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三十一篇, 《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关于《风》、《雅》、《颂》 的区别,历来看法,颇有分歧,较为重要的约有以下三说:《诗大序》以为 由于诗篇内容的不同°;《诗辨妄》以为由于诗篇作者的不同;《诗说》 以为由于诗篇音调的不同°。但据现存的《风》、《雅》、《颂》加以考校, 都有难通之点,所以这个问题仍是经学史上没有解决的课题。 《诗经》的创作时代,大致从西周至春秋,少数据说成书于克商以前的 先周时期。《诗经》中所反映之地域,以《国风》考之,《秦》、《王》 《豳》,约当今之陕西省和河南、甘肃两省的一部分;《唐》,约当今之山 西省;《魏》,约当今之山西、河南两省的接境处;《邶》、《鄘》、《卫》 《郑》、《陈》、《桧》,约当今之河北省的西南部和河南省;《齐》、《曹》、 和《颂》中之《鲁》,正当今之山东省;《周南》、《召南》中的《汝坟》 《汉广》、《江有汜》诸篇,约当今之河南省的南部和湖北省的北部。所以, 《诗》中诸诗,可以说是反映古代中原地区的作品;其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 最南当在长江以北。《国风》是列国的民歌,占《诗经》的一半以上。由于 多是采自民间,富于人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生活、劳动和斗争情状, 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也较为流畅,篇章紧凑,语言明快,节奏感 强,铿锵有声,文学价值极高。《雅》,是周族地区的乐歌,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发展过程、农业生产情况、江南流域的开拓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横征 暴敛,人民倍受剥削的生活,其中亦有由于周室衰微,奴隶主贵族哀叹日暮 途穷之作等,史料价值颇高。《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歌颂奴隶主贵族 的宗功祖德,粉饰太平,语言简古,诘屈聱牙,思想和内容都较僵化,与《尚 书》和铜器铭文类似,但富于史料价值。 今文《诗》,汉初即有三派,所设博士中分成三家:一曰《鲁诗》,为 鲁人申培所传;一曰《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一曰《韩诗》,为燕人 韩婴所传。另外一部未立于学官的古文《诗》称《毛诗》,在民间私相传授 后来,三家诗全亡佚,《毛诗》反而独得流传至今。现在收存于《十三经》 中的《毛诗》,就是古文诗《毛传》本 研治《诗经》的重要参考书有: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此书多驳宋 人之说,读之可以知其大略。朱熹的《诗经集传》、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 释》和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为毛、郑之学。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 ①《诗大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 由废兴也。改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见《毛诗正义》卷一) ②宋朝郑樵《诗辨妄》说:“《风》者出于土气,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而其言 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 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颂》者,初无讽诵,惟以铺张勋德而已:其辞严,其声有节,不敢琐 言艺言,以示有所尊,故曰《颂》。”(转引自周予同:《群经概论》第36页) ③清朝惠周惕《诗说》说:“《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 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 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平,曲而有宜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 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
