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一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2010-5-17) 高三语文学科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嗳暖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臣欲奉沼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太史睛澜先生①传 (清)林则徐 古人学邃行优,其素所抱具见渚施为者,皆有其实诣存焉。汉制,举博学,诏孝第,策 贤良,未尝不求实学实行之士,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后世礼为虚文,乐为虚器,诗书 不过袭取,道德亦为虚名 若吾乡睛澜太史,曼乎远矣。幼聪颖待出,而又嗜学。初试时兄弟三人,驹齿犹未落也, 所试无不利。睛澜于诗文外兼工书法,才擅三长,每出人头地,而诚静自若,初无嚣矜气, 然而声名著甚 群矜其腹之富,才气之大,笔力之雄健,未知其如何读书,数载中何以兄弟同膺选拔, 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若此几疑乃翁训课有异授。 迨询其渊源所自,乃翁立斋孝廉公,素重实学、崇经术。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 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文,不袭前人常解者。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
福州一中 2009—2010 学年第二学期模拟考试(2010-5-17) 高三语文学科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3.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在答题卡上填写所选题目的序号。 5.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古代诗文阅读(27 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芳与泽其杂糅兮 。(屈原《离骚》) (2)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嗳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王勃《滕王阁序》) 臣欲奉沼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2—5 题。 太史睛澜先生①传 (清)林则徐 古人学邃行优,其素所抱具见渚施为者,皆有其实诣存焉。汉制,举博学,诏孝第,策 贤良,未尝不求实学实行之士,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后世礼为虚文,乐为虚器,诗书 不过袭取,道德亦为虚名。 若吾乡晴澜太史,曼乎远矣。幼聪颖特出,而又嗜学。初试时兄弟三人,驹齿犹未落也, 所试无不利。睛澜于诗文外兼工书法,才擅三长,每出人头地,而诚静自若,初无..嚣矜气, 然而声名著甚。 群矜其腹之富,才气之大,笔力之雄健,未知其如何读书,数载中何以兄弟同膺选拔, 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若此几疑乃翁训课有异授。 迨询其渊源所自,乃翁立斋孝廉公,素重实学、崇经术。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 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文,不袭前人常解者。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
博览于史传百家,佐以欧苏,探乎濂洛,真积日久,根底深厚,非若竟习时艺者,学植剪薄 ②,文体卑弱。昔人谓昌黎韩子文约六经之旨,功起八代之衰者,此也。夫学之原本经,籍 文以阐之,非游刃穴墟、挥斥八极、高远以希智惊愚也。由是以学古有获者,体诸身而为行, 亦非必有奇迹异躅震耀一时也 晴澜性端谨温厚和平,初无奇崛异人处。而其庭闱中,奉侍祖父母、父母,得重闱欢 恭兄友弟,怡怡如也。宗族中,恂恂然循孑弟职,无所表见。然而无所表异于人者,其真诚 实行,正为人所不能及。他如笃亲友,则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 事,如亲兄弟然;厚乡里,济荒歉,不惜重资运米平粜,其时米未运而心已运之。诸如此类, 皆济人济世之实心实事,未与他人道者。居恒自省功过。有《日省篇》亦乃祖志轩《问心篇》 之旨,不求人知,益其功愈密,而德益厚,品弥高,有言所不能声者矣。 甲戌,晴澜入馆,派习国书。徐曾习之,谊兼粉榆③,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 益厚,获渝其学问品谊。不数年,乃兄霞城弟鉴湖,相继入庶,悉其起居。道光十四年甲午, 京察,霞城以一等授镇江守,同事江左:又悉其里居懿行,益重其为人。