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室十九世纪初期中文报刊诞生声素1:卷,倡立讲会,虚感多人及旗民人等向西洋人转为传习,并私立名号,煸惑及众确有实据为首者,意当定为绞决:其传教煸感而无名号者,着定为绞:其仅止听从入教不知悔改者发往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旗人销去旗档.....“刊刻经卷,……·意当定为绞决”,充分地反映了谕令对洋人刻经传教之不能容忍。实际上,在有关谕令公布后不久,当时在北京的主教传教士都被迫停止活动,其中还有人曾度被监禁。上述的谕令虽然是针对天主教,但也适用于后来的基督教(新教)。因为对于清廷来说,两者并无太大的区别。针对上述的严教政策,当时已在广州的马礼逊曾于1812年将有关谕令的译文送往伦敦总部,并写道:兹附上有关谕令之译文,从中可以获悉刻印汉书传教将面临死刑处分。*我将会十分谨慎,避免招惹当局注意。同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一名在苏格兰一个小镇刚修毕布道课程的年轻传教土米岭(WilliamMilne,1785~1822),前往中国协助马礼逊。1813年7月,米怜夫妇抵达澳门,受到马礼逊夫妇的热情接待。然而,在天主教传教士的策动下,葡萄牙当局下令米怜离境。尽管马礼逊曾为此事奔波,皆不得要领,米怜只好迁往广州,在清政府的严密监视下,过其十分不安全的生活。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基督教新教要在中国境内进行传教活动是不可能的。据《伦敦布道会史(17951895)》(TheHistoryoftheLondonMissionarySociety,1795~1895)书作者洛维特(RichardM.A.Lovett)的叙述,在清朝当局公布严厉取缔外教的谕令时,马礼逊已经产生了在马六甲设立一所学院,训练传教士等对华活动的构想,在米岭无法于澳门定居之后,马礼逊更加强了这个决心。换句话说,对于基督教来说,怎样建立一个距离中国本土不远的基地,是当时面对的首要课题。至于马礼逊与米怜是基于什么原因选择马六甲为传教据点,它与本书研究焦点所在的华文报刊之诞生有何关系与影响,则留待下一章进一步探讨和分析。【注释】①铃木俊编:《中国史》(昭和29年版),第228~229页
4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参看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编第--分册(1953年版),第3~4页。23铃木俊编:前引书,第231页。45Walter Henry Medhurst, China: lts State and Prospects, p.251.6Ibid..pp- 252-253lbid..p.251:Richard M.A.Lovetl,The History of theLondon MissionarySociety,1795-1895,2Vols.p.403Medhurst. op. cit. p. 251.8Tbid..p.254.9有关这一点,田中正美在其论文《新教对中国传教的开拓与英国东印度公司》,见《东洋39史论集》第二册第392页中曾予以论述。该文对马礼逊等传教土的活动及当时的中英关系,有详尽的分析。QC.S.Horne,TheStoryof theLondonMissionarySociety.1795-1895.p.124.田中:前引论文,第389-390页。马礼逊在东渡中国18年首次回返英国时,曾将当时的中国情况,作如下之描述:“欧洲人12只被允许住在中国边境的广州和澳门。那里有数目众多的天主教徒和其他异教徒。…欧洲人不能远离此二地的郊外,也不允许携带家。见Lanet,op.cit.pp.399-400.3对于中国方言的复杂性,麦都思曾指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省各地讲不同的方言,不同地区的中国人之间也无法通晓对方的语言。"见Medhurst,opcil.p.78Tbid.0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urs of Robert Morrison, D.D. Compiled by his Widow, Vol, I.p. 153.君米岭与麦都思的记述,马礼逊结娇于1808年底(WilliamMilne,ARetrospectoftheQFirst Ten Years of theProtestant Mission to China,p.78;Medhurst,op.cit..p.258)。但据洛维待之记述,马礼逊是在1809年2月20日结婚的(Lovett,op.cil,p.407)。但不管是前者或后者,双方都指出马礼逊在结婚的同一天,获聘于东印度公司。田中前引文,第407~408页。G08Milne,op.cil..pp.129~1300Medhurst, op. ci.,P.262.0Ibid.,p.265.2《仁宗寄皇帝实录》,第二百四十二卷,第3594~3595页。8Medhurst, op, cit..p. 260.3Milne, op, cit.,p. 124.o参看Lovet,op,cit.p.410Medhurst, op, cit..p.260Milne. op, cit..p. 112.Lovent, op.cit.,p.410
第3章基督教在马六甲的传播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一、马六甲传教的开始与中文报刊的发行1815年,马礼逊与米冷在深入探讨当时对华传教的主客观条件之后,向伦敦提出了多项有关以后传教方针及政策的建议。其中,针对如何获得良好根据地的问题,看法是这样的:以今日中国的情况而言,要通过出版物或者我们布道会的其他活动来进行传教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就连个人的居住问题都没有保障。因此,我们希望能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管辖而文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地方,辟设一个在客观条件上允许我们较能展开活动且能奏效的根据地。这样,我们就可以作好准备工作,在中国按照上帝的指意开放其门户时进入该国。这项建议清楚地表明了基督教新教开拓者是何等重视对中国传教的工作,以及急于要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管辖而又距离中国不太远的地方”,即当时欧洲的东方殖民地谋求一个对华传教的根据地。1.选择马六甲的原因如前所述,伦敦布道会最初选中的对华传教根据地是马来半岛的槟城。1808年,马礼逊在还未就职于东印度公司且又面对澳门的居留问题而决定暂离中国时,首先考思的自的地也是槟城。马礼逊重视槟城,有以下三个理由:(1)槟城是英国在马来半岛最早获得的殖民地(政治稳定因素);(2)当时已有不少华侨侨居(传教对象的存在):(3)靠近中国(方便对华传教)
