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说明:课程名称虽然是《动物育种学》,但所讲内容主要针对的还是以家畜禽为主,因此选用《家畜育种学》张沅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授课专业:动科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一)大纲正文绪论(1学时)一、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二、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三、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四、现代育种发展概况第一章家畜起源、驯化与品种(1学时)要点:本章讲述家畜的概念,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家畜的祖先和养,驯卵化过程,重点介绍家畜品种的概念,品种形成、发展与分类,主要家畜品种等的介绍。第一节家畜的起源第二节动物的驯化第三节家畜品种及其发展第四节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简介(包括猪、牛、羊、禽)第二章数量遗传学基础(4学时)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影响群体的遗传结构的因素,重点介绍性状的分类,数量性状遗传基础、数学模型及遗传参数的估计,亲属间相关关系的分析。第一节群体的遗传结构第二节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第三节亲属间相关分析第四节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第三章家童主要性状的遗传(2学时)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各畜种的质量性状,诸如毛色、角型、血型及血液蛋白多态性,伴性性状和遗传缺陷的遗传规律;同时介绍各畜种主要经济性状,诸如生长发育、肥育与产肉性状,产奶性状,产蛋性状,产毛性状,适应性与杭病性状,繁殖性状,役用及竞技性状,体型外貌性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第一节表型特征第二节血型及蛋白质型第三节遗传缺陷第四节数量性状第四章家畜生产性能测定(2学时)要点:本章介绍家畜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和原则,重点介绍各畜种生产性能测定方法:性能测定组织与实施措施,性能测定纪录的管理系统第一节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第二节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第三节各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第四节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系统(4学时)第五章选择原理与方法要点:本章首先概要介绍家畜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重点介绍数量性状的选择理论,包括选择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改善各因素的育种措施,间接选择的效应。在育种实践中实施选择的主要方法第一节选择的概念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第三节数量性状的选择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说明:课程名称虽然是《动物育种学》,但所讲内容主要针对的还是以家畜禽为主,因此选用《家畜 育种学》张沅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 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 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 授课专业:动科专业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 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 (一)大纲正文 绪 论 (1学时) —、农业、畜牧业与家畜育种 二、家畜育种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三、家畜育种学的任务和内容 四、现代育种发展概况 第一章 家畜起源、驯化与品种 (1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的概念,家畜在动物分类学中的地位,家畜的祖先和驯养,驯化过程, 重点介绍家畜品 种的概念,品种形成、发展与分类,主要家畜品种等的介绍。 第一节 家畜的起源 第二节 动物的驯化 第三节 家畜品种及其发展 第四节 我国主要畜禽品种简介(包括猪、牛、羊、禽) 第二章 数量遗传学基础 (4学时)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影响群体的遗传结构的因素,重点介绍性状的分类,数量性状遗传基 础、数学模型及遗传参数的估计,亲属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 群体的遗传结构 第二节 数量性状及遗传基础 第三节 亲属间相关分析 第四节 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第三章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 (2学时) 要点:本章主要介绍各畜种的质量性状,诸如毛色、角型、血型及血液蛋白多态 性,伴性性状和遗传缺陷的遗传规律;同时介绍各畜种主要经济性状,诸如生长发育、肥育与产肉性状,产 奶性状,产蛋性状,产毛性状,适应性与杭病性状,繁殖性状,役用及竞技性状,体型外貌性状数量性状的 遗传规律。 第—节 表型特征 第二节 血型及蛋白质型 第三节 遗传缺陷 第四节 数量性状 第四章 家畜生产性能测定 (2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家畜育种中生产性能测定的重要性和原则,重点介绍各畜种生产性能测定方法.性能测定组 织与实施措施,性能测定纪录的管理系统。 第—节 生产性能测定的—般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各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 第四节 生产性能测定记录系统 第五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4学时) 要点:本章首先概要介绍家畜质量性状的选择方法;重点介绍数量性状的选择理论,包括选择反应及其主要 影响因素,改善各因素的育种措施,间接选择的效应。