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第丨卷(选择题,共15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 对的人。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 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 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 利的侵犯。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 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 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 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试想要是有人说自 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 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 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 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 步都是考上大学。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这个道理谁 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我 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 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它有 点独特。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 在需求。再说响亮些,阅读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这个理由尤其值得对青少年一说,因为这是 种人生经验,不告诉他们,他们当中就可能有人会错过。 说到这里我才说到正题:媒体在倡导读书方面该做些什么?卑之无甚高论,我认为媒体如果 有心倡导读书,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一年一度地表示忧虑或发出呼吁,而是尽可能地把阅读的 乐趣给展示或传达出来: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媒体的本职工作,即持之以恒地提供有效信息
1 2008 年福建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 15 分) 一、( 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相信读书是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大概也说得上是一种共识,至少是赞成的人远远多于反 对的人。所以,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不过,“全民”这种提法很容易让人想起传统 的“政治动员”模式,再加上一年一度地“轰”一阵子,就更像了。我总觉得读书是私事(这里 说的读书当然不是指上学),也就是说读不读是个人的自由。禁止读书和强迫读书都是对个人权 利的侵犯。因此,“倡导”不仅不应变成“政治动员”,而且也不应变成“道德劝说”(仿佛不 读书就意味着“趣味不高”或“素质低下”什么的)。据称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但读书风气的 日渐淡薄,原因很复杂,不能因此就下某种道德判断,感叹“世风日下”。 还有,倡导的理由也值得稍作辨析。比方说,如果把养成良好的读书风气与“提高国 民素质”挂在一起来论道,不能说就没有道理,但用在这里却有点大而无当。试想要是有人说自 己读书是为了响应“提高国民素质”的号召,会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我觉得那会让人想起莎士比 亚《皆大欢喜》中的那位男主角,一向主张独身主义却因突然陷入情网而决定改变初衷,为自己 想结婚找的理由竟然是:“人类不应该绝种”。 再比方说,“知识改变命运”一说倒是很有感染力,但其效果多半是让人更想考上大 学(错过年龄的则只能悔不当初),因为绝大多数通过学“知识”成功“改变命运”的范例,其第 一步都是考上大学。比如张艺谋,要是没考上电影学院,也许至今还在工厂里呆着。这个道理谁 都懂,要不然高考何以会成为“干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这个理由用在这里也不太切题。我 觉得我们在“读书日”倡导的肯定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 我个人觉得有一个小一点的理由,也许用在这里还比较合适,那就是:阅读会给人带来乐趣。 这种乐趣既不同于求名求利干事业所带来的满足,也不同于纯粹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愉悦。它有 点独特。有经验的人甚至会说它有点奇特,因为阅读满足的是人类这个物种固有的一种奇特的内 在需求。再说响亮些,阅读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这个理由尤其值得对青少年一说,因为这是 一种人生经验,不告诉他们,他们当中就可能有人会错过。 说到这里我才说到正题:媒体在倡导读书方面该做些什么?卑之无甚高论,我认为媒体如果 有心倡导读书,不需要说教,也不需要一年一度地表示忧虑或发出呼吁,而是尽可能地把阅读的 乐趣给展示或传达出来: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媒体的本职工作,即持之以恒地提供有效信息
用俗话说就是“为书做媒”。如果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本末倒置地改为用书 为自己做媒(把自己“嫁”出去),按我的经验就不太可能提供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尽职尽责。 我在这里想再次表达我的一种希望:值此社会转型期,我希望我们的媒体不至于一半还是宣传机 关,另一半已转成了娱乐产业 (摘自《中华读书报》07年4月25日朱正琳《媒体可以做什么》) 1.依据文意,不宜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读书是一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 B.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 C.读书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 D.读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但不能有政治动员的模式与道德劝说的架势 B.不读书的人一定是个“趣味不高”的人,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的社会必然是个“世风 日下”的社会 C.“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说明,“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倡导“全民阅i 理由,不太切题 D.媒体在倡导“全民阅读”时,不要说教,而要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展示或传达出来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讳辩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日:“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 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日:“若不明白,子与贺 且得罪。”愈日:“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日:“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 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日:“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 人乎?
