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统考试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1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2010年2月3日8:00-10 0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 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 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 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荀子·劝 学》) 吾未见其明 也。(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赤壁赋》) 君子生非异也, 。(苟况《劝 学》)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景延楼记 [宋]杨万里 予尝夜泊小舟于峡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①则楚之羁也,大者宦游之 楼船,而小者渔子之钩艇也。岸有市焉。予蹑芒屦策瘦藤以上,望而乐之。 盖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峡,峡之两崖对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纵一横。石 与舟相仇,而舟与水相谍。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下视皆深潭激濑,黝而幽 幽,白而溅溅。过者如经滟澦②焉。峡之名岂以其似耶?至是,则江之深者浅 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绝者一,顾数百里不隔矣。时秋雨初霁,月出江 之极东,沿而望,则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溯而顾,则予舟
2010 年福建省宁德市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统考试卷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六大题,共 12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2010 年 2 月 3 日 8:00-10: 00)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 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 答题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 笔迹清楚。 4. 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 序号。 5. 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l.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 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 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荀子·劝 学》) ,吾未见其明 也。(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苏轼 《赤壁赋》) 君子生非异也, 。(荀况《劝 学》)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李白《蜀道难》)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4 题。 景延楼记 [宋]杨万里 予尝夜泊小舟于峡水之口,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①则楚之羁也,大者宦游之 楼船,而小者渔子之钩艇也。岸有市焉。予蹑芒屦策瘦藤以上,望而乐之。 盖水自吉水之同川入峡,峡之两崖对立如削,山一重一掩,而水亦一纵一横。石 与舟相仇,而舟与水相谍。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下视皆深潭激濑,黝而幽 幽,白而溅溅。过者如经滟滪②焉。峡之名岂以其似耶?至是,则江之深者浅, 石之悍者夷,山之隘者廓,地之绝者一,顾数百里不隔矣。时秋雨初霁,月出江 之极东,沿而望,则古巴丘之邑墟也;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溯而顾,则予舟
所经之峡也。市之下,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时夜气寒甚,予不暇问,因诵 山谷先生《休闲赋》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犹往来目中也。 隆兴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来谒予,曰:“清江有谭氏者,既富 而愿学。作楼于峡水之滨,以纳江山之胜,以待四方之江而陆憩者。楼成,乞名 于故参政董公,公取鲍明远《凌烟铭》之辞,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属子记 之而未及也,愿毕公之志,以假谭氏光。” 予曰:“斯楼非予畴昔之所见而未暇问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乐, 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乐者不得,得者不乐;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故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规、谢太傅、李太白辈,非一丘一岳之人耶, 然独得竟其乐哉;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欲脱去而不得也。彼贪而此之 廉也,彼予而此之夺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 谭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记矣。”乃书以遗之 【注】①估:通“贾”,指商人。②滟灏: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 县东。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 殆:危险。 B.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 觌di:见,看。 C.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与:(被)给予。 D.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 病:生病。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写景,从夜泊峡水之口舟中所见写起,夜色迷蒙之中,大小船只云 集于此,江岸边又有市镇,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B.作者描写了舍舟登岸后登楼所见的奇山异水,经过层层渲染,烘托出清幽明 丽的气氛,而对于楼本身,只以“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寥寥数语,写法独 到新颖。 C.接下来的议论颇有理趣,通过旧友祖光和尚代人请自己为景延楼作记之事 阐述了“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的观点 D.作者认为贪图山水之乐的人得不到真正的乐趣,而不企求山水之乐的人却反 而能拥有山水之乐,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思考,也似乎透露了自己的困惑迷 汇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则楚之羁也。 文 (2)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 译文 (3)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 译文
所经之峡也。市之下,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时夜气寒甚,予不暇问,因诵 山谷先生《休闲赋》登舟。至今坐而想之,犹往来目中也。 隆兴甲申二月二十七日,予故人月堂僧祖光来谒予,曰:“清江有谭氏者,既富 而愿学。作楼于峡水之滨,以纳江山之胜,以待四方之江而陆憩者。楼成,乞名 于故参政董公,公取鲍明远《凌烟铭》之辞,而揭以‘景延’。公之意欲属子记 之而未及也,愿毕公之志,以假谭氏光。” 予曰:“斯楼非予畴昔之所见而未暇问者耶?”曰:“然。”予曰:“山水之乐, 易得不易得,不易得而易得者也。乐者不得,得者不乐;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故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庾元规、谢太傅、李太白辈,非一丘一岳之人耶, 然独得竟其乐哉;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欲脱去而不得也。彼贪而此之 廉也,彼予而此之夺也,宜也。宜而否何也?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 谭氏之遭乎?”祖光曰:“是足以记矣。”乃书以遗之。 【注】①估:通“贾”,指商人。②滟滪:长江瞿塘峡口的险滩,在四川省奉节 县东。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舟人目与手不相计则殆矣 殆:危险。 B.面而觌,则玉笥之诸峰 觌 dí:见,看。 C.贪者不与,廉者不夺也。 与:(被)给予。 D.山居水宅者,厌高寒而病寂寞 病:生病。 3.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头写景,从夜泊峡水之口舟中所见写起,夜色迷蒙之中,大小船只云 集于此,江岸边又有市镇,好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B.作者描写了舍舟登岸后登楼所见的奇山异水,经过层层渲染,烘托出清幽明 丽的气氛,而对于楼本身,只以“有栋宇相鲜,若台若亭者”寥寥数语,写法独 到新颖。 C.接下来的议论颇有理趣,通过旧友祖光和尚代人请自己为景延楼作记之事, 阐述了“人与山水两相求而不相遭”的观点。 D.作者认为贪图山水之乐的人得不到真正的乐趣,而不企求山水之乐的人却反 而能拥有山水之乐,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思考,也似乎透露了自己的困惑迷 茫。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每小题 3 分) (1)左右后先之舟,非吴之估则楚之羁也。 译 文: (2)公之意欲属子记之而未及也。 译 文: (3)今谭氏之得山水,山水之遭乎?抑谭氏之遭乎? 译 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泊歙浦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3分) 答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 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 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 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邰和高览等。(《三国演义》) B.“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 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 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 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 《家》) C.丝厂老板吴荪甫四十多岁,酱紫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小疱,浓眉圆眼。 