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三十一篇, 《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关于《风》、《雅》、《颂》 的区别,历来看法,颇有分歧,较为重要的约有以下三说:《诗大序》以为 由于诗篇内容的不同①;《诗辨妄》以为由于诗篇作者的不同②;《诗说》 以为由于诗篇音调的不同③。但据现存的《风》、《雅》、《颂》加以考校, 都有难通之点,所以这个问题仍是经学史上没有解决的课题。 《诗经》的创作时代,大致从西周至春秋,少数据说成书于克商以前的 先周时期。《诗经》中所反映之地域,以《国风》考之,《秦》、《王》、 《豳》,约当今之陕西省和河南、甘肃两省的一部分;《唐》,约当今之山 西省;《魏》,约当今之山西、河南两省的接境处;《邶》、《鄘》、《卫》、 《郑》、《陈》、《桧》,约当今之河北省的西南部和河南省;《齐》、《曹》、 和《颂》中之《鲁》,正当今之山东省;《周南》、《召南》中的《汝坟》、 《汉广》、《江有汜》诸篇,约当今之河南省的南部和湖北省的北部。所以, 《诗》中诸诗,可以说是反映古代中原地区的作品;其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 最南当在长江以北。《国风》是列国的民歌,占《诗经》的一半以上。由于 多是采自民间,富于人民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生活、劳动和斗争情状, 表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其形式也较为流畅,篇章紧凑,语言明快,节奏感 强,铿锵有声,文学价值极高。《雅》,是周族地区的乐歌,反映了当时社 会的发展过程、农业生产情况、江南流域的开拓和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横征 暴敛,人民倍受剥削的生活,其中亦有由于周室衰微,奴隶主贵族哀叹日暮 途穷之作等,史料价值颇高。《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歌颂奴隶主贵族 的宗功祖德,粉饰太平,语言简古,诘屈聱牙,思想和内容都较僵化,与《尚 书》和铜器铭文类似,但富于史料价值。 今文《诗》,汉初即有三派,所设博士中分成三家:一曰《鲁诗》,为 鲁人申培所传;一曰《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一曰《韩诗》,为燕人 韩婴所传。另外一部未立于学官的古文《诗》称《毛诗》,在民间私相传授。 后来,三家诗全亡佚,《毛诗》反而独得流传至今。现在收存于《十三经》 中的《毛诗》,就是古文诗《毛传》本。 研治《诗经》的重要参考书有:陈启源的《毛诗稽古编》。此书多驳宋 人之说,读之可以知其大略。朱熹的《诗经集传》、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 释》和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为毛、郑之学。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 ① 《诗大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 以戒,故曰风。……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 由废兴也。改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 也。”(见《毛诗正义》卷一) ② 宋朝郑樵《诗辨妄》说:“《风》者出于土气,大概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言;其意虽远,而其言 浅近重复,故谓之《风》。《雅》者出朝廷士大夫;其言纯厚典则,其体抑扬顿挫,非复小夫、贱隶、妇 人、女子所能言者,故曰《雅》、《颂》者,初无讽诵,惟以铺张勋德而已;其辞严,其声有节,不敢琐 言艺言,以示有所尊,故曰《颂》。”(转引自周予同:《群经概论》第 36 页) ③ 清朝惠周惕《诗说》说:“《风》、《雅》、《颂》以音别也。……按《乐记》师乙曰:‘广大而静, 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季札观乐,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 而不贰,怨而不言。’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平,曲而有宜体。’据此,则大小二《雅》,当 以音乐别之,不以政之大小论也
魏源的《诗古微》,为三家之学。三家之中,《齐诗》牵涉纬说,如欲明之 可看陈乔枞的《诗纬集证》。以《诗经》作史读者,对于《诗》之地理,亦 需考究,可看朱右曾的《诗地理征》。此外,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林义光的《诗经通释》和于省吾的《泽螺居诗经新征》,亦应一读。 《易经》 原名称《易》或《周易》。《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 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现在所存的《易经》正是 这个样子,可以说,《易经》这部书,从西汉末年直到现在,没有大的改变。 《易经》十二篇,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爻两种符 号和《卦辞》、《爻辞》两种说明文字,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 都有个卦的形象、卦的名称,卦名之后有说明本卦性质的《卦辞》。卦有六 爻,爻分阳爻、阴爻,有《爻辞》说明这一爻在本卦中的性质。