中国近代报业发累史1814年,当米岭为寻求基督教新教基地而到各地考察时,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已席卷马六甲、爪哇和槟城等华侨聚居之地。米岭在其回忆录中表示,上述三地都可考虑发展为传教据点。2从华侨人口数自考患,他认为爪哇要比马六甲有利,但马六申距离中国较近,加以它位于交趾支那、遥罗与槟城之间,方便同散居于各群岛的华侨接触。此外,它与印度、广州的往来也十分方便。因此,米岭认为,马六甲人口虽然比爪哇少,但其地理位置却有利于教会向更多的当地民众(特别是中国人)展开传教活动。3此外,米冷还指出,从健康与学习语言的环境考患,马六甲也较为适宜。4这与他计划在教会附设医院与学校等构想有关。特别是从学习语言的环境着想,马六甲不但能提供学习华语,而且还能学习马来语的条件,有利于基督教新教扩大对恒河以东广泛区域的传教活动。5至于政治方面,又有那些有利的因素呢自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可以说是英国在东南亚扩张势力,与荷兰展开殖民地争夺战的时期。两国的关系十分微妙。1795年,马六甲被英“奥阿非思号攻破,归英国所有。1802年,依据英法两国的亚眠和约,英国同意将锡兰岛以外原属荷兰的殖民地都归还给巴达维亚共和国,但在实际上,英国却继续占领各地,而当时直接执行占领任务的便是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政治环境当然是有利于新教基地的创设。何况即使马六甲的统治者有所变化,同样信奉新教的荷兰政府也不会令教会有所为难。除此之外,以当时驻巴达维亚的东印度公司爪哇副总督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TomasStamfordRaffles,1781~1826)为首的东印度公司,对新教也采取十分友好的态度。莱佛士是后来在新加坡为英国殖民地政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也是当时英国届指可数的东方问题专家。他的研究当然是旨在为英国的东方殖民地统治政策服务:他同时也是有关政策的实践者。从英国的长远利益出发,他主张重视殖民地的文化政策与宗教政策。因此,尽管莱佛士不是基督教的狂热信徒,却为1814年抵送爪哇的来冷提供了一切的方便。菜佛士副总督的想法是,基督教的传播,应做到“既有助于土著民社会的改善和政府地位的加强,也配合基督教知识的推广”。可以这么说,米岭宣传基督教,教化侨居当地华侨的意图,与莱佛士的基本构想是一致的。@米冷在马六甲的传教事业一开始就能一帆风顺地推展,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2.“文字与教育播道”的计划下面我们再来考察马礼逊和迷冷是通过什么方式展开传教活动的
第3章基蓄教在马六甲的传播和《系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正如前所述,马礼弥和米恰在深人探讨当时对华传教活动状况后,曾向伦敦布道会总部提出十项传教方针。第一项就是开辟一个良好的传教基地,重点放在“教育播道”(开办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学校等)和“文字播道”等。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有关中文月刊发行的如下计划:在马六甲每月或尽可能频繁地发行杂志型的中文读物。其目的在于将一般知识普及和基督教的推广活动相结合。所谓创办杂志型中文读物的计划,指的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此同时,作为“文字播道”的手段,出版中文、马来文和英文的读物也在计划之列。随着文字播道活动区域的扩大,为进一步加强恒河以东各地传教团体的联系,他们也准备在马六甲发行英文的定期刊物。这就是1817年5月创刊的季刊《印度支那汇刊》(Indo-ChineseGleaner)。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建立面向中国人的免费学校(AChinesefreeschool)、扩天恒河以东区域的传教组织,进行圣经汉译等具体计划。循着上述以文字和教育为中心的传教方针,米岭开始在马六甲发展其拓教事业。1815年春,米冷夫妇带者一名中文教师和几名刻工抵达马六甲。当时,他们也带了不少中文书籍和印刷纸张等。1815年8月5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免费学校(即“立义馆")开校。同一天,米怜筹办的中文定期刊物也告问世。这份定期刊物,就是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3.对中文定期刊物重视显然,新教开拓者是把创办中文月刊视为重大的计划之一。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下面简称《察世俗》)和编辑米岭的回忆录中,都对中文月刊的计划有所记述。首先,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着眼,米怜认识到中文书面语(TheChinesewrittenlanguage有如下的重要性:不管是以何种洗练的语言来表达,在传播人或有关神的知识上,印刷媒体显然要比其他媒体更占优势。作为加深理解的手段,中文书籍之重要性也许要比其他传播媒体还要大。因为,阅读中文的人口要远比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