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3目录简体字版(增订版)序言方汉奇(1)繁体字版自序,(5)日文版原序平井隆太郎(10)第1童绪论(1)第2童十九世纪初期中文报刊诞生背景 (9).-(9)、中外关系的特征二、基督教新教对华的拓教活动.(10). (11)三、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的合作关系(12)四、清朝的禁教政策及来自天主教的阻碍第3章基督教在马六甲的传播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诞生*+* (15).... (15)一、马六甲传教的开始与中文报刊的发行二、《察世俗》的内容与特征(21)第4童鸦片战争前的中文报刊一着重探讨《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37)一《特选摄要每月纪传》(1823~1826年) (37)二、《天下新闻》(1828-1829年)(43)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5年,.. (44)18371838年)四、《各国消息》(1838~?年).-(62)第5童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退迩贯珍》(1853~1856年).. (67)一、鸦片战争后新教传教根据地的转移· (67)
中国代报业发展史二、编者及该刊创办与停刊的经过(69)三、《巡迩贯珍》的特征与内容·(72)四、结论*(83)第6章上海最早的中文报刊《六合丛谈》(1857~1858年)(87)一、与《遐迩贯珍》的相似点+(88)二、发行宗旨与版面安排·(89)三、新闻报道的态度-(91)四、结论-(94)第7童中国最早的中文日报《香港中外新报》及其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99)一、新史料的发掘与新学说..(99)二,《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背景及该报与《孖刺报》的关系与特征..(116)三、《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内容与特色.-(134)四、结论(146)第8章以华人主持为号召的中文日报《香港华字日报》及其前身《中外新闻七日报》.... (153)一、《香港华字日报》创刊年号的考证,(153)二、《中外新闻七日报》的特征与内容·(161)三、结论:(176)第9童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中文日报《循环日报》... (179)一,王韬的生平(180)二、以“华人资本、华人操权"为标榜* (182)三、王韬的办报哲学(186)四、《循环日报》的版面及其特征-(191)五、评论立场*(195)六、结论(200)
目烫:第10章总结·(205)(206)一宗教月刊时期(1815~1858年)二,“新报"的萌芽期与成长期(1857~1874年)(208)日文版后记(213).附录【早期主要中文报刊一览表(1815~1874年)...(215)附录Ⅱ早期主要中文报刊序文及重要启事(影印件)..·(217)参考书目及文献·.. (235)引索设(243)简体字版(增订版)后记(247)简体字版(增订版)附录新加坡人对中国报业史研究的新突破喜读卓南生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宁树藩(249)I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诱感”与“陷一与中国青年谈治史的苦与乐…卓南生(257)川《香港船头货价纸》影印件(79份)(265)
第1章绪论本书旨在以新的论据与观点,揭示自1815年伦敦布道会在马六甲(亦译为麻六甲)创办的第一家近代化中文报刊D《察世俗每月统记传》②发行开始,至1874年由中国人出资自办成功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在香港诞生为止的60年间,中文报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征与意义。关于中国报纸的起源,有着各种各样的学说。③但在唐代,即一千多年前,中国已有原始形态的报纸,也有人称之为“古代报纸“④,却几乎已经是公认的定论。③中国的“古代报纸”,是以“邸报“的传媒形态为主,也就是以传播朝廷发布的诏书、法令等官文书为中心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所谓“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而不是固定的报名。在有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钞”、“阁钞”、“朝报”、“杂报”、“条报”、“除自”、“状”、“报状”或“京报等。它起了传达中央政治中枢讯息给各地诸侯的桥梁作用。唐朝的“邸报”是由各地派驻首都的邸务留后使负责传发。在宋朝则改由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到了16世纪中叶,明朝当局才允许民间在官方的监督下自设报房印刷与发行“京报”。至于以固有报名《京报》的姿态出现,是在清朝未年以后的事。换句话说,《京报》是中国首次使用固有报名的“古代报纸”。由此可见,“邸报“等“古代报纸”,在维持与加强当时庞大帝国官僚机构的统治秩序上,曾扮演着重大的角色。它之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的封建性与专制性的影响与制约,是不言而喻的。各朝代的中央政府对“邸报”的发布不但有具体的规定,并进行管理与监督,还禁止“邸报以外的任何报纸的流传。束朝当局严禁“小报”的出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9从这角度来看,严格而言,中国的“古代报纸”并不能有如已故中国报史研究莫基人戈公振以“官报”一语概括,而“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也不等于一部“邸报“史,但从总体和本质上看,却与“官报"并无太大差异。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是1815年由伦敦布道会在马来半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岛的马六甲创刊的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至于中国境内的近代化中文报刊,则以1833年在广州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最早。但是,如果人们单纯以现代报业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宗教刊物,它们是否称得上是”报纸”,仍有商椎之余地。因为尽管它们具有“定期性“的特征,但却是每月出版一次。至于内容,则以宣传基督教教义为主,近似时事性评论性的文章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虽然如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问世,无疑给闭关自守的中国提供了以中国统治阶层或上层社会人士为对象,以反映朝廷动态的官文书等为中心内容的“邸报以外的另一种报刊形态。从近代化中文报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们是有别于现代的“杂志”,而具有特殊的意义。本书的第二章至第四章,就着重探讨这些宗教月刊发行的背景,并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年)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5年,1837~1838年)这两份鸦片战争以前发行的宗教报刊为中心,针对其特征与内容进行分析。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署,香港被割让为英国殖民地及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和广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原本以东南亚的马六甲等地为基督教(新教)据点的西方传教士,纷纷把阵地转移至香港及上述五个通商口岸,准备向中国境内进行大规模的传教活动。与此同时,作为“文字播道”的手段,西方传教士也办了不少近代化中文定期刊物。其中包括在香港出版的《遐还贯珍》(1853~1856年)、上海的《六合丛谈》(1857~1858年)和《中外杂志》(1862年)及宁波的《中外新报》(1854~1861年)等。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定期刊物不仅在中国境内流传,也还输往日本,并于日本文久(1861~1863年)年间.或以手抄本方式,或通过当时幕府的洋学研究所“蕃书调所"(1862年改称为“洋书调所”)翻印(即所谓“官版翻刻报纸”)而在日本国内流传。借用已故日本报业史权威小野秀雄的话来说,这些汉文翻刻报纸和《官板巴达维亚新闻》一样,是“我邦(指日本一笔者按)报纸的祖先"。从这角度来看,研究上述中文报刊,不仅能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敦土在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及上海等通商口岸的办报情况有所了解,也能为日本的早期报纸《官板六合从谈删定本》等“翻刻报纸”或翻译报纸的由来提供答案。本书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即分别针对《退迩贯珍》及《六合丛谈》这两家香港及上海最早的近代化中文报刊进行考察。但是,上述的刊物基本上只能称为宗教报刊。中文报刊真正达到有突破性的发展,摆脱宗教报刊范畴,并以报纸形态出现的,还是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西报的中文版向世以后的事。在这方面,一般报史学家都沿装戈公振的说法。戈氏认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咸丰八年即1858年,《香港华字日报》则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