以《易经》 的首卦《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 象,《乾》是这一卦的卦名,“元、亨、利、贞”是这一卦的《卦辞》。“初 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等为《爻辞》。 所谓爻,指每卦的六画。“”为阳爻,“—”为阴爻。阳爻称为“九 阴爻称为“六”。它的次第,由下而上,所以《乾卦》的初爻称“初九”, 二爻称“九二”,三爻称“九三”,四爻称“九四”,五爻称“九五”,六 爻称“上九”。经上下篇就是这样构成的,本来是专为占卦用的,占卦的人 占着哪一卦的哪一爻,看《卦辞》、《爻辞》是怎样讲的,据说就可以知道 听问事的吉凶。但是,就其整个组织和某些《爻辞》的涵义看来,其中也有 一些哲学思想和历史事实。 传的部分包括《彖辞上》、《彖辞下》、《象辞上》、《象辞下》、《系 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就是所 谓的“十翼”。《象辞》是解释《卦辞》的,以《乾卦》为例,如:“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一段就是。《象辞》分为“大 象 小象”。“大象”是解释全卦所从的象,如:“象曰: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小象”是解释每爻所从的象,也即解释《爻辞》,如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一段。《易经》六十四 卦分为上下篇,所以《彖辞》和《象辞》也分上下。《系辞》偏于说理,大 致追述《易》义的起源,推论《易》学的作用,或解释卦义以补充《彖辞》 《象辞》。为了简编繁重,分为上下: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不言 而信,存乎德行”为《系辞上》,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诬善之 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为《系辞下》。《文言》所谓“文饰之言 专解乾坤两卦;因为乾坤为《易》的门户,其它卦爻都由乾坤而出,所以特 作《文言》,今本《易经》附于乾坤二卦之后。《说卦》偏于说象,大致陈 说八卦的德业、变化与法象。《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相承相生的次序。《杂 卦》杂举六十四卦的卦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说卦》、《序卦》 和《杂卦》,今本《易经》都另立卷帙,很易明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引证《系辞》时称为《易大传》,可见《系辞》原有《大传》之
魏源的《诗古微》,为三家之学。三家之中,《齐诗》牵涉纬说,如欲明之, 可看陈乔枞的《诗纬集证》。以《诗经》作史读者,对于《诗》之地理,亦 需考究,可看朱右曾的《诗地理征》。此外,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林义光的《诗经通释》和于省吾的《泽螺居诗经新征》,亦应一读。 《易 经》 原名称《易》或《周易》。《汉书·艺文志》著录“《易经》十二篇”。 颜师古注云:“上下经及《十翼》,故十二篇。”现在所存的《易经》正是 这个样子,可以说,《易经》这部书,从西汉末年直到现在,没有大的改变。 《易经》十二篇,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包括卦、爻两种符 号和《卦辞》、《爻辞》两种说明文字,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 都有个卦的形象、卦的名称,卦名之后有说明本卦性质的《卦辞》。卦有六 爻,爻分阳爻、阴爻,有《爻辞》说明这一爻在本卦中的性质。以《易经》 的首卦《乾卦》为例,“■《乾》: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 象,《乾》是这一卦的卦名,“元、亨、利、贞”是这一卦的《卦辞》。“初 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 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等为《爻辞》。 所谓爻,指每卦的六画。“—”为阳爻,“——”为阴爻。阳爻称为“九”, 阴爻称为“六”。它的次第,由下而上,所以《乾卦》的初爻称“初九”, 二爻称“九二”,三爻称“九三”,四爻称“九四”,五爻称“九五”,六 爻称“上九”。经上下篇就是这样构成的,本来是专为占卦用的,占卦的人 占着哪一卦的哪一爻,看《卦辞》、《爻辞》是怎样讲的,据说就可以知道 听问事的吉凶。但是,就其整个组织和某些《爻辞》的涵义看来,其中也有 一些哲学思想和历史事实。 传的部分包括《彖辞上》、《彖辞下》、《象辞上》、《象辞下》、《系 辞上》、《系辞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就是所 谓的“十翼”。《象辞》是解释《卦辞》的,以《乾卦》为例,如:“彖曰: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一段就是。