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前后得一百一年。孔传与王肃注以尧得舜试舜共在一年,故尧在位百年,此从之。)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路史后 纪》十:‘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 自傍而出。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出《宋书符瑞志》,但《志》无末三字。)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左传哀六年》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作大韶之乐。(《书益稷》:‘箫韶九成。’《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 乃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皇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 马。(出《宋书符瑞志》。) 三年,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引《年》‘命咎陶作刑。’不系年世。) 九年,西王母来朝。(《大戴礼少间箱》,昔舜以天偿制尧,西王母来献其白琯。《类聚》 十一、《御览》八十引《雒书灵准听》曰:“舜受终,西王母授益地图。’《中论爵禄篇》 舜受终于文祖,称曰余一人,则西重母来献白环。) 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出《宋书符瑞志》x但《志》无“之来朝’三字。)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此隐括下附注为说,附注出《宋书符瑞志》,而《宋志》实 本《尚书大传》文。《书钞》一百六十、《路史发挥》五杂引《宋志》所引《大传》中语,首 句皆云:‘惟十有四祀。’)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莞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 乐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莞乎。’乃荐 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 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悫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 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 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韆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 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诗铭案:气’字 原脱,据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卷一补。)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 绿错,其文言当禅禹。(出《宋书符瑞志》。)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夏小正》 二月丁亥,万舞入学。’) 第6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第 6 页 前后得一百一年。孔传与王肃注以尧得舜试舜共在一年,故尧在位百年,此从之。) 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为虞宾。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路史·后 纪》十:‘帝崩,虞氏国之于房,为房侯。’) 帝舜有虞氏 母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目重瞳子,故名重华。龙颜大口,黑色,身长六尺一寸。 舜父母憎舜,使其涂廪,自下焚之,舜服鸟工衣服飞去。又使浚井,自上填之以石,舜服龙工衣 自傍而出。耕于历,梦眉长与发等,遂登庸。(出《宋书·符瑞志》,但《志》无末三字。) 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左传·哀六年》注:‘唐虞及夏皆都冀方。’) 作大韶之乐。(《书·益稷》:‘箫韶九成。’《类聚》十一、《御览》八十引《帝王世纪》: ‘乃作大韶之乐。’) 即帝位,蓂荚生于阶,凤皇巢于庭,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景星出于房,地出乘黄之 马。(出《宋书·符瑞志》。) 三年,命咎陶作刑。(《北堂书钞》十七引《纪年》:‘命咎陶作刑。’不系年世。) 九年,西王母来朝。(《大戴礼·少间篇》:‘昔舜以天德嗣尧,西王母来献其白琯。’《类聚》 十一、《御览》八十引《雒书灵准听》曰:‘舜受终,西王母授益地图。’《中论·爵禄篇》: ‘舜受终于文祖,称曰余一人,则西王母来献白环。’) 西王母之来朝,献白环、玉玦。(出《宋书·符瑞志》,但《志》无‘之来朝’三字。) 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此隐括下附注为说,附注出《宋书·符瑞志》,而《宋志》实 本《尚书大传》文。《书钞》一百六十、《路史·发挥》五杂引《宋志》所引《大传》中语,首 句皆云:‘惟十有四祀。’) 在位十有四年,奏钟石笙筦未罢,而天大雷雨,疾风发屋拔木,桴鼓播地,钟磬乱行,舞人顿伏, 乐正狂走。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筦乎。’乃荐 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于是和气普应,庆云兴焉,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 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庆云烂兮,悫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群臣咸 进,顿首曰:‘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帝乃再歌曰:‘日月有常,星辰 有行。四时从经,万姓允诚。于予论乐,配天之灵。迁于圣贤,莫不咸听。鼚乎鼓之,轩乎舞之。 精华已竭,褰裳去之。’于是八风循通,庆云丛集,蟠龙奋迅于其藏,蛟鱼踊跃于其渊,龟鳖咸 出其穴,迁虞而事夏。舜乃设坛于河,依尧故事。至于下昃,荣光休气至,(诗铭案:‘气’字 原脱,据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卷一补。)黄龙负图,长三十二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 绿错,其文言当禅禹。(出《宋书·符瑞志》。) 十五年,帝命夏后有事于太室。(《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 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夏小正》:‘二月丁亥,万舞入学。’)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案此放古本《纪年》‘放帝子朱于丹水’句为之。) 三十年,葬后育于渭。(《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陈仓有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案‘盲 育’字形相近。) 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伪《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 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伪《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遂复九州。(《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伪《书大禹谟》: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逸周书史记解》有玄都氏。) 