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3.1社会学习论3.1.1社会学习过程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下,通过对他人观察和互动的一种学习结果,将这种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记忆、模仿、结果。交互决定论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第三章 新媒体的采纳与扩散 • 3.1 社会学习论 • 3.1.1 社会学习过程 • 社会学习理论 • 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是在某种社会环境 下,通过对他人观察和互动的一种学习结果,将 这种学习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注意、记忆、模 仿、结果。 • 交互决定论 • 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和环境三者 的交互作用
·3.1.2社会榜样概念·个体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重复或避免某种结果社会榜样三种来源:①の活榜样:真实的社会个体,②口头指引:来自于他人的对于某种行为的具体描述或者对于某种行为的鼓励或者不鼓励,从而指引参与者如何从事某种行为。:③符号:各种媒体符号,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信息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人物
• 3.1.2 社会榜样概念 • 个体往往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 进行重复或避免某种结果。 • 社会榜样三种来源: • ①活榜样:真实的社会个体 • ②口头指引:来自于他人的对于某种行为的具 体描述或者对于某种行为的鼓励或者不鼓励, 从而指引参与者如何从事某种行为。 • ③符号:各种媒体符号,包括电影、电视、广 播、报纸、网络等。信息包括真实的和虚拟的 人物
·3.1.3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个人对于完成某项任务,或实现某个自我目标的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自我效能感越强,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和意向就越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三个关键特征·第一,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而这种能力所关乎的是个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不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进行评价。·第二,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关注的是整体行为,而不是达到这种整体行为的某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某个具体的技巧
• 3.1.3 自我效能理论 • 自我效能理论 • 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个人对于完成某项任 务,或实现某个自我目标的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 自我效能感越强,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动机和意向 就越强。 •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三个关键特征, • 第一,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 而这种能力所关乎的是个人做出某种行为,而不是 对这种行为的后果进行评价。 • 第二,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关注的是整体行为,而不 是达到这种整体行为的某个组成部分,或者说某个 具体的技巧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什么的评价,而不是关注自己过去曾经做过什么。虽然过去的经验会对人们未来的行为有影响。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第一,直接体验;第二,间接体验;第三,社会劝说; 第四,生理因素
• 第三,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未来能够做什 么的评价,而不是关注自己过去曾经做过 什么。虽然过去的经验会对人们未来的行 为有影响。 •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四种因素: • 第一,直接体验; • 第二,间接体验; • 第三,社会劝说; • 第四,生理因素
3.2创新扩散论3.2.1技术创新的特性,创新的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创始人,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人们是否会采纳一种新技术,会受到他们对于这个技术特征的认知的影响,即技术的认知特征。分为几个方面一、相对优越性,人们在采纳一个新技术之前,会做出一个评价,判断新的技术相对于以往旧的技术而言,有哪些优势,有什么样新的功能是由这个新技术可以提供的。二、兼容性,某一项技术出现之后,与人们现有生活相融合的程度究竟有多强。三、复杂性,是否足够简单易用。四、可试验性,一个新的技术产生之后,是否能够让人们有试用的机会
3.2 创新扩散论 3.2.1 技术创新的特性 • 创新的扩散理论 • 创新扩散理论创始人,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认为,人们是 否会采纳一种新技术,会受到他们对于这个技术特征的认 知的影响,即技术的认知特征。分为几个方面 • 一、相对优越性,人们在采纳一个新技术之前,会做出一 个评价,判断新的技术相对于以往旧的技术而言,有哪些 优势,有什么样新的功能是由这个新技术可以提供的。 • 二、兼容性,某一项技术出现之后,与人们现有生活相融 合的程度究竟有多强。 • 三、复杂性,是否足够简单易用。 • 四、可试验性,一个新的技术产生之后,是否能够让人们 有试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