《象辞》分为“大 象”、“小象”。“大象”是解释全卦所从的象,如:“象曰:天行健,君 子以自强不息。”“小象”是解释每爻所从的象,也即解释《爻辞》,如: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一段。《易经》六十四 卦分为上下篇,所以《彖辞》和《象辞》也分上下。《系辞》偏于说理,大 致追述《易》义的起源,推论《易》学的作用,或解释卦义以补充《彖辞》、 《象辞》。为了简编繁重,分为上下: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不言 而信,存乎德行”为《系辞上》,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诬善之 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为《系辞下》。《文言》所谓“文饰之言”, 专解乾坤两卦;因为乾坤为《易》的门户,其它卦爻都由乾坤而出,所以特 作《文言》,今本《易经》附于乾坤二卦之后。《说卦》偏于说象,大致陈 说八卦的德业、变化与法象。《序卦》说明六十四卦相承相生的次序。《杂 卦》杂举六十四卦的卦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说卦》、《序卦》 和《杂卦》,今本《易经》都另立卷帙,很易明了。司马迁在《史记·太史 公自序》中引证《系辞》时称为《易大传》,可见《系辞》原有《大传》之
称。《十翼》中的其他篇与《系辞》性质基本相同,所以都可以称为《易传》。 传是对于经所作的各种解释:翼有辅助的意思。《十翼》就是解释《易经》 的十篇著作的总称。 《易经》中经的部分,大概是成书于商周之际。《易传》中的《系辞下》 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爻辞也涉及一些古代历史上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不晚于西周初年,因此我们 可以推断《系辞》所说的那几句话是有相当根据的。经,由于大体上是西周 初年的作品,所以也称为《周易》。至于《易传》是孔子作的传统说法, 殆难成立。我们知道,孔子没有什么自己的著作,而《易传》也不是出自一 时一人之手,它大概是从战国到汉初有关解释《易经》的著作选辑。《汉书·艺 文志》著录《易传》“《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汉书·儒林传》 载:“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所谓《十翼》大 概就是这一类著作。至于说孔子对于《易经》非常重视,并且很有研究,当 是事实。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说他“韦编三绝”,《论语·述而》又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关于《易经》和《易传》 的时代及其作者,有些大同小异的传统说法,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卷一中 有比较详尽的叙述。 晋朝初年,在汲郡的战国魏王墓里发现的“竹书”中,有一部《周易》。 据杜预说,这部《周易》有上下篇,与当时流行的本子完全相同,但是没有 《彖》、《象》、《文言》和《系辞》(《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可见 战国时的《易经》本身只有上下篇。早期的《易经》,其经和《十翼》是分 别开来的,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彖》、《象》纂入经中,现在我们所 见的《易经》,每一卦的《卦辞》后面都接着有“彖曰”和“象曰”,每 爻的《爻辞》后面都跟着有“象曰”,这就是把《彖》、《象》和经合了起 来。《文言》也附在《乾卦》和《坤卦》的后面。其余的那些篇,由于带有 通论性质,所以没有和《卦辞》、《爻辞》合在一起。 《易经》的注解,比《尚书》的注解还要多。其中也有汉学和宋学之分, 即所谓“汉《易》”和“宋《易》”。按照过去的说法,汉《易》注重“象 数”,偏重自然现象;宋《易》注重“义理”,偏重社会现象。其实,这是 分别代表着两种思想体系,不是注释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其中的有关部分 由于能够反映一些注释者所处时代的哲学、历史史料,因此作为治史取材来 说也就无所谓孰轻孰重的问题。近人对于《易经》的研究,有了新的进步, 即剥去后人所加于《卦辞》、《爻辞》的神秘主义外衣,揭露出它的本来面 目。原来的《卦辞》、《爻辞》,有些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是古代 历史故事的传述,其中也有某些内容具有朴素的哲学意义,有史料价值。代 表这方面的注解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载《闻一多全集·古典新 义》),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李 镜池的《周易校释》(载《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二期)。高亨的《周易古经 今注》(中华书局版),是解释全经的,可以作为《易经》读本。 ①郭沫若在其《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周易》的爻辞里面,如上文所述有利用春秋中叶的晋事的痕 迹”(《周易之制作时代》第80页,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因此说它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虽是一 说,但说服力不强
