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病榻上为本书题了字,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白寿彝于北京 1991年4月30日
是在病榻上为本书题了字,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白寿彝 于北京 1991 年 4 月 30 日
中国通史(3)
中国通史 (3)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文献是具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自《隋书经 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世书目多沿用之。但以今日的科学分类 眼光视之,问题颇多。以经部为例,如《周易》、《论语》、《孝经》、《孟 子》,实为哲学类书;《尚书》和《春秋》三传,实为史学类书;《周礼》 《礼记》和《仪礼》乃是社会科学类书;《诗经》则是文学类书;《乐》则 音乐类书;《尔雅》与《说文》、字书等同为语言类书。子部所括,其类尤 杂。史部之书,虽然较之经、子两部单纯,然亦杂有政书、目录等类。只有 集部所收皆为文学类书,与今日图书分类的标准大体相合。 以四部分类,自然不能不分列子目。类目之分,至《四库全书总目》而 大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每部之首皆有总叙。总叙中不但概述每部分 为若干类,而且论及其学术流变,因而读之不但可以知晓我国古籍的概略, 而且对于我国古代学术的大势,亦可略见其律涯。 历史科学的研究,是需要正确地详细地占有史料的。今天我们要研究商 周时期的历史,除考古资料、古文字学等资料外,还需要依靠文献资料而取 得。有关这一时期的古籍,主要有以下各种,特分别予以论述。论述的次序, 大体上仍沿用旧有的四部分类而略有变改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文献是具有历史价值之反映人类活动的文字记录。我国古籍,自《隋书·经 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后世书目多沿用之。但以今日的科学分类 眼光视之,问题颇多。以经部为例,如《周易》、《论语》、《孝经》、《孟 子》,实为哲学类书;《尚书》和《春秋》三传,实为史学类书;《周礼》、 《礼记》和《仪礼》乃是社会科学类书;《诗经》则是文学类书;《乐》则 音乐类书;《尔雅》与《说文》、字书等同为语言类书。子部所括,其类尤 杂。史部之书,虽然较之经、子两部单纯,然亦杂有政书、目录等类。只有 集部所收皆为文学类书,与今日图书分类的标准大体相合。 以四部分类,自然不能不分列子目。类目之分,至《四库全书总目》而 大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每部之首皆有总叙。总叙中不但概述每部分 为若干类,而且论及其学术流变,因而读之不但可以知晓我国古籍的概略, 而且对于我国古代学术的大势,亦可略见其律涯。 历史科学的研究,是需要正确地详细地占有史料的。今天我们要研究商 周时期的历史,除考古资料、古文字学等资料外,还需要依靠文献资料而取 得。有关这一时期的古籍,主要有以下各种,特分别予以论述。论述的次序, 大体上仍沿用旧有的四部分类而略有变改
第一节五经 《尚书》附《逸周书》 秦代以前的经传诸子中,凡引《尚书》,皆但称《书》,至汉初抬有《尚 书》之称。《尚书》者,“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孔颖达《尚 书正义》),亦即“上古之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后世因其为 群经之一,故又称之为《书经》。 相传古时《尚书》凡三千余篇,至孔子删定为百篇。按,孔子以《诗》 《书》教弟子,《尚书》曾经孔子编次,当属事实,惟孔子删书之说,恐不 足信 据史传所载,秦火后,山东伏生(亦称伏胜)取出其藏于壁中的《尚书》 十八篇(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汉文帝时,使晁错就伏生 习《尚书》,伏生亦以此在齐传授生徒,于是此二十八篇始传于世。一说伏 生年老牙缺,口音难懂,由他女儿代传,所以记录下来的错误颇多。伏生传 的《尚书》,系用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历代学者考订,大致可 靠。《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蝌蚪文) 也。”其中的《尚书》较伏生所传者多十六篇(其中的《九共》一篇,分之 则为九篇,所以亦云多二十四篇),称为《古文尚书》。但因当时朝廷不重 视这个古文本,所以到了光武帝时,即失去《武成》一篇;至西晋永嘉年间, 其余的十五篇,亦全亡佚。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献 《古文尚书》五十八篇。这五十八篇,就是伪撰之二十五篇加上《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三篇,并书序共五十九篇。唐代颁布《五经正义》为取士 标准,《书》取伪孔安国《传》,于是该书愈益盛行。到了宋代吴棫作《书 稗传》,始疑这二十五篇及孔安国《传》为伪。朱熹《语录》中也颇有疑辞。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始明斥其为伪作,但论证还不确切。淸初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列举一百二十八证,以明此二十五篇为伪书,于 是遂成定谳。丁晏作《尚书余论》,更证明这是晋之王肃所伪作。到了现在 这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尚书传》的公案,总算是经学史上已经解决 的问题。 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 篇首的二十八字 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 (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 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 《金滕》,《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 《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 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 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 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 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
