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人世间,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应该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所以,一个人除了具有 生物生命基因以外,还会有文化生命基因。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 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里, 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 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 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晢学探索中, 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生物 生命基因几乎一致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差异,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类生命 孕育成长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构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过去,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够深入,民俗常常被误解为没落的文化遗留,是农 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 割不断的联系。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 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 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 总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虽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凭,但是,还是有迹可寻的。现实中, 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规范了生命的走向。两者从各自的基因密 码出发,共同构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节选自《民俗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1.下列对文中“文化生命基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 B.文化生命基因无处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构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产生差异。 D.文化生命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答案:C(A.“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有误:B.“是深藏不露、令人 难以感受把握的”有误;D.“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有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只重视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关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影响着人类不同群体对世界的认识 C.民俗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迹可寻的,它规范了人的生命的走向 答案:C(“极大地推动了”有误)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9—1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 1 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要求,见答题卡上的“填涂样例”和“注意事项”。 第Ⅰ卷(选择题 共 15 分) 一、(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 人世间,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命,应该是生物生命和文化生命的统一体。所以,一个人除了具有 生物生命基因以外,还会有文化生命基因。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由以民俗为核心的第二生命系统 构建的。这种与有形物质的生物生命相异的独特的生命元素虽然是无形的,却融化在人的生命里, 并不经意地流露在人们的言行中,成为构成我们人类种族、民族、族群、区域人群中个人文化生命 的特征的重要标记。 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分析道:“谁也不会以一种质朴原始的眼光 来看世界。他看世界时,总会受到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的剪裁编排。即使在哲学探索中, 人们也未能超越这些陈规旧习,就是他的真假是非概念也会受到其特有的传统习俗的影响。”生物 生命基因几乎一致的人类,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的差异,其原因昭然若揭,那就是人类生命 孕育成长期,不同族群由民俗构成的文化生命基因所然。 过去,由于学术的偏见和学科自身研究的不够深入,民俗常常被误解为没落的文化遗留,是农 民、陋民、落后人群的专利,对现实和现代化进程没有什么意义。其实,民俗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 割不断的联系。民俗与人俱来,与族相连,是人生永恒的伴侣。一种民俗一旦形成之后,就会以一 种特定的思考原型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在民俗圈内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生于斯、长 于斯的民众,有意无意地整合接受具有共同心意民俗的规范。 总之,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虽然不像生物生命基因有物可凭,但是,还是有迹可寻的。现实中, 人的生物生命基因激活了生命的活力,人的文化生命基因规范了生命的走向。两者从各自的基因密 码出发,共同构建了人生的生命里程。 (节选自《民俗是人类文化生命的基因》) 1.下列对文中“文化生命基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生命基因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 B.文化生命基因无处不在,但它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 C.文化生命基因是由民俗构成的,它使不同的族群在生活中产生差异。 D.文化生命基因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 答案:C(A.“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有误;B.“是深藏不露、令人 难以感受把握的”有误;D.“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有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如果只重视自身的生物生命,而不关注文化生命,那是不完整的。 B.特定的习俗、风俗和思想方式影响着人类不同群体对世界的认识。 C.民俗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 D.