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奶性能的度量指标1、年产奶量:在一个自然年度中的总产奶量。2、泌乳期产奶量:从产特到干乳期间的总产奶量。3、305天产奶量:从产续到第305个泌乳日的总产奶量。4、成年当量:将各个产特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时的产奶量。中国奶牛协会在1992年9月颁布的“中国荷斯坦牛登记办法(试行)”中提出了乙个校正办法,即将不同胎次的产奶量校正到第5胎的产奶量,其校正系数为:胎次23451系数1.35141.17651.08701.04171.0000(二)、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821、乳脂率: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2、乳脂量: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它等于乳脂率与产奶量的乘积。3、4%标准奶量:公式为:(0.4+15X乳脂率)×产奶量(三)计算方法86表4-4计算全泌乳期奶量和305天产奶量的一个完整的例子测定日测定日产奶量测定间隔产量测定间隔天数测定间隔(kg)(泌乳日)(kg)2020.4120326.5613025024.95694.01385359.07 (22.07)*822.8543512022.00771.2353515520.87750.23618519.7330609.00735220670.7818.6083025018.14551.1093028018.14544.2030525435.363010310(干乳)522.433106 262.39全泌乳期3056175.32305d必乳期*异常测定日记录,括号中的数值为估计的测定日产量。具体步骤如下:①第一个测定间隔的产奶量84公式:第一个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系数=a+b×(间隔天数)°.5②包含泌乳高峰的间隔的产奶量84公式:0.5(前一测定日产量+后一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第一泌乳期系数:0.998+1.23/t2十0.0113×(间隔天数+1)/t17
17 (一)产奶性能的度量指标 1、年产奶量:在一个自然年度中的总产奶量。 2、泌乳期产奶量:从产犊到干乳期间的总产奶量。 3、305天产奶量: 从产犊到第305个泌乳日的总产奶量。 4、成年当量:将各个产犊年龄的泌乳期产奶量校正到成年时的产奶量。 中国奶牛协会在1992年9月颁布的“中国荷斯坦牛登记办法(试行)”中提出 了乙个校正办法,即将不同胎次的产奶量校正到第5胎的产奶量,其校正系数为: 胎次 1 2 3 4 5 系数 1.3514 1.1765 1.0870 1.0417 1.0000 (二)、乳成分含量的度量指标82 1、乳脂率 : 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 2、乳脂量: 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它等于乳脂率与产奶量的乘积。 3、4%标准奶量:公式为:(0.4+15×乳脂率)×产奶量 (三)计算方法86 具体步骤如下: ①第一个测定间隔的产奶量84 公式:第一个测定日产量×间隔天数×系数 系数=a +b 1×(间隔天数) 0.5 ②包含泌乳高峰的间隔的产奶量84 公式:0.5(前一测定日产量+后一测定日产量) ×间隔天数×系数 第一泌乳期系数:0.998+1.23/t 2十0.0113 × (间隔天数+1)/t
第二及以后系数:1.001-0.00042×t+0.0109×(间隔天数+1)/t其中t为从产特到前一个测定日的天数。③从第305个泌乳日至前一个测定日的间隔85公式:[M+0.5(<M2-M>/)X(t十1)]×t其中M为305d前一个测定日产量,M2为305d后一个测定日产量,D为这两个测定日的测定间隔天数t为从前一个测定日至305d的间隔天数。④最后一个测定间隔85:指从最后一个测定日至干乳这一阶段。这一间隔的奶量(乳成分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M×t×F(4-6)其中ML为最后一个测定日的奶量,t为从最后一个测定日到干奶的天数,F为系数,由下式计算:其中D为从产特至最后一个测定日的泌乳天数,Q和6的取值见表4-3。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5学时)第一节选择的概念及分类一、选择的概念0:即选种,育种实践上称为选种,而遗传学上称为选择。指挑选种用价值高的个体留作种用。18