第一节 五经 《尚书》附《逸周书》 秦代以前的经传诸子中,凡引《尚书》,皆但称《书》,至汉初抬有《尚 书》之称。《尚书》者,“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孔颖达《尚 书正义》),亦即“上古之书”(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后世因其为 群经之一,故又称之为《书经》。 相传古时《尚书》凡三千余篇,至孔子删定为百篇。按,孔子以《诗》、 《书》教弟子,《尚书》曾经孔子编次,当属事实,惟孔子删书之说,恐不 足信。 据史传所载,秦火后,山东伏生(亦称伏胜)取出其藏于壁中的《尚书》 二十八篇(合《顾命》和《康王之诰》为一篇)。汉文帝时,使晁错就伏生 习《尚书》,伏生亦以此在齐传授生徒,于是此二十八篇始传于世。一说伏 生年老牙缺,口音难懂,由他女儿代传,所以记录下来的错误颇多。伏生传 的《尚书》,系用隶书写成,故名今文《尚书》,经历代学者考订,大致可 靠。《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 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蝌蚪文) 也。”其中的《尚书》较伏生所传者多十六篇(其中的《九共》一篇,分之 则为九篇,所以亦云多二十四篇),称为《古文尚书》。但因当时朝廷不重 视这个古文本,所以到了光武帝时,即失去《武成》一篇;至西晋永嘉年间, 其余的十五篇,亦全亡佚。东晋元帝时,忽有豫章内史梅赜(或作梅颐)献 《古文尚书》五十八篇。这五十八篇,就是伪撰之二十五篇加上《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析为三十三篇,并书序共五十九篇。唐代颁布《五经正义》为取士 标准,《书》取伪孔安国《传》,于是该书愈益盛行。到了宋代吴棫作《书 稗传》,始疑这二十五篇及孔安国《传》为伪。朱熹《语录》中也颇有疑辞。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始明斥其为伪作,但论证还不确切。清初阎若璩 作《古文尚书疏证》八卷,列举一百二十八证,以明此二十五篇为伪书,于 是遂成定谳。丁晏作《尚书余论》,更证明这是晋之王肃所伪作。到了现在, 这伪《古文尚书》及伪孔安国《尚书传》的公案,总算是经学史上已经解决 的问题。 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 合编本。其中属于《今文尚书》的有《尧典》(包括《舜典》,但无《舜典》 篇首的二十八字)、《皋陶谟》(包括《益稷篇》)、《禹贡》、《甘誓》 (以上为虞夏书)、《汤誓》、《盘庚》(包括上、中、下三篇)、《高宗 肜日》、《西伯勘黎》、《微子》(以上为商书)、《牧誓》、《洪范》、 《金縢》,《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 《多士》、《无逸》、《君奭》、《多方》、《立政》、《顾命》(包括《康 王之诰篇》)、《费誓》、《吕刑》、《文侯之命》、《秦誓》(以上为周 书)共二十八篇,注疏本分为三十三篇。每篇的写成年代各不相同,记录了 涉及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中商周王朝的历史,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反映 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论,而且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阶 级斗争方面的情况,以及古代天文和地理等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今《十 三经注疏》本《尚书》中,除上述诸篇外,另有《大禹谟》、《五子之歌》
《胤正》、《仲虺》、《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 《咸有一德》、《说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 《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宫》、《君陈》 《毕命》、《君牙》和《冏命》等,计二十五篇,都是晚出的伪书,虽然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引用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关于《尚书》的注释,非常之多,现存有三种代表性著作:(一)《尚 书注疏》,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伪孔安国传的一部分语句,并非凭空 捏造出来,有一定的根据,其中的名物训诂,大部分是准确的。孔颖达的疏 又对这些注文加以解释,对于读者,很有帮助。《十三经注疏》最好的版本 是清朝阮元刻本,书中附有校勘记,可以看出各种版本的异同。今传《十三 经注疏》,皆宋人所集刊,其中《易》、《书》、《诗》、《三礼》、《左 传》、《谷梁传》,皆唐人疏。疏《公羊传》的徐彦,时代难以确考,但也 必在唐代以前。《论语》、《孝经》、《尔雅》,皆宋代邢昺疏,也多以旧 疏为本。惟《孟子》疏题为宋代孙奭,实为邵武士人伪托,详见《朱子语录》。 其疏多浅陋,不太可取。唐人所修《正义》,虽不令人十分满意,但多用旧 疏,为隋朝以前经说的统汇,应当加以细读。以下凡论诸经当读者,一般不 再举出注疏本。(二)《书经集传》,南宋蔡沈撰。