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 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 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子夜》) D.欧也妮是个悲剧人物。她的堂弟査理曾热烈追求过她,她慷慨地资助 了六千法郎私蓄让他到印度谋生,可是查理后来却一去不回。欧也妮的母亲父亲 相继去世后;她继承了巨额遗产,生活上却很寂寞孤单。她始终没有结婚,拒绝 了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贪图钱财的人,连名义上的丈夫也没有。她成了金钱的牺 牲品。(《欧也妮·葛朗台》) E.堂吉诃德为了替自己行侠冒险做准备,先做了一件事:擦洗曾祖传下 的甲胄,可是年久不用已生锈发霉。他用尽方法去擦洗收拾,发现头盔不带面甲 他便用厚纸板拼凑了一个面甲,不料用剑一试便戳坏了,只好重做一副。重做以 后,就不敢再试了,并且掩耳盗铃地认为,这就是一顶坚牢的头盔了。(《堂·吉 诃德》) 7.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 分) 答: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3 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 分) A. 建安四年,袁绍自恃兵多粮足,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 劣势迎击袁绍,两军相峙于官渡。袁绍不听许攸分兵袭击许都的建议,许攸弃袁 绍而投降曹操。曹操采纳许攸的计谋;领兵抢走了袁绍在乌巢积屯的粮草,袁绍 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降将中有张邰和高览等。(《三国演义》) B. “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个‘狭的笼’。我 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 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 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 (《家》) C.丝厂老板吴荪甫四十多岁,酱紫色的脸上,长着许多小疱,浓眉圆眼。 他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刚从匪患频仍的乡下接来了吴老太爷。没想到,在乡 下清静惯了的老父,初来到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尤其受不了他的一对金童玉女那 受到诱惑的样子。强刺激之下,竟一命呜呼了!(《子夜》) D.欧也妮是个悲剧人物。她的堂弟查理曾热烈追求过她,她慷慨地资助 了六千法郎私蓄让他到印度谋生,可是查理后来却一去不回。欧也妮的母亲父亲 相继去世后;她继承了巨额遗产,生活上却很寂寞孤单。她始终没有结婚,拒绝 了一个又一个别有用心贪图钱财的人,连名义上的丈夫也没有。她成了金钱的牺 牲品。(《欧也妮·葛朗台》) E.堂吉诃德为了替自己行侠冒险做准备,先做了一件事:擦洗曾祖传下 的甲胄,可是年久不用已生锈发霉。他用尽方法去擦洗收拾,发现头盔不带面甲。 他便用厚纸板拼凑了一个面甲,不料用剑一试便戳坏了,只好重做一副。重做以 后,就不敢再试了,并且掩耳盗铃地认为,这就是一顶坚牢的头盔了。(《堂·吉 诃德》) 7.名著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 分)
①宝玉被打之后,紧接着作者就写了宝钗和黛玉分别来探伤的事,请简 要叙述她们不同的言行举止。(《红楼梦》 ②欧也妮在读者眼中,是一个善良而软弱的人,但再软弱的人也有它强 硬的一面,请简述表现欧也妮强硬的情节,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 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 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 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 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 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 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 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 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 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 举出很多。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 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①宝玉被打之后,紧接着作者就写了宝钗和黛玉分别来探伤的事,请简 要叙述她们不同的言行举止。(《红楼梦》) ②欧也妮在读者眼中,是一个善良而软弱的人,但再软弱的人也有它强 硬的一面,请简述表现欧也妮强硬的情节。 第( )题 答: (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 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 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这 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 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 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 “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 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 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 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1 题。 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 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 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 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 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 举出很多。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 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 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 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 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 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 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 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 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 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 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 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 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 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 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0.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 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4分)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不败的秘密 梁刚 ①肖华刚上大学,师姐就告诉他:校门口有两家糖炒栗子店,斜对门开 着。一家店的糖炒栗子每斤6元,另一家是5元,质量差不多。当然,学生们通 过性价比,卖5元一斤的那家店生意特别好,每天车水马龙排长队;而另一家店 则生意清淡,偶有情侣经过,或是怕排队耽误时间的,或死认“一分价钱一分货 的人才会光顾一下
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 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 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 者经历一番文化儒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 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 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 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可以转移风气。 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 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 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 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 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 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 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A.现今的时代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人们因角度、侧面不同而作的解读也 不同。 B.虽然很多人已不喜欢读书,但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仍应成为今天的时尚。 C.阅读承载着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文本,是承继传统文化的一种必要方式。 D.在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中,我们要胸襟宽广,对不同的文化要兼收并蓄。 E.倡导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首要任务。 10.文章最后一段提到要“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 请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 分) 答: 11.从全文看,作者认为还要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原因都有哪些?(4 分)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 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不败的秘密 梁 刚 ①肖华刚上大学,师姐就告诉他:校门口有两家糖炒栗子店,斜对门开 着。一家店的糖炒栗子每斤 6 元,另一家是 5 元,质量差不多。当然,学生们通 过性价比,卖 5 元一斤的那家店生意特别好,每天车水马龙排长队;而另一家店 则生意清淡,偶有情侣经过,或是怕排队耽误时间的,或死认“一分价钱一分货” 的人才会光顾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