而惜其不获永年, 以展其经济也,爰叙其生平,述其梗略,见其实学之足为世范,而不愧古人焉 选自《林则徐全集》第五卷 注:①龚文炳,福建光泽县山头关新丰村人。字翘才,一字仲彪,号彪观,一号晴澜, 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嘉庆十八年从生员选为拔贡,同年乡试录取为举人,翌年殿试荣获进士, 朝考第七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病回家静养。道光六年病愈后再度赴京,不幸中途旧 病复发,卒于汉阳:终年四十二岁。②学植剪薄:学植,又写作“学殖”,指学问的积累与 增进;剪薄,又写作“翦剥”:耗尽的意思。③粉榆:汉高祖的故乡。汉高祖初起兵时祷于 粉榆社,后作为故乡的代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然而) B.初无嚣矜气 (开始没有) C.不蹈恒蹊 (遵循) 居恒自省功过 (检查)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晴澜先生德厚品高的一组是()(2分) ①同膺选拔,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 ②每出人头地。而诚静自若
博览于史传百家,佐以欧苏,探乎濂洛,真积日久,根底深厚,非若竟习时艺者,学植剪薄 ②,文体卑弱。昔人谓昌黎韩子文约六经之旨,功起八代之衰者,此也。夫学之原本经,籍 文以阐之,非游刃穴墟、挥斥八极、高远以希智惊愚也。由是以学古有获者,体诸身而为行, 亦非必有奇迹异躅震耀一时也 晴澜性端谨温厚和平,初无奇崛异人处。而其庭闱中,奉侍祖父母、父母,得重闱欢, 恭兄友弟,怡怡如也。宗族中,恂恂然循子弟职,无所表见。然而无所表异于人者,其真诚 实行,正为人所不能及。他如笃亲友,则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 事,如亲兄弟然;厚乡里,济荒歉,不惜重资运米平粜,其时米未运而心已运之。诸如此类, 皆济人济世之实心实事,未与他人道者。居恒自省.功过。有《日省篇》亦乃祖志轩《问心篇》 之旨,不求人知,益其功愈密,而德益厚,品弥高,有言所不能声者矣。 甲戌,晴澜入馆,派习国书。徐曾习之,谊兼枌榆③,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 益厚,获渝其学问品谊。不数年,乃兄霞城弟鉴湖,相继入庶,悉其起居。道光十四年甲午, 京察,霞城以一等授镇江守,同事江左: 又悉其里居懿行,益重其为人。而惜其不获永年, 以展其经济也,爰叙其生平,述其梗略,见其实学之足为世范,而不愧古人焉。 选自《林则徐全集》第五卷 注:①龚文炳,福建光泽县山头关新丰村人。字翘才,一字仲彪,号彪观,一号晴澜, 生于清乾隆五十年;嘉庆十八年从生员选为拔贡,同年乡试录取为举人,翌年殿试荣获进士, 朝考第七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病回家静养。道光六年病愈后再度赴京,不幸中途旧 病复发,卒于汉阳:终年四十二岁。②学植剪薄:学植,又写作“学殖”,指学问的积累与 增进;剪薄,又写作“翦剥”:耗尽的意思。③粉榆:汉高祖的故乡。汉高祖初起兵时祷于 枌榆社,后作为故乡的代称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而.应制者名实不尽相符矣 (然而) B.初无..嚣矜气 (开始没有) C.不蹈.恒蹊 (遵循) D.居恒自省.功过 (检查) 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晴澜先生德厚品高的一组是( )(2 分) ①同膺选拔,登贤书,连捷南宫,步瀛洲,同时发越。 ②每出人头地。而诚静自若
③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史,不袭前入常解者。 ④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事,如亲兄弟然。 ⑤不惜重资运米平粜。 ⑥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益厚,获谕其学问品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晴澜先生才擅三长,完全得力了:他父亲的与众不同的教诲与督促 B.晴澜先生兄弟三人“同膺选拔”与他们都聆听正确的父教不无关系 C.晴澜先生讲孝悌、重视亲友、厚待乡里。 D.作者在京城为官时就与晴澜先生密切交往,了解他的学问品行:后来在江南为官: 又从晴澜先生的兄长那里得知他辞宫归乡后的美好行为。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博览于史传百家。 (2)而惜其不获永年,以展其经济也,爱叙其生平,述其梗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6.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诲作中哪些地方体现“雪融”?(2分 7.