人的文化生命基因是有迹可寻的,它规范了人的生命的走向。 答案:C(“极大地推动了”有误)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3—5 题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査 汉采众议 洪迈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 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 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 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戎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 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 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 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 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 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 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 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 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 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四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珠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反叛,几年都未能平定。元帝与有关部门商议大规模 派遣军队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出兵平叛不妥。元帝就发兵问题征求丞相、御史意见,御史 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发兵平叛,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意见是正确的。元帝听从了于定国的意见 撤销了珠崖郡的设置。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服汉朝后,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上谷以西的边塞,请求撤 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元帝让有关部门讨论这事,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撤走军队可 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采纳呼韩邪单于的建议。元帝询问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 能答应的意见,于是元帝下诏不要再议论撒走边塞军队的事。 汉成帝时,一个匈奴使者想投降汉朝,成帝让公卿讨论,大臣们主张按惯例允许他投降。光禄 大夫谷永认为不能接受。成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匈奴单于要求朝见 皇帝,哀帝不愿见,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都认为虚耗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者告辞走了 黄门郎扬雄上书劝告,汉哀帝醒悟过来,派人召回匈奴使者,另写了一封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 东汉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今甘肃陇县),集中力量对付北边的边患。朝廷召集公卿 讨论,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认为不能放弃。于是召集四府商议,都同意虞诩的 意见。北匈奴再度强盛起来,西域各国断绝了与汉朝的关系,公卿大臣多以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今 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断绝与西域的交往。邓太后召见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认 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 汉顺帝时,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蛮反叛,顺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 张派大兵讨伐,议郎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请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去进行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 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了。汉灵帝时,凉州军队骚乱不止,司徒崔烈认为应当放弃凉州,灵帝召公 卿百官讨论,议郎傅燮认为不能放弃,灵帝采纳了傅燮的意见 这八件事,关系国家的利害,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一致的意见,贾捐之等八人,虽然都是郎中 议郎、大夫一类的小官,能独自提出不同的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 英明的君主,但都能违背众议而听取上述八人的意见。而大臣们无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 道存在的表现。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天下难道还有不能治理好的吗?
9—2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汉采众议 洪迈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 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 邪单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 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 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 子从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 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 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 集四府,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 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 顺帝时,交趾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 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 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燮以为不可,帝从之。 