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疆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B080005 课程类型:必修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生物各专业汉族本科生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黄秀梨辛明秀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第3版) 参考书:1.《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一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全国优秀教材)。 3.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MICHAEL T.MADIGAN JOHN M.MARTINKO JACK PARKER,Pearson Education,Inc.2000(EIGHTTH EDITION)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物系各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 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新陈代谢及遗传变异等,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全面学习生物科学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微 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新陈代 谢及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他生 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掌握原核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繁殖方式:了解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蓝细菌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掌握真核微生物类群中酵母菌与霉菌的细胞形态构造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丝状 真菌一霉菌的菌丝及其各种分化形式真菌的孢子和霉菌的菌落;了解酵母菌、霉菌的应用情况 第四章病毒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增殖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亚病毒因子 病毒与实践新兴病毒。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培养基。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特殊的合成代谢途径 微生物的代谢的调解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新疆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新疆大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编号:B080005 课程类型:必修 总 学 时:64 学 分:4 适用对象:生物各专业汉族本科生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使用教材:《微生物学》黄秀梨 辛明秀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第 3 版) 参考书:1.《微生物学》,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 7 月(第一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年 5 月,(全国优秀教材)。 3.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MICHAEL T.MADIGAN JOHN M.MARTINKO JACK PARKER,Pearson Education,Inc.2000(EIGHTTH EDITION)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物系各专业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包 括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新陈代谢及遗传变异等, 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为全面学习生物科学打下基础。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学科,要求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实验课,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微 生物的基本方法与实验技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类群、鉴定以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特别是新陈代 谢及遗传变异等,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作用,微生物与人类及其他生 物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工、农、医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应用等。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了解微生物学研究的范围 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过程 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掌握原核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放线菌形态结构 、繁殖方式:了解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 蓝细菌的主要特点。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掌握真核微生物类群中酵母菌与霉菌的细胞形态构造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丝状 真菌一霉菌的菌丝及其各种分化形式真菌的孢子和霉菌的菌落;了解酵母菌、霉菌的应用情况 第四章 病毒 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病毒的增殖 病毒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了解亚病毒因子 病毒与实践 新兴病毒。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及功能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培养基。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掌握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微生物特殊的合成代谢途径 微生物的代谢的调解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微生物生 长的制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掌握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真菌的基因重组微生物的突变微生物 遗传变异的应用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微生物牛本学 掌握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 中的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发醇工业、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意传染与免疫 堂捏影响传染发生的因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应答的病 理反应 免疹学方法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利用 I6 SrRNA序列进行系统发有学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音线论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门学科的相 互渗透:技术方法的创新对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主要范围和学习目的。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教学重点以细菌、放线菌为主掌握其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各类代表及 实际应用。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教学重点酵母菌细胞的形态构造、莓茵菌丝体的各种分化形式及真菌孢子。 第四章病毒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增殖方式:病毒学研究方法:新兴病毒的预防及控制策 略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重点 微生物六种营养要素和四种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选用培养基的 四个原则和设计培养基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微生物的代谢 学重点化能异养微生物的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产能:生物固氮:肽聚糖的 合成。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重点测生长量:计繁殖数:同步生长:生长曲线:连续培养: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 响控制微生物生长常用方法。 第八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基本操作及合成生物学 的退化、 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学 教学重点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互生、共生、寄生关系:微生物在碳、氮、硫、 碳、铁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十章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2 掌握微生物生长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生 长的控制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了解微生物的遗传物质 掌握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真菌的基因重组 微生物的突变 微生物 遗传变异的应用 基因工程与合成生物学 菌种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学 掌握生态环境中的微生物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 中的作用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第十章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发酵工业、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掌握影响传染发生的因素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免疫应答的病 理反应 免疫学方法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 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单元 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微生物的分类系统 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方法 利用 16SrRNA 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绪论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门学科的相 互渗透;技术方法的创新对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明确本课程的主要范围和学习目的。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教学重点 以细菌、放线菌为主掌握其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各类代表及 实际应用。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教学重点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构造、霉菌菌丝体的各种分化形式及真菌孢子。 第四章 病毒 教学重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增殖方式;病毒学研究方法;新兴病毒的预防及控制策 略。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教学重点 微生物六种营养要素和四种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式;选用培养基的 四个原则和设计培养基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教学重点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氧化和产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产能;生物固氮;肽聚糖的 合成。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教学重点 测生长量;计繁殖数;同步生长;生长曲线;连续培养;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 响 控制微生物生长常用方法。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础;细菌的基因转移与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基因工程 基本操作及合成生物学;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学 教学重点 环境中的微生物;微生物与生物环境的互生、共生、寄生关系;微生物在碳、氮、硫、 磷、铁循环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第十章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环境、发酵工业、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教学重点 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特异性免疫应答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方法。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重点种以上和亚种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微生物分类鉴定法:现代分类鉴定法。 五、学时分配 章节 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一音 原核微生物 6 真核微生物 第四章 内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八草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九章 微牛物牛态学 第十章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第十二章微生物的分类 六、考核方式 考试 一闭卷 制定者:晁群芳 审核者: 批准者: 校对者:陈红征
3 微生物在环境、发酵工业、医学及农业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教学重点 影响传染病发生的因素;特异性免疫应答 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方法。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教学重点 种以上和亚种的分类单元;微生物的分类系统;微生物分类鉴定法;现代分类鉴定法。 五、学时分配 章节 内 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6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4 第四章 病毒 6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6 第六章 微生物的代谢 8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6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8 第九章 微生物生态学 4 第十章 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 2 第十一章 传染与免疫 8 第十二章 微生物的分类 4 六、考核方式 考试——闭卷 制定者:晁群芳 审核者: 批准者: 校对者:陈红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