称。《十翼》中的其他篇与《系辞》性质基本相同,所以都可以称为《易传》。 传是对于经所作的各种解释:翼有辅助的意思。《十翼》就是解释《易经》 的十篇著作的总称。 《易经》中经的部分,大概是成书于商周之际。《易传》中的《系辞下》 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 爻辞也涉及一些古代历史上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不晚于西周初年,因此我们 可以推断《系辞》所说的那几句话是有相当根据的。经,由于大体上是西周 初年的作品,所以也称为《周易》①。至于《易传》是孔子作的传统说法, 殆难成立。我们知道,孔子没有什么自己的著作,而《易传》也不是出自一 时一人之手,它大概是从战国到汉初有关解释《易经》的著作选辑。《汉书·艺 文志》著录《易传》“《周氏》二篇、《服氏》二篇”;《汉书·儒林传》 载:“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所谓《十翼》大 概就是这一类著作。至于说孔子对于《易经》非常重视,并且很有研究,当 是事实。因为《史记·孔子世家》说他“韦编三绝”,《论语·述而》又说: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关于《易经》和《易传》 的时代及其作者,有些大同小异的传统说法,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卷一中 有比较详尽的叙述。 晋朝初年,在汲郡的战国魏王墓里发现的“竹书”中,有一部《周易》。 据杜预说,这部《周易》有上下篇,与当时流行的本子完全相同,但是没有 《彖》、《象》、《文言》和《系辞》(《春秋经传集解·后序》)。可见, 战国时的《易经》本身只有上下篇。早期的《易经》,其经和《十翼》是分 别开来的,直到东汉末年,郑玄才把《彖》、《象》纂入经中,现在我们所 见的《易经》,每一卦的《卦辞》后面都接着有“彖曰”和“象曰”,每一 爻的《爻辞》后面都跟着有“象曰”,这就是把《彖》、《象》和经合了起 来。《文言》也附在《乾卦》和《坤卦》的后面。其余的那些篇,由于带有 通论性质,所以没有和《卦辞》、《爻辞》合在一起。 《易经》的注解,比《尚书》的注解还要多。其中也有汉学和宋学之分, 即所谓“汉《易》”和“宋《易》”。按照过去的说法,汉《易》注重“象 数”,偏重自然现象;宋《易》注重“义理”,偏重社会现象。其实,这是 分别代表着两种思想体系,不是注释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其中的有关部分, 由于能够反映一些注释者所处时代的哲学、历史史料,因此作为治史取材来 说也就无所谓孰轻孰重的问题。近人对于《易经》的研究,有了新的进步, 即剥去后人所加于《卦辞》、《爻辞》的神秘主义外衣,揭露出它的本来面 目。原来的《卦辞》、《爻辞》,有些是古人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是古代 历史故事的传述,其中也有某些内容具有朴素的哲学意义,有史料价值。代 表这方面的注解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载《闻一多全集·古典新 义》),顾颉刚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载《古史辨》第三册),李 镜池的《周易校释》(载《岭南学报》第九卷第二期)。高亨的《周易古经 今注》(中华书局版),是解释全经的,可以作为《易经》读本。 ① 郭沫若在其《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周易》的爻辞里面,如上文所述有利用春秋中叶的晋事的痕 迹”(《周易之制作时代》第 80 页,人民出版社 1954 年 版),因此说它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这虽是一 说,但说服力不强
《周礼》、《仪礼》与《礼记》 《周礼》、《仪礼》和《礼记》,今日合称“三礼”。“三礼”之名, 起于东汉之末。郑玄注“三礼”后,特崇《周礼》,而后人又崇郑学,于是 《周礼》就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十三经中,所以将《周礼》列于《仪礼》 之前,殆以此也。 《左传》中经常提及的《周礼》,可能是周公的旧典,不一定是今日的 《周礼》。现在的《周礼》,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本名《周官》(《史记·封 禅书》),也称《周官经》(《汉书·艺文志》),后称《周官礼》(《汉 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又尊称《礼经》(荀悦《汉纪》卷二十五)。