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风化产物的矿物组成 土壤矿物类型。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 二、土壤矿物组成与养分供应的关系 土壤矿物组成与肥力形成及养分供应的关系。 第四节土壤的机械组成 一、土壤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土壤粒级分类。土壤粒级分类系统。不同粒级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 二、土壤质地的概念及质地分类依据、 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的 念。土壤质地的分类依据。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 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 实验一土壤颗粒分析(3学时) 本章重点:成土的主要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风化产物的类型:士壤质地与士壤肥力 的关 难点: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划分依据。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章土壤有机质(2学时) 第一节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存在形态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及主要性质。 第二节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有机质亡化的概令。母影响有机质广化的因素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 有机质腐殖化的概念。腐殖化过程, 三、腐殖质的性质 腐殖质的组成、存在形态、分子结构。腐殖质的带电性、吸水性及稳定性。 第三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一、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二、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与植物生长 土壤有机质与士壤微生物的关系。士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一、腐殖化过程与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二、矿质化过程与矿质化系数
26 一、不同风化产物的矿物组成 土壤矿物类型。土壤矿物的化学组成。 二、土壤矿物组成与养分供应的关系 土壤矿物组成与肥力形成及养分供应的关系。 第四节 土壤的机械组成 一、土壤粒级的概念及划分依据 土壤粒级分类。土壤粒级分类系统。不同粒级的矿物组成与化学组成上的差异。 二、土壤质地的概念及质地分类依据、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土壤质地的概念。土壤质地的分类依据。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 土壤质地的改良途径。 实验一 土壤颗粒分析 (3 学时) 本章重点:成土的主要岩石;风化作用的概念及类型;风化产物的类型;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 的关系。 难点:土壤质地的概念与划分依据。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和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类型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存在形态。 二、土壤有机质的组成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组成及主要性质。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 有机质矿化的概念。影响有机质矿化的因素。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 有机质腐殖化的概念。腐殖化过程。 三、腐殖质的性质 腐殖质的组成、存在形态、分子结构。腐殖质的带电性、吸水性及稳定性。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一、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土壤有机质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二、土壤有机质与微生物与植物生长 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土壤有机质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一、腐殖化过程与腐殖化系数 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腐殖化系数的概念。 二、矿质化过程与矿质化系数
士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矿质化系数的概念。 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控制有机质转化、合理轮作、耕作、调节碳氮比与 酸碱 实验二士壤有机质测定(3学时) 本章重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提高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腐殖化与矿质化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章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3学时) 第一节土壤孔性 一、士壤比重、容重的概念 土壤比重、 土壤容重的概念。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作用。 二、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孔隙分级,理想的士壤孔隙状况 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土壤孔隙的类型与分级。土壤孔隙状况与士壤肥力、作物生长间的关系。 理想的土壤孔隙状况。 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结构体、结构性的概念 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二、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 土壤结构类型。理解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三、创造良好士壤结构的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农业措施、土壤结构改良剂在土壤结构改良中的作用。 第三节土壤耕性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土壤物理机械性包括的内容 二、士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 土壤耕性的概念与含义。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本章重点:土壤孔隙的类型与士壤孔隙度的概念:土壤结构性与耕性的概念。 本章难点:如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与如何掌握宜耕期进行土壤耕作。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章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4学时) 第一节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水分的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及重力水。不同类型士壤水分的性质。 二、含量及其有效性 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与相对含水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水层厚度的概念:
27 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矿质化系数的概念。 三、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 增加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措施:增施有机肥、控制有机质转化、合理轮作、耕作、调节碳氮比与 酸碱度。 实验二 土壤有机质测定 (3 学时) 本章重点: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和性质;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提高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难点: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包括腐殖化与矿质化过程。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比重、容重的概念 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概念。土壤比重、土壤容重的作用。 二、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孔隙分级,理想的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土壤孔隙的类型与分级。土壤孔隙状况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间的关系。 理想的土壤孔隙状况。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结构体、结构性的概念 土壤结构体、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二、土壤结构与肥力的关系 土壤结构类型。理解土壤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三、创造良好土壤结构的措施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农业措施、土壤结构改良剂在土壤结构改良中的作用。 第三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土壤物理机械性包括的内容。 二、土壤的宜耕性与土壤耕作 土壤耕性的概念与含义。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本章重点:土壤孔隙的类型与土壤孔隙度的概念;土壤结构性与耕性的概念。 本章难点:如何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与如何掌握宜耕期进行土壤耕作。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和养分状况 (4 学时) 第一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 土壤水分的类型:吸湿水、膜状水、毛管水及重力水。不同类型土壤水分的性质。 二、含量及其有效性 土壤质量含水量、容积含水量与相对含水量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水层厚度的概念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掌握士水势的概念及其组成。理解土壤吸水力。掌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作物对士 壤水分的需求。 士壤水分状况与作物对士壤养分吸收的关系 第二节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的特征」 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 土壤通气性的概念。土壤通气性产生的机制。 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土壤通气状况对作物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及其吸收水肥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热。土壤热量平衡 二、土壤的热特性 土壤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的含义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温度的变化趋 。影响士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温度与作物种子萌发、生长及其对养分吸收的关系。土壤温度对养分转化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养分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士壤养分的形态、分类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供应容量及土壤对养分的缓冲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移动 土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质流、扩散、 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难点: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章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3学时) 第一节土壤较体的种类和构造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 土壤胶体的概念。土壤胶体的类型: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复合胶体。 二、士壤胶体的构造 士壤胶体分散系:分散相、分散介质。胶体微粒的结构。 第二节土壤胶体的特性 28
