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2学时) 使学生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的 明确本课程的主要范围和学习目的。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平 一、本课程改革思路、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 二、微生物及其共性(重点) 内 三、微生物学及其分支 四、微生物学发展与人类进步 酸 方 重点:微生物及其共性 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 技术方法的创新对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 点 难点 阅读材料 自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作业 备注
1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研究微生物的重要意义; 明确本课程的主要范围和学习目的。 教 学 内 容 及 方 法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一、本课程改革思路、学习方法和考核方式 二、微生物及其共性(重点) 三、微生物学及其分支 四、微生物学发展与人类进步 重 点 难 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共性 微生物学在生物学中的地位以及与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 技术方法的创新对微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 阅读材料 作业 自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备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7学时) 掌握原核生物的种类、特征 教学目的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细茵: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菌的 群体形态(难点) 二、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重点)、繁殖方式、群体 内 特征、应用 民前介光色服技生:直细的、支原体,衣服体、立克次 及 方 教学重点以细菌、放线菌为主掌握其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 繁殖方式、各类代表及实际应用。 难点:细菌的群体结构 阅读材料 书P9-38 作业 自编作业题:4题。书Pg1、3、6、9题。 预习实验革兰氏染色:放线菌扦片培养方法 备注
2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7 学时) 教学目的 1. 掌握原核生物的种类、特征 教 学 内 容 及 方 法 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细菌: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与功能(重点)、细菌的 群体形态(难点) 二、放线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重点)、繁殖方式、群体 特征、应用 三、简介其他原核生物: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氏体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以细菌、放线菌为主掌握其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 繁殖方式、各类代表及实际应用。 难点:细菌的群体结构 阅读材料 作业 书 P9-38 自编作业题:4 题。书 P38 1、3、6、9 题。 备注 预习实验革兰氏染色;放线菌扦片培养方法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真核生物的种类、特征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酵母: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生活史(难点) 学 应用 二、霉茵: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重点、难点)、 内 霉菌的菌落、应用 三、高等真菌简介 及 方 教学重点酵母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生活史的三类型 霉菌菌丝体的名 种分化形式及真菌孢子。 点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 阅读材料 书P3962 作业 预习实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菌落制片技术:酵母菌死活细胞鉴定 备注
3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真核生物的种类、特征 教 学 内 容 及 方 法 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一、酵母: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生活史(难点)、 应用 二、霉菌: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重点、难点)、 霉菌的菌落、应用 三、高等真菌简介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酵母菌细胞的形态构造、生活史的三类型 霉菌菌丝体的各 种分化形式及真菌孢子。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 阅读材料 作业 书 P39-62 备注 预习实验:酵母菌、霉菌形态观察;菌落制片技术;酵母菌死活细胞鉴定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6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提病毒、亚病毒种类、特征:病毒的复制方式及危苦 第四章病毒和亚病毒 一、噬菌体: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溶源菌(重点、 难点)、噬菌体应用(课堂讨论) 二、简介亚病毒 内 及 方 教学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噬菌体:植物病毒:脊相 动物病毒:昆虫病毒: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总 难点:溶源菌 阅读材料 书P63-81 自编作业题:2、3题(自己练习,不要求做到作业本上) 作业 书Pg110、15题。 备注 4
4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6 学时) 教学目的 掌握病毒、亚病毒种类、特征;病毒的复制方式及危害 教 学 内 容 及 方 法 第四章 病毒和亚病毒 一、噬菌体:形态构造(重点)、繁殖方式、溶源菌(重点、 难点)、 噬菌体应用(课堂讨论) 二、简介亚病毒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繁殖方式;噬菌体;植物病毒;脊椎 动物病毒;昆虫病毒;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难点:溶源菌 阅读材料 作业 书 P63-81 自编作业题:2、3 题 (自己练习,不要求做到作业本上) 书 P81 10、15 题。 备注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 教学目的 掌握微生物六大营养要素 2. 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物的营养要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四、微生物培养基。 容 及 方 重 教学重点微生物六种营养要素和四种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 式:选用培养基的四个原则和设计培养基的四种方法。 难点:培养基的设计 阅读材料 书P31.10 作业 P10的11、13题 备注 预习实验:培养基的制备
5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6) 教学目的 1.掌握微生物六大营养要素 2.掌握培养基的类型及配制 教 学 内 容 及 方 法 第五章 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 一、微生物的营养要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 四、微生物培养基。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微生物六种营养要素和四种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四种方 式;选用培养基的四个原则和设计培养基的四种方法。 难点:培养基的设计 阅读材料 作业 书 P81-100 P100 的 11、13 题 备注 预习实验:培养基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