18 第二及以后系数:1.001-0.00042 × t +0.0109 × (间隔天数+1)/ t 其中t为从产犊到前一个测定日的天数。 ③从第305个泌乳日至前一个测定日的间隔85 公式:[M1+0.5(<M2-M1>/D) × (t十1)] × t 其中M1为305d前一个测定日产量,M2为305d后一个测定日产量,D为这两个测定日 的测定间隔天数t为从前一个测定日至305d的间隔天数。 ④最后一个测定间隔85 :指从最后一个测定日至干乳这一阶段。这一间隔的奶量 (乳成分量)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 ML × t × F (4-6) 其中ML为最后一个测定日的奶量,t为从最后一个测定日到干奶的天数,F为系数, 由下式计算: 其中D为从产犊至最后一个测定日的泌乳天数,Q和6的取值见表4-3。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5 学时) 第一节 选择的概念及分类 一、选择的概念 0:即选种,育种实践上称为选种,而遗传学上称为选择。 指挑选种用价值高的个体留作种用
二、选择的意义:1、选择是动力2、选择是手段3、选择是过程三、选择的分类:1、自然选择02、人工选择0①概念自然界的力量人为的力量②目的人类利于家畜③实质相同基因、基因型频率慢快①效果③方向随机的,无目标非随机的,有目标?法则适者生存保护分化极端型的纯合体更适合留种根据表型基因型小结:自然选择的效应是适者生存,生物适应环境人工选择的效应是“优”者生存,家畜提高经济价值目前保留下的生物资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目前饲养的家畜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育种的整个过程中均应坚持不懈地实施人工选择育成品种仍需不断地选择,使生产性能改进和提高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一、家畜的性状分为两大类1、质量性状复习:由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座所决定的,性状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为间断分布2、数量性状复习:由微效多基因所决定,性状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是连续分布二、家畜质量性状的类型1、表征性状:毛色、有无角、鸡的冠型2、血型和血浆蛋白多态性:红细胞抗原因子和白细胞抗原因子,血浆蛋白质(酶)等3、遗传缺陷:源于隐性有害基因,表现为形态学、解部学或组织学、代谢功能障碍、生活力低等4、伴性性状:由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称为伴性基因,由这类基因决定的性状,总是伴随着性别遗传三、质量性状选择的一般方法1、质量性状选择的基本工作是判别特定基因型2、判别个体质量性状基因型的主要依据是表型分类3、基因的遗传方式不同,判别其基因型的难易度不同选择的主要方法一现有群体的表型分析和系谱分析1竖式系谱0:种畜的畜名或畜号记在上面,下面是亲代、祖代。每一代祖先中的公畜记在右侧,母畜记在左侧,系谱正中划出双线,右半部分为辅系,左半部分为母系。每头祖先的生产成绩等有关资料,也应要的记入相应的位置。种畜的畜号与名字母父1祖母1外祖母外祖父祖父19
19 二、选择的意义:1、选择是动力 2、 选择是手段 3、 选择是过程三、选 择的分类: 1、自然选择 0 2、人工选择 0 ①概念 自然界的力量 人为的力量 ②目的 利于家畜 人类 ③实质 基因、基因型频率 相同 ④效果 慢 快 ⑤方向 随机的,无目标 非随机的,有目标 ⑥法则 适者生存 保护分化极端型的纯合体更适合留种 ⑦根据 表型 基因型 小结:自然选择的效应是适者生存,生物适应环境 人工选择的效应是“优”者生存,家畜提高经济价值 目前保留下的生物资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目前饲养的家畜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育种的整个过程中均应坚持不懈地实施人工选择 育成品种仍需不断地选择,使生产性能改进和提高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一、家畜的性状分为两大类 1、质量性状 复习:由单个或少数几个基因座所决定的,性状不受或很少 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表型变异为间断分布 2、数量性状 