《周 礼》凡六篇: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 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但《冬官》一篇,汉初河 间献王得到它时,业已亡佚,当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主要记载先秦时期的一些手工业制造过程中的操作规程。 《周礼》并非礼书,《大戴礼记》引用过它,司马迁、匡衡也引用过它, 无论如何不是王莽的伪造。其中大致综合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王室和各诸 侯国中出现的官制,也夹杂着战国时期的有关社会经济制度、政法制度、学 术思想和儒家王者大一统的思想成分。《周礼》的成书年代虽晚,但其中的 记载并不完全是理想,而有着现实的反映,可以与其他有关周代文献资料, 互通证明,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情状。 《周礼》为古文学派最重要的书籍,也是历来经学家争论最为激烈的文 献之一。关于《周礼》的出现,约有五说:一为汉武帝时发现(唐贾公彦《周 礼义疏》序《周礼》兴废引《马融传》);二为汉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河 间献王传》);三为河间献王时李氏所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或 说);四为与《古文尚书》等同时发现于孔壁(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 篇》引汉郑玄《六艺论》);五为与《逸礼》同为孔安国所献。清代孙诒让 《周礼正义》以为四、五两说虚妄,不足凭信;一、二、三说也参差不同 所以《周礼》一书,曾经引起宋学派和今文学派的怀疑。 《仪礼》是十三经中“三礼”的第二部书。《史记·儒林传》说:“诸 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 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这里所说的《士礼》 就是今之《仪礼》。《史记》所谓《礼》,止数《仪礼》,未及《周礼》和 《礼记》;《汉书·艺文志》著录《礼经》,也仅指《仪礼》的古今文,《礼 记》在百三十篇之记中,《周官经》别附于后。可见,西汉时人,仅认《仪 礼》为《礼经》,在“三礼”中的位置最高。 《仪礼》几十七篇,大体分为冠昏(《士冠礼》、《士昏礼》)、丧祭 (《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 《有司彻》和《丧服》),朝聘(《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 和射乡(《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和《大射礼》) 之礼。从上述诸礼中,可以考知我国古代的亲族关系、宗教思想、内政外交 情形以及当时的宫室、车马、衣服、饮食等制度,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一项重 要内容,是士大夫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业务,因而颇有史料价值。 ①参见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年第4期
《周礼》、《仪礼》与《礼记》 《周礼》、《仪礼》和《礼记》,今日合称“三礼”。“三礼”之名, 起于东汉之末。郑玄注“三礼”后,特崇《周礼》,而后人又崇郑学,于是 《周礼》就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十三经中,所以将《周礼》列于《仪礼》 之前,殆以此也。 《左传》中经常提及的《周礼》,可能是周公的旧典,不一定是今日的 《周礼》。现在的《周礼》,大约出现于战国时期,本名《周官》(《史记·封 禅书》),也称《周官经》(《汉书·艺文志》),后称《周官礼》(《汉 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又尊称《礼经》(荀悦《汉纪》卷二十五)。《周 礼》凡六篇:共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 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但《冬官》一篇,汉初河 间献王得到它时,业已亡佚,当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主要记载先秦时期的一些手工业制造过程中的操作规程。 《周礼》并非礼书,《大戴礼记》引用过它,司马迁、匡衡也引用过它, 无论如何不是王莽的伪造。其中大致综合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王室和各诸 侯国中出现的官制,也夹杂着战国时期的有关社会经济制度、政法制度、学 术思想和儒家王者大一统的思想成分。《周礼》的成书年代虽晚,但其中的 记载并不完全是理想,而有着现实的反映,可以与其他有关周代文献资料, 互通证明,说明中国古代社会的情状①。 