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吕氏春秋一应回簋》:‘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孟子娄下),·卒手鸣条。) 五十年,帝陟。(《书舜典》:五十载,陟方乃死。’)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 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案隋书地理志》:·东海郡,梁置南、 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此附注如出沈约,不当有今海州’语。考《困学纪闻》五云:‘苍 梧山在海州界。’此作伪者所本。) 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 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 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 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 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 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以上出《宋书符瑞志》。)三年丧毕,都于阳城。(《孟 子万章上》:‘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 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 皆云‘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颁夏时于邦国。(《戴记礼运》:‘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孔子正夏时,学者 多传《夏小正》云。’) 第7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第 7 页 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 二十九年,帝命子义钧封于商。(案此放古本《纪年》‘放帝子朱于丹水’句为之。) 三十年,葬后育于渭。(《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陈仓有黄帝孙舜妻盲冢祠。’案‘盲’、 ‘育’字形相近。) 三十二年,帝命夏后总师。(伪《书·大禹谟》:‘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 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遂陟方岳。 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受命于神宗。(伪《书·大禹谟》:‘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 遂复九州。(《汉书·地理志》:‘尧遭洪水,天下分绝为十二州,禹平水土,更置九州。’) 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伪《书·大禹谟》:‘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三旬,苗民逆命。七旬,有苗格。’) 四十二年,玄都氏来朝,贡宝玉。(《逸周书·史记解》有玄都氏。) 四十七年冬,陨霜,不杀草木。(《吕氏春秋·应同篇》:‘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四十九年,帝居于鸣条。(《孟子·离娄下》:‘舜卒于鸣条。’) 五十年,帝陟。(《书·舜典》:‘五十载,陟方乃死。’)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后育,娥 皇也。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案《隋书·地理志》:‘东海郡,梁置南、 北二青州,东魏改为海州。’此附注如出沈约,不当有‘今海州’语。考《困学纪闻》五云:‘苍 梧山在海州界。’此作伪者所本。) 帝禹夏后氏 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虎鼻大口, 两耳参镂,首戴钩铃,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长有圣德。长九尺九寸。梦自洗于河, 取水饮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当尧之时,舜举之。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 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渊。禹治水既毕, 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 子之位。洛出龟书,是为《洪范》。(以上出《宋书·符瑞志》。)三年丧毕,都于阳城。 (《孟 子·万章上》:‘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 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汉书·地理志》:‘颍川郡阳翟’下,臣瓒曰:‘《世本》:“禹 都阳城。”《汲郡古文》亦云“居之”。’是古本《纪年》不云‘居冀’也。今本于尧、舜、禹 皆云‘居冀’者,盖以《左传·哀六年》杜预注云:‘唐、虞及夏皆都冀方。’故云然。) 颁夏时于邦国。(《戴记·礼运》:‘吾得夏时焉。’《史记·夏本纪》:‘孔子正夏时,学者 多传《夏小正》云。’)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二年,咎陶薨。(《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左氏哀七年传》:‘禹合诸侯于涂山。’) 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 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出《宋书符瑞志》。)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 而戮之。’)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述异记》下:‘先儒说,夏禹时,天雨金三日。’)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禹立四十五年。(《御览》八十二引古本《纪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 四十五年’,足见杂综诸书,未加修正。)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出 《孟子万章上》。) 帝启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氏四年传》:“夏启有钧台之享。’)诸 侯从帝归于冀都。 大飨诸侯于璇台。(《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至如夏后,龙载驱璇台之上。注引《易归 藏》曰:‘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 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晋书束皙传》引《纯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史通》《疑 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此独云‘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盖故与古本立 异。观后附注于‘伊尹自立’云‘误以摄政为真’。于‘太甲杀伊尹 文与前后不类’,此 则易其本文,彼则加以案语,盖正文与注出于一人所搜集也。) 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原注:有扈,在始平鄂县。《尚书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 作《甘誓》。’《甘誓》:‘大战于甘。’原注七字《左传昭元年》注文。) 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绝书》:‘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瑰讼。