二、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4分)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9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大观园摆宴时,鸳鸯、王熙凤有意把她作女清客逗笑以取悦 贾母:刘姥姥经典一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让众人大笑 不止。如此这般,这位老妇似傻若愚娱乐大众,却也是,心知肚明,心甘情愿。(《红楼梦》) B.觉民抗婚。觉新同情觉民,在高老太爷的威压下仍然帮助觉民,故意说觉民和对方 的八字犯冲。觉民逃离高家后,无奈之中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却被觉慧拒绝,还成了觉 慧指责和嘲讽的对象。觉新对此非常不解,也十分痛苦。(《家》) C.吴荪甫拿着孙吉人的“草案”,一面看,一面憧憬起来:烟囱如林,吐着黑烟,轮 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富有经验的他清楚知道起点不妨小些,可是计划中的规模 不能不大,这么想着便觉着双桥镇失陷不算什么事,他兴奋得脸上的疤一个个冒着热气。(《子 夜》) D.在参与审讯马斯洛娃一案时,涅赫柳多夫想起了与她的那段往事,并深感愧疚。他 真诚地希望马斯洛娃能原谅他。为此,涅赫柳多大还在陪审员辩论时据理力争,成功帮助马 斯洛娃减轻刑罚。最终这次判决使马斯洛娃被流放西伯利亚。(《复活》) E.欧也妮丈夫去世后,富有的她依旧过着当年那种拮据的生活。她也办了不少公益事 业,“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可她还是成了许多索漠人关注的对象,因为某 家人正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寡妇,如同当年克罗旭他们一样。(《欧也妮。葛朗台》)
③其为文,每穿穴经义,不蹈恒蹊,并有体会《论语》圣经原:史,不袭前入常解者。 ④数千里外,垫资运柩,如同里副车张某者,肩任其事,如亲兄弟然。 ⑤不惜重资运米平粜。 ⑥心契其人,朝夕晤处,久而相得益厚,获谕其学问品谊。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④⑤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晴澜先生才擅三长,完全得力了:他父亲的与众不同的教诲与督促。 B.晴澜先生兄弟三人“同膺选拔”与他们都聆听正确的父教不无关系。 C.晴澜先生讲孝悌、重视亲友、厚待乡里。 D.作者在京城为官时就与晴澜先生密切交往,了解他的学问品行;后来在江南为官: 又从晴澜先生的兄长那里得知他辞宫归乡后的美好行为。 5.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1)晴澜兄弟,习聆庭训,究心于注疏经义,博览于史传百家。 (2)而惜其不获永年,以展其经济也,爱叙其生平,述其梗略。 (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魏了翁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檐声。 6.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诲作中哪些地方体现“雪融”? (2 分) 7.二、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4 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 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9 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 分) A.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大观园摆宴时,鸳鸯、王熙凤有意把她作女清客逗笑以取悦 贾母;刘姥姥经典—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让众人大笑 不止。如此这般,这位老妇似傻若愚娱乐大众,却也是,心知肚明,心甘情愿。(《红楼梦》) B.觉民抗婚。觉新同情觉民,在高老太爷的威压下仍然帮助觉民,故意说觉民和对方 的八字犯冲。觉民逃离高家后,无奈之中他让觉慧把觉民找回来,却被觉慧拒绝,还成了觉 慧指责和嘲讽的对象。觉新对此非常不解,也十分痛苦。(《家》) C.吴荪甫拿着孙吉人的“草案”,—面看,—面憧憬起来:烟囱如林,吐着黑烟,轮 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富有经验的他清楚知道起点不妨小些,可是计划中的规模 不能不大,这么想着便觉着双桥镇失陷不算什么事,他兴奋得脸上的疤—个个冒着热气。(《子 夜》) D.在参与审讯马斯洛娃一案时,涅赫柳多夫想起了与她的那段往事,并深感愧疚。他 真诚地希望马斯洛娃能原谅他。为此,涅赫柳多大还在陪审员辩论时据理力争,成功帮助马 斯洛娃减轻刑罚。最终这次判决使马斯洛娃被流放西伯利亚。(《复活》) E.欧也妮丈夫去世后,富有的她依旧过着当年那种拮据的生活。她也办了不少公益事 业,“挟着一连串善行义举向天国前进”。可她还是成了许多索漠人关注的对象,因为某一 家人正开始包围这个有钱的寡妇,如同当年克罗旭他们—样。(《欧也妮。葛朗台》)
