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为多。紧接着,他在指出当时在中国传教处境困难的同时,对马六甲发行中文月刊所要挑起的任务作了如下的叙述:况且,中国正在采取闭锁政策,它实施产禁今及对外国人存有令人难以理喻的嫉妒心。耶稣教的牧师不但不被允许在该国土地上自由走动,直接以其活生生的声音向其国人传播福音,就连在国境内对耽于偶像崇拜的民众发出劝其悔改的呼声,也无法做到。书籍可以广泛流通和传诵。如果有适当的代理人并采取谨慎的态度,书籍是有可能大量传入中国的。9那么,米怜等人又是如何实践其出版计划的构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对当时《察世俗》的编辑及其语言能力进行一番考察。《察世俗》创刊于1815年(嘉庆二十年),基本上是每月发行一次,-直持续到1821年(道光元年),即米冷逝世(1822年)前夕。每期平均为10~14页,共7卷74册,计524页。编者米是主要执笔者,马礼逊、麦都思和中国的印刷助手梁发也曾为其最后数期撰稿。关于马礼逊的生平,前章已经介绍。至于麦都思,是在1817年6月12日抵达马六甲的。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印刷部门。在协助米岭办《察世俗》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关工作的重要性。米怜去世后,麦都思继承他的遗志,以他的月刊为楷模,先后在巴达维亚和香港等地办了不少中文报刊。正如《中国报纸》(TheChinesePeriodicalPress1800~1912)的作者白瑞华(RoswellS.Britton)所说,作为早期中文月刊的编者,麦都思是“无所不在”的人物,足见他与当时中文报刊关系密切之一般。有关麦都思的生平,我们将进一步予以探讨。除了上述三名英国传教士外,还有一位为《察世俗》出了不少力气的人物,那就是出身广东的中国刻字工梁发(17891855)梁发(又名梁阿发、梁亚发),1789年出生于距离广州约70英里的一个小村庄。由于家境贫寒,他在11岁才得以入学。在乡间私垫接受了仅仅四年的中国旧式教育,15岁时离乡背井抵达广州谋生。最初,梁发从事画笔的制作,后改行为木版印刷。1815年他被伦敦布道会雇用为刻字工,与米怜一道前往马六甲。第二年,在米怜主持下,梁接受了洗礼。1819年,他回国省亲。为了向故乡的亲友传教,他撰写了《救世录摄要略解》,并在马礼逊的许可下颁发100份。但当时中国实施禁教政策,他的活动当然不被当局所容忍。结果,他被当局逮捕,木版也被烧毁。两天后,马礼逊次子
第3章基蓄教在马六甲的传播和(繁世帮月统记传》的诞生马偶翰把他营救出来,这时他已受到三十下杖刑的处罚及罚款。梁发返回马六甲,继续协助米进行文字和教育的传教活动。1823年,伦敦布道会授予他为当地人传教士,成为第一个中国人新教传教土。直到1855年逝世为止,梁一直致力于西洋人的新教传教事业。从梁发的生平简历,可以想像作为中国人最早的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新教开拓事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据伟烈亚力(AlexanderWylie,1815~1887)的记录,梁始终以“学善(StudentofExcellence)或“学善居士”(RetiredStudentofExcellence)的笔名撰写传教文章。不过,由于《察世俗》的文章一般都不署名,因而,无从得知他为《察世俗》写了多少文章。在他已出版的宗教小册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1832年刊行的《劝世良言》。此书共分九卷,鼓吹停止偶像票拜,而改信真理。1837年,太平关国运动(1850一1864)领导人洪秀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在广州逗留、曾得到梁的一部《劝世良言》。第二年,落第的洪秀全再次应试,再次受挫,回乡后不久身患热病。据说洪在病中曾产生种种梦幻,后来细读《劝世良言》,惊奇地发现竞与书中内容颇为相似,便从此开始对此宗教的信仰。1843年,洪秀全与他的同窗冯云山在研究《劝世良言》的基础上创立了“上帝会”。1850年,该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一一太平天国运动。4.编者米怜面对的难题正如前面所述,《察世俗》是来冷抵达马六甲未满三个月的1815年8月5日创刊的。换句话说,是他东来两年后的事。在这期间,他曾于1814年周游爪哇与马六甲等地。因此,他向马礼逊学习中文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单单凭着一年左右的外语知识,就着手创办一份外文报刊,不能不说是具有足够的勇气。1819年该刊发行四周年时,米冷曾谈到该刊的中文水平:初期的样本不论是在文章写作或者印刷方面都很不完善,但习惯阅读的读书人应该能理解。编者希望在进一步掌握语文能力之后,能改善文体。可见米怜深刻地认识到该刊的中文水平之低劣,并多少为此而担优,他还表示:为使这份刊物办得更有吸引力,传数者必须拨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业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即全神贯注在有关的工作上。同时,还应该集合各不同文采的作品,编者希望今后自已能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并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掌握中文,从面使该刊登载更多有益且体裁多样的文章一特别是迄今尚未被论及的题目。