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 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 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四府: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珠崖(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反叛,几年都未能平定。元帝与有关部门商议大规模 派遣军队平叛,待诏贾捐之建议,认为出兵平叛不妥。元帝就发兵问题征求丞相、御史意见,御史 大夫陈万年认为应当发兵平叛,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意见是正确的。元帝听从了于定国的意见, 撤销了珠崖郡的设置。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服汉朝后,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上谷以西的边塞,请求撤 走汉朝守边的军队,让人民得到休养。元帝让有关部门讨论这事,参与讨论的人都认为撤走军队可 行,郎中侯应熟悉边塞情况,认为不能采纳呼韩邪单于的建议。元帝询问情况,侯应提出了十条不 能答应的意见,于是元帝下诏不要再议论撤走边塞军队的事。 汉成帝时,一个匈奴使者想投降汉朝,成帝让公卿讨论,大臣们主张按惯例允许他投降。光禄 大夫谷永认为不能接受。成帝采纳了谷永的意见,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时,匈奴单于要求朝见 皇帝,哀帝不愿见,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都认为虚耗国家钱财,不宜答应,单于使者告辞走了, 黄门郎扬雄上书劝告,汉哀帝醒悟过来,派人召回匈奴使者,另写了一封诏书,答应了单于的请求。 东汉安帝时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今甘肃陇县),集中力量对付北边的边患。朝廷召集公卿 讨论,都以为可行。郎中虞诩陈述了三条意见,认为不能放弃。于是召集四府商议,都同意虞诩的 意见。北匈奴再度强盛起来,西域各国断绝了与汉朝的关系,公卿大臣多以为应该关闭玉门关(今 甘肃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断绝与西域的交往。邓太后召见军司马班勇,询问他的意见,班勇认 为不宜断绝,于是采纳了班勇的意见。 汉顺帝时,交趾(今越南河内一带)蛮反叛,顺帝召集公卿百官和四府的僚属商讨对策,都主 张派大兵讨伐,议郎李固提出反对意见,请求朝廷选派刺史太守去进行安抚,四府都听从了李固的 意见,岭南又安定下来了。汉灵帝时,凉州军队骚乱不止,司徒崔烈认为应当放弃凉州,灵帝召公 卿百官讨论,议郎傅燮认为不能放弃,灵帝采纳了傅燮的意见。 这八件事,关系国家的利害,当时公卿百官都有了一致的意见,贾捐之等八人,虽然都是郎中、 议郎、大夫一类的小官,能独自提出不同的意见。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都不是 英明的君主,但都能违背众议而听取上述八人的意见。而大臣们无论贤愚也不再坚持前议,这是公 道存在的表现。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天下难道还有不能治理好的吗?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事:侍奉 B.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寤:醒悟 C.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绝:谢绝 D.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无:无论 答案:C(断绝)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西域诸国既绝于汉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B.①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①皆以郎大夫之微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①天下其有不治乎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答案:A(和、跟,介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能善纳异议,汉元帝妥善地处理了珠崖的反叛和呼韩邪单于请求撤走守边军队的问题 B.汉成帝正确处理了匈奴使者诈降的事件,汉哀帝最后答应单于进朝谒见,都是能够采纳与 公卿定议不同的见解的结果。 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汉安帝支持了虞诩的意见,汉顺帝选择了派刺史太守前往交趾 进行安抚的策略。 D.作者认为,小官能在高官议定后独陈己见,大臣能遵从公道而不坚持前议,皇上能听取正 确的不同意见,国家大事就能治理好 答案: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说法有误) 第Ⅱ卷(135分) 三、(32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②,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②此句的主语是孔子。 ③远:不亲近,不偏爱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9—3 3.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呼韩邪单于既事.汉 事:侍奉 B.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寤.焉 寤:醒悟 C.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 绝:谢绝 D.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 无:无论 答案:C(断绝)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西域诸国既绝于.汉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B.①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掾属,问以.方略 ②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C.①皆以郎大夫之.微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D.①天下其.有不治乎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答案:A(和、跟,介词)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能善纳异议,汉元帝妥善地处理了珠崖的反叛和呼韩邪单于请求撤走守边军队的问题。 B.汉成帝正确处理了匈奴使者诈降的事件,汉哀帝最后答应单于进朝谒见,都是能够采纳与 公卿定议不同的见解的结果。 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汉安帝支持了虞诩的意见,汉顺帝选择了派刺史太守前往交趾 进行安抚的策略。 D.作者认为,小官能在高官议定后独陈己见,大臣能遵从公道而不坚持前议,皇上能听取正 确的不同意见,国家大事就能治理好。 答案:C(“为了表示自己能虚心纳谏”说法有误) 第Ⅱ卷(135 分) 三、(32 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②,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 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 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③其子也。” (节选自《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出生时鲁君送鲤鱼为礼,故名鲤,字伯鱼。