F.堂吉诃德和桑丘蒙眼骑在木马上,公爵夫妇等人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空中 飞行,最后他们点燃了马肚子里的花炮,把烤得半焦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抛下地面。这主仆二 人,爬起来四下张望。“三尾裙”和那队满面胡子的傅姆都不见了,花园里那些人好象都昏 迷在地。(《堂吉诃德》) 9.填空题。(2分) (1)下面的一副对联写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的主要经历。参考示例,写出所 列项目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个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 六出: (2)简答题。(3分) 聂赫留朵夫把一张早年的合照送给马斯洛娃:马斯洛娃看完照片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100字以内)(《复活》) (二)文化经典(6分) 10.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孟子日:“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 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早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①也。人见其灌 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②其良 心者,亦犹芦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 人相近也者几希 《孟子·告子上》 注:①濯濯:无草木之貌。②放:丧失。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牛山之所以光秃秃的、是因为它身处市郊,树木被砍伐:新长出来的枝条嫩芽,又 被放牧到这里的牛羊吃掉 B.人们见牛山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C.有的人的善心天天被砍伐,所以他的善心就丧失了,就像树木被砍伐光一样, D.人的善心一旦被砍伐掉,就不可能再滋生出来,所以人们对待善心要特别慎重。 (2)“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1-13题。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 这是一个公认的、几乎无异议的看法:通俗文学主要以“俗者”为阅读对象
F.堂吉诃德和桑丘蒙眼骑在木马上,公爵夫妇等人想方设法让他们相信自己正在空中 飞行,最后他们点燃了马肚子里的花炮,把烤得半焦的堂吉诃德和桑丘抛下地面。这主仆二 人,爬起来四下张望。“三尾裙”和那队满面胡子的傅姆都不见了,花园里那些人好象都昏 迷在地。(《堂吉诃德》) 9.填空题。(2 分) (1)下面的一副对联写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生的主要经历。参考示例,写出所 列项目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个九盏明灯,—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功。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东和: 。六出: 。 (2)简答题。(3 分) 聂赫留朵夫把—张早年的合照送给马斯洛娃:马斯洛娃看完照片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 100 字以内)(《复活》) (二)文化经典(6 分) 10.阅读《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6 分)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 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早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①也。人见其灌 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②其良 心者,亦犹芦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 人相近也者几希。 ——《孟子·告子上》 注:①濯濯: 无草木之貌。②放:丧失。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牛山之所以光秃秃的、是因为它身处市郊,树木被砍伐:新长出来的枝条嫩芽,又 被放牧到这里的牛羊吃掉。 B.人们见牛山光秃秃的,就以为这山不曾有过大树,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C.有的人的善心天天被砍伐,所以他的善心就丧失了,就像树木被砍伐光一样。 D.人的善心一旦被砍伐掉,就不可能再滋生出来,所以人们对待善心要特别慎重。 (2)“孟子道性善”<《孟子.滕文公上》),请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3 分) 三、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 11-13 题。 通俗文学不是文学的通俗化 这是—个公认的、几乎无异议的看法:通俗文学主要以“俗者”为阅读对象