(《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 涂之所。’)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一曰大 遗之野。’郭注:‘《大荒经》云“天穆之野”。’《大荒西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 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郭注:‘《竹书》曰: 夏后开椹九韶也。”’《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原注: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楚语》:‘启有 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乐下》‘于《武观》曰:“启乃淫溢 8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第 8 页 二年,咎陶薨。(《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左氏·哀七年传》:‘禹合诸侯于涂山。’) 南巡狩,济江,中流有二黄龙负舟,舟人皆惧。禹笑曰:‘吾受命于天,屈力以养人。生,性也; 死,命也。奚忧龙哉。’龙于是曳尾而逝。(出《宋书·符瑞志》。) 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鲁语》:‘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 而戮之。’) 夏六月,雨金于夏邑。(《述异记》下:‘先儒说,夏禹时,天雨金三日。’) 秋八月,帝陟于会稽。(《史记·夏本纪》:‘十年,帝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禹立四十五年。(《御览》八十二引古本《纪年》如此。今本既云‘八年,帝陟’,又云‘禹立 四十五年’,足见杂综诸书,未加修正。)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出 《孟子·万章上》。) 帝启 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左氏·昭四年传》:‘夏启有钧台之享。’) 诸 侯从帝归于冀都。 大飨诸侯于璇台。(《文选·王元长曲水诗序》:‘至如夏后,二龙载驱璇台之上。’注引《易·归 藏》曰:‘昔者夏后启筮享神于晋之墟,作为璇台,于水之阳。’) 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晋书·束皙传》引《纪年》:‘益干启位,启杀之。’《史通》《疑 古篇》、《杂说篇》两引‘益为后启所诛’。此独云‘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盖故与古本立 异。观后附注于‘伊尹自立’云‘误以摄政为真’。于‘太甲杀伊尹’云‘文与前后不类’,此 则易其本文,彼则加以案语,盖正文与注出于一人所搜集也。) 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原注:有扈,在始平鄠县。《尚书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之野, 作《甘誓》。’《甘誓》:‘大战于甘。’原注七字《左传·昭元年》注文。) 六年,伯益薨,祠之。(《越绝书》:‘益死之后,启岁善牺牲以祠之。’) 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聭讼。(《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请讼于孟 涂之所。’) 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海外西经》;‘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一曰大 遗之野。’郭注:‘《大荒经》云“天穆之野”。 ’《大荒西经;‘夏后开上三嫔于天,得《九 辨》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郭注:‘《竹书》曰: “夏后开樭九韶也。”’《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升后十年,舞《九韶》。’) 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原注:武观即五观也。观国,今顿丘卫县。《楚语》:‘启有 五观。’韦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墨子·非乐下》‘于《武观》曰:“启乃淫溢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康乐,野于饮食”’云云,是《武观》乃书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观’为‘武观》,乃杂采二 书为之。观国,今顿丘卫县,亦《左传昭元年》注文。)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汉书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案,本畔、观二县,自宋本以下 皆误以为一县,联缀不分。) 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书钞》十三引《纪年》:‘启征西河。’《路史后纪》十 三:‘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三十 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启十六年陟,则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 也。《逸周书尝麦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亡厥国, 皇天哀禹,赐彭寿思正夏略。’) 十六年陟。(《路史后纪》十三:‘启在位十有六岁,年九十一。’此本之。《真诰》十五引 《竹书》:“启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纪年》:‘启二十九年,年九十 八。’与今本迥异。《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在位九年。’《通鉴外纪》:‘启在 位九年。’又引皇甫谧曰:‘十年。’) 帝太康 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水经乒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臣瓒曰:‘《没郡古文》:“居斟寻。 畋于洛表。(伪《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 羿入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汉书一地理志》注∥《史记夏木纪》正义引臣珊曰 《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 四年陟。(《帝王世纪》、《通鉴外纪》皆云在位三十九年’。《路史后纪》十三云‘在位 盖十有九岁,失政,又十岁而死’。并与此异。) 帝仲康 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新唐书历志》:‘张说《历议》:新历,仲康五年癸巳岁 九月庚戌朔,日蚀在房二度。’) 命胤侯帅师征羲和。(伪《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德,酒荒 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六年,锡昆吾命作伯。(《郑语》:‘昆吾为夏伯矣。’) 七年陟。(《通鉴外纪》:‘仲康在位十三年。’《路史》注引《绍运图》同,《年代历》 十六年。’《路史后纪》:‘仲康十有八岁崩。’均与此互异。)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原注: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御览》八十二引《帝王 第9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第 9 页 康乐,野于饮食”’云云,是《武观》乃书篇名,非人名,此以‘五观’为‘武观》,乃杂采二 书为之。观国,今顿丘卫县,亦《左传·昭元年》注文。) 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汉书·地理志》东郡有畔观县。