换句话说,米怜面对的课题,首先在于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在这方面,已成为度诚信徒的梁发,尽管只受过四年的私垫教育,但在中文及有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方面,都会对来冷提供不少帮助。不过,米怜最大的期待还是后起之秀的传教士能真正掌握中文,从而使该刊办得更好。这一长期的根本对策,具体地体现在1819年11月10日由米岭亲自兼任院长与教员的英华书院(Anglo-ChineseCollege)的设立。5.英华书院与中文报刊的关系当然,英华书院不是专为新教传教士学习中文而创立。正如来在《察世俗》向世近二年后创办的英文季刊杂志《印度支那汇刊》(Indo-ChineseGleaner)刊载的“英华书院计划书"(GeneralplanoftheAnglo-ChineseCollege)所述一般,英华书院创办的自的是在于促进“中国与欧洲文学的相互学习及传播基督教“。也就是说,该书院一方面是为欧洲人士提供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学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通晓汉文的恒河以东各国人士提供学习欧洲文学、自然科学和英语的机会,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交趾支那、东部诸群岛、琉球、朝鲜和日本,该计划书表明要通过上述教育课程,向东半球传播基督教原理和文明。创办英华书院,是米冷在马六甲进行传教开拓活动的重要事业之一。怎样为未来向中国传教做好准备工作,如何掌握好中文,一直是米恰朝夕苦虑的问题。英华书院的对象并不限于新教的传教士,它同时也开放给欧洲各国的大学教师、公司职员和领事馆馆员申请人学。有关课程即清楚规定“来自欧洲方面的学生,可根据自已的需要,分别选修宗教、文学与商业中文的科目”。上述入学资格的规定和课程安排,与该书院强调其创立也“有助于通商、政治、外交及社会上的实际需要的宗旨是相挂钩的。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英华书院从一开始就得到东印度公司的援助。该书院院长米岭(马礼逊为理事长)在其回忆录中,就透露该书院的开幕奠基仪式,是由名英国军官主持的。当时荷和英国的殖民地高级官员们都欢迎这个书院的诞生,并出席了开学典礼。3英国的殖民地官更们不仅在形式上支持该书院,也在经济等面予以积极
第3率基留教在马六甲的传播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支援。1823年,莱佛士曾与马礼逊商讨将英华书院迁至新加坡事宜,说明了两者关系之密切。这项计划最终虽未实现,但却可以看到,马礼逊创办英华书院(或者说没实现的新加坡学院)的构想,与莱佛士殖民地政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简而言之,英华书院的创立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当地的传教士:另一方面也为急于打人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和商人等提供了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的场所与机会。直到1842年南京条约缔结为止,英华书院是培养欧美的中国通的惟一学校。在这所英华书院里,继米岭之后,涌现了许多精通中文的欧洲人士。马礼逊在谈到该学院的方向时,曾指出“文学只是手段而非目的”(“Literatureisthemeans,nottheend")。书院的传教士们在学习中文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进行各种传教的活动。在紧随米冷之后抵达马六甲的传教士当中,有不少即一面主持英华书院,一面出版中文定期刊物的。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我们查阅教会早期报刊创刊人的履历,就可以知道他们几乎都出身英华书院或与该书院有某种密切的关系。二、《察世俗的内容与特征1.编辑方针与内容重点前面曾提及米冷在《察世俗》发行四周年的1819年,对该刊曾进行一次总结。在探讨《察世俗》的内容与特征之前,也许有必要查阅他在其总结的文章中,如何为《察世俗》定位。针对该刊创办的宗旨,米岭指出:这本小刊物创立的原本目的,是要把一般知识的普及与宗教、道德的推广活动相结合,包括传播足以促使人们反思及激发其觉悟的公众事物的时事。传播基督教的教义,是最主要的目的,但也不忽视其他次要的目的。因为知识与科学就像是宗教的仕女一般,可成为道德的支柱。同样的宗旨,也清楚地写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序文(图31)中:故察世俗书必载道理各等也。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遗、都必有些。随道之重这传之。最大是神理其次人道。文次国俗是三样多讲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图3-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文ol.原被造化自然學者不可止察一所地方之各物单了者不可不察因神在天上而现著其榮所以用天地人萬物此乃根本之道理神至大至尊生餐我無中生有者乃神也神乃一自然而然當始神造寮世俗每月統記傅序們世人故此善人無非畏神但世上洲多貌缝一俪天字指着种亦有之既然离虚离人皆由种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