28 三、土壤水分的能量状态 掌握土水势的概念及其组成。理解土壤吸水力。掌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四、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需求。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对土壤养分吸收的关系。 第二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特点 土壤空气的组成。土壤空气的特征。 二、土壤通气机制,土壤通气性的原理 土壤通气性的概念。土壤通气性产生的机制。 三、土壤通气性与作物生产的关系 土壤通气状况对作物种子萌发、根系生长及其吸收水肥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 土壤热量状况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 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生物热、地热。土壤热量平衡。 二、土壤的热特性 土壤热容量、导热性、保湿性的含义 三、土壤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影响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四、土壤温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温度与作物种子萌发、生长及其对养分吸收的关系。土壤温度对养分转化的影响。 第四节 土壤养分状况 一、土壤养分的形态及有效性 土壤养分的形态、分类及对植物的有效性。 二、土壤养分的供应性能 土壤养分的供应强度、供应容量及土壤对养分的缓冲性能。 三、土壤养分的移动 土壤养分由根外移至根表的途径:质流、扩散、截获。 本章重点:土壤水分、空气、热量、养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难点:土壤水、肥、气、热的调节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章 土壤胶体和土壤的吸收性能 (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构造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 土壤胶体的概念。土壤胶体的类型:有机胶体、无机胶体、复合胶体。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 土壤胶体分散系:分散相、分散介质。胶体微粒的结构。 第二节 土壤胶体的特性
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的含义。 一、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胶体的神 电性 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第三节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机械吸收性、物理吸收性、化学吸收性、物理化学吸收性、生物吸收性的含义。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理解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阳离子交换量(CEC)、盐基饱和度 的概念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阴离子吸附的类型。影响阴离子吸附的因素。 本章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 难点 士壤胶体的结枸。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六章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2学时) 第一节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 土壤酸度的概念。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及其相互关系。 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 士壤碱度及其成因。土壤碱化度的概念。 四、土壤缓冲性能 缓冲性能的概念。土壤缓冲性能产生机制。土壤缓冲作用的重要性。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酸碱反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土壤酸碱性的主要调节措施 实验三土壤酸碱性的测定(2课时) 第二节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七章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3学时)
29 一、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 胶体的比表面和表面能的含义。 二、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胶体的带电性、溶胶和絮凝的过程。 第三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机械吸收性、物理吸收性、化学吸收性、物理化学吸收性、生物吸收性的含义。 二、土壤的阳离子交换作用 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理解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阳离子交换量(CEC)、盐基饱和度 的概念 三、土壤的阴离子交换作用 阴离子吸附的类型。影响阴离子吸附的因素。 本章重点:土壤胶体的概念、类型及特性;土壤的离子交换能力及其与养分供应的关系。 难点:土壤胶体的结构。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六章 土壤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 (2 学时) 第一节 土壤的酸碱性 一、土壤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来源。 二、土壤酸度、酸度类型及相互关系 土壤酸度的概念。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及其相互关系。 三、土壤碱度、碱化度概念 土壤碱度及其成因。土壤碱化度的概念。 四、土壤缓冲性能 缓冲性能的概念。土壤缓冲性能产生机制。土壤缓冲作用的重要性。 五、土壤反应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酸碱反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酸碱反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六、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土壤酸碱性的主要调节措施 实验三 土壤酸碱性的测定 (2 课时) 第二节 土壤的氧化还原性 一、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概念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 二、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因素 本章重点:土壤反应及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土壤酸碱度的调节机制。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七章 土壤形成、分类和分布 (3 学时)
第一节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未 馆图 的概念。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 二、成土过 成土的过程及其机制。 三、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我国十填分类的溜变 三、我国现行士壤分类的系统 我国土壤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土壤分布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二、土壤区域性 士壤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本章重点:成土因素与过程: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 土壤分类系统。 难点:土壤分类的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八章土壤管理(3学时) 第一节土壤培肥 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高产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土壤培肥的基本途径 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低产士壤改良的原则 第二节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的橱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主要的士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
30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因素 土壤圈的概念。五大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 二、成土过程 成土的过程及其机制。 三、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剖面和农业土壤剖面的特征。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原则 土壤分类的基本原则。 二、我国土壤分类发展概况 我国土壤分类的演变 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的系统 我国土壤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 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二、土壤区域性 土壤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本章重点:成土因素与过程;自然土壤与农业土壤的剖面特征;土壤分类的原则与我国现行的 土壤分类系统。 难点:土壤分类的方法。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八章 土壤管理 (3 学时) 第一节 土壤培肥 一、高产肥沃土壤特征 高产肥沃土壤的基本特征 二、土壤培肥的基本措施 土壤培肥的基本途径。 三、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低产土壤改良的原则。 第二节 土壤污染 一、土壤背景值 土壤背景值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污染源 主要的土壤污染源。 三、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