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0年福建省宁德三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地古田一中 出卷人高三备课组 考试时间:2010-4-22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 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 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 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 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
绝密★启用前 2010年福建省宁德三县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地 区 古田一中 出卷人 高三备课组 考试时间:2010-4-22 9:00-11:3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弘字休元,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导,晋丞相,祖洽,中领军,父殉,司徒。弘少好 学,以清悟知名。弱冠为会稽王道子骠骑主簿。殉颇好积聚,财物布在人间,及薨,弘悉燔 券书,一不收责,其余旧业,悉委诸弟。时内外多难,在丧者皆不得终其哀,唯弘征召一无 所就。桓玄克建业,收道子付廷尉,臣吏莫敢瞻送,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 论者称焉。 宋国建,为尚书仆射掌选,领彭城太守。后迁"2r-州刺史,省赋简役,百姓安之。永初
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日:“我 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 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 涕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日:“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 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 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 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 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 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 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 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 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元年,以佐命功,封华容县公。三年入朝,进号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帝因宴集曰:“我 布衣,始望不至此。”傅亮之徒并撰辞,欲盛称功德。弘率尔对日:“此所谓天命,求之不可 得,推之不可去。”时称其简举。 弘博练政体,留心庶事,斟酌时宜,每存优允。及弟昙首亡,文帝嗟悼不已,见弘流 涕款欷,弘敛容而已。既而彭城王义康言于帝曰:“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 何也?”帝日:“贤者意不可度。”其见体亮如此。 弘既人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谓为王太保 家法。虽历藩辅,而不营财利,薨亡之后,家无余业。自领选及当朝总录,将加荣爵于人者, 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若美相盼接语欣欢者,必无所谐。人问其故,答日:“王爵既 加于人,又相抚劳,便成与主分功,此所谓奸以事君者也。若求者绝官叙之分,既无以为惠, 又不微借颜色,即大成怨府,亦鄙薄所不任。”问者悦伏 (选自《南史·王弘传》)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不收责. 责:责罚 B.悉委.诸弟 委:交付 C.唯弘征召一无所就. 就:就职 D.收.道子付廷尉 收:逮捕 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弘擅长政务的一组是(3分) ( ) ①省赋简役,百姓安之 ②求之不可得,推之不可去 ③斟酌时宜,每存优允 ④造次必存礼法 ⑤薨亡之后,家无余业 ⑥将加荣爵于人者,每先呵责谴辱之,然后施行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③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弘的父亲王殉喜欢积聚财产,把许多钱财借贷给别人,父亲去世后,王弘把所有 的债券全部烧毁,他也不营求财利,死后家中没有其他产业。 B.面对宋武帝说的“我是布衣百姓,最初的愿望并不想登上帝位”,傅亮等人撰写诗 文想要极力赞颂武帝的功德,而王弘的回答被认为简要而周全。 C.王弘的弟弟王昙首去世,连宋文帝都痛惜不已,见到王弘后流涕献欷,王弘却没有 悲伤的样子,彭城王便在文帝面前告他的状,但文帝原谅了他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 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3分)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中见猎犬有感二首(其一) 清·宋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① 樯边饱饭垂头睡②,也似英雄髀肉生③ [简注] ①隼(sa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②檣: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 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 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 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 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6.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 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 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 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 开上海。(《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 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D.王弘负责铨选,他对待给予封爵的人和不能得到官职的人态度截然不同,在他看来, 对皇上要封爵的人如果自己再加以抚慰,那就是与君王争功劳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弘时尚居丧,独道侧拜辞,攀车涕泣,论者称焉。(3分) 译文: (2)昙首既为家宝,又为国器,弘情不称,何也?(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舟中见猎犬有感二首(其一) 清·宋 琬 秋水芦花一片明,难与鹰隼共功名①。 樯边饱饭垂头睡②,也似英雄髀肉生③。 [简注] ①隼(sǔn):鹰类之最小者。猎者多蓄之,以逐禽兔。②樯:桅杆。③髀肉生:语本《三 国志.蜀志.先主传》注:《九州春秋》曰:“备往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入厕,见 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 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后因用“髀肉复生”为自叹久 处安逸,思图有所作为之辞。髀(bi):股部,大腿 6.从“猎犬形象”的角度,简析全诗。 __ _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 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 出.得以逃脱。(《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 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 开上海。(《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 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 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 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 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 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巴黎圣母 院》)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 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 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日:“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 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 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 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 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 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 天……”(《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 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 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巴黎圣母 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 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复活》) 8.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5分)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 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 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 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 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 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 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 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 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 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 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 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 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 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 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 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 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偷快的更 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 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 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 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 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通俗艺术的强烈度和吸引力中那种显然的和胁迫性的真实满足,有时会在另外一种意义 上——即在短促性的意义上——被讥讽为虚假的。据说,这些满足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 飞速消逝。“我们暂时高兴……但不满足。”“你现在消费的东西可以使你这一刻暂时满足;…… 在另一时刻它又会让你贪婪渴望。”然而,这种论证是经不住分析的。首先,从逻辑的层次 上说,它完全错误地从某种东西的暂时性中得出它不真实的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推论之所 以似乎令人信服,不仅因为它具有一个可以上溯到柏拉图的重要哲学谱系,而且因为满足了 我们对稳定性的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个同样强烈的心理动机,这种稳定性被典型地误解为要求 完全永恒的确定性。但是,尽管它得到这种强大的和持久的偏见的支持,这个推论显然是错 误的。某种仅仅暂时存在的东西仍然是真正的存在,一个暂时的满足始终是一种满足。 而且,如果我们接受短暂必然虚假这种论点,它可以同样有效地反对高级艺术的满足。 对一首十四行诗的阅读或者对一打绘画作品的观看能够给我们永恒甚或持久的满足吗?当 然不能,因为真正审美愉快的确凿特征之一是:在它使人满足的同时也激起对这种愉快的更 多要求。在我们这个不断变化和充满期望的世界中,不存在永久的满足,对于消逝的愉快和 期望更多的欲望来说,惟一的终点就是死亡。 对通俗艺术的另外一个不同的指控,就是通俗艺术作品经受不了时间的检验。它们可以 短暂地达到流行音乐排行榜的顶端,但很快就会丧失娱乐我们的力量,不久就会逐渐被人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