平凡的“俗者′的生活,曾经在世界各国的近观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赓续不断的表现 把普通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是近代作家用以反叛古典精神的世界性特征之一。我们不会忘 记,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现代作家出于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沉重痛楚的感情扫 描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努力揭示平静状态下俗者生活的悲剧性本质。 值得我们寻味的是:以“俗”为帜,以“俗者”为阅读对象的通俗小说家反倒对俗者 的俗生活很少关照,新派通俗小说显现岀鲜明的“非俗”的趋向。它们所描写的具有不寻常 人生经历的人物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超脱俗生活的世界,新派通俗小说家不去表现平 凡的、平常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却能够吸引住数以万计的过着平凡而平常生活的读者。 文学作品有时会由于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的亲近性而获得较广泛的读者。中国现代 部分作家曾力求以“写大众”实观“为大众”。事实上,尽管大众可能欢迎以自己的生活为 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种亲近感。他们并非都爱看、只爱看、特别爱看反 映自己处境的故事 在“为大众”与“写大众”之间,在“写大众”与“被大众读”之间,潜存着深刻的矛 盾。拿鲁迅的创作夹说;没有人怀疑他为大众而呐喊的动机,但他的《呐喊》不是写给华老 栓们、闰土们而是写给他期望中的“疗救者”的,而大众无法理解鲁迅为他们进行的“呐喊 也绝不单由于表现形式的隔膜。鲁迅提倡和向往“文艺的大众化”,但是,就他最重要的作 品来讲。无论怎样对其施行通俗化处理(除非砍删和扭曲原作最宝贵的内涵),也难以获得 普及性效果。鲁迅某些小说与散文长期被收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少年们能够接受的只是 鲁迅作品中较为浅显的层面。如果我们将鲁迅作品普及的希望寄予于全民族文化水准的提 高,这种希望的实现仍然会是有限度的。 鲁迅在论“文艺的大众化”时写道:“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 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值得讨论的是:在这里,“难易不同”是否标示
平凡的“俗者’的生活,曾经在世界各国的近观代文学中得到广泛的、赓续不断的表现。 把普通人作为主要描写对象,是近代作家用以反叛古典精神的世界性特征之一。我们不会忘 记,以鲁迅为旗帜的中国现代作家出于改变民族命运的强烈愿望,曾经以沉重痛楚的感情扫 描民族历史和民族生活,努力揭示平静状态下俗者生活的悲剧性本质。 值得我们寻味的是:以“俗”为帜, 以“俗者”为阅读对象的通俗小说家反倒对俗者 的俗生活很少关照,新派通俗小说显现出鲜明的“非俗”的趋向。它们所描写的具有不寻常 人生经历的人物和波澜起伏的故事,展现了超脱俗生活的世界,新派通俗小说家不去表现平 凡的、平常的生活,他们的作品却能够吸引住数以万计的过着平凡而平常生活的读者。 文学作品有时会由于描写内容与普通人人生的亲近性而获得较广泛的读者。中国现代一 部分作家曾力求以“写大众”实观“为大众”。事实上,尽管大众可能欢迎以自己的生活为 描写对象的作品,他们仍然不会满足于这种亲近感。他们并非都爱看、只爱看、特别爱看反 映自己处境的故事 在“为大众”与“写大众”之间,在“写大众”与“被大众读”之间,潜存着深刻的矛 盾。拿鲁迅的创作夹说;没有人怀疑他为大众而呐喊的动机,但他的《呐喊》不是写给华老 栓们、闰土们而是写给他期望中的“疗救者”的,而大众无法理解鲁迅为他们进行的“呐喊” 也绝不单由于表现形式的隔膜。鲁迅提倡和向往“文艺的大众化”,但是,就他最重要的作 品来讲。无论怎样对其施行通俗化处理(除非砍删和扭曲原作最宝贵的内涵),也难以获得 普及性效果。鲁迅某些小说与散文长期被收中学语文课本,应该说,少年们能够接受的只是 鲁迅作品中较为浅显的层面。如果我们将鲁迅作品普及的希望寄予于全民族文化水准的提 高,这种希望的实现仍然会是有限度的。 鲁迅在论“文艺的大众化”时写道:“在现下的教育不平等的社会里,仍当有种种难易 不同的文艺,以应各种程度的读者之需。”值得讨论的是:在这里,“难易不同”是否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