这是属于朱熹体系的 种注解,朱熹是南宋以后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个大学者。蔡 沈的《书经集传》就是在他的指导下作成的,可以作为宋人注解的代表。(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朝孙星衍撰。这是一部恢复汉人注解的书。它辑集 了汉、魏、隋、唐旧注,而又对于这些注作了疏,是《尚书》注解中较为完 备的一种。此外,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证》、杨筠如的《尚书■诂》、曾 运乾的《尚书正读》和屈万里的《尚书今注今译》等,亦可参考。 《逸周书》,原名《周书》,作者不详。有人误认与《竹书纪年》同时 出土在汲县,故称之为《汲冢周书》。本书体例与《尚书》相似,传为孔子 删《尚书》之余,究其实际,多数出于战国时期的拟作。但其中的《克殷》 《世俘》、《度邑》和《作雒》等篇,所记周初事实,应当有所根据;《王 会》记载我国边区各部族向周成王的贡献,所附《伊尹朝献》记载我国边区 各部族向商汤进献的故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边境各族和中原华夏族在 政治和经济上密切联系的情状。作为一本先秦古籍,《逸周书》不失为一訐 研究周代历史较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晋孔晁曾为本书作注,是此书的最早注 本,但已残缺不全。清代何秋涛的《王会篇笺释》、朱右曾的《周书集训校 释》、孙诒让的《周书髯补》、刘师培的《周书补正》和《周书王会篇补释》、 陈汉章的《周书后案》等,可供参考 《诗经》 《诗经》,古时但曰《诗》,与《易经》但曰《易》、《书经》但曰《书》 同。惟与《书》、《易》二经也称《尚书》、《周易》不同。《诗经》现存 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为十五《国风》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 《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 风》七篇,《唐风》十二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 《曹风》四篇,《豳凤》七篇,共计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三十
《胤正》、《仲虺》、《汤诰》、《伊训》、《太甲》(上、中、下三篇)、 《咸有一德》、《说命》(上、中、下三篇)、《泰誓》(上、中、下三篇)、 《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周宫》、《君陈》、 《毕命》、《君牙》和《冏命》等,计二十五篇,都是晚出的伪书,虽然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引用时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关于《尚书》的注释,非常之多,现存有三种代表性著作:(一)《尚 书注疏》,用伪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伪孔安国传的一部分语句,并非凭空 捏造出来,有一定的根据,其中的名物训诂,大部分是准确的。孔颖达的疏, 又对这些注文加以解释,对于读者,很有帮助。《十三经注疏》最好的版本 是清朝阮元刻本,书中附有校勘记,可以看出各种版本的异同。今传《十三 经注疏》,皆宋人所集刊,其中《易》、《书》、《诗》、《三礼》、《左 传》、《谷梁传》,皆唐人疏。疏《公羊传》的徐彦,时代难以确考,但也 必在唐代以前。《论语》、《孝经》、《尔雅》,皆宋代邢昺疏,也多以旧 疏为本。惟《孟子》疏题为宋代孙奭,实为邵武士人伪托,详见《朱子语录》。 其疏多浅陋,不太可取。唐人所修《正义》,虽不令人十分满意,但多用旧 疏,为隋朝以前经说的统汇,应当加以细读。以下凡论诸经当读者,一般不 再举出注疏本。(二)《书经集传》,南宋蔡沈撰。这是属于朱熹体系的一 种注解,朱熹是南宋以后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一个大学者。蔡 沈的《书经集传》就是在他的指导下作成的,可以作为宋人注解的代表。(三) 《尚书今古文注疏》,清朝孙星衍撰。这是一部恢复汉人注解的书。它辑集 了汉、魏、隋、唐旧注,而又对于这些注作了疏,是《尚书》注解中较为完 备的一种。此外,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证》、杨筠如的《尚书■诂》、曾 运乾的《尚书正读》和屈万里的《尚书今注今译》等,亦可参考。 《逸周书》,原名《周书》,作者不详。有人误认与《竹书纪年》同时 出土在汲县,故称之为《汲冢周书》。本书体例与《尚书》相似,传为孔子 删《尚书》之余,究其实际,多数出于战国时期的拟作。但其中的《克殷》、 《世俘》、《度邑》和《作雒》等篇,所记周初事实,应当有所根据;《王 会》记载我国边区各部族向周成王的贡献,所附《伊尹朝献》记载我国边区 各部族向商汤进献的故事,也反映了战国时期我国边境各族和中原华夏族在 政治和经济上密切联系的情状。作为一本先秦古籍,《逸周书》不失为一部 研究周代历史较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晋孔晁曾为本书作注,是此书的最早注 本,但已残缺不全。清代何秋涛的《王会篇笺释》、朱右曾的《周书集训校 释》、孙诒让的《周书斠补》、刘师培的《周书补正》和《周书王会篇补释》、 陈汉章的《周书后案》等,可供参考。 《诗 经》 《诗经》,古时但曰《诗》,与《易经》但曰《易》、《书经》但曰《书》 同。惟与《书》、《易》二经也称《尚书》、《周易》不同。《诗经》现存 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为十五《国风》: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风》十九篇,《鄘风》十篇, 《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 风》七篇,《唐风》十二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 《曹风》四篇,《豳凤》七篇,共计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