复习:由微效多基因所决定,性状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表型变异是连续分布二、家畜质量性状的类型 1、表征性状: 毛色、有无 角、鸡的冠型 2、血型和血浆蛋白多态性: 红细胞抗原因子和白细胞抗原因子,血浆蛋白 质(酶)等 3、遗传缺陷:源于隐性有害基因,表现为形态学、解剖学或组织学、代谢 功能障碍、生活力低等 4、伴性性状 :由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称为伴性基因,由这类基因决定的性 状,总是伴随着性别遗传 三、质量性状选择的一般方法 1、质量性状选择的基本工作是判别特定基因 型 2、判别个体质量性状基因型的主要依据是表型分类 3、基因的遗传方式不同,判别其基因型的难易度不同选择的主要方法 ━现有群体的表型分析和系谱分析 1.竖式系谱 0: 种畜的畜名或畜号记在上面,下面是亲代、祖代.。每一 代祖先中的公畜记在右侧,母畜记在左侧,系谱正中划出双线,右半部分为辅系, 左半部分为母系。每头祖先的生产成绩等有关资料,也应扼要的记入相应的位置。 种畜的畜号与名字 母 父 外祖母 外祖父 祖母 祖父
外外外外祖祖祖祖祖祖祖祖母母父父母母父父的的的的的的的的母父母父母父母父亲亲亲亲亲亲亲亲2.横式系谱0:将种畜的名字记在系谱的左边,历代祖先顺序向右记载愈向右祖先代数愈高。各代的公畜记在上方,母畜记在下方。系谱正中可划一虚线,上半部分为父系,下半部分为母系。祖父的父亲1祖父祖父的母亲父祖母祖母的父亲祖母的母亲种畜外祖父的父亲外祖父外祖父的母亲外祖母外祖母的父亲外祖母的母亲一组织测交试验,以期基因型出现更典型的分离一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四、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1、选择并不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通过选择可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率,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例:设一个基因座上有两显性遗传的等位基因A和a,其中a为需剔除的基因,当均群内均为杂合个体时,亲代Aa ×Aa子代(25%)AA(50%)Aa(25%)aa若在子代中淘汰所有的aa个体,则A基因频率由0.5上升到0.67,而a的频率由0.5下降为0.33。2、对隐性基因的选择①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淘汰过程②当显性基因的外显率是100%,且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的表型相同时,则可以通过表型鉴别,一次性地将显性基因全部淘汰③但一次性淘汰的做法会使部分“高产基因”随之丢失④明智的育种策略是,在保证生产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逐步完成对隐性基因的选择(见《家畜育种学》P113一114)3、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实际是对隐性纯合个体及隐性基因携带者淘汰的过程方法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0F.20F:1+(N×F)
20 外 祖 母 的 母 亲 外 祖 母 的 父 亲 外 祖 父 的 母 亲 外 祖 父 的 父 亲 祖 母 的 母 亲 祖 母 的 父 亲 祖 父 的 母 亲 祖 父 的 父 亲 2.横式系谱 0: 将种畜的名字记在系谱的左边,历代祖先顺序向右记载, 愈向右祖先代数愈高。各代的公畜记在上方,母畜记在下方。系谱正中可划一虚 线,上半部分为父系,下半部分为母系。 祖父的父亲 祖父 祖父的母亲 父 祖母 祖母的父亲 祖母的母亲 种畜 外祖父的父亲 外祖父 外祖父的母亲 外祖母 外祖母的父亲 外祖母的母亲 ━组织测交试验,以期基因型出现更典型的分离 ━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技术 四、质量性状选择的遗传效应 1、选择并不产生新的基因和基因型,通过选择可提高被选择基因的频率, 并减少被淘汰的基因的频率 例:设一个基因座上有两显性遗传的等位基因 A 和 a,其中 a 为需剔除的基因, 当均群内均为杂合个体时, 亲代 Aa × Aa 子代 (25%)AA(50%)Aa(25%)aa 若在子代中淘汰所有的 aa 个体,则 A 基因频率由 0.5 上升到 0.67,而 a 的 频率由 0.5 下降为 0.33。 