2 用俗话说就是“为书做媒”。如果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而本末倒置地改为用书 为自己做媒(把自己“嫁”出去),按我的经验就不太可能提供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尽职尽责。 我在这里想再次表达我的一种希望:值此社会转型期,我希望我们的媒体不至于一半还是宣传机 关,另一半已转成了娱乐产业。 (摘自《中华读书报》07 年 4 月 25 日朱正琳《媒体可以做什么》) 1.依据文意,不宜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的一项是 A.读书是一件挺好、挺有价值的事 B.读书会给人带来乐趣 C.读书会使人拥有另一重生活 D.读书可以提高国民素质 2.下列理解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倡导“全民阅读”应该受到拥护,但不能有政治动员的模式与道德劝说的架势 B.不读书的人一定是个“趣味不高”的人,阅读率每年都在下降的社会必然是个“世风 日下”的社会 C.“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现象说明,“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倡导“全民阅读”的 理由,不太切题 D.媒体在倡导“全民阅读”时,不要说教,而要尽可能地把阅读的乐趣展示或传达出来,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3—5 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 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 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 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 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 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 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 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 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 典,贺举进土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 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 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 孔子、曾参者邪? (略有删节)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夫 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言征,言征不称在。”二名不偏讳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 讳其中的一个字。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得罪:获罪: B.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法制:法令制度 C.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触犯:冒犯、冲犯 D.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凡事:不论什么事、所有的事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 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 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 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 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 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 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 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 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 孔子、曾参者邪? (略有删节) [注]①二名不偏讳:偏,本作“徧”,都,普遍。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二名不偏讳。夫 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言征,言征不称在。”二名不偏讳讲的是避讳的一条原则,即名有两个字的可只任 讳其中的一个字。 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得罪:获罪: B.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法制:法令制度 C.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触犯:冒犯、冲犯 D.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 凡事:不论什么事、所有的事 4.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B. 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C.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曾经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但遭到与李贺争名的人诋毁,这正是韩愈写 《讳辩》的原因 B.在《讳辩》的第二段,作者引用《礼记》的论述是为了证明李贺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并不违犯 “二名律”与“嫌名律 C.韩愈在引古援今证明君子“不偏讳二名”、“不讳嫌名” 士人当守 什 角度,揭露了避讳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韩愈在《讳辩》中,采用了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驳斥诋毁者,第二段 及末段的归谬法,给诋毁者有力地一击,使之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 第Ⅱ卷(选择题,共135分) 三、(32分 6.阅读《庄子》的选段,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日:“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日:“鲁少儒。”哀公日 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日:“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勾屦①者知地形, 缓佩玦②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 何不号于国中日: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 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日:“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外篇·田子方》) [注]①履:穿(鞋)。勾:方。屦:鞋子。②缓:穿玉玦的五色丝绳 (1)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译文 ②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译文: (2)你从《庄子》的选段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庄子在讲这个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5 答
4 A.韩愈曾经给李贺写信,劝他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但遭到与李贺争名的人诋毁,这正是韩愈写 《讳辩》的原因。 B.在《讳辩》的第二段,作者引用《礼记》的论述是为了证明李贺参加进士科举考试并不违犯 “二名律”与“嫌名律”。 C.韩愈在引古援今证明君子“不偏讳二名”、“不讳嫌名”后,从士人当守何法及当学什么的 角度,揭露了避讳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D.韩愈在《讳辩》中,采用了层层推进,步步紧逼的方法,深刻而透彻地驳斥诋毁者,第二段 及末段的归谬法,给诋毁者有力地一击,使之陷入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35 分) 三、( 32 分) 6.阅读《庄子》的选段,按要求答题。(10 分) 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 “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圆冠者知天时,履勾屦①者知地形, 缓佩玦②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不然, 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于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 千转万变而不穷。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外篇·田子方》) [注]①履:穿(鞋)。勾:方。屦:鞋子。 ②缓:穿玉玦的五色丝绳。 ⑴将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5 分) ①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 译文: ②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 译文: ⑵你从《庄子》的选段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庄子在讲这个道理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5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太白:星名,又称“长庚”、“启明 (1)这是一首即兴口占的送行小诗,它不落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简述它在内容上的特点。 (3分) (2)“角声一动天下白”堪与李贺“雄鸡一唱天下白”媲美,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手法?美在何处? (3分) 答 8.默写。(6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2振长策而御宇内,香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 海。(贾谊《过秦论》 (3)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4)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此志也, (司马 迁《屈原列传》)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 白《将进酒》) (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
5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 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太白:星名,又称“长庚”、“启明”。 ⑴这是一首即兴口占的送行小诗,它不落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请简述它在内容上的特点。 (3 分) 答: ⑵“角声一动天下白”堪与李贺“雄鸡一唱天下白”媲美,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手法?美在何处? (3 分) 答: 8.默写。(6 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⑵振长策而御宇内,呑二周而亡诸候,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 海。(贾谊《过秦论》) ⑶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 辞》) ⑷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 。(司马 迁《屈原列传》) 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朝如青丝暮成雪。(李 白《将进酒》) ⑹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杜甫《旅夜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