《周礼》为古文学派最重要的书籍,也是历来经学家争论最为激烈的文 献之一。关于《周礼》的出现,约有五说:一为汉武帝时发现(唐贾公彦《周 礼义疏》序《周礼》兴废引《马融传》);二为汉河间献王所得(《汉书·河 间献王传》);三为河间献王时李氏所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引或 说);四为与《古文尚书》等同时发现于孔壁(唐孔颖达《礼记正义·曲礼 篇》引汉郑玄《六艺论》);五为与《逸礼》同为孔安国所献。清代孙诒让 《周礼正义》以为四、五两说虚妄,不足凭信;一、二、三说也参差不同, 所以《周礼》一书,曾经引起宋学派和今文学派的怀疑。 《仪礼》是十三经中“三礼”的第二部书。《史记·儒林传》说:“诸 学者多言礼,而鲁高堂生最本。《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 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这里所说的《士礼》 就是今之《仪礼》。《史记》所谓《礼》,止数《仪礼》,未及《周礼》和 《礼记》;《汉书·艺文志》著录《礼经》,也仅指《仪礼》的古今文,《礼 记》在百三十篇之记中,《周官经》别附于后。可见,西汉时人,仅认《仪 礼》为《礼经》,在“三礼”中的位置最高。 《仪礼》几十七篇,大体分为冠昏(《士冠礼》、《士昏礼》)、丧祭 (《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 《有司彻》和《丧服》),朝聘(《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 和射乡(《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和《大射礼》) 之礼。从上述诸礼中,可以考知我国古代的亲族关系、宗教思想、内政外交 情形以及当时的宫室、车马、衣服、饮食等制度,是当时社会生活中一项重 要内容,是士大夫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业务,因而颇有史料价值。 ① 参见杨向奎:《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山东大学学报》1954 年第 4 期
《仪礼》有两个问题到现在仍争论未决:一是《仪礼》的作者问题:二 是《仪礼》的完缺问题。关于前者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古文学派,以 为《仪礼》与《周礼》并为周公所作,贾公彦的《仪礼疏》说可为代表 在今文学派,以为《仪礼》为孔子所定,皮锡瑞的《三礼通论》说可以代表 ①。关于后者,今古文学也有绝不相同的两种看法。今文学家主张十七篇已 包括一切的《仪礼》。故以《仪礼》为完整的经典,清邵懿辰《礼经通论》 说可以为代表。古文学家主张《逸礼》三十九篇为可信,故以现存《仪礼》 十七篇为秦火的残烬。关于《逸礼》的发现,说法不一,所以今文学家根本 否认《逸礼》的发现,而认为是古文学家伪造的谰言。古文《逸礼》三十九 篇没有流传下来,它的亡佚时间,也无可考证。 《礼记》是孔门弟子讨论礼的理论和行礼的文字材料,属于《礼经》的 部分。《礼经》的传授,若以时代先后排列:西汉讲《仪礼》,东汉兼讲 《周礼》;差不多到了三国以后才始讲《礼记》。也就是说,《礼记》一书 之取得经典地位,是较晚的事。 《礼记》也称《小戴记》,为西汉《礼》今文学家戴圣所编纂,凡四十 九篇。这四十九篇的来源,为历来经学家争论颇烈的问题。现存的著录古代 书籍的目录,当推《汉书·艺文志》为最早,但其中没有著录《礼记》四十 九篇及《大戴礼》八十五篇,而只有“《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 “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的记载。到了汉末,郑玄撰《六艺论》说:“戴德 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 记》是也。”于是才开始分别大小《戴记》的篇数。到了唐初,陆德明《经 典释文序录》引晋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 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 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 即今之《礼记》是也。”于是始有小戴删《大戴记》以成《礼记》的话。《隋 书·经籍志》继起,更加附益,并说:“汉末,马融……又定《月令》一篇, 《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于是又有小戴删《大戴记》 为四十六篇而由马融增益三篇为四十九篇的主张。直到清代,学者们才开始 力驳小戴删大戴的话。例如,戴震以为刘向《别录》已说《礼记》四十九篇 小戴弟子桥仁已撰《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则马融增益三篇的主张绝不可靠 ①。钱大昕以为《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 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记》八十五篇,正合百三十 的数目,所以《小戴记》并非删《大戴记》而成。 