②此句的主语是孔子。 ③远:不亲近,不偏爱。 【参考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査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先生、夫子)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 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 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说:‘没 有。’他说:‘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不偏 爱自己的儿子。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4分) 答案:又有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4分,“独立 各1分,补足主语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②不学礼,无以立!(2 答案: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2分,“无以”1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 (2)陈亢从伯鱼的答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人应该一视同仁(君子对儿子不应偏爱)。(4分,答对一点得 2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题多景楼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2分)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 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ti)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4分,“借 景抒情”与“巧用典故”各1分;具体分析2分) 【赏析】 多景楼在镇江北国山甘露寺内,宋代修建,取唐李德裕“多景悬窗牖”句意,故名。诗虽为题 楼之作,但并未铺陈楼周围的壮丽景色,而绘出了一片肃杀苍凉的秋日景象。诗人王琮生当宋室南 渡之后,官至直龙图阁,因而诗中显然寓有故国沦丧之痛和恢复中原的希望 前两句说秋色正浓,诗人凭栏远眺,只见残烟衰草,一片凄凉,触动人的无限情思。首句中著 “满”字,使得无形的秋色似有了形体,而深秋的惨栗景象全在此一字中带岀,令全句振起。北 固山临江屹立,面对着滔滔奔逝的大江,诗人登楼北望中原,不禁感慨万端,因而“残烟衰草”不 仅是直道眼前所见,而且象征正了北方国土沦丧、江山残破,可知“最关情”三字绝非泛泛的悲秋, 而有深沉的隐痛在。下两句便将这一层意思表现得更为明确 西风吹水,江心之浪澎湃作响,犹如晋代祖逖北伐时中流击楫的声音。祖逖胸怀澄清天下、统 一疆土的壮志,在这里渡江时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 逖传》)。后两句借用祖逖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志在恢复的意愿。长江天堑,历来是兵家必争 之处,三国、东晋、南北朝都曾以此为界,南北分而治之,北固山面临大江,登山临水,自然会产 生思古之情,南宋的偏安正是历史上南北分割局面的重演,这在诗人看来无疑是一幕历史的悲剧, 令人叹惋,因而登楼远眺,他便想起了往事,想起图谋恢复的英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何
9—4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伯鱼回答说:“没有。他(先生、夫子)曾经一个人站在庭中,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 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 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他问:‘学习礼了吗?’我回答说:‘没 有。’他说:‘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知道诗,知道礼,又知道君子不偏 爱自己的儿子。”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 分) ①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4 分) 答案:又有一天,他(先生、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快步经过庭院。(4 分,“独立”、“趋” 各 1 分,补足主语 1 分,意思对、语句通顺 1 分) ②不学礼,无以立!(2 分) 答案:不学习礼,就没有办法立身。(2 分,“无以”1 分,意思对、语句通顺 1 分) (2)陈亢从伯鱼的答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答案:诗和礼的学习非常重要,对人应该一视同仁(君子对儿子不应偏爱)。(4 分,答对一点得 2 分,意思对即可)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6 分) 题多景楼 王 琮 秋满阑干晚共凭,残烟衰草最关情。 西风吹起江心浪,犹作当时击楫声。 【注】此诗作于宋室南渡后。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抒发这一情感的。 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故国沦丧之痛和希望收复中原的情感。(2 分)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整首诗全是景语,但句句关情,诗人以残烟、衰草、西风等秋景,来象征沦丧的故国,悲秋实际是 悲故国。巧用典故。诗人借祖逖(tì)中流击楫的典故,曲折表达志在收复中原的意愿。(4 分,“借 景抒情”与“巧用典故”各 1 分;具体分析 2 分) 【赏析】 多景楼在镇江北国山甘露寺内,宋代修建,取唐李德裕“多景悬窗牖”句意,故名。诗虽为题 楼之作,但并未铺陈楼周围的壮丽景色,而绘出了一片肃杀苍凉的秋日景象。诗人王琮生当宋室南 渡之后,官至直龙图阁,因而诗中显然寓有故国沦丧之痛和恢复中原的希望。 前两句说秋色正浓,诗人凭栏远眺,只见残烟衰草,一片凄凉,触动人的无限情思。首句中著 一“满”字,使得无形的秋色似有了形体,而深秋的惨栗景象全在此一字中带出,令全句振起。北 固山临江屹立,面对着滔滔奔逝的大江,诗人登楼北望中原,不禁感慨万端,因而“残烟衰草”不 仅是直道眼前所见,而且象征正了北方国土沦丧、江山残破,可知“最关情”三字绝非泛泛的悲秋, 而有深沉的隐痛在。下两句便将这一层意思表现得更为明确。 西风吹水,江心之浪澎湃作响,犹如晋代祖逖北伐时中流击楫的声音。祖逖胸怀澄清天下、统 一疆土的壮志,在这里渡江时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晋书·祖 逖传》)。后两句借用祖逖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志在恢复的意愿。长江天堑,历来是兵家必争 之处,三国、东晋、南北朝都曾以此为界,南北分而治之,北固山面临大江,登山临水,自然会产 生思古之情,南宋的偏安正是历史上南北分割局面的重演,这在诗人看来无疑是一幕历史的悲剧, 令人叹惋,因而登楼远眺,他便想起了往事,想起图谋恢复的英雄。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名作:“何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其中感事伤时与缅怀历史的情调正与此诗相近。只是此诗写来更为含蓄蕴藉,不像辛词 那样豪放 此诗虽然纯是景语,然无一不是情语,谢榛《四溟诗话》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 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 即指出了诗中情景交融,浑合无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了“登高致思”则能“神交古人”、“系乎 忧乐”的特点,这首诗就是绝好的例子。