2、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①对隐性基因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显性基因的淘汰过程 ②当显性基因的外显率是 100%,且杂合子与显性纯合子的表型相同时,则 可以通过表型鉴别,一次性地将显性基因全部淘汰 ③但一次性淘汰的做法会使部分“高产基因”随之丢失 ④明智的育种策略是,在保证生产性能不下降的前提下,逐步完成对隐性基 因的选择(见《家畜育种学》P113-114) 3、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对显性基因的选择,实际是对隐性纯合个体及隐性基因携带者淘汰的过程 方法 1:根据表型淘汰隐性纯合个体 淘汰所有可识别的隐性纯合个体,开始能较快地降低群体中隐性基因的频率,但 逐渐变缓,且很难降至 0 1 ( ) 0 0 N F F Fn + =
Fn:在所有纯合隐性个体被淘汰n代后,隐性基因的频率Fo:淘汰纯合隐性个体以前,隐性基因的频率N:淘汰隐性纯合个体的代数设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是0.10,每代均将隐性纯合个体淘汰,经6代选择,其隐性基因的频率(F6)为:0.1 0.1=0.0625F。= 1+(6×0.1)1.6隐性基因频率的理论下降的过程0.50.4率0.3频0.20. 10O世代方法2:通过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测交通过被测个体与一定亲属关系个体的配种计划,观察后代的表现,以期判断个体的基因型,淘汰全部隐性纯合个体,同时鉴定出显性杂合个体并予以淘汰,这样可很快在群体中清除隐性基因一一鉴定杂合个体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选择显性基因的效率一一制订测交方案,或发展更准确的检测技术,以鉴定隐性基因的携带者,是选择的关键测交1:依据系谱信息某个体表型为显性,其任一个亲本是隐性纯合体,那么它必是杂合体已知为携带者的后代有50%的可能性仍是携带者测交2:依据后商信息若某可疑公畜,通过测交,其后代出现隐性纯合个体,则可判定它为隐性基因携带者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繁殖的畜种,判定种公畜是否为隐性有害基因的携带者尤为重要这种测交往往是与后裔测定结合进行测交3: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此法所需测交家畜头数最少,但要求所要检出的隐性基因是无害的AXaa,当后代中有aa,A为携带者但当后代中无aa,不能直接否定A是携带者,应根据后代个数判定结果的概率可能出现全部都是携带显性基因表型的概率后代数P(AaXaa产生后代Aa)11/221/431/841/1651/32目目N(1/2)
21 Fn :在所有纯合隐性个体被淘汰 n 代后,隐性基因的频率 F0 :淘汰 纯合隐性个体以前,隐性基因的频率 N :淘汰隐性纯合个体的代数 设群中隐性基因的频率是 0.10,每代均将隐性纯合个体淘汰,经 6 代选择, 其隐性基因的频率(F6)为: 隐性基因频率的理论下降的过程 方法 2:通过测交鉴定显性杂合个体 测交 通过被测个体与一定亲属关系个体的配种计划,观察后代的表现, 以期判断个体的基因型,淘汰全部隐性纯合个体,同时鉴定出显性杂合个体并予 以淘汰,这样可很快在群体中清除隐性基因 -鉴定杂合个体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选择显性基因的效率 -制订测交方案,或发展更准确的检测技术,以鉴定隐性基因的携带者,是选 择的关键 测交 1:依据系谱信息某个体表型为显性,其任一个亲本是隐性纯合体,那 么它必是杂合体 已知为携带者的后代有 50%的可能性仍是携带者 测交 2:依据后裔信息 若某可疑公畜,通过测交,其后代出现隐性纯合个体,则可判定它为隐性基 因携带者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进行繁殖的畜种,判定种公畜是否为隐性有害基因的携带 者尤为重要 这种测交往往是与后裔测定结合进行测交 3:与配母畜为隐性纯合体 此法所需测交家畜头数最少,但要求所要检出的隐性基因是无害的 A_ ×aa,当后代中有 aa , A_ 为携带者 但当后代中无 aa ,不能直接否定 A_ 是携带者,应根据后代个数判定结 果的概率 可能出现全部都是携带显性基因表型的概率 0 0.1 0.2 0.3 0.4 0.5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世代 频率 0.0625 1.6 0.1 1 (6 0.1) 0.1 6 = =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