《礼记》的成书虽然较晚,言辞间有附会,意义时有抵牾,但是其中所 ①贾公彦说:“《周礼》言周不言《仪》,《仪礼》言《仪》不言周,既同是周公摄政六年所制,题号不 同者:《周礼》取别夏、殷,故言周:《仪礼》不言周者,欲见兼有异代之法”(《仪礼疏·士冠礼第一》) ③皮锡瑞说:“《檀弓》云: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据此,则《士 丧》出于孔子,其余篇亦出于孔子可知”(《经学通论·三礼通论》《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邵懿辰之说 最通订正礼运射御之误当作射乡尤为精确》)。皮氏在其《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中也坚持此说,如 云:“《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补增,皆未可 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 ①详见《东原集·大戴礼记后语 详见《廿二史考异·汉书考异
《仪礼》有两个问题到现在仍争论未决:一是《仪礼》的作者问题:二 是《仪礼》的完缺问题。关于前者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古文学派,以 为《仪礼》与《周礼》并为周公所作,贾公彦的《仪礼疏》说可为代表①; 在今文学派,以为《仪礼》为孔子所定,皮锡瑞的《三礼通论》说可以代表 ①。关于后者,今古文学也有绝不相同的两种看法。今文学家主张十七篇已 包括一切的《仪礼》。故以《仪礼》为完整的经典,清邵懿辰《礼经通论》 说可以为代表。古文学家主张《逸礼》三十九篇为可信,故以现存《仪礼》 十七篇为秦火的残烬。关于《逸礼》的发现,说法不一,所以今文学家根本 否认《逸礼》的发现,而认为是古文学家伪造的谰言。古文《逸礼》三十九 篇没有流传下来,它的亡佚时间,也无可考证。 《礼记》是孔门弟子讨论礼的理论和行礼的文字材料,属于《礼经》的 一部分。《礼经》的传授,若以时代先后排列:西汉讲《仪礼》,东汉兼讲 《周礼》;差不多到了三国以后才始讲《礼记》。也就是说,《礼记》一书 之取得经典地位,是较晚的事。 《礼记》也称《小戴记》,为西汉《礼》今文学家戴圣所编纂,凡四十 九篇。这四十九篇的来源,为历来经学家争论颇烈的问题。现存的著录古代 书籍的目录,当推《汉书·艺文志》为最早,但其中没有著录《礼记》四十 九篇及《大戴礼》八十五篇,而只有“《记》,百三十一篇”,班固自注: “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的记载。到了汉末,郑玄撰《六艺论》说:“戴德 传《记》八十五篇,则《大戴礼》是也;戴圣传《礼》四十九篇,则此《礼 记》是也。”于是才开始分别大小《戴记》的篇数。到了唐初,陆德明《经 典释文序录》引晋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说:“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 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 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 即今之《礼记》是也。”于是始有小戴删《大戴记》以成《礼记》的话。《隋 书·经籍志》继起,更加附益,并说:“汉末,马融……又定《月令》一篇, 《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于是又有小戴删《大戴记》 为四十六篇而由马融增益三篇为四十九篇的主张。直到清代,学者们才开始 力驳小戴删大戴的话。例如,戴震以为刘向《别录》已说《礼记》四十九篇, 小戴弟子桥仁已撰《礼记章句》四十九篇,则马融增益三篇的主张绝不可靠 ①。钱大昕以为《小戴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以 简策重多,分为上下,实止四十六篇,合《大戴记》八十五篇,正合百三十 一的数目,所以《小戴记》并非删《大戴记》而成②。 《礼记》的成书虽然较晚,言辞间有附会,意义时有抵牾,但是其中所 ① 贾公彦说:“《周礼》言周不言《仪》,《仪礼》言《仪》不言周,既同是周公摄政六年所制,题号不 同者:《周礼》取别夏、殷,故言周;《仪礼》不言周者,欲见兼有异代之法”(《仪礼疏·士冠礼第一》)。 ① 皮锡瑞说:“《檀弓》云: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据此,则《士 丧》出于孔子,其余篇亦出于孔子可知”(《经学通论·三礼通论》《论礼十七篇为孔子所定邵懿辰之说 最通订正礼运射御之误当作射乡尤为精确》)。皮氏在其《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中也坚持此说,如 云:“《仪礼》十七篇,虽周公之遗,然当时或不止此数而孔子删定,或并不及此数而孔子补增,皆未可 知。观‘孺悲学士丧礼于孔子,《士丧礼》于是乎书’,则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 ① 详见《东原集·大戴礼记后语》。 ② 详见《廿二史考异·汉书考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