登高、写景、怀古、叹时在此浑然一体,不可分割,遂令 寥寥二十八字中余味曲包、诗意无穷 (王镇远) 附 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碑考证 在福州西湖公园飞虹桥东边,有一块高约3米、宽1米多的石碑,上镌刻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 字“击楫”,落款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许世英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书写“击 楫”? 为此,我们査阅了资料得知: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双溪,安徽至德人。早年曾 在清政府中任六品主事、北京外城巡警厅行政处佥事、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等职。1912年孙中山先 生领导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参与组织国民共进会(后并入国民党),其后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 福建民政长等职 那他为什么要写“击楫”二字呢?显然是出自成语“击楫中流”。此成语源自东晋爱国英雄、 杰出的军事家祖逖。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住在建康(今南京),祖逖对他说:北方人民在胡人残酷统 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都希望您出兵恢复中原。司马睿听了无动于衷,只给祖逖一个豫州刺史的 空头衔,而且不给他一兵一卒。祖逖并不灰心,带着随从100多人渡江北伐。当北渡长江、船行在 中流时,祖逖击着楫发誓:“此次出去如不能扫清中原,我决不回来!”语言悲壮,随从都很感动。 这就是“击楫中流”成语的由来。祖逖虽然在中原多次取得胜利,反而引起司马睿的猜忌,他怕祖 逖功高镇主对己不利,于是派亲信戴渊任西征将军,为祖逖上司,以控制他。祖逖忧愤成疾,于公 元321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去世 再说许世英书写“击楫”的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 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职90天后便让位于袁 世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4月1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登上了总统宝座。但这个窃 国大盗并不满足于当总统,一心要过皇帝瘾。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指使亲信发起成立了“筹安 会”,摇旗呐喊为复辟封建制度造舆论。袁世凯上演的“总统变皇帝”的丑剧,激起了全国反袁的 怒潮。 1915年5月3日至12日,蔡锷等反对封建帝制复辟的将领,联合南方各省通电宣布独立,不 承认非法的“袁皇帝”。在这种形式下,许世英借用历史上祖逖北伐的故事,激励志士,表达八闽 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盈盈一水间, (《古诗十九首》) (2)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 (1)脉脉不得语 (2)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
2008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9—5 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 亭有怀》)其中感事伤时与缅怀历史的情调正与此诗相近。只是此诗写来更为含蓄蕴藉,不像辛词 那样豪放。 此诗虽然纯是景语,然无一不是情语,谢榛《四溟诗话》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 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 即指出了诗中情景交融,浑合无间的关系,并特别强调了“登高致思”则能“神交古人”、“系乎 忧乐”的特点,这首诗就是绝好的例子。登高、写景、怀古、叹时在此浑然一体,不可分割,遂令 寥寥二十八字中余味曲包、诗意无穷。 (王镇远) 附: 福州西湖公园“击楫”碑考证 在福州西湖公园飞虹桥东边,有一块高约 3 米、宽 1 米多的石碑,上镌刻着两个遒劲有力的大 字“击楫”,落款是“中华民国四年五月七日许世英”。许世英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书写“击 楫”? 为此,我们查阅了资料得知: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号双溪,安徽至德人。早年曾 在清政府中任六品主事、北京外城巡警厅行政处佥事、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等职。1912 年孙中山先 生领导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参与组织国民共进会(后并入国民党),其后曾任大理院长、司法总长、 福建民政长等职。 那他为什么要写“击楫”二字呢?显然是出自成语“击楫中流”。此成语源自东晋爱国英雄、 杰出的军事家祖逖。当时晋元帝司马睿住在建康(今南京),祖逖对他说:北方人民在胡人残酷统 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都希望您出兵恢复中原。司马睿听了无动于衷,只给祖逖一个豫州刺史的 空头衔,而且不给他一兵一卒。祖逖并不灰心,带着随从 100 多人渡江北伐。当北渡长江、船行在 中流时,祖逖击着楫发誓:“此次出去如不能扫清中原,我决不回来!”语言悲壮,随从都很感动。 这就是“击楫中流”成语的由来。祖逖虽然在中原多次取得胜利,反而引起司马睿的猜忌,他怕祖 逖功高镇主对己不利,于是派亲信戴渊任西征将军,为祖逖上司,以控制他。祖逖忧愤成疾,于公 元 321 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去世。 再说许世英书写“击楫”的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统治中 国 2000 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 年 1 月 1 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职 90 天后便让位于袁 世凯。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4 月 1 日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登上了总统宝座。但这个窃 国大盗并不满足于当总统,一心要过皇帝瘾。他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指使亲信发起成立了“筹安 会”,摇旗呐喊为复辟封建制度造舆论。袁世凯上演的“总统变皇帝”的丑剧,激起了全国反袁的 怒潮。 1915 年 5 月 3 日至 12 日,蔡锷等反对封建帝制复辟的将领,联合南方各省通电宣布独立,不 承认非法的“袁皇帝”。在这种形式下,许世英借用历史上祖逖北伐的故事,激励志士,表达八闽 人民反对袁世凯复辟的决心。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盈盈一水间, 。(《古诗十九首》) (2)三顾频烦天下计,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3)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 娇·赤壁怀古》) (4)信而见疑, ,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 答案: (1)脉脉不得语 (2)两朝开济老臣心长使英雄泪满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