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概念。评价的内容 二、士壤资源评价 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评价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土壤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本章重点: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 源与开发利用。 难点: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九章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8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 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必需元素的判别标准。必需元素的种类。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 二、必需元素的分组 必需元素的功能分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及其划分依据】 三、 必需 素的 司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的含义及对施肥的指导作用。 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 从土壤植物间的供求关系分析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肥料三要素的概念。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平衡吸收的概念。 维持平衡吸收的重要性 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有益元素的概念。有益元素的种类与作用。 第二节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类型: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理解交互作用的意义。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的含义。最小养分律的应用。 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 报酬递减的概念、发生条件与克服途径 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最高产量施肥量及经济最佳施肥量的含义、确定原理。 第三节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营养期与生长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物营养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概念、发生时期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31
31 第三节 土壤资源 一、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概念。评价的内容。 二、土壤资源评价 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评价方法。 三、土壤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土壤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本章重点: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土壤污染的来源与防治措施;土壤资 源与开发利用。 难点:土壤资源评价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九章 植物营养与合理施肥的基本原理 (8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元素与平衡吸收 一、必需元素的种类及元素必需性的研究方法 必需元素的判别标准。必需元素的种类。确定必需元素的方法。 二、必需元素的分组 必需元素的功能分组。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及其划分依据。 三、必需元素的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同等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的含义及对施肥的指导作用。 四、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 从土壤-植物间的供求关系分析必需元素的肥料意义。肥料三要素的概念。 五、植物营养元素的平衡吸收 平衡吸收的概念。维持平衡吸收的重要性。 六、有益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 有益元素的概念。有益元素的种类与作用。 第二节 植物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植物营养元素间的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的类型:拮抗作用、协同作用。理解交互作用的意义。 二、最小养分律 最小养分律的含义。最小养分律的应用。 三、施肥中的报酬递减现象 报酬递减的概念、发生条件与克服途径。 四、肥料的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的分析方法 最高产量施肥量及经济最佳施肥量的含义、确定原理。 第三节 作物的阶段营养与施肥 一、作物营养的阶段性 营养期与生长期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作物营养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作物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的概念、发生时期及其与施肥的关系
第四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土壤士壤养分的分类。 土壤养分形态与有效性间的关系。 二、土壤养分的动态 士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 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容量与缓种容量的概念。 第五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 根际的概念。根际pH、Eh、分泌物及养分动态特征 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养分的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的概念与机理。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 叶部吸收养分的通道。影响叶部营养的因素。根外追肥的应用场合。 本章重点: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 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 难点:应用报酰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十章氮肥(6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氨素营养 一、氨的生理功能及氨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氨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缺氮或氮供应过多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关症状。 二、氨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 植物的吸氨形态。植物对铵态氨及硝态氨的同化。氨在植物体内的运转与分布。 三、氨素供应状况与衣产品品质间的关系 氮肥施用对农 匹品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与氮肥施用的关系。 四、硝态氮和铵态氨的营养特点 作物的喜铵性与喜硝性。不同氨源的生理效应。 第二节土壤氨素的营养状况 士壤中氨的形态与有效性 土壤氮的形态、存在方式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二、土壤氨的转化 土壤有机氨与无机氨间的平衡。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挥发的基本概念与过程。 三、土壤氨的供应性能 土壤有机氮矿化强度、容量的概念。 实验四士壤有效性氨的测定(3学时) 第三节常用氨肥的性质与施用
