篇”。《汉志》中的三十三篇,应是三十二 篇,现存的《荀子》仍是三十二篇。杨倞把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并把先后 次序作了一些变动,现有的《荀子》就是经他重新编排的。 在三十二篇中,《天论篇》提出了荀子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非相篇》 提出了荀子的破除迷信思想;《正名篇》提出了荀子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性恶论》提出了荀子的人性论;《解蔽篇》提出了荀子的方法论;《王制 篇》、《富国篇》等提出了荀子的政治社会的思想;《礼论篇》提出了荀子 关于春秋以来所谓礼的起源以“物”的“度量分界”的根据,便为引法入礼 开了大门;《乐论篇》提出了荀子关于音乐的理论;《劝学篇》、《修身篇》 提出了荀子关于教育的理论;《议兵篇》提出了荀子关于军事的理论;《非 十二子》和《解蔽篇》的一部分攻击了儒墨法与权谋诸家的学说;《成相篇》 用当时民歌体裁,叙述了荀子的政治思想;《赋篇》是荀子的文学作品。《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