案,本畔、观二县,自宋本以下, 皆误以为一县,联缀不分。) 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书钞》十三引《纪年》:‘启征西河。’《路史·后纪》十 三:‘既征西河。’注:‘《纪年》在二十五年。’《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三十 五年征河西。’此系之十五年者,以此既依《路史》启十六年陟,则不得有二十五年、三十五年 也。《逸周书·尝麦解》:‘其在殷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亡厥国, 皇天哀禹,赐彭寿思正夏略。’) 十六年陟。(《路史·后纪》十三:‘启在位十有六岁,年九十一。’此本之。《真诰》十五引 《竹书》:‘启即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路史》注引《纪年》:‘启二十九年,年九十 八。’与今本迥异。《御览》八十二引《帝王世纪》:‘启在位九年。’《通鉴外纪》:‘启在 位九年。’又引皇甫谧曰:‘十年。’) 帝太康 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 正义引臣瓒曰:‘《汲郡古文》:“太康居斟寻。” ’) 畋于洛表。(伪《书·五子之歌》:‘畋于有洛之表。’) 羿入居斟寻。(《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 ‘《汲冢古文》:“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 ) 四年陟。(《帝王世纪》、《通鉴外纪》皆云‘在位二十九年’。《路史·后纪》十三云‘在位 盖十有九岁,失政,又十岁而死’。并与此异。) 帝仲康 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寻。 五年秋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新唐书·历志》:‘张说《历议》:新历,仲康五年癸巳岁 九月庚戌朔,日蚀在房二度。’) 命胤侯帅师征羲和。(伪《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德,酒荒 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六年,锡昆吾命作伯。(《郑语》:‘昆吾为夏伯矣。’) 七年陟。(《通鉴外纪》:‘仲康在位十三年。’《路史》注引《绍运图》同,《年代历》:‘二 十六年。’《路史·后纪》:‘仲康十有八岁崩。’均与此互异。) 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原注:一作‘依同姓诸侯斟灌、斟寻’。《御览》八十二引《帝王
世纪》:‘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 帝相 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帝相即位,处商丘。’) 征淮夷。(《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 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后汉书西羌传》:‘后相即位,乃征畎夷。’此 仅采《御览》所引。) 二年,征风及黄夷。(《御览》八十二及《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二年,征风夷及 黄夷。’《通鉴外纪》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外纪》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均引《纪年》 七年,于夷来宾。’) 八年,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居过。(见《左襄四年传》,但《左传》杀羿封浇非一年事。) 九年,相居于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 曰:‘《汲冢古文》:“相居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周礼校入》注、《子解蔽篇》注引《世本》:相土作乘 马。’) 遂迁于商丘。(《左氏襄九年传》《昔陶唐之火正阙居商丘,相土因之。’) 二十年,寒浞灭戈。(《左襄四年传》:“赛泥处浇于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左襄四年传》:‘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二十七年,浇伐斟郣,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楚辞天问》:‘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后缗归于有仍。(《左哀元年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 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 伯靡出奔鬲。(《左襄四年传》:‘靡奔有鬲氏。’但《传》次在家众杀羿之后。) 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三句见上。)伯靡奔有鬲氏。(见上。) 夏世子少康生。(原注:丙寅年。《左哀元年传》:‘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 康焉。’) 少康自有仍奔虞。(原注:乙酉年。《左哀元年传》:‘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奔有 伯靡自鬲帅斟部、斟灌之师以伐浞。(《左襄四年传》:‘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 第10页
今本竹书纪年疏证 第 10 页 世纪》:‘乃徙商丘,依同姓诸侯斟灌氏、斟寻氏 。’) 帝相 元年戊戌,帝即位,居商。(《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帝相即位,处商丘。’) 征淮夷。(《御览》八十二引《纪年》:‘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纪》十三:‘征淮、畎。’ 注:‘淮夷、畎夷。《纪年》云:元年。’《后汉书·西羌传》:‘后相即位,乃征畎夷。’此 仅采《御览》所引。) 二年,征风及黄夷。(《御览》八十二及《后汉书·东夷传》注引《纪年》:‘二年,征风夷及 黄夷。’《通鉴外纪》引:‘二年,征黄夷。’) 七年,于夷来宾。(《后汉书·东夷传》注、《外纪》注、《路史·后纪》十三注均引《纪年》: ‘七年,于夷来宾。’) 八年,寒浞杀羿,使其子浇居过。(见《左·襄四年传》,但《左传》杀羿封浇非一年事。) 九年,相居于斟灌。(《水经·巨洋水注》、《汉书·地理志》注、《路史·后纪》十三引臣瓒 曰:‘《汲冢古文》:“相居斟灌。”’) 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周礼·校人》注、《荀子·解蔽篇》注引《世本》:‘相土作乘 马。’) 遂迁于商丘。(《左氏·襄九年传》:‘昔陶唐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 二十年,寒浞灭戈。(《左·襄四年传》:‘寒浞处浇于戈。’) 二十六年,寒浞使其子帅师灭斟灌。(《左·襄四年传》:‘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 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楚辞·天问》:‘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后缗归于有仍。(《左·哀元年传》:‘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 寻,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 ’) 伯靡出奔鬲。(《左·襄四年传》:‘靡奔有鬲氏。’但《传》次在家众杀羿之后。) 斟灌之墟,是为帝丘。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三句见上。)伯靡奔有鬲氏。(见上。) 夏世子少康生。(原注:丙寅年。《左·哀元年传》:‘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 康焉。’) 少康自有仍奔虞。(原注:乙酉年。《左·哀元年传》:‘少康为仍牧正,浇使椒求之,逃奔有 虞。’) 伯靡自鬲帅斟鄩、斟灌之师以伐浞。(《左·襄四年传》:‘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