32 第四节 土壤养分供应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与有效性 土壤土壤养分的分类。土壤养分形态与有效性间的关系。 二、土壤养分的动态 土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 三、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土壤养分供应强度、容量与缓冲容量的概念。 第五节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一、根际的概念及特点 根际的概念。根际 pH、Eh、分泌物及养分动态特征。 二、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养分的主动吸收与被动吸收的概念与机理。 三、植物的叶部营养与根外追肥 叶部吸收养分的通道。影响叶部营养的因素。根外追肥的应用场合。 本章重点:必需元素、有益元素的概念;交互作用的概念与类型;土壤养分的形态、移动性及 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植物根际营养与叶部营养的概念与特点。 难点:应用报酬递减的原理进行肥料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分析;养分离子跨膜吸收的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理解 第十章 氮肥 (6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氮素营养 一、氮的生理功能及氮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氮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缺氮或氮供应过多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及相关症状。 二、氮在植物体内的代谢和运转 植物的吸氮形态。植物对铵态氮及硝态氮的同化。氮在植物体内的运转与分布。 三、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品质间的关系 氮肥施用对农产品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与氮肥施用的关系。 四、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 作物的喜铵性与喜硝性。不同氮源的生理效应。 第二节 土壤氮素的营养状况 一、土壤中氮的形态与有效性 土壤氮的形态、存在方式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二、土壤氮的转化 土壤有机氮与无机氮间的平衡。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氨挥发的基本概念与过程。 三、土壤氮的供应性能 土壤有机氮矿化强度、容量的概念。 实验四 土壤有效性氮的测定 (3 学时) 第三节 常用氮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化学氨肥的分类 合成氨与氨加工。化学氨肥的分类。 一、常用氨肥的特性与施用 硝态氮肥、尿素的特性与有效施用方法 第四节氨肥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一、氨肥利用率 氨肥利用率的概念、测定方法。 二、提高氨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提高氨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施氮技术的改进,提高作物对氮素利用的遗传滞力 本章重点:氯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硝态氨和铵态氯的营养特点:土壤氨 的矿化与生物固定: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概念与过程:铵态氮肥与尿素的特性与施用:氮肥利用率 的概念、测定方法及主要提高途径。 难点:土壤有机氯一无机氯间的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氨肥有效施用的原理与技术。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一章磷肥(2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磷素营养 一、磷的生理功能 磷在植物体内的营养作用 二、植物对磷的吸收形态与吸收机制 植物吸收碳的形态及介质pH对磷形态的影响。磷普膜吸收的机制。 三、磷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土壤磷素状况 一、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土壤磷的形态。土壤磷的有效性。 二、土壤中碳的转化 土壤有机碳与无机碳的平衡。土壤对磷的吸附与周定作用。 三、士壤有蚊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土壤有效磷及其对施磷的指导意义。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四、影响土壤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水分状况、pH、有机质等对土壤磷有效度的影响。 实验五土壤速效磷测定 (3学时) 第三节化学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化学磷肥的制造原理 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磷肥的制造方法 二、化学磷肥的分类 水溶性磷肥 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的适用土壤。 三、常用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及磷矿粉的性质与有效施用的条件
33 一、化学氮肥的分类 合成氨与氨加工。化学氮肥的分类。 二、常用氮肥的特性与施用 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尿素的特性与有效施用方法。 第四节 氮肥利用率及其提高途径 一、氮肥利用率 氮肥利用率的概念、测定方法。 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施氮技术的改进,提高作物对氮素利用的遗传潜力。 本章重点:氮素供应状况与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间的关系;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营养特点;土壤氮 的矿化与生物固定;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概念与过程;铵态氮肥与尿素的特性与施用;氮肥利用率 的概念、测定方法及主要提高途径。 难点:土壤有机氮-无机氮间的平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氮肥有效施用的原理与技术。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一章 磷肥 (2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磷素营养 一、磷的生理功能 磷在植物体内的营养作用。 二、植物对磷的吸收形态与吸收机制 植物吸收磷的形态及介质 pH 对磷形态的影响。磷跨膜吸收的机制。 三、磷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 土壤磷素状况 一、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土壤磷的形态。土壤磷的有效性。 二、土壤中磷的转化 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的平衡。土壤对磷的吸附与固定作用。 三、土壤有效磷的概念与测定方法 土壤有效磷及其对施磷的指导意义。土壤有效磷的测定方法及其适用场合。 四、影响土壤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水分状况、pH、有机质等对土壤磷有效度的影响。 实验五 土壤速效磷测定 (3 学时) 第三节 化学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化学磷肥的制造原理 我国磷矿资源的特点。磷肥的制造方法。 二、化学磷肥的分类 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难溶性磷肥的适用土壤。 三、常用磷肥的性质与施用 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及磷矿粉的性质与有效施用的条件
