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15分) 、(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2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 种有机的活动,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 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a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 意义上的传人;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能够影 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询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 语和艺术形式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 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 过程,新旧形态之间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 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 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 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 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 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 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 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 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 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 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 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 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 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
1 2008 年福建省语文高考模拟试卷(三) 第Ⅰ卷(选择题,共 15 分) 一、( 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 1—2 题。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 一种有机的活动,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 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⑴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 意义上的传人;⑵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⑶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能够影 响人们在生活中作出的重大选择;⑷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 语和艺术形式中。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 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相呼应。当然,任何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 过程,新旧形态之间血脉相通、“基因”相连。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 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 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 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也就是说,真正的儒 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其次, 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体结构。现在 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死亡。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 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 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情况似乎是:尽管还有残存,但 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 示出这样一个事实: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 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 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 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目前的情况就是:我们自
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正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 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 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 1.对“儒家文化”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已彻底绝迹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 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 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的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要保护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 族自身的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3-5题 韩愈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于钟、龠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 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日:“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日:“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 欤
2 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正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黄河水中 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中 国向何处去?”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 义。 1.对“儒家文化”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已彻底绝迹。 B.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 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 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的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要保护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 族自身的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 3—5 题。 日 喻 韩 愈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 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于钟、龠 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 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 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 欤?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 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 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土,土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 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①龠:管乐器,形状如笛。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眼瞎 B.扪烛而得其形 扪:抓,抓住 C.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既:止,尽。 D.南方多没水 没:潜水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①自盘而之钟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七岁而能涉 ②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 D.①昔者以声律取士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所说的“道”,可以讲成“道理”,也可以引申为“法则”“规律”,实际上是指儒家 之道,总之是无形的 B.文章前两段,先引寓言然后进入议论:后两段,则先议论然后引寓言,既形象生动,又活泼 多姿。 C.文章引用子夏的话,意在说明:君子只有虚心向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学习,掌握一定的实践经 ,才能“致道”。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作文主旨,由“昔者”带出“今也”,又以前者衬托后者。作者的立意在 于反对“杂学而不志于道”和“求道而不务学”两种倾向,而认为后者危害尤烈 第Ⅱ卷(选择题,共135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日:“子夏云何?″对日:“子夏日:‘可者与之,其 不可者拒之 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 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3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 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 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 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 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 ①龠:管乐器,形状如笛。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而眇.者不识日 眇 :眼瞎。 B.扪.烛而得其形 扪 :抓,抓住 C.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既:止,尽。 D.南方多没.水 没:潜水。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自盘而之.钟 ②之.二虫又何知 C.①七岁而.能涉 ②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D.①昔者.以声律取士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所说的“道”,可以讲成“道理”,也可以引申为“法则”“规律”,实际上是指儒家 之道,总之是无形的。 B.文章前两段,先引寓言然后进入议论;后两段,则先议论然后引寓言,既形象生动,又活泼 多姿。 C.文章引用子夏的话,意在说明:君子只有虚心向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学习,掌握一定的实践经 验,才能“致道”。 D.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作文主旨,由“昔者”带出“今也”,又以前者衬托后者。作者的立意在 于反对“杂学而不志于道”和“求道而不务学”两种倾向,而认为后者危害尤烈。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35 分) 三、( 22 分) 6.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 分)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 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 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 分)
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译文: ②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译文 (2)子张在文段中提出什么样的交友原则,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呜,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此诗作于作者谪居黄州时。 (1)指出词中点旨的句子,概括说明词人的情感?(3分) (2)这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请结合具体内容做出简要分析。(3分) 答 8.默写(6分) (1)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4分) ①云无心以出岫,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④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⑥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课文原文填写。(任选1小题,2分) ⑦《将进酒》中李白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诗句是:
4 ①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译文: ②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译文: ⑵子张在文段中提出什么样的交友原则,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答题.(6 分)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此诗作于作者谪居黄州时。 ⑴指出词中点旨的句子,概括说明词人的情感?(3 分) 答: ⑵这首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紧密结合,请结合具体内容做出简要分析。(3 分) 答: 8.默写(6 分) ⑴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4 小题,4 分) ①云无心以出岫,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④苟以天下之大, ___________,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⑤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⑥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课文原文填写。(任选 1 小题,2 分) ⑦《将进酒》中李白肯定人生,肯定自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 _____ ______
⑧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绘登岳阳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句子是:」 四、(10分,每小题各5分) 9.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 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首判词写的是贾迎春这个人物。 B.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黄盖行苦肉计之事。为了 让曹操上当,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 肉绽,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C.“"这人刻意装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 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 两旁横溢”。这段肖像描写岀自《围城》,描写的是方鸿渐。 D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到: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伽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 处死刑的女囚,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相 遇相助。伽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指的是他在爱斯梅拉达被绞刑时,把她救到了钟楼里 E.《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 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还赞颂了贵族的叛 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10.简答(任选一题,100字左右) (1)金陵十二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她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2)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卑鄙藏在崇高背后。请以《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 加以说明 答 五.(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11-12题
5 ⑧杜甫的《登岳阳楼》中描绘登岳阳视野开阔,气势磅礴的句子是:__________ _, ___________。 四、( 10 分,每小题各 5 分) 9.下列关于长篇小说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 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这首判词写的是贾迎春这个人物。 B.歇后语“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的是黄盖行苦肉计之事。为了 让曹操上当,在周瑜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时,黄盖故意大唱反调。于是周瑜下令将黄盖打得皮开 肉绽,随后黄盖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立下大功。 C.“这人刻意装饰,头发又油又光,深恐为帽子埋没,与之不共戴天,深冬也光着顶。 鼻子短而阔,仿佛原有笔直下来的趋势,给人迎鼻孔打了一拳,阻止前进,这鼻子后退不迭,向 两旁横溢”。这段肖像描写出自《围城》,描写的是方鸿渐。 D.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到:一个畸形的人保护一个不幸的人,伽西莫多搭救了一位被判 处死刑的女囚,这本身就是一件感人肺腑的壮举,这是自然与社会造成的两个极端的不幸在此相 遇相助。伽西莫多的这个壮举指的是他在爱斯梅拉达被绞刑时,把她救到了钟楼里。 E.《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 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品还赞颂了贵族的叛 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10.简答 (任选一题,100 字左右) (1)金陵十二钗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并分析她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体会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2)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卑鄙藏在崇高背后。请以《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要人物 加以说明。 第( )题 答 五.(6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 11—12 题