在育种实践中实施选择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选择的概念 第二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第三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第四节选择的方法第六章个体遗传评定一一选择指数法(4学时)要点:本章介绍种畜个体遗传评定的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个体遗传评定的意义,育种值的概念,重点介绍育种值估计的一般原理,选择指数法估计育种值的各种方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第一节个体育种值第二芒单性状育种值的估计第三节多性状综合遗传评定第四节选择指数法应用的注意事项(4学时)第七章个体选配要点:本章介绍家畜选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介绍近交的概念、遗传效应和近交程度的度量方法,杂交的概念和遗传效应,畜群中选配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第一节品质选配第二节亲缘选配第三节近文系数与亲缘系数第四节刘守仁院士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的成功培育第八章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4学时)要点:本章讲述家畜新品种和新品系培育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在一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与品系繁育方法应用于配套系杂交繁育体系的专门化品系的培育,通过几个品种间杂交培育新品种等家畜育种方法。第一节品系培育第二节专厂化品系的培育第三节品种培育第四节蓄群的杂交改良第九章杂种优势利用(4学时)要点:本章将讲述杂种优势的概念、产生遗传基础的解释,重点介绍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意义,筛选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方法、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杂交配套系的组织与实施,第一节杂种优势第二节杂交亲本第三节杂交方式第四节杂交效果预估第五节配合力的测定与配套系的杂交第六节鸡与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2学时)第十章家蓄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要点:本章讲述家畜遗传多样性即畜禽品种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和保护的重要性,重点介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途径。第一节家畜遗传多样性第二节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方法第三节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第四节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第十一章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4学时)要点:本章将介绍已经成熟和即将成熟的动物生物技术,诸如胚胎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还将介绍有关QTL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第一节家畜生物技术的概念第二节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第三节分子遗传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二)习题作业按照教材《家畜育种学》每章所附的习题安排,此处不再另附。(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家畜育种学》张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第四节 选择的方法 第六章 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指数法 (4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种畜个体遗传评定的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个体遗传评定的意义,育种值的概念,重点介 绍育种值估计的一般原理,选择指数法估计育种值的各种方法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节 个体育种值 第二芒 单性状育种值的估计 第三节 多性状综合遗传评定 第四节 选择指数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个体选配 (4学时) 要点:本章介绍家畜选配的概念与类型,重点介绍近交的概念、遗传效应和近交程度的度量方法,杂交的概 念和遗传效应,畜群中选配计划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第一节 品质选配 第二节 亲缘选配 第三节 近文系数与亲缘系数 第四节 刘守仁院士与中国美利奴新疆军垦型细毛羊的成功培育 第八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4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新品种和新品系培育的主要方法,重点介绍在一个品种内的品系培育与品系繁育方法. 应用于配套系杂交繁育体系的专门化品系的培育,通过几个品种间杂交培育新品种等家畜育种方法。 第一节 品系培育 第二节 专厂]化品系的培育 第三节 品种培育 第四节 畜群的杂交改良 第九章 杂种优势利用 (4学时) 要点:本章将讲述杂种优势的概念、产生遗传基础的解释,重点介绍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及意义,筛选杂交 组合的配合力测定方法、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杂交配套系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 杂种优势 第二节 杂交亲本 第三节 杂交方式 第四节 杂交效果预估 第五节 配合力的测定与配套系的杂交 第六节 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 第十章 家畜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 (2学时) 要点:本章讲述家畜遗传多样性即畜禽品种资源所面临的形势和保护的重要性,重点介绍畜禽品种资源保护 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节 家畜遗传多样性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保护理论和方法 第三节 新技术在遗传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第四节 家畜遗传资源的管理与利用 第十一章 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4学时) 要点:本章将介绍已经成熟和即将成熟的动物生物技术,诸如胚胎生物技术和分 子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增加学生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还将介绍有关QTL定 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学科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第一节 家畜生物技术的概念 第二节 繁殖生物技术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第三节 分子遗传标记在家畜育种中的应用 (二) 习题作业 按照教材《家畜育种学》每章所附的习题安排,此处不再另附。 (三)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家畜育种学》张沅主编200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张勤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数量遗传学》盛志廉吴常信编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3、统计遗传学吴仲贤1977年科学出版社4、《动物遗传学》门正明主编199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5、《家畜育种学》内蒙古农牧学主编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6、《家畜育种学各论》张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7、《《动物育种学总论》师守堃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8《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王金玉1994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四)教学大纲说明1、教学自的与课程性质、任务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生产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动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低耗的畜产品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据国际权威农业科学评价机构测评,在促进动物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科技因素中,畜禽遗传育种工作的贡献率最大,超过了40%。因此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动物科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本课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物育种学的理沦,掌握动物育种的技术与方法,为未来从事畜禽育种实践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和深度(1)家畜的起源、卵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2)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等。(3)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4)家畜选配的方法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5)提高家畜育种成效的规划方法。重点:选择理论、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方法、育种规化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部分课程还将高新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领域,诸如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作为提高部分加以介绍。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的开设需要有一定的前期知识,除了必要的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外,特别要求学生在本课前应系统地学习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尤其要求学生应提前选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因此《动物育种学》应在《群体与数量遗传学》课开设的下一学期开设。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育种学的理沦和技术:除必要学的课堂教学外,为了保证教学数量,实现培养目标,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上机和习题课。2009年教学大纲《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说明:本课程2009年新选用《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授课班级:动科07-1、2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一)大纲正文绪论1学时动物育种相关概念,家畜育种简史,家畜育种的特点及意义,现代动物育种的发展概况3学时第一篇:育种对象第一章、品种(1学时)
主要参考书:1、《生物统计学》 张勤主编2003年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数量遗传学》 盛志廉吴常信编1998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3、统计遗传学 吴仲贤 1977年科学出版社 4、《动物遗传学》 门正明主编 199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5、《家畜育种学》 内蒙古农牧学主编 1981年中国农业出版社 6、《家畜育种学各论》 张 沅 1995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7、《动物育种学总论》 师守堃 199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8《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 王金玉 1994年东南大学出版社 (四)教学大纲说明 1、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生产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动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家畜遗传素质,提高生产性能 水平,根据需求培育新品种和品系,通过利用杂种优势,高效优质地生产量多、质优、低耗的畜产品的理 论、技术和方法的一门科学。 据国际权威农业科学评价机构测评,在促进动物生产效率提高的诸多科技因素中, 畜禽遗传育种工作的贡 献率最大,超过了40%。因此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的重要基础,是动物科技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 的部分, 本课开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动物育种学的理沦,掌握动物育种的技术与方法,为未 来从事畜禽育种实践工作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2、课程主要内容、重点和深度 (1)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对现有品种资源的调查、分析、保护、开发和利用。 (2) 家畜主要性状的遗传基础和遗传规律,生产性能测定的组织与实施方法;优化育种规划的方法 等。 (3)培育新品种和新品系的理论和方法。 (4)家畜选配的方法和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与方法。 (5)提高家畜育种成效的规划方法。 重点:选择理论、个体遗传评定、选择方法、育种规化方法、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部分。 课程还将高新技术,主要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应用的新领域,诸如标 记辅助选择、分子育种等作为提高部分加以介绍。 3、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综合的学科,因此本课的开设需要有一定的前期知识,除了必 要的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知识外,特别要求学生在本课前应系统地学习生物统计学、动物遗传学等课程,尤 其要求学生应提前选修群体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等课程,因此《动物育种学》应在《群体与数量遗传学》课 开设的下一学期开设。 家畜育种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基础学科,为了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育种学的理沦和技术:除必要学的 课堂教学外,为了保证教学数量,实现培养目标,还应安排一定学时的实验、上机和习题课。 2009年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 说明:本课程2009年新选用《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作为本课程的教材,根 据本教材的内容并结合现代畜禽育种发展现状编写家畜育种学教学大纲如下: 课程名称:动物育种学 授课班级:动科07-1、2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其中:讲课38学时,实验16学时 前期课程要求: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遗传学、群体与数量遗传学。 (一)大纲正文 绪论 1学时 动物育种相关概念, 家畜育种简史,家畜育种的特点及意义,现代动物育种的发展概况 第一篇:育种对象 3学时 第一章、品种 (1学时)
第一节、家畜的起源与动物驯化第二节、家畜的品种第三节、国内外畜禽品种简介(2学时)第二章、家畜的性状第一节、经济性状第二节、生物学性第三节、抗病性第四节、基因组印记12学时第二篇:选种(2学时)第三章、选择的作用第一节、选种理论第二节、选择的作用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选择(3学时)第一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第二节、影响改良速度的因素第三节、数量性状选择方法第四节、数量性状选择技术的基本环节(1学时)第五章、种畜测定第一节、种畜测定的种类第二节、组织实施种畜测定的主要过程第六章、种畜的遗传评估(一)(2学时)第一节、个体育种值第二节、单信息估计育种值第三节、多信息估计育种值第七章、种畜的遗传评估(二)(2学时第一节、选择指数概述第二节、综合选择指数第三节、约束与最宜选择指数第八章、质量性状与阈性状的选择(2学时)第一节、概念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第三节、阅性状的选择5学时第三篇:交配系统(3学时)第九章、近交第一节、近交的概念与近交程度第二节、近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近交衰退第四节、近交的用途与注意事项第五节、亲缘系数
第一节、家畜的起源与动物驯化 第二节、家畜的品种 第三节、国内外畜禽品种简介 第二章、家畜的性状 (2学时) 第一节、经济性状 第二节、生物学性 第三节、抗病性 第四节、基因组印记 第二篇:选种 12学时 第三章、选择的作用 (2学时) 第一节、选种理论 第二节、选择的作用 第四章、数量性状的选择 (3学时) 第一节、数量性状遗传基础 第二节、影响改良速度的因素 第三节、数量性状选择方法 第四节、数量性状选择技术的基本环节 第五章、种畜测定 (1学时) 第一节、种畜测定的种类 第二节、组织实施种畜测定的主要过程 第六章、种畜的遗传评估(一)(2学时) 第一节、个体育种值 第二节、单信息估计育种值 第三节、多信息估计育种值 第七章、种畜的遗传评估(二)(2学时) 第一节、选择指数概述 第二节、综合选择指数 第三节、约束与最宜选择指数 第八章、质量性状与阈性状的选择(2学时) 第一节、概念 第二节、质量性状的选择 第三节、阈性状的选择 第三篇:交配系统 5学时 第九章、近交 (3学时) 第一节、近交的概念与近交程度 第二节、近交的遗传效应 第三节、近交衰退 第四节、近交的用途与注意事项 第五节、亲缘系数
第十章、品质选配(1学时)第一节,同质选配第二节、异质选配(1学时)第十一章、种群选配第一节、杂交繁育第二节、纯种繁育3学时第四篇:杂种优势利用第十二章、杂种优势的表现规律及其在商品畜禽生产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杂种优势学说第二节、杂交的遗传基础及在生产中的应用,第三节、杂交亲本,鸡与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1学时)第十三章、配套系培育第一节、概念第二节、配套系的培育与利用4学时第五篇:新品种(系)培育(3学时)第十四章、新品系的培育第一节、概念与意义第二节、系祖建系法第三节、群体继代选育法,第四节、专门化母系的培育第五节、玫瑰冠鸡简介(1学时)第十五章新品种的选育第一节、意义第二节、方法6学时第六篇:育种新技术第十六章、胚胎生物技术与育种(2学时)第一节、胚胎移植第二节、克隆(1学时)第十七章转基因动物培育第一节、转基因动物概念与意义第二节,转基因动物培育方法(3学时)第十八章、分子育种第一节、遗传标记第二节、数量性状基因的鉴别与定位第三节、标记辅助选择第四节、DNA标记在杂义中的应用第五节、DNA标记在近交中的应用2学时第七篇:地方畜禽遗传资源(1学时)第十九章、遗传资源评估
第十章、品质选配 (1学时) 第一节,同质选配 第二节、异质选配 第十一章、种群选配 (1学时) 第一节、杂交繁育 第二节、纯种繁育 第四篇:杂种优势利用 3学时 第十二章、杂种优势的表现规律及其在商品畜禽生产中的应用(2学时) 第一节、 杂种优势学说 第二节、杂交的遗传基础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三节、杂交亲本,鸡与鹌鹑属间杂交,动物科间杂交实例 第十三章、配套系培育 (1学时) 第一节、 概念 第二节、配套系的培育与利用 第五篇:新品种(系)培育 4学时 第十四章、新品系的培育 (3学时) 第一节、 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 系祖建系法 第三节、群体继代选育法, 第四节、专门化母系的培育 第五节、玫瑰冠鸡简介 第十五章 新品种的选育 (1学时) 第一节、 意义 第二节、方法 第六篇:育种新技术 6学时 第十六章、胚胎生物技术与育种 (2学时) 第一节、 胚胎移植 第二节、克隆 第十七章 转基因动物培育 (1学时) 第一节、转基因动物概念与意义 第二节,转基因动物培育方法 第十八章、分子育种 (3学时) 第一节、遗传标记 第二节、数量性状基因的鉴别与定位 第三节、标记辅助选择 第四节、DNA标记在杂义中的应用 第五节、DNA标记在近交中的应用 第七篇:地方畜禽遗传资源 2学时 第十九章、遗传资源评估 (1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