第四节磷肥合理分配与施用的原则 一、 想据轮作制分积遗胆 水早轮作与早早轮作中磷肥分配原则 二、根据作物需要分配磷肥 三、根据土壤条件分配和施用磷肥 土壤pH、有效磷含量、有机质状况对施磷的指导意义。 本章重点: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有效磷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化学磷肥的制 造方法与分类:合理分配磷肥应考虑的原则。 难点 :不同士限制磷有效性的差异及其与磷肥分配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二章钾肥(2学时 第一节植物的钾素营养 一、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存在方式及生理功能 二、钾对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钾影响作物产量的途径。钾是公认的“品质元素“。 三、钾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土壤钾素状况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分组与有效性 土壤钾的分组。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及溶液钾对作物有效性的差异。 二、钾在土壤中的转化 不同组分钾间的关系。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概念。 三、影响士壤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类型、淋溶、pH等对土壤钾有效性的影响 实验六土壤速效钾的测定(2学时) 第三节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钾肥的种类 钾肥的肥源。钾肥的分类。 二、常用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的特性与施用。 三、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根据士壤、作物特性合理分配与施用钾肥。 本章重点:钾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机制:土壤钾的分组及有效性: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难点:土壤钾不同组分间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三章微量元素肥料(2学时) 第一节作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34 第四节 磷肥合理分配与施用的原则 一、根据轮作制分配磷肥 水-旱轮作与旱-旱轮作中磷肥分配原则。 二、根据作物需要分配磷肥 三、根据土壤条件分配和施用磷肥 土壤 pH、有效磷含量、有机质状况对施磷的指导意义。 本章重点:土壤中磷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土壤有效磷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化学磷肥的制 造方法与分类;合理分配磷肥应考虑的原则。 难点:不同土壤限制磷有效性的差异及其与磷肥分配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二章 钾肥 (2 学时) 第一节 植物的钾素营养 一、植物体内钾的含量、存在方式及生理功能 二、钾对作物产量及产品品质的影响 钾影响作物产量的途径。钾是公认的“品质元素”。 三、钾营养失调的危害和症状 第二节 土壤钾素状况 一、土壤中钾的含量、分组与有效性 土壤钾的分组。矿物钾、非交换性钾、交换性钾及溶液钾对作物有效性的差异。 二、钾在土壤中的转化 不同组分钾间的关系。土壤速效钾、缓效钾的概念。 三、影响土壤钾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类型、淋溶、pH 等对土壤钾有效性的影响 实验六 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2 学时) 第三节 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一、钾肥的种类 钾肥的肥源。钾肥的分类。 二、常用钾肥的性质与施用 氯化钾、硫酸钾、草木灰等钾肥的特性与施用。 三、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根据土壤、作物特性合理分配与施用钾肥。 本章重点:钾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机制;土壤钾的分组及有效性;提高钾肥肥效的途径。 难点:土壤钾不同组分间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三章 微量元素肥料 (2 学时) 第一节 作物的微量元素营养
一、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 各种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功能。 二、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危害及症状 三、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 外形诊新、根外喷施诊断、注射诊断及化学诊断的原理与应用 第二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 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类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 二、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pH、有机质、氧化还原状况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第三节微量元素肥料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分类 微量元素肥料的不同分类方法及作用。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 一般施用方法 微量元素肥料土壤施肥及直接用于作物的主婴方法。 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重点: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 难点: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四章复混肥料(2学时) 第一节复混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单元肥料、复混肥料、二元复混肥、三元复混肥、多功能复混肥的基本概念。 二、复混肥料养分含量表示方法 复混肥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总量的含义。 三、复混肥料的制造原理 化成复混肥(复合肥料)与混成复混肥(混合肥料)的制造方法。 四、复合肥料的特点 复混肥料的主要优缺点及其评价。 第二节复混肥料的性质与施用 复混肥料的种类 复混肥料的分类 二、常用复合肥料的特性与施用 常用复合肥料的基本特性与有效施用条件。 第三节混合肥料施用的配制原理 一、混合肥料养分配比的确定途径 确定混合肥料养分配比应考虑的方面: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施肥技术的要 求。 35
35 一、微量元素主要生理功能 各种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功能。 二、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危害及症状 三、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 外形诊断、根外喷施诊断、注射诊断及化学诊断的原理与应用。 第二节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状况 一、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土壤微量元素的形态、分类及其与有效性间的关系 二、影响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土壤 pH、有机质、氧化还原状况对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 第三节 微量元素肥料 一、微量元素肥料的分类 微量元素肥料的不同分类方法及作用。 二、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 微量元素肥料土壤施肥及直接用于作物的主要方法。 三、微量元素肥料施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重点:微量元素营养失调的诊断途径;微量元素肥料的一般施用方法。 难点: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 (2 学时) 第一节 复混肥料的基本概念 一、复混肥料的概念 单元肥料、复混肥料、二元复混肥、三元复混肥、多功能复混肥的基本概念。 二、复混肥料养分含量表示方法 复混肥的养分含量、养分比例、养分总量的含义。 三、复混肥料的制造原理 化成复混肥(复合肥料)与混成复混肥(混合肥料)的制造方法。 四、复合肥料的特点 复混肥料的主要优缺点及其评价。 第二节 复混肥料的性质与施用 一、复混肥料的种类 复混肥料的分类。 二、常用复合肥料的特性与施用 常用复合肥料的基本特性与有效施用条件。 第三节 混合肥料施用的配制原理 一、混合肥料养分配比的确定途径 确定混合肥料养分配比应考虑的方面: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施肥技术的要 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